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墩镇地图
褚墩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
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形成优势”的方针,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电灌站配套,使全镇农业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山牛蒡为主的出口创汇蔬菜、大蒜、杞柳、桑蚕、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培植了以新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草柳编加工业,以恒连冷库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业,走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
工业: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镇形成了蔬菜加工、建筑建材、制绳、制衣、草柳编、纸箱、木制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初步具备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良性布局。
地理
褚墩镇西高东低,西有虎山,西南有兰山,最高海拔138.1米,中部、东部为平原洼地,多系岭沙和老黄土,属暖带气候,五里河、老涑河、邳苍行洪道纵贯南北。煤、石灰石、陶瓷粘土、焦宝石等自然资源丰富,带动了当地建材业、陶瓷业的发展。
历史
褚墩相传唐朝中期建村。因此处土墩较多,原称诸墩,后讹化为褚墩,为褚墩镇人民政府驻地。现有褚墩一村597户、2166口人;褚墩二村585户、2202口人;褚墩三村396户、1768口人。桥头村碑载:“明万历十年,桥头立村”。因村处兴隆桥北头,得桥头。现有784户、2964口人。虎山岭西杨氏支谱载:“五世祖清康熙八年自庄坞迁此定居。”因村处虎山山后小岭西,故名虎山岭西。现有163户、607口人。虎山后屯据村内出土的唐铜剑、陶坛等物鉴定,该村约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因村处虎山后,故名虎山后屯。现有261户、950口人。虎山岭东相传唐末建村,原称新安庄。后因村处山东小岭下,故改名为虎山岭东。现有336户、590口人。虎山山前蒋氏宗谱载:“二世祖讳失纪,自沙埠来居。”据此,该村约建于元代(1271—1368年)。因村处虎山前得名。现有171户、590口人。碑住梁氏族谱载:“碑住梁氏,明初自东平来郯”。梁氏始祖墓碑载:“梁氏始祖也,前明永乐五年,偕北荐来郯定居”。因村靠含珠山,山坡上有一突起长方形弧石,状如石碑,体前倾,似从山顶下来在此停住,故名碑住。清末,其邻近之新庄、陈官庄并入此村,统称碑住至今。现有碑住一村560户、1870人;碑住二村479户、1713人;碑住三村506户、1742人;碑住四村303户;1094人。梁庄相传明成化年间(1468—1487年)赵姓于此建村,始称赵义官庄。梁氏族谱载:“明嘉靖年间,六世祖由碑住迁居赵义官庄”。后以梁姓兴旺,改名为梁家庄,简称为梁庄。现有987户、3592口人。兰山后屯据传明初建村,因靠兰山,故名兰山屯。因村处兰山北,故名兰山后屯。现有434户、1558口人。兰山中屯据传明初建村。因村处兰山中,故名兰山中屯。现有204户、762口人。兰山前屯据传明初建村。因村处兰山中屯南,故名兰山前屯。现有337户、1222口人。兰山唐武德四年(612年),曾为兰山县驻地,村以山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府治,复置兰山县,其县名亦以山而得。现有1395户、4774口人。西永安相传南宋末期建村。此处原有一座永安寺,现仍存有明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永安寺的寺碑。村以寺名。后因村庄扩大,以沟为界,分为东西两村,此村位西,改称西永安。现有1036户、3972口人。东永安其名称来历、沿革及含义见西永安目。因此村居东,故名东永安。现有704户、2559口人。朱庄据传元朝(1271—1368年)建村。因邻兰山村,始名小兰山子。朱氏祖墓碑载:“清乾隆已丑(1769年)拔贡……授于平府……”。故以朱姓改名为朱庄。现有598户、2324口人。小山子清乾隆年间(1735—1795年),傅姓由涌泉迁此建村。因西靠小山,故名小山子。现有295户、1062口人。孙盛庄清朝初期建村,以姓氏得名孙庄。因与本县泉源乡孙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姓氏更名为孙盛庄。现有306户、1116口人。北王庄相传王姓于明末由薛庄迁此建村。以村中双槐始名双槐树,后以姓氏改称王庄。现存村碑载:“王庄……清乾隆十年立”。因此与县内高峰头镇、郯城镇、红花乡等乡镇的王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更名为北王庄。现有176户、707口人。北官庄清康熙年间(1662—1772年)盛姓建村,称盛家庄。后因管姓兴旺,改管官,讹化为官庄。因与本县港上镇、归义乡、花园乡等乡镇的官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更名为北官庄。现有237户、856口人。五里桥1967年,因蒙阴县修建岸堤水库,由蒙阴县旧寨乡郭家上峪迁来部分库区移民于此建村,取名卫东。因与本县红花乡卫东村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村处五里河的石桥旁,更名为五里桥。现有46户、158口人。青石塘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李姓由汤庄迁此建村,以采石为业,时称兴隆庄。后因此处采石年久成塘,故改称青石塘。现有446户、1740口人。东卜庄相传隋末卜氏携二子由山西省避乱来此定居,称卜家庄。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姜、刘、丁三姓相继来居。明代以方位改名为东卜庄。现有884户、3038口人。西卜庄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刘姓由卜庄(今东卜庄)迁此定居,因村居西,故名西卜庄。现有303户、1060口人。黄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黄姓在此居住开店,时称黄金店,后简化为黄店。现有180户、716口人。锦程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焦、耿二姓最先来此荒野居住,得名湖里。因与县内郯城镇、杨集镇等乡镇的湖里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吉祥嘉言更名为锦程。现有292户、1071口人。风渡口村后风渡岭上原有载“大唐盛世”的唐碑,据此,该村约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因北依风渡岭,南靠涑河渡口,故名风渡口。现有177户、671口人。廖屋据廖氏宗谱载,廖氏十三世自廖屯迁此居住,现已传至二十五世。据此,该村约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因此处原是廖姓谷场,并筑有场屋,故得名廖家屋,简化为廖屋。现有183户、700口人。廖屯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称徐元埠。廖氏族谱载:“廖氏系南都旺族,自永乐迁都燕京,随驾北上至沂郡兰邑徐元埠,垦种田土,遂居焉”。墓碑载:“始祖廖邦宁初居南都应天府,自明三世永乐建都燕京,随驾北上至沂郡南七十里徐元埠,垦种田土,而安居乐业,称为功业军人”。以此改名廖家屯,简化为廖屯。现有684户、2549口人。
城建
小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齐备。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褚墩镇正在鲁南大地迅速崛起。褚墩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褚墩镇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褚墩镇将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秩序、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施展宏图,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区划
褚墩镇辖6个工作区,30个行政村,分别为:褚墩工作区:褚墩一村、褚墩二村、褚墩三村、廖屋村、廖屯村、桥头村、锦程村、五里桥村,共8个村;永安工作区:东永安村、西永安村、梁庄村、小山子村,共4个村;兰山工作区:兰山村、朱庄村、兰山前屯村、兰山中屯村、兰山后屯村,共5个村;碑住工作区:向阳新村(原虎山山前村与碑住一村的合并村)、碑住二村、碑住三村、碑住四村,共4个村;虎山工作区:三岭村(原虎山岭后村、岭西村、岭东村的合并村)、北官庄村、北王庄村、孙盛庄村,共4个村;卜庄工作区:东卜庄村、西卜庄村、青石塘村、黄金店村、风渡口村,共5个村。
交通
褚墩镇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高速公路、105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北距兖石铁路临沂站、临沂机场20公里,距连云港白塔埠机场50公里、徐州机场100多公里,国际国内通讯方便,村村通电话,电力供应充足,水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