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龙岩市地图 >
长汀县地图
长汀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7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17.05亿元,第二产业26.00亿元,第三产业29.64亿元;财政收入4.13亿元,增长22.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15亿元,增长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3亿元,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0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56元,增长9.1%。
工业经济:全年工业总产值65.64亿元,增长34.9%,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54.23亿元,增长36.3%;工业增加值19.41亿元,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5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79亿元,增长25.8%。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稀土精深加工等产值突破50亿元大关,达50.1亿元,增长37.9%,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2.3%。新增省名牌产品7个,总量达15个;新增省著名商标5个、市知名商标6个。省市把打造全国稀土产业基地、建设稀土产业园列入重大产业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总量、有序开发、延伸加工、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稀土精深加工产业;稀土产业园规划面积8.78平方千米,总投资60亿元,重点打造五条稀土精深加工生产线,形成五大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全年签订外引内联合同项目138个,总投资39.6亿元,利用县外资金37.67亿元,实际到资17.84亿元,增长10%;新办外商投资企业27家,实际利用境外资金6300万美元,增长9%;外贸出口总值1.1亿美元,增长30.5%。
项目开发:全年累计开发新项目42个,实施项目69个,储备项目35个。列入市“三个一百”项目中16个投资项目完成投资7.48亿元,增长25.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0.1%,其中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3亿元;18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3.57亿元,增长11.6%。全年共签订外引内联合同项目69项,总投资20.8亿元,新办境外投资企业12家,总投资2102万美元。
农业经济: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8.49亿元、增长4.3%;粮食播种面积3.8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6.91万吨;种植烤烟0.49万公顷,收购烟叶22.88万担,烤烟种植规模保持在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出笼鸡412.64万羽;出栏生猪68.29万头,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1个;实现竹业产值5.2亿元,新植油茶示范林200公顷,被列为省现代竹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和国家油茶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县;植树造林0.34万公顷,是近几年造林面积最大的一年。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县土地流转面积0.55万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840公顷,完成土地整理420公顷,新增耕地50.37公顷。投入3679万元建设烟基项目354个。继续实施汀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新造汀江上游水源涵养林240公顷,完成防洪堤建设3.5千米。
旅游业:全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7.9万人次,旅游收入2032万元,分别增长3.3%、12.3%。红色旅游线路被列入国家30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省苏维埃旧址等7个景点被列入国家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功举办龙岩市第三届旅游节·长汀红土地文化节大型活动,并获得“中国客家菜之乡”称号。

社会事业

2008年,全县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8.9万人,参合率达94.2%。全县10079户、23830名城乡贫困人口列入低保范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母婴平安120项目”顺利实施,有1359名农村孕产妇得到救助。完成2幢130套政府廉租房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59公顷。龙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改建省道205线馆前至城关二级公路31.1千米;完成90个行政村385.2千米的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实现100%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目标。220千伏策武变电站和110千伏电站已开工建设,完成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规模电站3座,省重点项目汀州电站投产发电。完成中低产田改造0.14万公顷,新增耕地114.93公顷,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汀南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新增灌区面积0.47万公顷。全年免费培训农业富余劳动力8507人,累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5.48万人。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1.25万人,参合率达99.5%。实施新农合补偿、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理赔、医疗救(补)助“一站式”服务便民措施。“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顺利实施,共有2549位农村贫困孕产妇得到60.2万元救助。全县城市列入低保1461户3812人,农村列入低保6695户18072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及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目标。扎实开展D级危房改造和6个省补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实施203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1‰,连续18年完成省下达人口控制计划,当年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84%。全县新增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482人,城镇新增就业3152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12人,完成劳务派遣就业161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完成6388户城市有线数字电视和120个农村行政村无线数字电视信号覆盖工作,实现100%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全面完成1.58万平方米政府廉租房建设。完成农村公路“上衔下延”项目建设81.8千米,总投资3200万元。组建农村客运公司,完成16个农村客运站和68个候车亭建设,农村客运线路达到63条,全县86%的行政村通客车。完成省道205线馆前至城关及濯田至美西路段改造,开工建设省道205线城关至濯田部分路段。实施危改桥8座、渡改桥5座。220千伏策武变电站建设进展顺利,110千伏北郊变电站顺利投产。

历史文化

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为新罗县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长汀县,属汀州。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现属龙岩市,全县人口48.8万,设11镇7乡299个行政村(居)委会,拥有30余万亩耕地。汀州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汀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包括地下、地面的遗存,寺庙建筑、古墓葬、古城墙、古城门、古器物、古街区民居、古碑刻、古驿站等,都极为丰富。西门的蛇王宫,蛇王塑像至今保存完好;新石器时代遗址、商周遗址、秦汉遗址,成为古闽族人聚居的实物见证;唐代古井“八卦龙泉”和宋代古井“府学阴塔”,是我国极为独特罕见的古井;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古城门矗立城中;文庙、妈祖庙以规模宏大,名冠古汀州八邑;风格独特的云骧阁、唐寺、宋庙、明清古街区等建筑,以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旧址数不胜数;商周时期的石器、彩陶、青铜器、瓷器、战国货币等文物,奇珍荟萃。长汀自古教育繁荣,书院林立,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文化昌盛,在1200多年中形成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从宋至清历代科举(缺元代),汀籍进士70名(含武进士4名),举人265名(含武举人87名),特奏42名,荐辟16名。明、清两朝“五贡”528名。历代无论是士人的文艺创作,还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都有可观的成就,饮誉中外,光彩夺目。作为古汀州所在地,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吟诵,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陆游、宋慈、陈轩、王捷,明代的马驯、郝凤升、宋应星,清代的上官周、黄慎、杨澜、纪晓岚、黎士弘、康泳、江瀚等,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陈毅等,都以如椽巨笔为长汀的山川风物写下不朽的诗篇、著作,流传于世。

宗教文化

长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种,而大多数客家人信仰佛教。佛教传入长汀有千余年历史。第一座佛寺开元寺创于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时)为长汀佛教鼎盛时期,北宋时先后有两名高僧伏虎和定光来汀传教。定光、伏虎圆寂后,僧众尊崇为神佛,与观音合称“三太祖师”,信徒遍布汀州各县,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图佛庙,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创建。长汀近百年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农历九月十四日为迎送定光、伏虎的会期,颇为隆重。1937年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徒嗣。截止2009年7月,全县有寺庙100多座。道教传入始于唐代,在唐宋两代颇为盛行,清初顿衰,到清末县内已无正式出家道士。截止2009年7月,仅有少数民间道士活动。天主教两次传入长汀。首次为明末崇祯年间,活动10年后停顿。第二次于清光绪年间传入,一直延续,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基督教于清光绪年间传入,至2009年已有90多年历史。1941—1945年教会最盛。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此外,长汀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大约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族神。汀城东门外的汀州天后宫,初建何时未详,公元1825年(清道光五年)重建,殿宇巍峨规模宏大,在海外颇有影响。

长汀一中

学校简介:长汀县第一中学办学历史源远流长,数百年弦歌不绝,前身为龙山书院(建于1681年),学校创办于1904年,办学百年来,秉承历史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历经土地革命的洗礼、厦门大学内迁的润泽,逐渐形成了“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的汀中精神和特色,共培养初、高中毕业生四万余人,他们遍布五湖四海,立勋军政学商。著名校友包括杨成武上将、刘亚楼上将等六位共和国将军,张存浩、王业键两院士等大批科技精英,张浚生、谢先文等一批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还有六百余位博士、博导、教授级专家学者。更有许许多多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建设者。1956年,长汀县第一中学被确认为省重点中学。2004年通过省一级达标校验收,2005年3月,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一级达标校。近年来,被评为省“文明学校”、省“绿色学校”、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集体”、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综治先进集体”、省“模范和先进教工之家”、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省“科技示范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突出贡献奖”。2000年,被确认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7年4月,被南京大学确认为“优质生源基地”(全省仅5所)。
师资力量:长汀县第一中学顺应时代潮流,突出“改革与发展”主题,落实“让每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校是独立高中,2007年9月,有高中教学班54个,学生2939人,教职工239人。拥有一支以特级教师,省、市、县各级学科带头人和各级骨干教师为主干的精于教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其中高级教师74人(含特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99人。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完善,拥有教学楼、科学大楼、现代教育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图书馆、艺术馆、学生公寓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相对独立,层次分明。
高考成绩:本科上线人数连续跃过600人、700人和800人大关。2004年高考,本科上线716人,考上清华大学5人,考上北京大学1人。2005年高考,本科上线839人。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824人,考上清华大学2人,考上北京大学1人。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1236人,考上清华大学2人,考上北京大学2人。此外,一大批学生在学科奥赛和其它各类竞赛中获全国、省、市级奖励。

革命老区

长汀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长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汀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何叔衡在长汀就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涌现出了老将军13名,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等机构在长汀成立,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全县有全国重点保护的革命遗址7处,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省级革命建筑物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

地理位置

长汀县位于北纬25°18′40″~26°02′05″之间,东经116°00′45″~116°39′20″,地处武夷山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