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乡地图
泉源乡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财政收入:近年来,泉源乡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带动了全乡经济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53亿元,财政收入为210万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为90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20元。
历史
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发生的齐魏马陵之战,其战址在郯城县的马陵山区。清康熙年间编修的《沂州志》载:“马陵山在州东九十里,与郯城接,状如奔马,直抵宿迁……齐伐魏,孙子胜庞涓于此。”这里的地形复杂,地势十分险要,山岭沟涧纵横,可伏兵数十万。马陵道有山顶道、山涧道、河谷道之分。山顶道是一条南北古道,南通吴、越、楚,北达齐、燕、赵,在马陵山区至今仍保留有古道遗迹,民间流传着“马陵山,马陵山,脚蹬骆马湖,头枕穆陵关”的歌谣。在马陵山区古道沿线,与齐魏马陵之战有关的地名、村名有数十处。其中独龙涧由九条冲沟汇成整个涧沟,尖子山环绕一周,形似葫芦,又称葫芦谷。沟内道路弯弯曲曲,路两旁悬崖峭壁,谷深林密。当年孙膑施计射杀庞涓于此涧,又名庞涓沟。该沟内与孙、庞大战有关的地名很多,有孙膑营垒(孙膑指挥所在恨古崖之上,至今此处还残留有用石头垒砌的遗迹)、伏兵崖(齐军埋伏弓弩手堵截庞涓后路的地方)、恨古崖(庞涓骑马追赶齐军到独龙涧内,第二次中箭落马的地方,当时后面追兵逼近,左右壁立如屏,方知中计,故后人称此处为恨古崖)。卸甲营村:其中较有名的为卸甲营村,相传是因庞涓中箭死后,孙膑在这里安营让士兵卸甲休整而得名。卸甲营村东临沭河,河东是王家村,1979年在该村附近出土过一些古青铜箭头等。卸甲营村西南,是四围山和穆柯寨,地势险要,也有不少古青铜箭头出土。从卸甲营村向南约7公里,便是著名的“禹凿山口”,相传山口为夏禹治水而凿。沭水流到这里折向西转,两岸悬崖陡壁,林木丛生,水波潋滟,风光秀丽。山口东南便是历史悠久的古寨村。当年孙膑利用减灶法,诱敌深入,在此把锅灶减到最少,所安的营寨就在古寨村。1972年修跑马岭水库时,曾挖出数百个锅灶坑和许多三棱青铜箭头。沿古寨向南,经大贤庄、官庄、芦窝、上河,直到苏鲁交界的嶂苍村,这一段山岭连绵起伏,有30多公里,山路比较平坦,是孙庞斗智的马陵古道南段。
人文资源
玉皇顶奶奶庙:此外,马陵山顶峰原有1座玉皇顶奶奶庙。据史料记载,唐代这里建有白云庵一座,1668年大地震时倒塌。清乾隆年间重建并更名为奶奶庙,祭“疹痘娘娘”诸神。庙内原有历代青石碑30余座,“天池”清泉1处。每年阴历四月初八逢庙会20余天,百里之外的乡民甚至南京、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商贾云集在此,进行物资交流,烧香祈福。经过战乱,奶奶庙遗址变成了约5000平方米的山顶平地,平地上残存着南北条带状数堆砖石废墟,一块残碑。清泉寺:清泉寺位于马陵山东坡,现清泉寺林场驻地。原名云门寺,南北长31米,东西宽20.5米,占地近1亩。大殿3间,单歇式建筑,依山顺势,坐北面南,殿后为红石山包,后壁以山崖为墙,露出部位高约1米,前墙1米向上和山墙是青砖结构。大殿中间靠后设一神坛,坛上坐有5米高泥塑佛像,坛四角有“四大接力神”,以扛坛状支撑。佛像前有“阿难”、“伽叶”两尊泥塑像相对而立,其底座是低于主像坛0.2米的泥台,主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不相同,肤色服饰因人而异。该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仅存明万历五年“重修云门寺记”石碑1幢,古银杏树1株。
柏树化石:柏树化石是1991年12月在马陵山东坡地表下80公分的石层内被一村民发现的。这个柏树化石没有根系和枝叶,为一棵较完整的树干,长3.6米,直径35~45公分,其颜色呈棕红、棕黄、黑色等。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别,其年代为中生代上白垩纪王氏族(k2),距今约7万年。系目前华东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一株古树化石,对研究我国中生代时期的地理气候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