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田镇地图
河田镇相关地区地图:
新农村建设
已规划高砂新寨文化广场,河西公路内洞至圳口路段两旁绿化美化,建设绿化带,规划建设以河西公路为依托的河西走廊,对圳口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的面貌。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城南、新城、河南等三个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居委办公楼)和河北、布金、宝山、上径、高砂、宝金等6个村委会办公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六个五”要求,开展新农村建设。聘请广州番禺区市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先行点进行规划,提出概念性规划方案;高砂村开展“志愿者植树造林”活动,共种植树苗1000多株;共联村委筹措资金,安装路灯200多盏;河北村全面完成村道水泥硬底化建设任务,建成麻竹头下篮球场;宝山村办公楼、粤电高砂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完成主体及装修工程。通过开展新农村示范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大大改观。
农业发展
河田镇是农业大镇。物产丰富,品类繁多,粮食及经济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地瓜、薯类、槟榔芋、油菜、茶叶、板栗、油奈、脐橙、芦柑、圆金柑等。粮食产量及农业产值均占全县的六分之一,是长汀县主要的经济粮食基地之一。2003年河田镇加大无公害蔬菜、河田绿A香稻、烤烟种植和果业产业发展力度,重点培育河田鸡养殖、瘦肉型生猪和引进网箱养鳗养殖等产业,使该镇的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无公害蔬菜种植568亩,实现产值113.6万元;绿A香稻种植8530亩3190吨,实现产值415.7万元;收购烤烟2.8万担,其中有税烤烟2.06万担;果业种植7200亩,实现产值558万元;瘦肉型生猪出栏2400头;网箱养鳗28个网箱560的平方水面。为了实现河田鸡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上档次、成规模、大发展,河田镇制定了2008年的远景目标。到2008年,全镇养殖8000万羽,农民人均140羽,建立20个专业村,400户养殖户,实现年创产值2.4亿元,人均增收600元。
文化教育
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27所、幼儿园2所。河田一中开办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初级中学。河田二中开办的初级中学。蔡坊中学开设初级中学和小学。镇内有一所中心卫生院,占地面积16012平方米,建筑面积5702平方米,集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社会卫生服务、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卫生行政功能为一体。交通、信息的便利与发达,使该镇与闽东沿海开放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物流四通八达,将形成良好的开放格局。
经济综述
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41145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比1999年31348万元增加9797万元,年均递增10.4%;农业总产值达27661万元,比1999年的19900万元增加7761万元,年均递增13%;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6324万元,比1999年12334万元增加3990万元,年均递增10.78%;财政收入达464万元,其中增值税26.5万元,工商税130万元,农业税55万元,特产税25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68元,比1999年的2549元增加119元,年均增长1.56%。
环境保护
河田是全国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由于历史的林权纠纷,大规模的砍伐林木资源、纵火烧山以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四十年代初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个重点水土保持试验区,素有"火焰山"之称。1983年普查流失面积19.23万亩,占山地面积55.4%,流失面积之大、程度之严重居全国之首。河田镇严重的水土流失,曾引起政府与各方的重视。四十年代初,国民党政府曾在河田建立水土保持试验站,进行水土保持有益的探索。建国后,党和政府组建了水保机构,动员和带领社会各界做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1983年,原省委书记项南的重视和支持下,省农业厅、林业厅、水电厅、水保委、林学院、林科所、龙岩行政公署和长汀县政府等八大家分别挂钩治理,利用国家补助,以工代赈,实施生物措施为主,农业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为辅,以煤代柴等方式,闯出一条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路子。项南书记还结合河田情况和实践经验对河田水土流失治理总结出水土保持"三字经":"责任制,最重要,严封山,要做到,多种树,密植好,薪炭林,乔灌草,防为主,治抓早,讲法治,不可少,搞工程,讲实效,小水电,建设好,办沼气,电饭煲,省柴灶,推广好,穷变富,水土保,三字经,永记牢"。1998年,河田朱溪河流域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汀江流域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耕地改造2000亩,投资50多万元兴建朱溪桥头坡,种草500亩,城关学区、广电局、河田学区、河田二中、中学等有关部门在河田投资种植果树1000余亩。2000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长汀以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治理列为2000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拨款1000万元,龙岩市政府配套资金174万元。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实行标本兼治,实施封禁,推广改燃节柴,加大"猪-沼-果"生态模式建设力度,走出一条治理水土流失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子。2000年共青团省委投资117万元在河田镇游坊村建立青年世纪林500亩,主要种植杨梅等果树,治理面积1000多亩。全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9万亩,其中封育治理37292亩,种树种草3127亩,种果1535亩,果园改造1258亩,崩岗治理43处,乡村道路、果园道路31.7公里,蓄水池171口,沼气池705个,排洪沟22.6公里,煤补2581户,建立水保监测站一个。1988—2003年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余亩。河田的生态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观,昔日的"火焰山"已披上了绿装,到处是一派绿浪滚滚,花果飘香的景象,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基础设施
河田镇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来抓。3年来,争取上级、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共投入290万元,完成了5条公路41公里3条村道6公里,20座大桥的兴建或改造;河田镇境内319国道及河濯公路改扩全面竣工,拓宽、改造了河田至中坊、迳背、马坑的村级公路,全镇31个行政村,已有28个村通了公路。连续4年被县委、县府评为先进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电讯设施先进,开通了31个行政村的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镇。镇直各单位、29个村、390多家农户安装上了程控电话;投资500多万元扩建镇自来水厂,完善了上修等6个村的人饮水工程,3.2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投入了135万元完成了集镇柳泉街、柳城路长1.5公里平均宽16米的水泥路面铺设,群众在街道两旁新建商住楼350多幢,被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小城镇区域内道路、供水、电力、电信、学校、商店、医院、影剧院等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饮水自来化、生活城市化,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置身其境,给人一种日新月异、心旷神怡的感觉。已建成完整的金融保险体系,可为广大客户提供各项存、贷款,国际国内结算业务,信汇及财产、人寿、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保险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