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海东地区地图 >
互助县地图
互助县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简介

【威远镇】县府驻地。位于县境西部。人口4.6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79.6平方千米。辖西上街、西下街、寺壕子、大寺路、深沟、白崖、红崖、崖头、古城、班家湾、大寺、小寺、纳家、兰家、凉州营、安定、余家、前跃、西坡、卓扎滩、红嘴儿、卓扎沟22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北郊3个居委会。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威元镇,1949年沿旧制仍设威远镇,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59年分设城关公社,1983年复设威远镇。【西山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总面积89.4平方千米。辖王家沟、麻莲滩、邵代家、郭家沟、西沟坪、西沟底、王家山、东山、和平、刘家沟、张家沟、铁家、杨徐、牙合、湾地、王家庄、郑家山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西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西山公社,1983年复设西山乡。【蔡家堡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69.5平方千米。辖岩崖、大庄一、大庄二、余家岭、泉湾、东家沟、后湾、关家山、刘李山、上刘家、包刘、马莲滩、杨家湾13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蔡家堡乡,1958年并入西山乡,后归属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蔡家堡公社,1983年改设蔡家堡乡。【五峰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5%,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91.1平方千米。辖上庄、新庄、上马圈、下马圈一、下马圈二、海子、后头沟、陈家台、北沟、石湾、白多峨、转嘴、七塔尔、仓家沟、支高、兴隆、纳家、平峰1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峰寺乡,1958年与兴泰乡、南门峡等乡合并成立五峰公社,1983年复设五峰乡。【双树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8.5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总面积54.4平方千米。辖双树、周家、董家、坪地、吉家沟、朱家口、大庄、大通苑、黄家湾、新元、包家口、什字、高羌、大沟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双树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双树公社,1983年复设双树乡。【沙塘川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总面积154.2平方千米。辖雷家堡、甘一、甘二、总寨、上山城、陶家寨、下山城、水湾、刘家、三其、汪家、五其下、五其上、后山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其乡,1954年设沙塘川区,1958年与甘雷、双树、魏家沟等乡合并成立沙塘川公社,1983年改设沙塘川乡。【东山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1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5.6%。面积85.5平方千米。辖大庄、下季、寺尔、连大、吉家玲、贺尔、大泉、岔尔沟、白牙合、下袁保、上袁保、东山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山公社,1983年复设东山乡。【哈拉直沟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35千米。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族、藏族。总面积121.7平方千米。辖尚家、杏元、盐昌、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白崖、新庄、魏家堡、毛荷堡、蒋家台、里外台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毛荷、黑鼻乡,1957年合并为黑鼻乡,1958年与丹麻、陈伯、贺尔等乡合并成立哈拉直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复归互助县,1983年更名为哈拉直沟乡。【红崖子沟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21%,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80.2平方千米。辖白马、小寨、下寨、星家、站家、上寨、担水路、蔡家、老幼、张家、马圈、西山、流水沟、芦草沟、加克、大庄廓、小红沟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上寨乡、白马乡,1952年设红崖子沟区,1957年撤区设立巴洪、太原、白马乡,1958年与巴洪、太源、松多等乡合并成立红崖子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归属互助县,1983年改设红崖子沟乡。【五十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8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7%。面积167.3平方千米。辖桑士哥、五十、包家、桦林、北庄、土官、班彦、荷包、三庄、拉日、巴洪、卓科、柳家、下甘滩、上甘滩、奎浪、扎巴庄、寺滩、拉洞19个村委会。1951年设立五十乡,1957年并入巴洪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1年分设五十公社,1983年改设五十乡。【丹麻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6%,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47.7平方千米。辖东丹麻、拉庄、哇麻、景州、泽林、补家、西丹麻、东家、桦林、索布滩、索布沟、松德、温家、汪家、山城、新添堡、岔尔沟门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丹麻乡,1958年并入哈拉直沟公社,1961年分设丹麻公社,1983年复设丹麻乡。【东沟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1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43%,还有藏族。总面积95.6平方千米。辖塘拉、大庄、姚马、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石窝、纳卡、尔开、曹家、昝扎16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东沟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沟公社,1983年改设东沟乡。【东和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0%,还有藏族。总面积98.5平方千米,辖宋家庄、尕寺加、柳树沟、克麻、姚家沟、小桦林、元山、山城、李家庄、大庄、魏家滩、袁家庄、麻吉、新庄、大桦林、黑庄、朱家台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和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和公社,1983年复设东和乡。【林川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回族。总面积77.3平方千米。辖贺尔、大河欠、唐日台、水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1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林川乡,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林川公社,1983年改设林川乡。【台子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2.1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6%,还有藏族。总面积81平方千米。辖上台子、下台一、下台二、多士代、长寿、菜滩、大菜子沟、新城、楼子滩、直沟、峡门、河东、格隆、新合、恰卡、阿士记、塘巴、出路沟、哇麻1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塘巴乡,1952年改为台子乡,1958年分并入沙塘川公社和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台子公社,1983年改设台子乡。【边滩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80.2平方千米。辖保家、马家、峡门、昝扎、尕寺加、巴扎、仓家、水洞、泥麻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边滩乡,1952年归贺尔庄区,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边滩公社,1983年复设边滩乡。【南门峡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总面积265.3平方千米。辖却藏寺、尔沟、大老虎沟、祁家庄、西坡、麻其、七塔尔、东沟、尕寺加、西山根、峡口、北沟脑、古边、卷槽14个村委会。原属大通县隆旺乡,1954年划归互助县,1958年与丰稔乡合并为却藏寺乡后并入五峰公社,1959年分设南门峡公社,1983年改设南门峡乡。【松多藏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7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42.1%,藏族占总人口23.6%,还有汉族。总面积207平方千米。辖十八洞沟、本坑沟、花园、松多、哈什、麻洞、马营、前隆8个村委会。1951年设松多乡,1952年改隶北山藏族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3年分设松多公社,1978年改设松多藏族乡。【加定藏族乡】位于县境东端,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76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26.1%。土族占总人口的22%。面积606.5平方千米。辖桥头、浪士当、加塘、扎隆口、扎隆沟、下河6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加定乡,1956年改设加定藏族乡,1958年合并为北山公社,1961年分设加定公社,1983年复设加定藏族乡。【巴扎藏族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5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1%。面积522.1平方千米。辖抓什究、峡塘、甘冲沟、甘冲口、学科滩、彩隆、元甫、柏木峡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巴扎乡,1956年改设巴扎藏族乡,1958年并入北山公社,1961年分设巴扎公社,1983年复设巴扎藏族乡。【高寨回族乡】位于县境南端,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33%。面积73.3平方千米,辖西湾、西庄、东庄、西村、中村、东村、曹家堡、山上沟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高寨乡,1954年改设高寨回族自治区,1956年归西宁市,1958年成立东方公社,1962年复归互助县,1983年改设高寨回族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拉仁布与吉门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9。2、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参与申报的“花儿(丹麻土族花儿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51。
3、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婚礼”,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504
4、2008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轮子秋”,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项目类别,序号817。
5、2008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服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1022
6、2010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安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13。

经济建设

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7451.4万元,同比增长35.9%,完成年计划的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2672.2万元,同比增长39%,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4779.2万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工业增加值48648万元,同比增长28.56%,完成年计划的10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095万元,同比增长20.3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553万元,同比增长54.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41553万元,产销率达96%。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8377万元,同比增长21.13%,完成年计划的101.23%;其中,完成工业产值44113万元,同比增长20.77%,完成年计划的101%;完成工业增加值14336万元,同比增长28.5%,完成年计划的109.4%。全县完成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0256万元,同比增长17.9%,完成年计划的104.8%,其中:粮食系统完成销售额143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9.8%。生产白酒7440吨,同比增长17%;生产水泥810294.9万吨,同比增长20.5%;生产铁合金8026.3吨,同比减少6.8%;生产碳化硅32457.5吨,同比增长39.1%,生产钢材70602吨,同比增长38.2%;发电41260.7万度,同比增长272.8%。全县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33项,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投资40011万元,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00.03%,其中经贸系统完成生产性固定投资1632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6%,经贸局完成招商引资1454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82%。2007年从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经委等部门通过积极协调申请,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2327.3万元,其中结构调整资金1550万元、“万村千乡”项目及外贸发展资金221.3万元、技改贴息资金556万元。

社会发展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3360平方公里,总人口36.54万人,国民生产总值41600万元,财政收入9000多万元。是国家确定的全国商品量基地县和生态建设示范县,也是青海省主要粮油、生猪、禽蛋生产基地。全县有耕地105万亩,主产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有16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森林面积196万亩,木材蓄积量名列青海省第二。互助工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现有酿造、建材、印刷、造纸、采矿、冶炼、搪瓷、地毯、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1997年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达33446万元。该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繁多的矿产和丰富的水利资源都有待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贯穿全境。邮电通讯畅通,水电供应充足。

行政区划

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40个矿种,139处矿床点,其中:金属矿种有铁、锰、铜等7种;建材及非金属居多,主要有:煤炭、芒硝、硫铁、岩金、石膏、磷、白云岩、粘土、石灰岩、红柱石、玄武岩等29种;燃料矿种有煤、油页岩及其它矿种。目前,正在开采的有煤、硫铁、石灰岩、石膏等,其中石膏的探明储量达1.3亿吨,硫酸钙含量为98%;石灰石的探明储量为1.7亿吨,氧化钙含量54.85%左右;芒硝的探明储量为6亿多吨,硫酸钠含量32.9%左右;石英矿储量为1068万吨,二氧化硅含量98%左右;白云岩储量有1218万吨,氧化镁含量2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