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潍坊市地图 >
昌邑市地图
昌邑市相关地区地图:

产业优势

产业优势突出,形成了纺织印染、海洋化工、机械制造、水产养殖、食品加工、优质苗木等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历史沿革

昌邑,史称鄑邑。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胶莱河、潍河沿岸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推断,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始,此地属青州;商代隶莱国;春秋隶纪、齐国;战国隶齐国;秦隶胶东郡;汉隶下密、密乡国、平城国、胶阳国、北海国;隋初隶潍州、后隶北海郡;唐隶河南道青州;宋初隶北海郡、后隶京东东路潍州,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由北海唐安分置昌邑县,昌邑之名此始;元隶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潍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潍州、,明隶属山东布政使莱州府、,清隶属山东布政使莱州府平度州;中华民国隶山东省胶东道、莱州道、直隶山东省;1941年昌邑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先后隶胶东区西海专区、清河区清东专区;1945年解放,分署昌邑、昌南两县,属胶东区西海专区;1950年改属昌潍专区;1956年昌南县归并昌邑县,隶属不变;1967年昌潍专区更名昌潍地区,昌邑隶属不变、,1981年昌潍地区更名潍坊地区。昌邑隶属不变。1983年潍坊地区更名潍坊市,昌邑隶属不变;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直属山东。目前为潍坊市代管。1993年7月2日,撤销昌邑县龙池乡,设立龙池镇;撤销青乡乡,设立青乡镇;撤销卜庄乡,设立卜庄镇,撤销仓街乡,设立仓街镇;撤销丈岭乡,设立丈岭镇。1995年,昌邑市辖13个镇、9个乡:都昌镇、柳疃镇、青乡镇、龙池镇、卜庄镇、仓街镇、饮马镇、塔耳堡镇、岞山镇、石埠镇、围子镇、下营镇、丈岭镇、李家埠乡、夏店乡、东冢乡、宋庄乡、南逄乡、流河乡、双台乡、太保庄乡、北孟乡。1996年12月27日,撤销昌邑市北孟乡、李家埠乡,设立北孟镇、李家埠镇(鲁政函民字[1996]62号)。1997年7月4日,撤销都昌镇,分别设立奎聚、都昌两个街道办事处。1997年7月9日,撤销宋庄乡,设立宋庄镇,2001年,昌邑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李家埠镇划归奎聚街道,青乡镇划归柳疃镇,南逄乡划归都昌街道,下营镇和东冢乡划归夏店乡,仓街镇划归围子镇,流河乡划归石埠镇,塔耳堡镇划归丈岭镇。2006年,昌邑市辖2个街道、11个镇、2个乡:奎聚街道、都昌街道、柳疃镇、龙池镇、夏店镇、卜庄镇、围子镇、宋庄镇、石埠镇、饮马镇、北孟镇、岞山镇、丈岭镇、双台乡、太保庄乡。2007年,昌邑市将2个街道、11个镇、2个乡调整为2个街道、6个镇、1个乡:撤销双台乡,并入都昌街道;撤销夏店镇,并入卜庄镇;撤销宋庄镇,并入围子镇;撤销石埠镇、岞山镇,并入饮马镇;撤销丈岭镇,将原丈岭镇的40个村与太保庄乡合并设立太保庄镇。2007年,将太保庄镇、岞山镇、丈岭镇划归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2008年,将部分村庄的归属乡镇做了调整。比如原属于北孟的小营村划分给饮马镇。2009年恢复下营镇,成立石埠经济发展区。2010年,昌邑市撤销围子镇设立围子街道办事处

昌邑姓氏

昌邑傅氏始祖傅说,有历代国史依据及家谱传承的世系接续及中隔相连的重要历史人物许多,虽然无法确定世系关系,确为同祖,在此将以年代顺序发布,以作纪念。傅说、远祖傅宽、傅介子、傅玄及傅咸为本支垂直世系先祖,昌邑傅氏为傅咸的一小支后裔,迁徙四川后中隔很多世,到元皇庆二年动荡而无奈全族迁徙凤阳,从此记录于族谱,在此不记,也有独立篇章。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是傅介子之后人。弱冠已知名于世,为司空陈群所辟为掾。傅嘏为人才干练达,有军政识见,好论人物国计。正始初年,官除尚书郎,迁黄门侍郎。其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傅嘏因评何晏「好利不务本」而被免官。后司马懿诛曹爽,聘傅嘏为河南尹,迁尚书。傅嘏任河南尹其间,集前人之政举,保利百姓,民多获其益。朝议伐吴而有三计,傅嘏论及战略,认为三计不行;时朝中不听其言,大军果为诸葛恪所败。傅嘏于魏地位日隆,受封进爵,与荀粲、钟会等为友,并论才性。正元二年春,毌丘俭、文钦作乱,傅嘏及王肃劝司马师自往讨伐。时傅嘏为尚书仆射,常献策谋,终于大破叛军。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还洛阳辅政,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是岁逝世,时年四十七,追赠太常,谥曰元侯。昌邑姜姓,姜姓为昌邑最大的族姓,民间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昌邑县,姜一半,天地不变姜不乱”的乡谚。据《昌邑姜氏族谱》,昌邑姜姓有两个来源,一为北宋靖康年间避金兵之乱,自宁海(今牟平)迁来,始祖为姜喜,六世之前,有纪名碑记流传,六世之后,因元明之际兵乱,文献难征。《昌邑姜氏族谱・渊源》有《自宁海迁昌邑谱图》。昌邑姜氏另一来源,为元代中叶,自黄城阳迁入,始祖为姜文庆。《昌邑姜氏族谱》以姜文庆为第一世,五世为率,分支别派,至今已近三十世。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全市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三化一推进”总体战略(加快工业化、民营化、城市化步伐,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特别是沿海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培植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五力合一”促发展(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激活民营经济启动内力,深化企业改革增强活力,开发沿海资源挖掘潜力,抓好城市经营用好地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5.1%;人均GDP达到39492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12.42亿元,年均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5亿元,年均增长2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年均增长18.5%。“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55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倍,实施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4个,总投资194.2亿元,完成了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6.1:61:22.9调整为2010年的11.4:60.8:27.8。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2010年总产达到51.03万吨。工业强市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79家,主营业收入739亿元、利税58.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8%、38.5%。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高,2010年实现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16.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6%,比2005年提高15.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4%,减排目标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八大重点工程六十个建设项目”成效明显。

交通通讯

交通通讯便捷胶济铁路、大莱龙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潍莱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309、206国道穿越市境,北部下营港可与20多个港口通航。移动通信、电话传真、宽带可直通全国及世界各地。昌邑公交线路:6:30-17:30(冬)/18:30(夏)票价2元,无人售票,1路:南逄-石湾店南逄村-史洼路口-南逄路口-大姜市场-信用社-刘逄村-南苑小区-麻纺宿舍-南店村-供电公司-汽车站西门-汽车站北门-三联家电-工商局-电影院-市立医院[昌邑]-公园南门-同新家园西门-家家福超市-五里村-新昌集团-石臼村-建设村-黑埠村-初曲村-石湾店村,2路:张辛路口-巡保张辛路口-李家埠-钱清市场-大有公司-昌进公司-二实小-建设银行[昌邑]-昌邑人民医院-金融大厦-海美塑品-汽车站北门-天水市场-稽查大队-文山中学西门-北庄村-中庄村-南庄村-东大营村-后伍村-中伍村-前伍村-巡保村,3路:北褚-义气镇北褚村-乾隆杯酒业-石化公司-海天公司-马家村市场-邮政局-城建开发公司-昌邑人民医院北门-家家悦超市-昌邑百货大楼-艺术中学-昌邑中医院-兴昌建筑公司-三得利公司-文山中学东-西丁村-南宫村-围子医院-石马路口-农信社-天保村-义气镇,4路:车站北门-东逄翟汽车站北门-三联家电-工商局-家家悦超市-昌邑人民医院北门-昌邑一中-建设银行[昌邑]-二实小-昌进公司-安家埠村-高道村-张家村-南鄑亭村-十字路村-西逄翟村-东逄翟村,5路:孙斜-新昌集团孙斜村-后斜村-军屯村-前陶村-北陶村-广通机械厂-游龙面业-东丁村-西丁村-文山中学东-稽查大队-天水市场-汽车站北门-海美塑品-金融大厦-昌邑人民医院-昌邑一中-建设银行[昌邑]-实验中学-审批大厅-公园北门-家家福超市-北苑小区[昌邑]-新昌集团,6路:吴家庙-绿博园吴家庙-妇幼保健院-建设银行[昌邑]-实验中学-昌邑宾馆-电影院-家家悦超市-昌邑人民医院-金融大厦-海美塑品-汽车站北门-天水市场-稽查大队-三得利公司-东丁村-永大路口-游龙面业-昌平路口-张家路口-邢家路口-六股路口-昌宁机械厂-密城路口-热带植物园-西冯路口-绿博园

名胜古迹

文物古迹,(一)古文化遗址,1、千戈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现北孟镇千戈庄西南50米处,南北长2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内涵不太丰富,暴露较少,曾出土素面加沙黑陶器残片。2、石埠西村商周遗址位于现石埠镇西村西50米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文化层厚1.5米。内涵丰富,有大量的陶片和兽骨,上周时代的绳纹器物残片多有出土。1981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博陆山周代遗址位于饮马镇山阳村北(西距潍河约1000米),整个遗址坐落在博陆山西南坡上,西北东南向,长300余米,宽200余米,陶片暴露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标本,现藏市图书馆。(二)古城遗址,1、故城遗址位于龙池乡利渔村东南方约2000米处,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古城址比周围地面高出1余米,被利渔村民拓为耕地。遗址有许多被盐碱腐蚀的陶片,纹饰难辨。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密乡故城遗址位于围子镇古城村。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00米。解放后群众用土将四周原有城墙残基取平,但遗迹尚存。西墙北端,开挖了1条宽20余米、深2米的南北大沟,暴露出许多砖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有陶圈垒成,现已淤平。遗址出土文物有:卷云纹瓦当、"齐化法"刀币、铜戈、铜镞等。3、都昌故城遗址位于今昌邑市第一中学、昌邑师范、市人民医院、市检察院驻地,北城墙在现检察院北侧,南城墙在市人民医院南端,东与西关相邻,西与刘家辛戈毗连,东西300余米,南北400余米,昌邑一中基建时出土许多汉代陶器,现藏市图书馆。昌邑师范南侧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1978年文化馆基建,挖出汉代陶片及卷云纹瓦当若干。4、胶阳故城遗址西汉时为胶阳候国,位于塔耳堡镇高阳村。遗址南北长45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高阳村坐落其上。城址破坏严重,面貌全非,在该城内只能发现汉代的砖瓦残片。(三)古墓葬,1、埠头战国墓位于现石埠镇埠头村北100米的土埠顶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径约22米。墓室为土穴,内有积石,穴长宽各约3米。1977年,从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铜敦一件,玉璧残部一件,水晶扳指一件,水晶环两个,玛瑙环、玉环各一件,铜带勾一件,骨器两件。这是战国时期卿、大夫的墓葬。2、高阳候墓位于塔耳堡镇高阳村西南约1000米处,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约10米,"文革"期间将封土取平,现可辨墓道口痕迹。此冢即高阳候孙并之墓。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固王冢墓群位于双台湘南兴福、北兴福村西,虞河东岸。原有墓葬九座,称为"九顶莲花冢",并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盖垫冢子、半边冢、东高庙、西高庙、焦冢子、仙姑冢,到底那座是固王冢尚难断定。"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仙姑冢与升冢子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与铜器。陶器主要有盉盉、耳环、鸡形器、鸟形器等,全为泥制灰陶,造型生动;铜器有印章、洗、带勾、勺、驽机等,非常精致,其中铜印为方形长、宽、高均为2.3厘米,上有四个篆字"刘小字印",顶有桥式钮。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东汉墓葬。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大埠汉墓位于都昌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画像石2块,长1.1米,宽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这是一座东汉墓葬。5、林家埠汉墓位于石埠镇林家埠村南150米处,墓葬封土高约3米,底径约7米。1975年在墓南侧开挖排水沟时,发现铜壶1件,重15公斤,还有瓷壶2件,现已不存。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汉代墓葬。6、黄福墓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西北,昌邑县印刷厂东,墓室为石头结构。原有封土高约10米,四周围有砖墙,院门向东,并有台阶数级可攀。院内植松柏,墓前有明代杨士奇所撰墓碑两块,墓道两旁有白理石石人,石马,为明代御葬,抗日战争期间,墓室被盗,"文化大革命"期间,围墙被拆,石人、石马被砸。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黄元御墓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南300米处,风土高1.5米,底径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邑姜氏祠堂:姜氏祠堂坐落于昌邑城里南隅十字街南巷一号,解放路中段路西。现有正厅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大门一间及东西耳房各两间。西院北屋五间,南屋五间连大门一间。占地面积约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脊饰吻兽。正厅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头梁端篆刻自东向西分别为“福、营、邱、分、派、寿”六字。大门十柱落地,门枕为精雕石鼓。一九八六年确立为昌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九年政府拨款,将其修缮一新,署文物管理所。一九九七年博物馆成立后归属其管辖至今。二零零七年成为省重点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国家重点。据史书记载,“姜氏受姓于姜水,著于营丘,大于齐之桓景,而后繁衍于滨海诸郡”。昌邑一派则于宋末靖康年间(1127年-1128年)由宁海彤岭(金朝宁海州彤岭,现山东省乳山市徐家镇峒岭村)迁来,始祖为喜公,传六世后无考。一世祖为文庆公,于元代自黄县迁来。经六百余年繁衍,现已成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辈出,远者史书有载,此不再赘,近者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五世祖瑄公、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八世祖民望公均为御医。六世祖镗公官为南直隶凤阳府通判。自清康熙始,我族更显赫一朝,十一世士祯公,后入旗籍改李姓,官至江西、广东巡抚,为清初肱股大臣、封疆大吏。其子煦公任苏州织造三十二年,长期兼视两淮盐漕御史,后进阶户部右侍郎、大理寺卿。其侄焯公累升徐州知州,另一侄煌公在刑部为官,曾出资兴筑潍河堤防,至今受益。尊宗敬祖,必建祠堂,此前昌邑姜氏各村各自修祠,规模卑小,不便祭奠。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昌邑姜姓阖族议定,在城里购地一段,建先祠一处。由衷四、云衢二公率先捐资,共集钱五百二十缗。先建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并于厅西新营北屋五间,南偏九间,大门一间及四周墙垣。道光八年,可法公又出私田数亩,用每年所收田租之息作为祠堂修葺管理及祭祀之费。民国八年至十一年(1919年-1921年),续涛公率县内二十六村并族人六十三人,共集资一万余千钱(每千钱当银元一元),对祠堂进行重修。姜泊庄其璐公一人捐资五千元,占全部捐资的一半,至今为人称颂。新中国成立后,将祠堂收归国有,不再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