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乌兰察布市地图 >
察哈尔右翼前旗地图
察哈尔右翼前旗相关地区地图:

传统文艺

表演察右前旗境内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有多种,如东路二人台、快板书、顺口溜、抬搁脑搁、舞龙、舞狮、跑毛驴、担花篮、扭秧歌、威风锣鼓、安塞腰鼓等。旗境内老圈沟察汗贲贲(今属呼和乌素乡)的跑圈秧歌别具一格。这一形式的民间社火活动,是在地摊的中央点燃一堆炭火或柴火,表演者围着火堆边转边舞,表演人数不限,舞姿基本统一,有领舞,有群舞,群众围在表演队伍的四周观赏。上世纪80年代初,旗里还选调该跑圈秧歌队,在政府礼堂门前进行过表演。当时的演员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年轻人不会跳,如今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已失传。
鼓匠民间吹奏和打击乐艺术。每班由六、七人组成。乐器有唢呐、笙管、胡琴以及鼓、锣、镲等。婚嫁、丧葬时雇用。所奏乐主要是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当代除保留过去传统的曲调外,还吹奏一些流行歌曲、戏剧片断等。有的还自编自演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曲目。
花灯用竹棍、铁丝绑扎和彩纸或彩绸裱糊的灯笼。式样有多种,如瓜菜类、十二生肖类等,其中不乏创意之作。每年春节、元宵节挂于门庭户外,供人观赏。现代花灯式样不断翻新。旗政府所在地举办一年一度的元宵灯展及评比活动。
剪纸察右前旗民间手工艺术之一。一般是用彩色纸剪成花卉、鸟兽、喜字等各种图案,贴于窗户、玻璃、墙壁上,作为装饰美化品。农村家庭妇女多擅长此作,只是剪纸的图案较为简单。
刺绣用不同颜色的线(五色线),在布底上刺绣各种图案,一般是手工制作,城乡都流行。旧时,农村妇女多在腰爪爪、烟荷包、钱包、鞋帮、鞋垫上刺绣。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改用缝纫机在门帘、枕套、电视机外套、洗衣机外套、被罩和衣服上绣图。吉祥图案常见的有“丹凤朝阳”、“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嫦娥奔月”、“熊猫和竹”、“松鹤迎客”,以及其它活灵活现的动植物等。
墙围画是绘在火炕墙壁上的一种装饰画。高约0.6m~0.8m一般用淡绿色或浅黄色作底色,间画戏剧人物、山水花鸟、瓜果桃李等主图,镶以“花草”、“富贵”、“竹节”等花边。旧时,仅个别富户人家画有。
面雕民间习俗技艺。主要是在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这两个时节制作。一是用小麦面塑成形态各异的鸟雀,熟制,点红,再用树枝一个个扎上,插于屋内高处,俗称“寒燕儿”。二是用同样方法制成面人、面兔、面鱼、花环等,俗称“面人人”,供摆在柜台上。农村妇女中多有面雕能手。地方小戏。始称秧歌,后为了区别于社火中的跑圈子秧歌,改称大秧歌。据老艺人忆述,约在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移民走西口带到内蒙古。起初只是农民自娱演唱,同治年间以后(公元1862-1894年)开始出现班社,白口用本地土语,多取材于通俗故事。乐器与大戏略同,唯多一笛。音乐既有大戏的板腔体,也有小戏的曲联体。文场乐器主要有板胡和三弦,还有二胡、唢呐、月琴、笙、琵琶等;武场乐器有手板、鼓板、战鼓、大锣、手锣、梆子等。由于受到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唱腔高亢,富于草原气息。表演上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还有唱、做、念、打等程式。民间小戏。早期表演角色只有一丑一旦,道具为手绢、折扇和霸王鞭;乐器只有笛、四胡、扬琴等。演唱内容多属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舞蹈身段和秧歌相似。辛亥革命后,演出形式由化妆演唱逐步发展为以第一人称进行表演的小戏。戏中除旦角扮演固定人物外,其他人物由丑角一人串演,谓之摸帽戏。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剧团,由流动卖艺进入剧场演出。五十年代初期,新文艺工作者深入剧团进行戏改工作,与老艺人合作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创作新剧目。《打金钱》、《走西口》、《打秋千》、《打樱桃》等剧目经过多次加工整理,曾多次参加全区和全国的会演,并灌制唱片和拍成电影。五十年代还大量移植歌剧和其他剧种的剧目,如《刘胡兰》、《白毛女》、《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茶瓶计》、《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二人台成了“多人台”。同时还创作了大批现代戏,如《二板头进城》、《巧巧和亮亮》、《杨柳青青》、《接婆婆》等。音乐也有了新的发展,由一戏一曲,专曲专用逐渐变为一戏多曲,多曲多用,唱腔板式更加丰富。舞台美术、服装道具、表演导演等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古迹

汉长城:汉长城在察右前旗境内有两段。一段由丰镇市麻迷图进入旗境呼和乌素察汗贲贲村西,沿山沟南坡东行,至黑沟村南穿越山沟,在黑沟村东山梁上向东延伸,直至口子村山坡中段,全长约15公里。这段长城在黑沟村南山坡有2㎞地段为夯筑土墙,残高1m~1.5m,宽约3m,其余地段为土坯混筑墙体,水土流失后,地表仅见坯垅(石块堆),残高0.5m~1m,宽2m~3m。黑沟村南山坡的墙体上加筑有烽燧道1座,残高约4m。呼和乌素口子村东南1公里筑有汉代障城(屯兵处所)1座,边长230m,残墙高约3m金、元两代沿用。另一段西起平地泉边墙村,向东北经南界、大赵家村南、四号村北、段家村、巴音塔拉牛明村,然后转向东南,经二台沟、班家村,向东至八大倾。这段长城34㎞,夯土构筑,宽6m右,东、西两端找不到衔接处。其中大赵家村的西长城的土沙已被建筑单位挖走,面目全非,只有个别地段还能看到遗址;大赵家村至牛明村的已成自然公路;牛明村至八大倾的已成110国道部分。
赵北长城(察右前旗段):由兴和县官子店向西进入察右前旗境内的赵北长城,经黄茂营乡所在地(古营盘)、黄家村、翁家村,向西北到喜红梁村,向北越过山梁,北行至黑沟岩村西折向西行,经星火成村南至河岸中段。这段长城遗存在黑沟岩村南见有纵向剖面,夯层厚约8厘米,土质不纯,内含有石砾。向西又经玫瑰营四喜村、十二股、高家地、弓沟望爱村、半哈拉沟南;折向西北,经哈拉沟村北、侯家村南、三成局西二道洼村北、顶兴局、三股泉北、高凤英村北;转向西,经煤窑十六号、十八号、小土城北;又转向西南李家村,经大土城北六洲、九洲、十一洲村南、北六洲村南、西五洲村南,至1520高地卓资县境。这段长城遗址一般残高1.5~2米,宽1~4米,夯层厚8~10厘米。察右前旗境内的赵北长城是最古老的长城,全长约38公里。其中紧依墙体内侧设置有5个用于屯兵用的障址。障址一般边长30~40米,夯土构筑。
大坝沟遗址(仰韶中晚期):遗址位于察右前旗土贵乌拉乡沟口子村南0.5公里的山坡上,由Ⅰ、Ⅱ区组成。经考古发掘,Ⅰ区发现房址36座、灰坑110座;Ⅱ区发现房址9座、灰坑19座,外侧围有环壕,环壕口部宽1.5~2.1米,深1.7~1.9米。遗址内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其形制有间宽大于进深和进深大于间宽两种。房中央多设双灶,单灶以圆形为主,有少量的方形灶,灶边和半地穴墙壁内侧均有柱洞,数量少的3~4个,多则7~8个。居住面由黄粘土与料礓石碎面混合铺垫而成,厚2~4厘米,表面呈黄白色,内呈灰白色,为坚硬的片状结构。居住面下垫有厚约8~10厘米的黑花土。门道均朝东或东南方向。灰坑多分布在房址的周围,个别置于房内一角,形制多为方形,少量的为圆形,坑壁加工整齐,坑底平整。遗址出土遗物较多,以陶器、石器为主,有少量的骨、角器。陶器多为生活用具,主要有罐、平口罐、筒形罐,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褐陶为主,少量的彩陶和黑陶。有小口双耳壶、双耳罐、敛口曲(折)腹钵等。有用于生产活动的陶刀和纺轮装饰的陶环等。石器多为磨制石器,少量的为琢制石器。生产工具有斧、刀、凿、磨盘、磨棒等。骨器均经磨制,有锥、簪等。遗址形成的年代与庙子沟古聚落遗址大体相当,距今约5000年~5500年左右。
庙子沟新石器遗址:遗址位于察右前旗今乌拉哈乡庙子沟村南山坡上,揭露面积1万余平方米,该遗址内房屋排列有序,各类窖穴分布其间,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具遗留于房址和窖穴内,同时发现了70多具人骨材料,对于复原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和生活情境是极有价值的。庙子沟遗址是内蒙古中南部仰韶阶段晚期重要遗存,对于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有重要意义。
土城东聚落(北魏):位于察右前旗今平地泉镇土城子村东北约750m,面积约3万平方米,系北魏聚落遗址。采集有灰陶喇叭口瓶、宽沿盆残片及几何纹、忍冬花纹、莲花纹陶片。
古部落(村落)——庙子沟聚落遗址(仰韶中晚期):遗址位于察右前旗今乌拉哈乡庙子沟村南的西坡上,南依丰镇丘陵,北临黄旗海。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5年~1987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共清理出房址51座,墓葬43座,窖穴(灰坑)132个,出土陶、石、骨等文物1000余件。房址为半地穴式建筑,大致为面东背西,南北成排分布,平面呈圆角长方形,进深大于间宽,多数为木骨泥墙构造。居住面用黄白色草拌泥抹成,坚硬平整。室内正中近门处,设有1个圆形或圆角方形灶坑,墙内侧一般设5个~9个柱洞,门道有斜坡式或阶梯式两种。墓葬交错散布于房址周围。墓坑分为长方形土坑竖式穴和圆形袋状穴两种,多为单人侧身曲肢葬,特别是袋形穴与灶坑内未成年的个体几乎折叠在一起。合葬墓中人骨较为零乱,随葬品不等,多者10余件,少则仅几块陶片,幼儿和女性有的佩带有环饰或螺蚌类装饰品。陶器中陶质有夹砂、泥质、砂质三大类。陶色以红褐陶数量最多,灰陶和红陶次之,黑陶极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其次是附加堆纹,还有少量的彩陶、戳印纹、划纹和方格纹等。彩绘有红彩、黑彩、紫彩,有的使用复彩和内彩,彩绘图案是由网格、三角、鱼鳞和平行曲线组成的几何纹图案,制法皆为平制。器形有罐、钵、盆、漏斗、碗、器盖、环、纺轮等。石器多经磨制,少数的为琢制的细石器,主要有长方形穿孔石铲和窄首窄刃石斧、长方形穿孔石刀、梯形石锛、石凿、磨盘、磨棒、璧、纺轮、环镞等。骨器皆用动物骨骼加工而成,有骨柄石刃刀、槽形锥状器、锥、簪、骨片等。该遗址到目前为止,是内蒙古自治区发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处古聚落遗址,其出土器物具有中原半坡期的文化特征,故应为仰韶文化阶段,距今大约5000年~5500年(仰韶中晚期阶段)左右,被命名为“庙子沟文化”。

地形地理

整个地貌为一盆地,属浅山丘陵区,东、西、南三面多山,丘陵起伏连绵,中为辽阔的冲积平原。主要山脉有伤青山、大脑包山、灰腾梁、琵琶梁等。河流分为内陆河黄旗海水系和外陆河水定河水系,主要内陆河有霸王河。黄旗海水约14万亩,是自治区8大湖泊之一。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5℃,年降水量376.1㎜,无霜期131天。耕地面积132万亩,农作物以小麦、莜麦、谷子、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甜菜、胡麻为主。1990年粮食产量100235吨。农业总产值15817.8万元。可利用草场130万亩。1990年末有牲畜24.7万头(只),其中羊14.5万只。土特产有党参、黄芪、甘草等中草药。矿产主要有云母、大理石、褐煤、石英砂、硅砂等。已建立起农机修造、化肥、制糖、水泥、玻璃、印刷、陶瓷、皮毛、针织、云母加工等工业企业。1990年工业产值4627万元。京包(北京至包头)、集二(集宁至二连浩特)铁路、乌兰察布通往各地的公路均穿过旗境。境内有古城、古墓遗址多处。1981年发现距今约九百年的完整契丹女尸。黄旗海是全旗最大的湖泊,东西长约20㎞,南北宽约9㎞,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4%。丘陵山区占总面积的51%;平原滩川区占45%,全旗沙化面积15万亩,占总面积的3.6%。土壤属于半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中的暗栗钙土带。全旗共分为五个土类,察右前旗多寒干燥,风多雨少,昼夜温差大,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长达五个月之久,年均气温为4.5°C。最高气温为39.7°C。(出现在1965年05月22日),最低气温-34.4°C。年降水量376.1㎜,且多集中在7~8月上旬。年均无霜期131天。早霜一般在9月10日左右出现,晚霜(因山,滩区气候不同)在3月23日~5月30日之间。风向多为偏西风。

自然条件

分布最广的是栗钙土,草甸土和沼泽土,盐土和黑钙土面积较小。全旗地下水源比较丰富,浅层水位埋深约2m~5m之间,主要分布在黄旗海周围和马连滩盆地。察右前旗地下矿藏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矿藏18种,开发利用的9种,主要有云母,大理石,硅砂,方解石,高岭粘土,褐煤,浮石,石英沙等,并已探明储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旗天然牧场达176.6万亩。可利用草场达130万亩。主要草场类型为:山地干草原草场;丘陵干草原草场;低温草甸草场。大部分为优良牧草。森林面积小,覆盖率低。有林地139,396亩:灌木林6,571亩,幼林地189,514亩;活立木蓄积量213,445m³。林地覆盖率3.79%。境内水产资源丰富,除有黄旗海外,大淖尔海,小淖尔海,泉玉林水库是鱼类主要产地。有青海湟鱼,鲤鱼,鲫鱼,草鱼等。黄旗海周围还盛产芦苇。野生中草药分布广,种类多,主要有党参,黄芪,黄苓,知母,银柴胡,茵陈,甘草等40多种。察右前旗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特别是黄旗海,由于污染严重,鱼类不能生存。沿湖周围尚有十七万亩荒地与牧场,都有待于综合治理开发。

民俗风情

敖包节:敖包节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当草原上鲜花怒放、气候宜人之时,选择吉日祭敖包,喜庆丰收、祭奠英雄并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06月27日,水草丰美的格根塔拉旅游点,我旗的蒙古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度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敖包节”每人捡起一块石头,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3圈,然后把石头丢到敖包上,用最虔诚的心,为广袤的大草原祈福。悠扬的马头琴声、欢快的蒙古族舞蹈、动听的女声唱调把敖包节气氛推向了高潮。
蒙古礼帽:蒙古礼帽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带礼帽,显得文雅美观。男子夏季头系绸围或戴仿清代红缨凉帽、圆锥形,会客或宴席上戴礼帽。冬季在家戴卷边红缨暖帽,出门戴大耳羊皮尖顶风帽,本地亦称羊尾巴皮帽。女性多以彩绸、彩纱包头,男性多戴呢质礼帽,女性出门探亲访友或遇重大节日和礼仪场合,也着礼帽,多以棕色为主。冬季戴羊皮尖顶风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套马:打马鬃、套马、驯马是草原牧区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一般在春夏之交进行。届时,驯马手先把烈马套住,其他人一涌而上,迅速地打马鬃、马尾,之后就有人骑在马背上奔跑,直到把烈马驯服为止。每逢此时,勇敢的骑手都要在这里大显身手,以博得众人特别是姑娘的青睐。套马用的工具叫套马杆,是一根很长的木杆,一头拴着用皮绳做的活套.也叫套马杆子,一般以用湿牛粪捂过的白桦木制成,是牧民们木马时必备的工具,也可以用于套狼。
鹿棋:鹿棋是蒙古族的传统娱乐项目,起源于七八世纪以前。在古老的阴山岩画中发现了有鹿棋棋盘。据当代岩画学者盖山林考证:“古代游牧人的娱乐活动,除了赛马、斗骆驼和舞蹈之外,还有鹿棋等娱乐活动。在阴山苏木图沟畔和乌兰察布草原上,都发现了西夏至元代的鹿棋岩画,其形象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林城出土的鹿棋十分相似,而与今天的鹿棋稍异。”,岩画上的棋盘呈正方形,纵横线各五条,斜线六条,交叉成二十五个点。在中心纵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蒙语乌拉),一个呈尖顶形,一个为平顶形,内画十字线,也构成几个交叉点。两人对弈时,一方执二子,称作包哥(即鹿);另一方执二十四棋子,称作脑头(即狗)。鹿棋是以牛羊髌骨做成,狗棋可以铜钱和小石子代替。在对弈前,先摆棋盘,鹿棋摆在两个山口,狗摆在棋盘内成四角的八个点上。剩余的十六个棋子备用。下棋的规则是:鹿可以在整个棋盘内走,而狗只能在大正大正方形的区域活动。鹿先走,如隔着一只狗,就算吃一狗,隔两只狗则不能吃,每走一次,狗可以加一棋子,执狗的一方努力使两狗相连,阻止鹿吃狗,如果最后两只鹿的位置在棋盘中心或山口上,鹿就处于自由的位置,则鹿胜狗负,反之,鹿被狗围到死角里,没有左右移动的余地的时候,则狗胜鹿负。棋盘纵横交错,变化无穷,所以一千多年来,这种游戏一直盛行不衰,后演变为“狼吃羊”的游戏。鹿棋是“鹿吃狗”到“狼吃羊”的演变,表现出了游牧民族与牲畜的密切关系,人能够征服和驯化动物。
博克:“博克”蒙古语摔跤一词的译音,因蒙古族的摔跤方法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摔跤方法,汉语称之为蒙古式摔跤。按蒙古族传统,摔跤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着德格”袖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腰系“来布尔”(即围巾),下身穿肥大“班斯勒”(即摔跤裤),是用三十二尺或十六尺白布制作的专用摔跤裤,外套有花色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颈套五色绸穗制成的“景嘎”,标志着获胜次数,名次越多,彩条依次增加。在悠扬激情的摔跤“乌日雅”赞歌声中,摔跤手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狮子舞步、鹿舞步或鹰舞步入场。跳跃是蒙古族摔跤比赛的一个民族特色,出场退场,双方跤手都要跳跃,出场跳跃高而快,时间也长,这是激战前的准备活动。退场跳跃基本上是慢跑回原地,是放松活动。凡参加摔跤比赛的摔跤手都有奖。历史上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冠军,可获“九九八十一”份奖品,即骆驼九峰,骏马九匹,黄牛九头,绵羊九只,山羊九只,马鞍九套,以及砖茶九块等九种物品。到了近代,“那达慕”摔跤冠军的奖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有的奖骆驼、马、牛、羊,有的奖毛毯、收音机甚至电视机,虽无一定之规,但均比较重,对前八名予以重奖。此外,与一般体育比赛不同,博克比赛对失败者发鼓励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各级体育部门和民族体育工作者,按照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对博克比赛的规则进行了全面地改革。一九八六年由自治区体委审定颁布了《蒙古式摔跤比赛暂行规则》,对于“竞赛性质”、“竞赛制度”等都作了较合理的修改和规定,并确定了女子参加蒙古式摔跤的具体办法,破除了“只有男子才能摔跤”的陈规,为女子参加广泛的体育锻炼开辟了广阔道路。经过自治区四十年大庆前夕的“蒙古式摔跤研讨会”和第一届全国博克邀请赛,对蒙古式摔跤及其暂行《规则》再次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修改,于一九八八年,自治区体委正式审定颁布了《博克竞赛规则》,为博克运动的广泛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博克运动是少数民族强身健体、赖以生存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将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在其中。
马术:蒙古族的马术表演非常精彩,有很多项目。“跨越障碍”是在运动场跑道上每隔几十米设置一个高一米的跨栏。跑道终端立着一个直径约2米的火圈,矫健的马从起跑线踏蹄起跑,越过跨栏,钻过火圈直达终点。“乘马斩劈”是在200m~250m距离之间树立起十几个目标。骑手们手持马刀,疾驰如飞,经过一个个目标时举刀劈砍,刀起目标落。“马上技巧”是由运动员们在飞驰的马背上做出各种造型动作。运动员一般八九岁就要在马术队里接受严格的训练。技巧表演可分单项和多项,其中又分别包括单人单马、单人双马、双人双马和多人多马。一匹飞奔的马经过骑手身边,骑手可以突然抓住马鬃翻身上马,又会突然下马脚尖点地再跃上马背。其他技巧还有在马背上“空翻倒立”、“侧方隐蔽”、“镫里藏身”以及惊险的马上叠罗汉等表演。

语言

察哈尔右翼前旗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和蒙古语,使用于正式场合。但察哈尔右翼前旗的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晋语,属于晋语的张家口-呼和浩特片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