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地图
城厢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环境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324国道、福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扼东南沿海中部水陆交通要冲的黄金地带,为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城厢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荟萃,城内有千年古刹广化寺、大型古堰木兰陂等著名旅游景点,北部是水光潋滟的东圳水库,南面是碧波荡漾的湄洲湾。别具一格的人文地理,形成了莆田的众多优势和特色。区位优势明显,位居闽东南沿海中部要冲,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省会福州,南接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湄洲湾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水深港阔,风平浪静,不冻不淤,1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可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具有建设大型港口的优越条件。妈祖文化独特,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是四海共仰的妈祖文化发源地,岛上的妈祖祖庙被誉为东方“麦加”,历来以一种独特的信仰牵系着海峡两岸同胞,是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的桥梁和纽带。气候,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度适宜是本市气候的一大特征。平均年太阳辐射量达110.4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95.9小时,年均日照率为45%。日照时间从山区至沿海逐步增多。气温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山区逐渐降低。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至21℃之间。无霜期年平均达316天至350天之间。绝大部份土地,适宜农业生产上的一年三熟制作物栽培。境内还蕴藏丰富优质的矿石资源,主要有叶脂石、花岗石、高岭土、水晶石等,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赐封的久负盛名的花岗石“华亭青”,常年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地。现已探明可开采出口的花岗石储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经济发展
早在3000多年前,境内先民已有从事耕耘、养殖、捕捞等原始农事活动。唐、宋时期,境内筑堤建陂,围垦造田,灌溉耕地,先后兴建泗华陂、木兰陂,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明、清至民国时期,农业以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为主,生产技术落后,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49年前,城厢工业极为落后,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工厂。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工业企业得到较快发展。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6年10月,结束“文化大革命”,但由于长期处在备战前沿,工业底子薄,经济依然落后。改革开放后,城厢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年城厢建区时,全区工业产值2294万元。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61.5亿元,增长24.3%,三次产业比例为12.4∶54.1∶33.5。财政总收入3.82亿元,增长40.4%,其中地方级收入1.86亿元,增长51%。工业总产值83亿元,增长26.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6亿元,增长33.5%,产销率达97.2%;创税利3.2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46家,其中亿元企业达15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亿元,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增长21.4%。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30.52万平方米,增长7.5%,销售额6714万元,增长11%,居民用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餐饮等方面的支出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2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4675元,增长9.5%。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个,合同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119%,实际利用外资5916万美元,增长45%。外资项目平均投资额从上年的270万美元提高到482万美元。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70个,利用内资16.05亿元。全年外贸出口1.4亿美元,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增长63.6%,其中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7%。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确立了以龙眼、枇杷、橄榄为主的水果业,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以及无公害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培植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发展淡水养殖、食用菌、特色花卉等新兴产业,走优后高效、外向型的农业发展道路。以台富、三峰等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在信息、资金、服务上扶持规模经营专业户,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引进品种更新、发展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和有机农业生产。对老化果园进行技术改造,研究推出龙眼“立冬本”、水南1号、清壳等新品种,引进早钟六号、晚钟518等枇杷新品种。改革开放以来,城厢区在324国道113公里至117公里处两侧高起点规划建设华林工业园区,共开发土地2000多亩,初步形成以鞋业、电子、食品、针织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近年新引进11个企业建设项目。城镇建设推进中心集镇建设,对分散、零乱的村进行迁村并点建设,中心集镇面积已达4.2平方公里,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臻完善。以赖榜公路为主线,以干鲜果批发市场为中心,将集镇面积扩张至10平方公里,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城市建设
城厢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陈光大二年(568年)。唐代,境内交通多从山区出入。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修筑子城护官廨,定和三年(1210年)筑砖城,绍定三年(1230年)改筑石城,为福建三大名城之一。宋代,兴建桥梁,修筑驿道,交通设施逐渐形成。特别是水路交通已逐渐发展,位于城东的白湖港是当时对外通商主要口岸,商船远航至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境内有17街48巷,商业相当繁华。境内邮电事业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兴化邮局。民国16年修建福厦公路城厢段,民国19年开通城笏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城厢镇规模仅有2.65平方公里。1984年建区后,投入巨资,结合旧城改造,进行新区开发,城区水、电、路等基础设篱日臻完善,学校、医院、商店、公园、影剧院等配套齐全,城区面积扩延至10平方公里。1989年,境内市邮电局已开通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1990年,引进1万门程控自动电话投入运营,使通讯网络跻身于先进行例。1994年,全区实现村村通电话。1994年,实现全区村村通公路。2007年确定的132个区重点项目和6个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福厦铁路一期控制性工程征地拆迁丈量工作已经完成,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70万元,新引进项目32个,投资总额7.3亿元。15个农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400多万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福厦公路、濑榜公路横贯境内,基本实现村主干道水泥化。木兰溪流经18个村,境内建有3.5万伏变电站1座和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1个,可提供充足的工业及生活用电用水。各村相继顺利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近3000万元,全面开通程控电话,为企业投资提供良好的通讯设施。行政区划
此地自古隶属于莆田县。新中国处理后,1950年10月,废除保甲组织,现城厢区属原城厢镇和第一区。城厢镇(镇人民政府驻古谯楼),辖文献、长寿、元妙、凤山、太平、梅峰、英龙7街;镇海、南门、拱辰、安龙4乡。第一区(区公所设南郊,后迁阔口),辖荔宁、筱塘、沟东、霞林、坂头、顶墩、延寿、畅林、南郊、濠浦、莘郊、东阳、西洙、张镇、北大、溪白、朱丰、双兴,共18乡(其中北大、溪白两乡现属莆田县辖)。1952年8月,土地改革完成后,莆田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现城厢区地属有第一区、第五区。第一区(区公所设太平街),辖文献、长寿、凤山、元妙、太平、梅峰、英龙7街及镇海、南门、拱辰、安龙4乡。第五区(区公所设阔口),辖荔宁、南郊、莘郊、张镇、沟东、坂头、霞林、顶墩、筱塘、西洙、濠浦、东阳、埭泉、港利、新度、朱丰、双兴共17乡,其后又增设拱辰、坑桥2乡,合计19乡(其中港利、新度等乡现属莆田县辖)。1956年6月,莆田县调整为3镇、11区。现城厢区地域为城厢镇(镇人民委员会驻城中),辖城中、城北、城南3街及安龙、荔宁、顶墩、沟东、拱辰、筱塘6个乡。1957年12月,实现农业合作化后,撤区并乡,现城厢区地属城厢镇、沟东乡、郊下乡及西天尾乡部分村(高级农业合作社)。城厢镇(驻十字街),辖文献、长寿、凤山、元妙、英龙、梅峰、太平7街。沟东乡(驻沟东),辖墘灶、南门、沟东、坂头、霞林、筱塘、埭泉、镇海、荔宁、顶墩、坑桥、白林12社。郊下乡(驻郊下),辖西洙、东阳、张镇、濠浦、双兴、朱丰、南郊、莘郊、拱辰9社。西天尾乡(驻西天尾)的畅林、延寿、安龙3社。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现城厢区为当时的莆田县城厢人民公社,辖城中、城南、城北、下郑、安龙、张镇、南郊、莘郊、坑坪、洋西、白洋、顶墩、七步、筱塘、濠浦、阔口、东阳、坂头、西洙、霞林、墘灶、延寿、新溪、拱辰、沟东、长丰、南门、畅林等28个生产大队。1961年6月,人民公社进行体制调整,县下设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管理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当时的城关区地域与现城厢区基本相同,下辖城厢、沟东、郊下、坑坪、泗华5个公社、40个生产大队。城厢公社:辖梅峰、长寿、文献、英龙、凤山、太平6个大队。沟东公社:辖坂头、霞林、铁灶、木兰、新溪、阔口、顶墩、肖厝、下黄、南门、沟东、东坡、镇海13个大队。郊下公社:辖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霞浦、七步、莘郊、南郊10个大队。坑坪公社:辖朱坑、林桥、坪洋3个大队。泗华公社:辖下磨、龙桥、下郑、延寿、洋西、畅林、拱辰、筱塘8个大队。1965年8月撤区并社,现城厢区地属城厢镇和城郊公社。城厢镇:驻荔城路,辖太平、凤山、文献、长寿、英龙、梅峰6街。“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5~1976.10),城厢街道名称更改:太平改跃进、凤山改东方红、文献改文革、长寿改立新、英龙改红星、梅峰改胜利。1980年12月,恢复原来名称。城郊公社:驻十字街,辖濠浦、七步、南郊、莘郊、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新溪、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南门、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灶、拱辰、畅林、延寿、洋西、下郑、龙桥、下磨、筱塘、林桥、朱坑、坪洋34个大队。1984年6月,从莆田县划出城厢镇和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属莆田市直辖,所属街道和大队不变。1984年11月,实行政社分开,城厢镇改为荔城街道,各街道设居民委员会;城郊公社改为城郊乡人民政府,各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1988年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市区范围不断扩大,部分街道及农村行政区划进行调整。1988年5月,荔城街道在南门新开发区增设龙德井居委会。1988年8月,从城郊乡下磨村划出下磨自然村成立下磨居委会,归荔城街道管辖。剩下部分另设北磨村,归城郊乡管辖。1990年10月,从荔城街道划出龙德井居委会和下磨居委会;又从城郊乡划出南门、筱塘、北磨3个村增设凤凰山街道;北磨、下磨、南门、筱塘等4个村改为居民委员会,列入城市管理体制;同时,从城郊乡划出新溪、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屿、林桥、朱坑、白洋等15个行政村增设城南乡建制。1991年4月,城南乡新溪村划分为新溪、古山、埭里、步云4个村;铁屿村分为铁岭、屿上两个村。1991年9月,从梅峰居委会划出部分地段,建立梅山居委会。1992年8月,凤凰山街道在文献住宅小区(八十亩新开发区)增设公园居委会。1994年5月,筱塘居委会划分为筱塘、月塘、新塘3个居委会。至1994年底,城厢区下辖2个街道及2个乡,计有15个居民委员会、35个村。荔城街道,辖梅峰、梅山、英龙、长寿、太平、文献、凤山7个居委会。凤凰山街道,辖龙德井、南门、筱塘、下磨、北磨、公园、月塘、新塘8个居委会;城郊乡,辖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七步、濠浦、莘郊、南郊、畅林、拱辰、延寿、洋西、龙桥、泗华16个村;城南乡,辖新溪、古山、埭里、步云、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岭、屿上、林桥、朱坑、白洋19个村。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县,划原城厢、涵江2区、莆田县部分地方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2002年5月正式成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城厢区1984年6月成立。现辖两个乡、两个街道办事处,35个村,15个居委会。2002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现辖四个镇、三个街道办事处。旅游资源
总述:城厢区地处福建省莆田市中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旅游。木兰溪、延寿溪蜿蜒于城南、城北;有福建省第二大人工湖—东圳水库。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陂和释伽佛塔;福建四大禅林之一的南山广化寺;黄中庸(1030年—1110年)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宋会元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纪念馆在福建兴化军城驿前街府西巷(今莆田市城西荔城区梅峰路雷山巷110-111号黄侍中第尚存),出生于莆田新县巩溪宋洋中厝黄太常寺卿第。北宋景祐甲戌进士,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1052年)中福建乡试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此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入朝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后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虎堀山风景区则是当年徐霞客入闽登“福建三绝”之一的九鲁湖瀑布的必经之道。有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三紫凌云”、“南山松柏”,莆田四大丛林之一的龟山寺,国家级生态旅游园区“快乐农庄”;还有明代创著《八闽通志》的黄仲昭古墓、埔柳村兰亭寺壁画、“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先生墓等名胜古迹。辖区内还有有独特的地下温泉资源,有三处平均水温45度以上,其中以陂头温泉最为著名,温泉含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具有消除疲劳、健康皮肤之功效。以“文化—旅游—休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逐渐融入全市旅游大格局。在城厢区可品尝风味独特的兴化小吃,观赏中国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还可购买荔枝干、兴化桂圆,枇杷酒等土特产和石雕、木雕、竹编等旅游工艺品。木兰陂: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流堰为堰匣滚水式,长219米,高7.5米,设陂门32个,有陂墩29座,旱闭涝启。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整个工程兼具拦洪、蓄水、灌溉、航运、养鱼等功能。1958年,在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协应庙,亦称李宏庙,现改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游览时写的《咏木兰陂》诗碑6首12块。馆旁有恩功亭和宋郑耕的木兰书堂古迹。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古寨:城厢区常太镇境内有大小山峰106座,最高的古山尾山海拔832.6米。历代人民每当社会变乱之际,筑寨自保。因此,有许多地名与古寨遗迹相连,如南山寨、太平寨、鼓旗寨、石狗寨、酒池寨、朝天寨等,各个寨堡残基尚历历可见。南山广化寺
南山广化寺:座落在城南凤凰山。现行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山门照壁上有中国佛教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化寺占地3.2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7万平方米。踏入山门,沿着中轴线建筑拾级而上,全长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卧佛殿(下为祖堂);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石柱廊庑,东侧次第为东罗汉殿、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堂、水云乡、圆通门、溪声阁;西侧次第为西罗汉殿、鼓楼、学戒堂、祖师殿、净行堂(念佛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寺后东西两角的最高处,分别耸立着观音阁和小南山。南山上有几十株不知年代的苍松翠柏。
经济社会概况
全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20.39亿元,增长17.9%,经济总量居莆田市首位;完成工业总产值236.59亿元,增长26.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1亿元,增长7.1%;财政总收入5.59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56亿元,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4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5058元,增长9.8%。经济运行。工业支撑作用日益突显,品牌战略和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新增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全区有24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分别占全市43%和60%。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规模以上工业达到232家,完成产值205.68亿元,增长29.7%。形成电子信息、鞋革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和工艺美术、印刷包装、化学工业、物流配送股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全年共投资7800万元进一步完善莆田高新区和新涵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落地工业项目73个,投资额达17.9亿元。高新区实现“产值超百亿、税收超两亿”的目标,跃居全省10大经济开发区第7位。农业经济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东南香米业、华林蔬菜等13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五大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种养基地。“莆兴农牧基地种、肉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华林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列入全省50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涵江区被定为2006年全国八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示范区”之一。项目开发。12个省、市级在建重点项目,总投资28.1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6.17亿元,其中8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7个省、市级预备项目总投资16.4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11亿元;64个区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0.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2.52亿元,其中33个项目超过年度计划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9亿元,增长36.5%。全年新签项目98个,总投资46.2亿元,其中外资项目75个,投资总额33.9亿元,内资项目23个,投资总额12.3亿元。全年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07亿美元,增长14.4%;实际利用外资1.536亿美元,增长34%;实现外贸出口3.80亿美元,增长10.6%。城乡建设。城区路网不断完善,全年共新建成并投入使用荔涵大道涵江段、滨海大道涵江段、新涵大街北伸线等近15公里的城市道路。旧城东西区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近4亿元,拆迁旧房56万多平方米。三信水乡花园、温泉河滨花园、锦江家园、华林家园建成竣工;新建住宅面积200万多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完成监前路电缆下地工程及前街至三门井夜景工程,建成垃圾压缩站和12个垃圾转运站。30个试点村共投入资金7808万元。山区第二通道——“大江线”新县至大洋段竣工通车,实现全区199个行政村(居)“村村通”。完成26个村级通水工程,解决农村1.9万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农村垃圾压缩站1个、收集点266个、“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825口。“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大力推进,127家农家店通过验收。社会事业。“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通过复核验收,保持低生育水平。公共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6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乙等医院1家,各类各级卫技人员1100多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全区29.7万农民参保,参保率达91%以上。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稳步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廉租住房试点工作有序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明显,投入各项资金250多万元,落实“造福工程”搬迁任务83户380人。民间习俗
一年过两次年:明末清初,福建总受倭寇侵犯,当时正好是大年三十。当地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于是,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各镇。各各村不一。有些是大年初四,有些是大年初五,再补过一次年,因此,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红联上方截白:倭寇入侵后,有些老百姓的家人没有逃过一劫,人们想到。家里死人不能贴红联。可是大年初头贴白联不吉利。后来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红联上面留一截白。这在中国的对联上也找不出几家。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不吉利。一直沿至今。
莆仙话的起源:莆仙话的起源可追随到唐朝。史书有记载过唐代就有人唱莆仙戏。可以观范进中举,初中教材中的话:“走在半路上”。在当今普通话中:这话是句病句。可当时的确是这样。“吃酒。”如今只能说是喝酒。但莆仙话的语言在古书中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