菜子镇地图
菜子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菜子镇以驻地菜子河而得名,原名菜子河,1935年改称菜子镇。1949年解放后,设观胜、菜子二乡,1958年改为七一公社,1959年又改为菜子公社,后于1983年机构分开并改为菜子乡至2000年4月,2000年5月撤乡建镇,更名为菜子镇。所辖区域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204.7平方公里,辖18个村、14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986户、42698人。辖区内有学校25所,其中初中4所。有教师236人,教学班182个,学生9162人,其中初中班37个1885人,小学班145个7727人,有幼儿院4所,教学班6个,教师6人,学生210人。菜子镇是全县五大中心镇之一、陇西县南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流通中心,也是全县较大的中药材产地和药材种苗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11266.5万元,镇财政收入210万元。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11244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800亩,粮食总产量1366.5万公斤,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5元。产业结构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始终把加快发展摆在首位,群众收入在劳务输转和结构调整中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在项目和小城镇建设中不断加快。项目建设遍地开花。采取项目带动、基地带动、能人带动的办法,相继争取和实施了总投资8600多万元的36个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年举办电动缝纫、民用建筑等技能培训班30多期,输出劳务工11000人,创劳务收入2530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592元;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坚持拆建并进,累计完成投资5600多万元,已建成140多套商住楼,地下管网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调整纵深推进。通过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大力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立足当地,顺应市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培育形成了中药材、畜牧养殖、大葱、劳务、竹编五大优势产业。年种植中药材25000亩、大葱10000亩,建立了8个肉牛养殖基地和4个肉羊养殖基地,全镇牛存栏3422头、羊存栏9330只;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8个村党支部年发展农村党员21人,其中致富能人18人以上,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群众中先进分子的比例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新农村建设
菜子镇廿铺村是菜子镇贫困村之一,该村以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契机,确定了“念牛经、发羊财、输劳务、奔富路,唱葱歌、谱药曲、优环境、树新风”的发展思路,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着力农村组织创新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着眼于解决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办实事求实效,得到了党员群众的好评。整村推进推开拦路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制约廿铺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改善的瓶颈和“拦路虎”。是该村“两委”领导和全村群众的共识。在该村领导的积极争取下,扶贫部门决定将该村列为整村推进村,整合扶贫资源,集中投入支持该村改善基础设施的项目。兴修田间道路、村社道路10公里;实施了自来水工程,安装主渠道4800米;实施学校改扩建工程,新修教学楼一幢。解决了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三大难题。
整村推进推上致富路:结合项目建设,兴修梯田720亩;进行中低产田改造,衬砌灌溉渠道5600米,维修机井3眼,埋设管道600米;廿铺村种植中药材1500亩,大葱育苗200亩;建成标准化牛舍125座,引进投牛134头;建成标准化羊舍49座,引进投羊206只;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建成养殖冻配点1处,配齐了冻配设备;建成饲料加工服务点1处。该村有了致富的支柱产业,建立了农产品购销协会,并联机上网,村民可以随时了解农产品供需走势,调整自己种植结构。
整村推进推出新村貌:为了改变脏、乱、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现状,该村紧抓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这个机遇,对李家山村民小组24户126人实行整体搬迁,新区规划占地21.5亩,除公用设施占地,户均生活区200平米,养殖区130平米,并户户配套“一池三改”能源项目,配备了沼气池、沼气灶具等,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村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正在蓬勃有序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