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真乡地图
朝真乡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建设
2008年该乡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5座,山坪塘275口,电力提灌站15处。经过龙江、小沟村的武引红岩分干渠,长2.6公里,平台开挖土方104830立方米,石方62816立方米;明渠开挖土方55000立方米,石方13750立方米。经过龙江、朝真村的武引魏城分支渠,长6.88公里,开挖土石方合计89527平方米,两渠共投劳156690个,投资205.9465万元,其中自筹103.5679万元,国家补助102.3786万元。涪江水灌溉该乡8000余亩田地。1996年场镇共安装20部电话,直通全国各地。1995年朝柏公路刘家垭降低坡度,拉直改道,由6.96公里,缩短至5.74公里,共集资24万元,区政府补助2万元,募捐2万元,共投资28.4万元,投劳59486个。环境整治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当前,该乡灾后恢复重建已经进入“加快和提前”的攻坚阶段。特别春季是各种病菌繁衍的高峰期。在此过程中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是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改善该乡发展环境,改善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受灾群众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是打造良好的重建和投资环境,促进该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全乡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加快重建的总体工作部署之中,与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基础设施提升建设、集镇和村落规划建设、社会事业恢复重建以及生态环境修复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使灾后城乡面貌、人居环境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得到明显改善。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一)总体目标。要通过此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总体上达到灾害痕迹有效清除、建筑风貌有效提升、城乡环境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提高、城乡居民素质有效增强的“五个有效”工作目标。(二)工作重点。此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1.加快废墟清理。要坚持属地原则,切实加大灾害废墟清理力度。要立即动员,快速启动,精心实施,彻底清理,早见成效。城镇周边、道路沿线、景区周围是废墟清理的重点,魏城、柏林等受灾较重乡镇的集镇,绵梓路游仙段、小永路魏朝段等是此次废墟清理的重点区域。2.统一建筑风格。全乡所有新建农房必须坚持先规划、再建设,要将“小集中”作为农房重建的主打模式,所有新建农房均要突出特色风貌,并严格执行灾后重建规划。对已建成的农房,要尽快完善配套设施,根据整体建筑风貌和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要求进行完善提升。重要道路沿线和重点景区周围已建成的农房要通过精心规划、修改补充来完善提升;对夹道建设的农房和已建成的散建农房,要通过完善规划、风貌改整、插漏补缺、纵深推进、连点成院、引进经营性项目、新建区间道路连接等方式进行完善提升。3.治理集镇“五乱”。要突出整治集镇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放等“五乱”现象,规范集镇秩序,提高集镇管理水平。要加强集镇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各单位实际研究制定《集镇卫生保洁细则》、《集镇车辆停放规定》、《集镇管理督查制度及奖惩措施》等制度,提高清扫保洁质量,严格垃圾清运标准,对沿街摆放的小商品、水果蔬菜摊位要设置合理,逐步规范。要针对集镇管理中出现的占道经营、车辆违章停放等现象,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确保集镇管理规范有序。4.提高居民文明素质。要寓教育于管理,寓管理于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从个人抓起,从家庭抓起”,引导城乡居民破除陈规陋习。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开展“小手牵大手”行动和“文明新风伴我行”活动,引导城乡居民破除陋习,养成爱卫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氛围。要组织宣讲团,深入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和农村,围绕城乡居民应具备的文明素质、礼仪常识等开展文明礼仪宣讲教育活动,促使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大幅提高,展示受灾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确保综合整治实效,经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落实专门人力建立专门机构抓好工作落实。实行辖区负责制。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村(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利用标语、广播、召开会议等方式进行看广泛宣传,组织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行动。
五、强化监督,确保质量:乡上将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对各村、各单位及时进行督促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