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海东地区地图
海东地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总述:海东地区位于祁连山脉东段、青海省东北部。东西长200公里,南北宽180公里,面积1391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8%。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5′─103°01′、北纬35°42′─37°09′之间。东与甘肃省为邻,向西环抱省会西宁,其他三面分别与本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全区地处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东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1,650-4,636米,平均海拔2,000余米,大部分地区处于2,200-3,000米之间。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6%。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春秋相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之一。全区辖8县(湟中、湟源、平安、乐都及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士族自治县),150个乡镇(其中,28个民族乡,9个回族乡,18个藏族乡,1个土族乡)。行政公署驻平安县平安镇。邮政编码:810600,电话区号:0972
山脉:境内山峦起伏,主要山脉有达坂山、日月山和拉脊山。这些山脉均属祁连山山脉东端的支脉。达坂山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和本区互助县之间,西北在宝库河上游与大通山相接,东南延伸到互助东北和乐都山部青石岭,是大通河与湟水的分水岭,海拔在4,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1,000米左右。植被垂直分布,东段森林茂密。日月山古称赤岭,位于湟源县西部、青海湖东南,呈西北走向,是拉脊山的西延部分。西北在湟水源头与大通山脉相接,东南在湟源药水河谷与拉脊山相接,海拔3,600米,是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拉脊山西起湟源县湟水支流药水河谷,东经湟中、平安、乐都、民和和循化等县,蜿蜒于湟水和黄河之间,成为黄河与湟水的分水岭。拉脊山海拔4,469米左右,超过4,000米的山峰近10个,山峰险峻、山峦迭障。山上有森林分布,大多为草山草坡。
河流:海东地区河流密布,流经境内的黄河、湟水、大通河三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20多条。黄河在区内流程189公里,流域面积5,069平方公里,过境水205.5亿立方米。在区内流经化隆、循化、民和县,至寺沟峡入甘肃省境。境内主要峡谷有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这里两岸悬崖峭壁,河道狭窄,峡谷水流湍急,水丰沙少,是黄河干流上水力资源的“富矿”地区,均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位于大通山、达坂山、拉脊山之间,发源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包忽图山,向东流经海东地区的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后,在兰州市注入黄河,在境内流程158公里。湟水流经地区,形成川峡相间的河谷地貌,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也是区内东西相连的交通要道。峡谷之间形成宽谷盆地,区内主要有湟源、平安、乐都、民和等盆地。两岸气候湿润,水丰流缓,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灌溉条件。药水河发源于湟源县青阳山与野牛山北麓,流域面积631.7平方公里,河道长51.6公里,径流量为8,126.56万立方米,流经湟源县的日月、和平、城郊三乡入湟水。
气候:区内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基本特点是: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气候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隆雨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区及山区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黄河、湟水河谷地带较温暖。年平均气温3.2℃─8.6℃左右,最高气温25.1℃─33.5℃,最低气温-18.8℃─-25.1℃左右。年平均隆雨量319.2─531.9毫米。多集中在7─9月之间,相对湿度一般为57%─63.66%;蒸发量为1,275.6─1,861毫米。风速为1.9─2.5米/秒,最大风力8级,多出现在冬末春初时期。年平均日照2,708─3,636小时。无霜期约90天?
地带:海东地区由于区内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因而形成了明显的气候差异。根据海拔高度及气候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川水、浅山、脑山三类地区。川水地区是指海拔1,700─2,600米之间的河谷阶地。这里是全区热量条件较好,又多有灌溉条件,广种春小麦、马铃薯等;民和、循化等地还可种植玉米、冬小麦等暖温带作物,并有冬果梨、苹果、花椒等经济林木,是全区乃至全省的农作物稳产高产地区。浅山地区是海拔在2,600─2,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这里干旱少雨,不具备灌溉条件,植被比较稀少,但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宜种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蔬菜及一些瓜果。亦有一些草山可以利用。脑山地区是指海拔在2,800米以上的地区。这里气温低,隆雨量多,相对湿度大,作物生长期短,而且霜冻灾害严重。在2,800─3,200米之间的缓坡或冲积扇地段,可以种植青稞、油菜等农作物,并且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

历史沿革

1949年至1978年,现海东地区各县隶属省人民政府直辖。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海东地区,行政公署驻平安县;将原由省直辖的湟中(驻鲁沙尔)、湟源、民和(驻川口)、乐都(驻碾伯)4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巴燕)、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驻积石镇)和新设立的平安县(驻平安驿)划入海东地区;辖5县、3自治县;1979年6月正式成立海东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163号)撤销民和县,设立民和回族自治县,以原民和县的行政区域分别为民和回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海东地区辖湟源县、湟中县、平安县、乐都县4个县及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4个自治县,150个乡镇,2180个行政村。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2号)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海东地区总人口1391565人。其中:平安县106866人、民和县346748人、乐都县262704人、互助县357089人、化隆县213706人、循化县104452人。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①撤销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回族乡、加定藏族乡、南门峡乡和丹麻乡,分别设立高寨镇、加定镇、南门峡镇和丹麻镇。②撤销平安县小峡乡、三合乡,分别设立小峡镇和三合镇。③撤销乐都县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④撤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硖门、芦草沟2乡,其中将芦草沟乡的4个村(抓咱、若木池、铁家庄、赵家山)和硖门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峡门镇,另外6个村(秦家庄、东湾、三岔、斗斗坡、苏家庄、马厂)并入新民乡;撤销李二堡、塘尔垣2乡,合并设立李二堡镇;撤销柴沟乡,并入古鄯镇;撤销巴州乡,设立巴州镇;撤销满坪乡,设立满坪镇;撤销东沟乡,并入西沟乡;撤销塔城乡,并入转导乡;撤销峡口乡,并入中川乡。⑤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黑城2乡,其中将黑城乡的12个村(四哈宁、乙沙东、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控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和扎巴乡合并设立扎巴镇;撤销牙什尕乡,与黑城乡的6个村(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尕镇;撤销加合乡,并入巴燕镇。2001年底,全区辖31个镇、54个乡、20个民族乡,2个社区、18个居委会、1614个村(牧)委会。2006年9月13日,海东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调整全区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东署[2006]40号):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海东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青政函[2006]76号),全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如下:一、撤销平安县寺台乡,并入三合镇。二、撤销民和县联合乡,并入巴州镇。三、撤销乐都县引胜乡,并入寿乐镇。四、撤销乐都县亲仁乡,并入瞿昙镇。五、撤销乐都县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岗沟镇政府驻地西岗。六、撤销互助县边滩乡,并入林川乡。七、撤销互助县沙塘川、双树乡,设立并命名为塘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沙塘川政府驻地雷家堡,实行镇管村体制。八、撤销互助县五十乡,设立五十镇,镇政府驻地、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九、撤销互助县五峰乡,设立五峰镇,镇政府驻地、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十、撤销化隆县支扎藏族乡,并入雄先藏族乡。十一、撤销化隆县德加乡,并入昂思多镇。十二、撤销循化县孟达乡,并入清水乡。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新增2个镇,乡镇总数由104个(31镇73乡)调整为94个(33镇61乡)。

行政区划


总述: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地级单位──青海省海东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辖平安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6个县。行政公署驻平安县平安镇。海东区位于青海省会西宁市与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中间地带,北京至拉萨的109国道、兰青、青藏铁路贯穿全境,地区所在地平安镇有较大型铁路转运站;全区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实现全国自动漫游通话。全区总面积17010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多人。该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全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已探明矿产资源30多种,蕴藏量数亿吨计的有石灰石、硅石、石膏、钙硭硝等。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六大工业体系。该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重点风景名胜区51处。
平安县区划:平安县于1979年5月12日建制,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南侧,海东地区中心腹地,东与乐都县相邻,西与湟中、西宁市毗连,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辖6乡3镇111个行政村,共有汉、回、藏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4%。县城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之间。2004年底人口11.16万,国内生产总值9153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391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73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2元,总播种面积10349公顷,粮食总产17712吨,油料总产7902吨。地方财政收入2882万元。平安县也是海东地区交通运输业的中心。铁路、公路、航空等齐全。兰青铁路和109国道东西贯穿县域而过,兰西高速公路横穿县城全境,临平一级公路和平安至互助县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有铁路转运站一处,是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平安铁路货场一处,年吞吐量超过30万吨以上。县城距西宁机场仅8公里,机场可降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北京、广州、西安、乌鲁木齐、拉萨、上海、沈阳、成都等航班。每日运送旅客的班车达100余班次。平安火车站就在县城中心,接送旅客十分便利。平安县内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通讯事业发达,已开通10000门数据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及移动电话。海东供电局设在平安县城,境内有330千伏安变电站l座,110千伏安变电站2座,35千伏安变电站3座,电网覆盖全县,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充足。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点及贸易市场体系健全,现有宾馆3家,公园2处,各种服务行业及餐饮娱乐业兴旺,距县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宛如仙境,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削发皈依的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座落在此林区,还有建于明代的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瑰丽的佛教文化,秀丽的山川,宜人的景色,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平安县城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3.6平方米。从历朝历代的历史来看,平安地区属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1949年9月5日青海省解放,平安地区也同时解放,隶属湟中县管辖,1960年至1962年4月归属西宁市所辖,设立平安区委(县级),辖平安、小峡、三合及互助县的哈拉直沟、红崖子沟、高寨等6个公社,1962年5月又划归湟中县管辖,设立平安工委,辖平安、三合、洪水泉、沙沟、寺台、石灰尧、古城、巴藏沟等8个公社。1963年小峡划归湟中,归平安工委。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划出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1980年增加寺台和巴藏沟两公社,即八乡一镇。2000年将小峡、三合两乡改设为镇,即现在的6乡3镇。
乐都县区划:1949年9月5日乐都解放,6日中共乐都县委员会、乐都县人民政府成立。当时全县共设5个区。一区所在地为碾伯,辖碾伯镇、岗沟乡、通济乡、寿乐乡。二区所在地为高庙,辖高庙镇、老鸦乡、冰沟乡、马营乡、李家乡。三区所在地为旱庄,辖雨润乡、努木乡、达拉乡、引胜乡。四区所在地为深沟,辖高店乡、峰堆乡、城台乡、瞿昙乡。五区所在地为双塔营,辖双堡乡、洪水乡、归化乡、亲仁乡。1996年底,全县辖马场、芦花、马营、李家、中岭、寿乐、引胜、共和、城台、峰堆、瞿昙、亲仁、达拉、下营、中坝、桃红营、蒲台、洪水、岗沟、雨润、高店21个乡及高庙、碾伯2个镇;其中达拉为土族乡,下营、中坝为藏族乡。全县有行政村366个,居民委员会7个。县人民政府驻碾伯镇。
互助土族自治县区划:1949提9月12日,互助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互助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这时起至1951年元月,全县设5个区、32个乡(镇)。1951年元月29日,划为8个区、49个乡(镇)。1952年划为12个区69个乡(镇)。1955年2月,全县12个区统一更换名称:第一区为却藏滩区;第二区为五峰寺区;第三区为双树区;第四区为沙塘川区;第五区为哈拉直沟区;第六区为红崖子沟区;第七区为丹麻区;第八区为威远堡区;第九区为塘巴区;第十区为贺尔川区;第十一区为李二家堡区;第十二区为北山藏族自治区。1956年10月18日,撤区并乡,全县原属的12个区、69个乡(镇)合并成为29个乡(镇)。1958年5月17日,全县由29个乡(镇)缩编为12个乡(镇)。1996年,全县辖21个乡(镇),即威远镇、西山乡、蔡家堡乡、五峰乡、双树乡、沙塘川乡、东山乡、哈拉直沟乡、红崖子沟乡、五十乡、丹麻乡、东沟乡、东和乡、林川乡、台子乡、边滩乡、南门峡乡、松多藏族乡、加定藏族乡、巴扎藏族乡、高寨回族乡。294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区划:1949年9月6日,民和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0月,全县设6个区辖22个乡镇。一区驻享堂,辖川口镇、河北镇和自由乡。二区驻巴州,辖巴州乡、西沟乡和夏兴乡。三区驻古鄯,辖古鄯镇、大平乡、总堡乡和隆治乡。四区驻马营,辖马营镇、安乐乡、大塘乡和太和乡。五区驻官亭,辖官亭镇、兴文乡、丹阳乡和静和乡。六区驻李二卜,辖永宁乡、共和乡、新顺乡和三民乡。1956年7月成立了5个民族乡:杏儿藏族乡、官亭土族乡、中川土族乡、塘尔垣回族乡、大庄回族乡。同年10月撤销区建置,全县49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1996年底,全县辖川口、古鄯、马营、官亭4镇及巴州、西沟、柴沟、联合、总堡、隆治、满坪、甘沟、前河、大庄、转导、塔城、中川、峡口、马场垣、北山、松树、新民、芦草、硖门、核桃庄、塘尔垣、东沟、李二卜、杏儿(藏族乡)2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川口镇。
化隆回族自治县区划: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县划分为4个区,辖1个市、25个乡,48个行政村,217个自然村。一区辖巴燕市、加合乡、拉干乡、金家庄乡、谢家滩乡、查主乡、科沿沟乡、塔白尔乡;二区辖牙路乎乡、拉木乡、德恒伦乡、阿什努乡;三区辖多巴乡、群科乡、舍仁乡、梅加乡、昂思多乡、德加乡、二塘乡、若力尕乡;四区辖扎巴乡、拉曲乡、黑城乡、查甫乡、支扎乡、下扎巴乡。1996年底,全县辖巴燕、群科、甘都3个镇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谢家滩、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石大仓、初麻13个乡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个藏族乡,共有368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区划:1949年循化解放。解放后,循化县的行政归属几经变动:解放初至1958年由省直辖;1959年至1961年划归黄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2年至1980年归省直辖;从1981年起,归海东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66年以前循化县行政区划更异十分频繁。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以后,全县划分为城关公社、黄河公社、红旗公社、永丰公社、东风公社、岗察公社。1996年底,全县辖积石镇、街子乡、清水乡、孟达乡、白庄乡、查汗都斯乡及尕楞藏族乡、文都藏族乡、岗察藏族乡、道帏藏族乡,154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积石镇。

旅游

骆驼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街子乡团结村,交通便利,三级油路可直达,距离县城5公里,距西宁市上140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体验民俗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是撒拉族之乡传说中的一处圣迹。因一峰神奇的白骆驼,载负着撒拉族沉重历史,自中亚撒马尔罕至此卧泉化为白石而得名。相传,在中亚撒马尔罕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因受到当地统治者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们率领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向东寻找新的乐土,路上他们经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来到循化境内。经夕昌沟,越孟达山上了乌土斯山。这时天色已黑,苍茫中走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在街子东面的沙子坡下发现一眼清泉,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他们试量了当地的水土,与故乡的水土完全相同,于是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历经艰辛的骆驼安祥地静卧在泉水之中,与他们日夜相伴,泉水澄澈清亮,汨汨流淌,四季不断,便将这个清泉起名为“骆驼泉”。80年代初,政府拨款重修骆驼泉围墙和大门,泉边用花岗石雕刻骆驼石像,种花草树木,建水榭碑亨。重修的骆驼泉,明澈如镜,涟漪荡漾,蓝天白云,倒映其中;精雕细琢的石骆驼,伫立泉傍,昂首挺胸,栩栩如生。离骆驼泉不足百步,便有撒拉族祖寺街子清真寺和始祖尕勒莽、阿合莽陵墓。两棵葳蕤苍翠的古榆,交相辉映,自然盖住陵墓的顶,别具风情,常有游客观光。骆驼泉与毗邻的街子清真大寺,尕勒莽、阿合莽陵墓,珍贵手抄本《古兰经》,近千年古杨和百年古柏相互映衬,构成了撒拉族沧桑历史的见证和研究撒拉族历史沿革的有利依据。每年在此举办民俗饮食节、手抄本《古兰经》展示研讨会、刺绣展览节。
洪水泉清真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距西宁市30多公里,该寺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建筑艺术而闻名遐迩,是目前青海省著名的古代清真寺文物旅游景点。洪水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洪水泉清真寺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碑楼(被毁)、礼拜殿及学房等组成。其建筑均按照中国古典汉藏寺遍形制而建,设计奇特,在建筑风格上,大量融合了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艺术,尤以砖雕、木雕图案最为优美,所雕图案大部分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猎跃蝶舞”、“吉祥八宝、“万蝠图”等及大量南方景色。同时打破了清真寺中不能出现有眼睛的动物图案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具有我哺育清真寺中少有的独特风格,寺院坐西朝东,布局精巧,主要景观有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其砖雕、木雕图案及繁多,工艺高超、建筑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宝典。
青海省夏群寺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及景区。位于青海省平安县西南部脑山地区,拉脊山脉北麓,109国道1924㎞向南25公里处,距西宁机场30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55公里。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峡群寺森林公园总面积3558公顷。1996年2月,经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包括峡群林场辖区、著名的佛教胜地——夏宗寺。峡群林场是平安县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林向整齐,具有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的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杨林。绿意盎然的白杨、零星点缀的红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鹃、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叶形倚丽的茶瘭子、果红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旅游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众多珍禽异兽,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鸡、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党生、秦艽等。旅游区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气候凉爽,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的深山仙境。夏宗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削发为僧并拜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若比多杰为师学经的地方。相传,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汉僧法显等人赴印度求经。曾途径夏宗寺一带居留活动过。宋代夏宗静房得到扩建。为研究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也为广大旅游者和宗教信徒创造了朝觐游览的广阔天地。景区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六月六”花儿会。
桃花园林区:国家2A级风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马场垣乡。109国道距景区3公里,兰西高速直达,青藏铁路海石湾车站距景区3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110公里,甘肃省兰州市120公里。是集考古研究、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风景区。桃花园林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区内海拔170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盛夏凉爽宜人,近万亩的果园、桃林,故有“万亩桃园”之称。景区始建于1997年,由当地村民马学德利用本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自家承包地上办起了第一家很有盛名的旅游接待点“桃花园”,到目前带动发展到24家。。桃花园林区以“回归自然,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定位,植物种类达几十种。其中果树种类20种,桃树种类10种,牡丹品种达40种,有著名的黑牡丹、宫廷牡丹、山药牡丹、紫牡丹等品种达十几种。主要景点有桃花园,占地18亩,在青海西宁、甘肃兰州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牡丹园,以种植牡丹为主,品种达40多种。马场垣遗址,国家级文明保护单位,东西长360米,南北最宽处115米,最窄处50米,遗址较完整,是原始社会新旧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古文化遗址,瑞典人安特生于民间十二年(1923年)发现。主要游览活动有四月底赏桃花,品牡丹及允吾梨花,8月、9月采摘鲜果。景区内每年4、5月份举办桃花节,果花会。
瞿昙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瞿昙镇,距县城约21公里,距省会西宁70多公里。是青海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占地52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这座规模宏大的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传佛教以统治藏区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罗喇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创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次年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赐名为“瞿昙寺”,此后又经历永乐、洪熙、宣德各朝钦派太监及匠师扩建。寺院选建在雄浑而清幽的风水形胜之地,沿着南向偏东的轴线布局,背倚罗汉山,前临瞿昙河,面朝凤凰山,远可望雪山,同自然环境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寺院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可惜目前仅存残垣断壁。瞿昙寺建筑组群划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三进院落,中院和后院周匝廊庑;沿着中轴线序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香趣塔和大钟楼、大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堪称明清北京故宫的“活化石”。另外,主体建筑群东北,还有一组两进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谦,为青海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其基本完好的的建筑遗存,包括风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筑彩画、壁画、御碑等等,为古代艺术、文物和建筑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众多珍贵实物资料,也成了为引人入胜的观光旅游胜地。
十世班禅的故乡—文都大寺:文都大寺,亦称“边都寺”、“边垛寺”,藏语称“文都贡钦扎西科尔朗”,意为“文都大寺吉祥法轮洲”,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西南17公里处,在今文都张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侧山坳。该寺坐西向东,依山而建,是循化地区最大的寺院。文都大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规模较大的藏式寺院建筑群,该寺坐西向东,依山而建,气势磅薄,南林北峰,一片苍翠,环境幽雅,景色美丽,闻名全国。文都藏族乡是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1938-1989)大师的故乡,文都寺是大师幼年学经的母寺,也是大师生前回乡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文都大寺是循化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经元朝帝师八思巴法王授记,由第二任帝师亦怜真创建于1272年,也是青海最早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现有僧侣300多人,活佛10人,占地150亩,各殿堂佛像200多尊,唐卡570多幅,佛殿12座。寺院主尊为萨迦独有大黑天护法神王,该神王由萨迦昆氏家族延传至今。
世界最早的“卐”字符—柳湾彩陶: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位于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柳湾彩陶是一个距今4000年左右的彩陶,上面有一个神秘的万字纹符号,绘有万字纹符号的柳湾彩陶一共有26件,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卐”字纹符号。它打破了传统学术界认为的,万字纹是公元四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的观点。万字纹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后来,逆时针的“卍”字成为多种宗教的一个吉祥符号,而几千年后到了公元20世纪30年代,顺时针的“卐”字,则被德国纳粹选用,成了邪恶的标志。那么,柳湾彩陶上最原始的万字纹又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对于这个神秘的符号,在世界各远古文化遗留物中,都曾大量发现过,它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太阳崇拜遍及了人类历史的各个角落。的确,万字纹非常像太阳图案的简化和变形形式。的确,神秘的万字纹,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想象的空间。

各县自然地理

平安县地理: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中心地段湟水流域,是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县域东靠乐都县,西连湟中县和西宁市,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境内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最高点是境南阿伊山顶峰,海拔4,166.7米,最低点是境东张家寨河湾,海拔2,066米。全县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23公里,总面积7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50万亩;在耕地面积中,水浇地占20.7%,浅山地占57.4%,垴山地占21.8%。境内有宜牧草地35.74万亩,宜林面积19万亩。地貌以谷地、低中山地为主,地理地形呈南高北低。拉脊山由西向东横贯县境南部,耸立着阿伊山、八宝山等5座巍峨的山峰。湟水自西向东流经北部地区,成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湿润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7.8℃,年降水量248─600毫米,无霜期120天左右。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油菜、豌豆等。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以夏宗寺最为著名,是闻名省内外的旅游胜地。全县已探明有芒硝、石膏、磷、云母、煤、大理石及铁等矿产资源。
乐都县地理:乐都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下游。东北与甘肃省相接,东南与民和县相连,西北与互助土族自治县为邻,南与化隆回族自治县为界,西与平安县毗连。全县南北长76公里,东西宽64公里,夹于拉脊山与达坂山之间,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在总面积中,高山和浅山地所占比重较大,川水地仅占4.9%。全县有耕地62.92%万亩,其中水浇地、浅山地、垴山地分别占17.49%、56.37%、26.14%。湟水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850─3,400之间,最高点是花抱山,海拔4,484米;最低点是老鸦峡谷,海拔1,850米。县域内南北高、中间低,属半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335.4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无霜期90─160天,作物生长期110─245天。境内时空分布不均,季节分布差异明显。农业以种植小麦、豌豆、油菜等为主。瓜果、蔬菜品种多,产量高,特别是“三红”苹果声名远扬。湟水两岸河谷地带可间套复种晚秋作物。全县林木茂盛,植被较好。境内已探明有石膏、滑石、硅灰石、玉石、水晶石及砂金、铁、铬、铜等。野生动物有鹿、麝、岩羊、白唇鹿、山鸡、雪鸡等。另有丰富的药用植物,主要有党参、贝母、茯苓、黄芪、冬虫夏草等。境内的柳湾原始墓地,已发掘新石器时期的文物37,000余件。瞿昙寺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另有鲁班亭、关羽碑坊、西来寺等多处人文、自然景观可供游览。
互助土族自治县地理: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全县东西长86公里,南北宽64公里,总面积3,3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33万亩;森林面积158.8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6%;草场面积103.77万亩。全县平均海拔为2,700米。境内最高的龙王山海拔4,200米,最低的湟水河谷海拔2,100米。祁连山支脉达坂山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从丘陵到高山险峰,山套山,岭连岭,峰峦叠障,沟壑纵横。境内有湟水干支流6条,总长度289。境内属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气温上升缓慢,夏季凉爽,秋季雨量集中,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3.4℃,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5.4℃,无霜期一般为11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521.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34.2毫米,时空分布极不均匀,6、7、8、9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全年平均蒸发量为1,235.6毫米,是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主要作物品种有小麦、青稞、油菜、蚕豆、豌豆等。全县有粘土、石灰石、白云石、芒硝、硫铁矿及煤等多种矿产资源。境内有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尤以郁郁葱葱的自然风光,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避暑胜地,被誉为青海高原的植物大观园。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理: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素有“青海门户”之称,是青海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隔大通河相望,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县毗邻。县境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32公里,总面积1891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地占总面积的28.14%,山地占71.86%。全县有耕地67.5万亩。川水地、浅山地、垴山地分别有11.88万亩、43.8万亩和11.9万亩。可利用草场120万亩,天然森林26万亩。境内平均海拔在2100─2500米之间,下川口是全省海拔最低的地方,海拔1650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叠,地形复杂,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湟水、黄河自西而东流经县境东北部;地处北温带,属高原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9℃,年降水量600多毫米,无霜期170─200天。农作物主要以小麦、豌豆、油菜等为主,是全省主要的瓜果、蔬菜生产县,尤其是享堂西瓜最享盛名。境内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0处,还有七里寺药水泉、东沟瀑布、三川杏雨、允吾梨花、娘娘天池、黄河古渡、野花宝山等多处自然景观。主要矿藏有石膏、白云岩等。
化隆回族自治县地理: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01°39′─102°42′、北纬35°48′─36°17′之间。东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壤,南临黄河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湟中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毗邻,北与平安县、乐都县相连。东西长98.5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52.57万亩,水浇地、浅山地、垴山地分别占13.6%、54%和31.6%。黄河沿县境南缘由西向东南流过。拉脊山在县境北缘蜿蜒而过,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倾斜。县内最高马阴山海拔4,484米,最低点甘都镇海拔1,900米。境内崇山密布?化隆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无霜期89天,年平均降水量465毫米,境内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是全省主要产粮县之一,且盛产瓜果,与邻近几个县共享“瓜果之乡”之称。县内不仅适宜发展粮食生产,而且因独特的气候环境也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是全省重要的农牧业兼养殖业、种植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主要矿产资源有硅石、岩金、铜、镍、橄榄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野生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野生中草药重点产地之一。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理: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北纬35.5°、东经102.3°之间,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东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北连化隆县,南、西与黄南藏族自治州为邻。这里四面被群山环抱,小积石山支脉达里加山位于境内东部,拉毛卡山位于南部,郭莫山位于西南。境内海拔在1,780─4,478之间。黄河横贯自治县北缘,由积石峡流出县境,境内流长90公里,最大流量可达4470立方米,另有清水河、街子河两条主要河道,均系山谷中溪流汇集而成。循化县四周多有高山,盆地内空气湿润,气候特征呈多样化。川水地区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220天,一年可两熟,瓜果蔬菜品质好,产量高;浅山地区平均气温6─7℃,无霜期180天,一年一熟;垴山地区年平均气温4─5℃,无霜期120天,适宜种植耐寒作物。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265毫米,太阳辐射强,年日照2,685小时。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著名的孟达自然保护区,以林木茂盛、植物品种繁多,被誉为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上。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银、铜、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