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汉中市地图 >
城固县地图
城固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城固是西汉著名外交活动家,迈向中国西部探险第一人,通往西亚丝绸之路的开通者--博望侯张骞的故里。据近代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旧石器时期,本县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期,先民村落群居,生息繁衍。周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败楚于丹阳,取楚汉中地,与秦汉中地置汉中郡,同时置城固县。秦、汉辖域广袤。三国蜀汉初,析南部地置南乡县。南朝宋改成城固。北朝魏正始、延昌年间,先后析东部地置龙亭县、兴势县。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城固为唐固。三年(620年),析县西北地区与南郑县部分地置白云县。九年(626年)废白云县,地并入本县。贞观二年(628年)复名城固。秦汉时县境广袤,东北连旬阳,东南界安阳,南和西南连南郑,西北接元(后褒中),北联武功、盩厔、鄠县和长安杜陵(《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析县南部地和南郑县部分地置南乡县(今西乡镇巴)(《华阳国志》)。北魏正始二年(505)析县水以东地置龙亭县;延昌三年(514)又析县东部地和龙亭县西部地置兴势县(《魏书·地形志》等书)。另据《魏书·地形志》“汉中郡领县三,南郑、汉阴、城固”,汉阴下有“有胡城”三字。《华阳国志》载:“褒中县……有唐公房祠也”。胡城、唐公房祠现俱在境内。而汉阴县辖域、设废时间,褒中县辖域等,均无进一步资料证明,待考。唐武德三年(620)析本县西北部地和南郑县地置白云县,九年(626)废白云县,地入本县(《旧唐书·地理书》)。此后县境虽有变更,但都保持南北长,东西窄的状态。明代,据嘉靖《城固县志》,本县疆域东至洋县,东南至西乡,南至四川通江,西至南郑,西北至褒城,北至眉县,东北至盩厔。宽38里,长400里。清代,据康熙《城固县志》,本县疆域宽55里,长300里。东至汉王城交洋县界;东南至五堵门交西乡界;西至新铺交南郑县;北120里至北溪里,其东交洋县,北交凤县,西交褒城。到清末,据《城固县乡土志》:县境“东至汉王城交洋县,10里;西至新铺交南郑县界,50里;南至椒子坪交四川通江界,205里;北至桅杆石梁交留坝县界,180里;东南至界牌交西乡界,75里;东北至皂角湾交洋县界,210里;西南至碗泉梁交四川通江界,153里;西北至太白梁交褒城界,115里。广计3.5万米达。纵计11万米达”即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11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调整与邻县境界。1952年11月,城东汉王城附近以湑水为界,将本县下苏村(部分土地)、柳夹寨(渠东部分)、张家坝、秦家村划归洋县,将洋县新庄、庙南、庙北、贺家村、中坝村划归城固。1958年,西以洪沟河为界,将南郑县的柳林、五华、草寺、古城4乡和魏家湾村、张河营、周家岭、夏家窝、马家湾、樊家窝、丁王窝、老黄窝、朱家窝、黄洞村、青龙滩、史家滩、金堂湾、仙家沟14个村划归本县;将本县余家湾、高家岭、金家岭、五家岭湾、李家嘴、刘家河、胡路村、东湾村、胡家湾、陈家湾、李家河坎、丰都庙、余家桥、张家窝、杨家尖角、李家砭、李家营、汉王庙、吴纪庄、李家岭、陈岭、四合、姜家湾、安前村等24村划归南郑。今境内,最东的自然村是五堵区五堵乡金牛村的伍家沟;最西的是文川区毕家河乡大木厂村的大木厂;最南的是二里区五里坝乡邱家山村的赵家坪;最北的是小河区石槽河乡中文村的漂草湾。东北的顶平、南天门、罗家坡、二道梁、天上、冲天炮等山峰与洋县分界;西北的桅石、香炉山与留坝分界,鹅风包、大圆包石、溜石板梁等山峰与汉中市分界;西南唐家垭、大山梁上的“鞍”部与南郑县分界;东南的乔家山、观音岩、南家山等山峰与西乡县分界。但有些地段与邻县属地仍呈犬牙交错状。

环境状况

地理状况: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心地带。全县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总人口50多万,县域地形呈南北长、东西窄。依据地形特点,自然形成三部分:北部为秦岭山区,中部为汉江平川区,南部为巴山浅山区。其中,中部平川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是全县经济较为发达区域。
气候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西北地区“小江南”。

人口状况

概述:全县常住人口总量464425人,常住人口中包括了外县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流入我县的20171人,不包括户籍在我县已流出县外半年以上的56343人。另外,常住人口中含驻地的武警部队,不含驻地的解放军现役军人。全县总人口为500597人。(注2),全县共有家庭户148106户,家庭户人口454658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1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家庭户规模减少了0.6人。
年龄构成:城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04328人,占常住人口的22.5%,15~64岁的人口为323524人,占69.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6573人,占7.8%。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
性别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39273人,占常住人口的51.5%,女性为225152人,占常住人口的48.5%,男女性别比为106.3:100,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性别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63482人,占常住人口的99.8%,有回族、壮族、满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朝鲜族、蒙古族、土族、布依族、黎族、苗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为943人,占常住人口的0.2%。受教育程度人口(六周岁及六周岁以上),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9320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46308人,接受初中教育的169321人,接受小学教育的160492人。(注3)
城乡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36330人,占常住人口的29.4%,乡村人口328095人,占常住人口的70.6%。1、数据采于2000年11月1日0时。2、全县总人口=全县常住人口+本县户籍中流入县外半年以上的人口-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流入我县的外来人口。3、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行政区划

2011年下半年陕西省乡镇机构改革时,进行了撤乡并镇工作,城固县现辖18个镇:博望镇、龙头镇、沙河营镇、文川镇、柳林镇、老庄镇、崔家山镇、桔园镇、原公镇、上元观镇、天明镇、二里镇、五堵镇、双溪镇、小河镇、五郎庙镇、三合镇、董家营镇。具体方案是:撤销宝山镇,并入原公镇;撤销孙坪镇,并入五堵镇;撤销盐井乡,并入天明镇;撤销小盘乡,并入二里镇;撤销盘龙乡,并入小河镇;撤销水磨镇,并入双溪镇;撤销三合乡,设立三合镇;撤销董家营乡,设立董家营镇;撤销五郎庙乡,设立五郎庙镇。

“法制培训班”事件

陕西城固县设立“法制培训班”关押上访人员。残疾军人胥灵永及其胞弟胥灵军被关进“培训班”,9个月后胥灵军猝死。胥灵永称培训中心用饥饿等手段折磨上访者直至“息诉罢访”,认为其弟是被活活饿死。当地派出所尸检报告则称胥灵军因支气管炎等疾病死亡。

旅游观光

城固历史悠久,人类活动较早,青铜文化发达,为我国最早置县之一(公元前312年,秦败楚于丹阳,置成固县).近年出土、收集的文物有新生代动物化石、旧、新石器时代及殷商青铜器600件,有的属全国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莲花、淡家嘴、江湾村遗址及秦、汉的韩信台、张骞墓、五门堰、道教胜地洞阳宫、地母发祥地——五郎关地母庙等文物古迹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人。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城固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与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并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和风物传说,唐公房举家白日升天而衍化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故事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城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南沙河风景名胜区已初具规模,以唐公访当年白日飞升地--升仙村辐射带动,建起了13万亩桔柑产业林带,并形成了汉江夕渡、万鹭栖居的鸟山、秋风十里柑桔乡的"桔园秋色"、水光山色堪图画的南沙河风景区等一批新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具有独特优势。该县是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古迹遍布,文物众多,可开发利用的旅游景点有60多处,尤以城固老街,张骞纪念馆,五门堰,五郎关地母庙(地母信仰发祥地)、回龙寺,道教圣地洞阳官,佛教宝山寺,原公韩家祠,天主教总舵古路坝、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南沙河、汉太尉李固墓等十大景点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