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郑州市地图 > 荥阳市地图 >
崔庙镇地图
崔庙镇相关地区地图:

水利资源

全镇水利资源丰富,镇内有丁店、三仙庙两座水库。储水量达4200万立方米;地下水利资源充足,经勘探有一条东西地下河,其出水量可达到300吨/小时以上,水质良好,供水有保证。

土地面积与人口

崔庙镇东西距离12.1公里,南北总长11.5公里。总面积85.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000亩,其中水浇地8970亩。全镇辖崔庙村、盆窑村、项沟村、苏坡村、竹元村、翟沟村、老庄村、石井村、车厂村、石坡村、王宗店村、白赵村、栗树沟村、王泉村、芦庄村、界沟村、郑岗村、郑庄村、寺沟村、邵寨村、马寨村、丁沟村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12941户、499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67人。

历史沿革

崔庙,原本是一所庙宇的名称崔氏家庙(原址在崔庙镇政府大院),明朝嘉靖年间,四川省一个布政司叫崔太遇,该乡在此修建一庙,取名崔氏家庙,据说该庙极为灵验,使许多求神者如愿以偿,随着影响的扩大,此地成了人们活动的中心,交易的市场。至此,崔庙之名沿用下来。大金兴定6年(公元1222年)该乡隶属郑州荥阳县,为敦义乡;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隶属荥阳县,为曹固保;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隶属开封府郑州荥阳县;大清宣统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0年)实行自治后,该乡为荥阳县曹固乡,治所在崔庙镇;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隶属荥阳县为曹固乡,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为荥阳县西区<管辖原曹固乡,保和乡(包括东郭、城南、二保)>;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为荥阳县第七区;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为荥阳第五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为荥阳第三区;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为荥阳县崔王镇。1948年4月12日,崔庙获得解放;1948年5月,隶属荥阳专区,为第三区,区下建乡,1951年11月,刘河、庙子划为第三区;1958年8月,撤区建立人民公社,即崔庙人民公社;1961年6月,为荥阳县崔庙管理区,下管庙子、刘河、小寨、石坡、崔庙、邵寨六个公社;1963年元月,改崔庙管理区为崔庙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为崔庙乡,下辖二十二个行政村;1993年4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崔庙乡,建立崔庙镇,原辖区不变。

矿产资源

该镇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初步探明:水泥灰岩储量约15亿立方米(约25亿吨);铝土矿储量约在5000万吨以上;无烟煤总储量为3.6亿吨;粘土储量2亿吨;陶土储量3亿吨;瓦斯总储量为66亿立方米。

畜牧业发展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该镇政府针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近郊型农业,发展畜牧养殖业,使该镇由原来零散传统养殖发展为现在的规模化养殖强镇。该镇不仅优先对养殖业用地优先解决,还积极从良畜禽新品种、养殖新技术上为养殖户提供支持,成为养殖户最坚强地后盾。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由42%提高到50%。养殖数量大增,家禽存栏量达到58万只,生猪存栏量达到3.1万头,山绵羊存栏量达到2.2万只,大牲畜存栏9800头,年肉类总产量达9000吨,蛋类总产量达5320吨,全镇养殖户达到2865户。其中规模养殖户达到236户,养殖业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产业。粮食附加值提高养殖业发展并带动运输业,饲料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为富余的劳动力解决就业岗位420个。

基层民主建设

崔庙镇坚持把推行村务公开作为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并推行农村财务由镇农村财务委托服务中心代理,使村务公开不断由点向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深入推进,并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发展。既加强了对村级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又增强了广大农村干部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的意识,促进了党风、政风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明显好转。主要表现: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该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制定了村务公开规章制度,确定由镇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明确了服务中心个人工作职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村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这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二、氛围浓厚,认识统一。该镇在原来“村财镇管”的基础上,本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委托的原则推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委托代理中心定期通过多种形式对镇及村干部,进行村务公开的有关文件、政策规定、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等为内容的学习培训。增强了抓村务公开的自觉性,尤其是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怕失权而不想公开,嫌麻烦而不愿公开等模糊认识得到明显改善。三、载体健全,形式多样。该镇建立了各村的村务公开档案,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各村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并结合各村实际,采用会议公开、广播公开、张榜公示等形式,使村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四、内容明确,重点突出。坚持以“十公开”(村级财务收支公开、粮食直补及综合补贴公开、集体土地管理使用公开、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和生育情况公开、农民应承担的一事一议和收缴情况公开、固定资产管理公开、村级干部报酬公开、宅基地安排公开、救灾款物发放公开、村级组织的各类重大决策公开)为主要内容,将公开的重点和核心放在了村级财务公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