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镇地图
川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方言
民和川口的方言基本上与青海西宁的方言一致,只是发音稍有一同,下面罗列的只是一些较特殊的;东方动了:拂晓,巴扎:形容东西不好或事情弄糟了(人死也说巴扎了),玩闲:淘气,调皮,满福:美或好,还有事情如意的意思,囊载:多,满和丰富,充实的意思,掐皮子:吝啬,懵懂:糊涂,迟钝,不灵敏,撒展:跑,也说"弹展",展脱:舒展洒脱,冒谋:揣猜,猜度,没有把握。也说"谋量",挖视:注视,或偷看,多叠用"挖视挖视",受活:舒服,也说"受瘾",傍肩:差不多,缘法:情意,有缘份,情投意合,亏欠:埋怨,刻欠:遗憾,过意不去。还有念念不忘的意思,懦臊;狰狞可怕,戳唆:挑拨离间,拨弄是非,放背水:背后捣鬼,搞阴谋诡计,懒食荒:懒惰的意思,日馕包:"日馕"好吃的意思,"日馕包"就是好吃懒做的人,没耳心:没记心,不接受经验教训,厌气:淘气,软胎子;没力气干不动活的人,猛个子:突然,昂啥:是不是,是么,木馕;死心眼儿,不灵通,冷锅子:没灵性,也说"囊头""楞头",顶岗:替代的人或物,半碾汉:有残疾,缺陷的人,新姐:嫂子,难场:尴尬,难为情,不好意思。有时说给人放难场,是使人为难的意思,央及:请求有帮助林业
川口地区旱垣台地面积大,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荒山荒坡虽多,却难以利用造林。因而全境内植被稀疏,林木覆盖面积为1.26万亩,覆盖率为10.5%。特产经济树林果核桃有鸡蛋核桃、包子核桃等品种,以史纳核桃较有名,皮薄个大肉饱满,但现所剩无几。宗教
1.佛教:信仰释迦牟尼,又名释教。其教义有"四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生死轮回)等。主张众生平等,苦行修持,以断除烦恼达到成佛的最终目的。川口地区土、汉民族一般都信奉佛教,1984年广隆寺重建开放。2.道教:尊奉老子为教祖,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分"正一","全真"两派,"正一"派道士不出家,俗称"俗家道士"。"全真"派道士须出家。另有叫"阴阳"者,也信奉道教,不知兴于何代,阴阳不出家,平素务农务商之外,专从事赶庙会道场,诵经礼忏,为丧家念经超度追荐亡魂;;为病家画符驱鬼,镇祟降魔;为村民看风水,相宅基墓地;为男婚女嫁择吉日良辰等。
3.伊斯兰教:于元代传入川口地区,明清两代发展迅速,教徒笃信安拉,安拉的使者为穆罕默德。主要经典为《古兰经》。清真寺为其宗教活动主要场地。称执掌教务的宗教职业者为阿訇。称信仰为"伊玛尼"。要求信徒以"内心诚信和身体力行"两方面遵守教义。
内心诚信和身体力行:"内心诚信"基本有六条:信安拉,信天仙,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身体力行"主要有五功:念、礼、斋、课、朝。念为心之功:念清真言,作证词,《古兰经》。礼为身之功:每天礼拜5次,即邦达(晨礼),撇什尼(晌礼),地格勒(晡礼),沙目(昏礼),火夫旦(霄礼)。还有每7天的"主麻日"聚礼和每年的"开斋(尔的)节","宰牲(古尔邦)节"的两次会礼。斋为性之功:即成人每年在教历九月(勒麦丹月)封斋1月。课为性之功;即按教规从本人收入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财物,舍散给穷人或孤寡以及糟遇不幸的人。朝为命之功:信徒在身体健康,经济充裕,交通无阻的情况下,一生中要去麦加朝天方一次。对朝觐回来者尊称为"哈智"。原川口清真大寺(现影剧院处)最宏伟,是川口地区的"海依寺"(总寺),其占地面积,建筑规模,雕饰工艺仅次于西宁东关清真大寺,1974年被拆毁,
回族的三大节日:①尔德节又叫开斋节,是回族的年节。伊斯兰教教历每年的九月为"勒麦丹"月份,成年人要在此月份封斋一月。各家在斋月末炸油果、油香,宰牛羊,准备丰盛的开斋食品。至下月初二、三日看见上弦月儿后即开斋。节日全家老少穿戴一新,上坟,请阿訇念经,向家务长辈说"塞俩目"。男子到清真寺举行会礼,互道"塞俩目"问安祝福。之后,亲友们相互拜访,品尝油香。②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在尔德节之后70天举行,到清真寺会礼,互说"塞俩目",相互拜访,须宰牲。③圣纪节,即教历3月12日,举行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事迹,聚餐等活动。
主要地名考
1、上川口:----从1535年筑上川口堡算起,此名也有近500年。它地处湟水南岸,巴州河谷口。《碾伯所志》有"上川在所治东南,即上川口之川,入湟水。"此治将巴州沟河称上川,隆治沟河称下川。顾名思义,因地处上川之口处,故叫上川口,现在习惯上称川口。2、史纳:----一说是土语的汉译音,是楔子(楔形)的意思,因当地山形呈楔形。根据土族的形成约始于元朝,故此名不会早于元朝。另有一说"史纳"来源于藏语(据李文实先生考证),原来史纳北山(阿剌古山)曾被茂密的森林覆盖,且多为针叶林,远望黑黝黝的一片,故藏族人民便叫该地为石乃亥(即史纳)。从历史记录和土,藏民族的分布来看,后一说较为可靠。
3、享堂:----位于湟水和大通河交汇处,西北靠阿拉古山。享堂原是供俸祖宗牌位年时祭祀的地方。在明朝英宗天顺元年(1457)以前,土语叫"巴垣庄"(意即富饶的地方)。自葬土司李英为墓地,立神道碑及石人石马,并设有祭祀的"享堂"。同时将这里的土地分配给舍人(土司族属)居住耕种,一方面承担年时祭祀的庶馐仪物,一方面管理墓地。于是巴垣庄就成了李土司子孙祭祀祖先的地方,从而有了享堂之名。另一说:在唐朝击败割据青海东部和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他投降后,出现了"降唐"的名称,同时,藏语称峡口滩地为"祥塘"(享堂地处峡口),能种粮食的凹地为"向塘",所以享堂地名远在唐朝时或更远时就有于之相近的名称。
4、边墙:----地处湟水南岸,隔河与甘肃海石湾相望。明朝隆庆三年(1569)在这一带地方修筑边墙,堵御当时盘居松山(甘肃永登县东)的蒙古部酋宾兔南侵。由此已有四百多年。
5、东垣:----广义是指从塔尔口子起,北沿湟水,南至回龙山根,东到马场垣香水二台边缘的这一块平坦台地而言;狭义是仅指东垣大庄村落而言。按地貌来说,垣字应写作塬,但现已习以为常。东垣大庄名称见于《西宁府新志》,因此在1747年前便有此名。
6、山城:----隔巴州河与县城中心相望。由于村南塬上有古城遗迹,原叫西山城(因东垣建有东山城,明正德八年(1513)修筑的军事防守堡寨。7、果园----在镇治以南五公里,原系李土司的果园。8、吉家堡----在镇治以南二公里,是明初归属土司吉保的封地,其族人筑堡而得名。
川口历年大事记
1、西汉(公元前60-58年),在今下川口设立允吾(读铅牙)县,上川口为其属地。2、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陇西太守马援率兵平河湟羌人之乱,在享堂筑点将台。3、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南凉秃发乌孤在史纳筑廉川堡。4、明洪武四年(1371),元西宁州同知李南哥降明,授世袭指挥佥事,称"土司",上川口为其封地。5、明嘉靖十四年(1535)筑上川口堡,其后兵备周京筑烽墩。6、明隆庆三年(1569),修筑边墙村一带边墙,底阔七尺,顶阔三尺,实台高一丈,垛墙四尺,共高一丈四尺。7、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军贺锦部朱永福进军上川口,土司李天俞抵抗失败,土司衙门被毁。8、清顺治二年(1645),李天俞归附清朝,英亲王(阿济格)命其安抚河西各。9、土司暨番族从顺,嗣后授世袭土司指挥同知。10、清雍正十一年(1733),老鸦峡道路初通,仅供单人行走。11、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享堂木质握桥,两岸建有牌坊,上书“浩门通衢”,“河湟锁钥”八字。12、民国二年(1913),碾伯县老鸦峡外地区划为上、中、下各七堡,上川口为上七堡之一,称上川口堡.。3、民国十四年(1925),瑞典人安特生来川口,在边墙村发现“马厂塬遗址”。后安氏著《甘肃考古记》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马厂文化"。14、民国十八年(1928)大旱,全年未降透雨,又加兵乱,庄稼收获无几,饿死人不少。15、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一日,建立民和县,县府设在川口土司衙门,改上川口堡为川口镇。十二月县府迁往古鄯镇,第二年又迁回。16、民国二十四年(1935)八月,享堂至西宁公路通车。翌年,川口至西宁长途电话通话。17、民国二十八年(1938)川口楼子沟石崖根(现水文站附近)湟水大桥兴建,1941年竣工,1943年被洪水冲毁。18、1942年享堂大通河铁桥通车,1949年被八十二军炸毁,并烧毁享堂物资,弹药仓库。19、1949年九月二日,解放军一野第一兵团属六十二军185师进驻川口,九月八日民和县人民政府成立。20、1953年11月川口镇人口(两街一乡,不包括机关居民)为1833户,10103人。21、1959年8月4日,兰青铁路通车民和站。22、1968年川口至山城石拱桥通车。1969年川口至史纳湟水水泥拱桥建成。23、1970年冶金部在史纳筹建民和镁厂,1973年建成。24、1982年7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川口共有4176户,24155人。民族人口
1.户籍人口:截至1985年底,川口镇地区总人口为41668人,有12个民族,其中汉族22544人,占54.1%;回族18454,占44.29%;土族425人,占1.02%;其它民族(藏族,东乡族,撒拉族,满族,蒙古族,羌族,朝鲜族,侗族,苗族等)245人,占0.59%。2.民族来源:①汉族早在西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破河西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后汉书·西羌传》),显然这时汉民就已进入湟水流域。汉、宋、明各朝积极实行屯田戍边,还有因罪谪发边疆的人(如传说的南京竹丝巷之事)。解放后从全国调入的就更多了。②相传在唐朝时由也门迁来的"缠回"名米勒者,居住在米拉沟(沟因人得名),现米拉湾村治姓是其后裔。《明史》说"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时居甘肃省尚多",当有成吉思汉西征带回的回回军定居。明清两代又有许多内地及陕甘回民因军屯,民屯、经商、兵乱等迁居川口地区。③土族及其它民族多是解放以后因工作需要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