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潍坊市地图 > 昌邑市地图 >
柳疃镇地图
柳疃镇相关地区地图: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2年春,县建设科高子言以职员的公开身份,来柳疃、龙池一带发展中共党员。同年6月成立了中共柳疃支部,齐文甫任书记。1940年底,全镇共建党支部36个,有党员69人。1976年底,全镇共有支部72个,党员1965人。1984年,党员发展到2392人。1995年成立了后官、常庄、西付3个村级党委。1990年至2000年,有5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有12个村被命名为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各村普遍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充分利用好阵地作用,教育管理党员。镇委党校也充分利用上大课等形式,培训农村党员,使他们均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成为农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近年来,柳疃镇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文明镇”“模范镇”“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先后调整充实了16个村党支部,全镇每年新发展党员50名。2000年,全镇党员总人数发展到2520人,1997年被列为山东省文明乡镇示范点。
基层政权建设:1939年秋,抗日民主临时政府第三区成立。1958年9月,成立柳疃镇东风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称柳疃人民公社。1980年分为柳疃、青乡两个社,本镇为柳疃公社。1983年8月,改社建乡为柳疃乡。1984年4月改为柳疃镇。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41年前后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分设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职工会。1949年柳疃区正式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6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柳疃委员会。1988年成立柳疃工商联合会,1987年成立柳疃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1983年6月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近年又成立柳疃计划生育协会。

村庄名录

吴家庙子村太平村邓家庄村北刘家庄村东付村东高家庄村南范家庄村南西高村西付村李家庙子村前梁庙子村常家庄村柳疃村东陈村西陈村高隆盛村姜家堤子村付戈庄村三官庙村北徐家庄村阎家庵村长胡同村姜家寨村郭家车道村金家庄村久丰屯村河崖村院头村孙家河滩村北阎车道村中阎车道村前阎车道村北西高村前官村后官村老官庄村曹家庄村孙家庄村门八街村北玉皇庙村西玉皇庙村南玉皇庙村史家庄村北范村北高村辛庄村前青村后青村老官村谭家庄村灶户村北五甲村东二甲村七甲村青埠村南五甲村横地村刘家车道村张家车道村潮海村道岔村马家庄村西营村郭家村西二甲村申明亭村太平庄村北新村西辛安庄村东辛安庄村北辛安庄村渔尔堡村

社会发展

文教科技:清末,全镇有私塾61家,民国初年,办学形式由私塾逐渐向学校转化,新型学校开始创建。1925年创办了县立柳疃育正小学,1931年创立了大傅家庄培英小学,1939年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镇大办教育,共有各类学校33处,培养了大批人才。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18处,在校学生88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52%。建国后,柳疃镇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业余教育从1950年3月开始到50年代末,全镇办业校46个班,3200人参加学习,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多数学员达到初中文化水平。至1976年,全镇基本扫除文盲。学校教育,建国后到1956年,全镇建起了初级小学33处,完小1处,初小班56个,高小班5个。1957年柳疃第一所民办中学--太平集民办中学成立。1958年昌邑县第六中学建立,这是该镇历史上第一所公办中学。1969年柳疃又办起了9处联办中学,同年昌邑六中改为柳疃中学,由初中改为高中。80年代全镇学校校舍均达到省级标准,9处联合为5处。90年代,镇上投资260万元,撤并3处规模较小的联中,建起了3处高标准中学。1989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62500人次。2000年,全镇共有小学18所,在校学生2660人;中学3所,在校生3363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96名,其中大本32名,大专41名。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4636人,自1998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5项,其中镇卫生院引进推行“双侧睾丸摘除术”和柳疃中学教师王昌令发明的太阳能热水器与液压打气机最为显著。这些科研成果在县、市获奖。同时党委、政府还注重引进高新设备、培养高科技人才,大范围进行科技推广,收到了显著成效,连续多年被评为县、市级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建国后,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1955年创建文化站,1958年建广播站,1976年建电影队。同时,学校、村办业余剧团,各村文艺宣传队相继诞生。进入80年代,镇、村两级分别建成了图书阅览室、文体场所,青年、妇女、民兵之家,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90年代,青阜、西付、常庄、后官、金庄等经济强村建起了农民文化大院,职工“卡拉OK”活动中心,农民公园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场所,极大地陶冶了柳疃人的情操。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差,只有10余名中医,民国初年境内几个大村有中药铺。1930年前后柳疃街开始有了西药。1952年成立了柳疃卫生所。1958年改组成立了柳疃公社卫生院,辖区建6处卫生所。1966年,各片卫生所撤销,各村自己设立了卫生室,配备了1~2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72年,卫生院改称县人民医院柳疃分院。1984年,卫生院共有医护人员60余人,病床56张,年门诊病人136918人次,住院1581人,有村卫生院72处。90年代,有一大批卫生室被评为甲级卫生室。镇卫生院投资220万元,引进了B超机、X光机、激光治疗仪、紫外线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1998年投资120万元,新建门诊大楼一栋,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先后被命名为潍坊市十佳卫生院、省爱婴医院、昌邑市乙星级卫生院,连续5年被评为昌邑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00年,有镇卫生院一处,村级一体化卫生室16处,病床45张。
人民生活: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均粮食130公斤。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以小麦为主粮,90年代面食加鸡、鱼、肉、蛋。衣着方面,70年代穿青、蓝、白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样,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发展。全镇农户普遍住砖瓦结构新居。常家庄是昌邑市第一个“四化村”,西付村投资2240万元,建起了280栋农民别墅。2000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人均纯收入3820元,人均年末存款1万元,电话装机总量5666部,移动电话1625部,电视机11670台,VCD3216台,机动车辆2367台,摩托车、三轮车、汽车成为柳疃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全镇72个村实现了“四通”(通水、通电、通话、通路),机械化、电气化的实现,使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全镇80%以上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他们在乡镇企业上班,年均收入5000元。赡养老人成为一种社会美德。赌博、迷信、打架斗殴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销声匿迹,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乡镇建设:1998年,镇长孟凡广代表柳疃镇出席全国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论研讨会,柳疃小城镇建设经验受到了与会领导的好评。建国前人均住房7平方米,1978年人均住房13平方米,1984年镇村规划建设开始起步,进入90年代,该镇邀请鲁建建筑设计事务所专家对镇区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1996年以来集中投资1.69亿元,对镇区10余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拓宽硬化,兴建居民住宅10.5万平方米,供电、通讯、给排水配套,营造绿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安装51个公益灯箱,39架自控照明路灯,安装霓红灯、文明公约宣传片30个。建成了35千伏变电站3座,建成了龙河公园精品工程,建立了3个工业小区。镇区新建商贸楼300多栋,形成了一条长达1500米的第三产业黄金走廊,容纳个体工商户500多个。该镇先后被列为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和省中心镇。近年来,镇委、镇政府确立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把村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教卫生、绿化、市政办公、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镇区成立了村镇建设委员会,设立了工贸开发办公室和环卫办,保证了镇区管理的经常化,保持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集体福利:镇委十分重视集体福利事业发展,1979年,建镇办福利服装厂一处。养老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奖学金、助学金等各项制度有较好的落实。多年没有一起因福利待遇问题而引起的上访。2000年全镇用于福利事业支出48万元。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柳疃镇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5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47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1公斤,总产670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全镇的主要沟、渠及支渠进行多次疏浚,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投资424万元建成了申明亭扬水站,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已占全镇可耕地的90%。连续多年被评为昌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600公斤大关,总产已达到3180万公斤。1997年以来,实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双万亩枣园开发工程”为重点,发展纯枣园5000亩,枣粮间作18000亩,共计30万株,并已见效益。近年来,该镇利用沿海资源优势,加大了沿海经济综合开发力度,向海洋要效益,以护滩育贝、盐及盐化工、滩涂养殖、苗木生产为开发重点,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两家浅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护滩育贝面积2753公顷,目前贝类资源存量已达3000万元。滩涂养殖面积5833公顷,以名、优、特、稀品种为养殖重点,并已向工厂化精养方向发展。苗木生产共筹建四大基地:一是133公顷的滨海盐碱地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二是66公顷的芦竹生产基地;三是太平集的城市绿化用花卉苗木基地;四是南范的枣苗培育基地。苗木基地的建设,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7189万元,其中,种植业5424万元,林业181万元,养殖业1930万元。
第二产业:1952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到1965年柳疃公社有社办工业企业7处,以丝织业为主的村办或联合办的工业达62处,其中两处较大规模企业--昌邑丝织一厂、昌邑丝织二厂,共有职工164人,年产值200万元。1978年全镇丝织业产量已达32000万米,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实现产值4800万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柳疃的纺织业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品供不应求。90年代后,该镇在扩大丝绸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纺织、印染、印花、服装行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到2000年,全镇共拥有剑杆、喷水、喷气等高档机680多台,利税过千万元的纺织企业有4家,全镇从事纺织业人数达18000余人,年实现产值30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000多万元。盐业生产也由粗放、低效型向高效、科技型转变,每亩原盐产量由1978年的1.5吨达到了2000年的3.5吨。拥有溴素及溴化物生产企业2处,年产值1200万元,盐及盐化工成为该镇上升产业。另外,拥有较大规模的建筑企业3家,年实现总产值2800万元,实现利税250万元。
第三产业:民国四年,建立县商务会,会址设在柳疃街。建国前,境内柳疃、太平、门八等几个有集市的大村,商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比较多,建国后,以群众入股的形式,发展了合作商业,办起了柳疃、潮海两个供销社。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国营集体商业网点也大多实行集体承包和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推行小城镇及园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先后规划建设了11个个体私营园区。到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39家,私营企业53家,个体运输大户7家,从业人员7349人。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00人,实现产值2.3亿元,创利税1780万元。
特色产业:柳疃镇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乡”,纺织业发达,境内分布有市属丝织厂2处,镇村纺织、印染企业252家,个体私营纺织企业179处。形成了以丝绸织造、纺织、印染、印花为龙头的经济特色,镇内的一、二、三产业大都围绕纺织企业而得到了发展。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30103男14556女15547家庭户户数8964家庭户总人口(总)29138家庭户男14298家庭户女148400-14岁(总)58980-14岁男30350-14岁女286315-64岁(总)2080315-64岁男1014515-64岁女1065865岁及以上(总)340265岁及以上男137665岁及以上女202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7306

历史人物

孙梦豸(?~?)柳疃镇门八村人。明嘉靖乙卯科乡试举人。丙辰科登进士第。擢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梦豸少年英敏,为人纯厚,对父母兄弟恭顺谦让,言事不讳。所著诗文侃有风。诗有《潍水环清》《西岩晨旭》《游沼荷香》;文有《谏庄宗乘马疏》《西岩记》等篇。高殿鳌(1776~1855)字魁先,号甘泉,柳疃镇前官庄村人。1796年丙辰恩科武进士第二十七名,殿试三甲第一名。钦点御前侍卫,分守乾清门,后授福建泉州陆路提标后营守备。继任陕西榆林延绥城守营都司。又任延绥左营游击。1830年(道光十年)升参将,恩诏授武义都尉。1831年告病回籍。1854年(咸丰四年)甲寅例应重赴鹰扬筵。1855年奉上谕钦加副将衔。同年9月25日,皇帝恩诏诰授武功将军。常化谱(1917~1948)柳疃镇常家庄村人。革命烈士。1947年7月参加昌邑县独立营,作战勇敢,树立了以部队为家的思想,多次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初,随部队升级到第三野战军,编入二十八师八十三团三营五连,任排长。1948年冬,在河南商邱战役中光荣牺牲。姜亦纶(1911~1970)字锦章,老中医,柳疃镇闫家安村人。生前曾任姜家寨村私塾教师。自幼受其父熏陶,爱好医学。13岁开始学医,16岁随父行医。1932年取得天津国医学院函授文凭。精通内、妇、小儿诸科,擅长针灸。1951年任柳疃镇中医联合诊所所长,昌邑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4年调昌邑县人民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副院长。1959年任昌潍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潍坊市政协委员。1957年赴北京参加国家召开的中医工作座谈会。在学术上他主张“诸家兼采,推陈出新”。在临床上他主张“理宜精,法宜平,效宜稳”。学术论文有:《治疗崩漏之我见》和《治疗脱骨疽的经验》等。孟庆甲(1820~1982)字颂魁,号潍农,柳疃镇潮海村人。少年家贫,在村塾读书,勤奋好学。后缀学务农,仍坚持自学,从不间断。尤其喜爱书法,专心摹练。后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教师、县府书写员、潍坊广文中学职员、华东煤矿学院职员等职。在工作之余仍专心学习指书与文史。几十年如一日,苦练不懈,书艺大进。五指并书,进而为十指兼书。真草隶篆,书写俱佳,在书苑中别具一格。1981年曾赴日本示范书艺,轰动一时,银屏影坛,书刊报纸屡次登载播放他的书写及典型作品,从而闻名中外。1982年美国加州邀约,因病未遂,不幸病逝。陈庆泉1916年3月出生,柳疃镇东陈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北京志成中学读书时,任中共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分队长。北京沦陷后,受党的委托回到故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齐文甫、张乐桥、徐迈、陈厚基、王书范去革命圣地延安。经在北京读书时的老师鲁佛民介绍,进陕北公学学习。1948年任淄博神头电厂党委书记兼经理。1949年调入安徽,任淮南矿党委书记兼大通矿党委书记。后任淮南市委常委、市长,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主席兼党委书记,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常委。1991年10月离休。付喜峰1926年8月出生,柳疃镇东付村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任武工队队长。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七十九师二三六团三营副营长、营长。1955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回七十九师编写战例。同年调任南京五三七团团长,后任副师长。1969年调南京军区司令部,历任训练部部长,空五军参谋长,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83年12月离职休养。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军区西海区授予战斗模范称号。1968年授予南京军区学雷锋标兵团长。刘汝落1927年12月出生,柳疃镇刘家庄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1948年济南私立正谊中学高中毕业。1951年参加华北军区第二抗美援朝手术队。1954年调华北军区陆军总医院外科。1956年调304医院,1980年、1984年两次赴日本学习。1994年离休。首创“脊柱侧弯凸多节段椎板关节突楔型截骨矫正术”和“脊柱长弧形后突多节段脊柱截骨矫形手术”,分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军队成果二等奖。1988年立科研工作三等功。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陈延明1945年10月生。柳疃镇渔尔堡村人。中共党员,研究生。1964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社教工作组组长,公社党委副书记、整党工作组组长,昌潍地区团委干事、宣传部长、副书记,潍县县委副书记,诸城市市长、市委书记,聊城地区副专员、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地委书记兼聊城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第六届山东省委委员。1997年12月任山东省省长助理,1998年4月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至今。在《人民日报》《求是》《大众日报》等全国性及省级报刊多次发表重要文章,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召开的多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上作先进典型经验介绍。主编《孔繁森》《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聊城》等多部大型图书。任诸城市委书记期间,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称号。付乃贵1947年1月生,1968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1971年从部队转业,197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带领村民走发展企业的富民之路,先后成立了塑料纺织厂、织布印染厂、纺织印染厂,并组建了全镇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潍坊昌进织造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到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35亿元,集团固定资产2.7亿元。他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厂长(经理)”“山东省优秀农民企业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连续15年被评为昌邑市优秀共产党员。张江汀1961年9月生,柳疃镇张家车道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莱阳农学院本科毕业,历任青州市委老干部局干事,益都镇副镇长。1988年8月入省委党校研究生班学习一年后,历任益都镇党委副书记,弥河镇委书记,青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995年10月调任共青团潍坊市委书记。2000年任中共潍坊市委常委、诸城市委书记。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全国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著有《领导智慧录》《深化农村改革的探索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