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岚镇地图
大岚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人文景观及历史文物古迹:大岚镇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众多人文景观及历史文物古迹。如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升仙山、黄宗羲抗清结寨古址,丹山赤水、四窗岩、姚江源头、四明山第一支部旧址、羊额岭等,是人们旅游、观光、养身静心、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好去处。同时也是唐诗之路,著名大诗人李白、刘长卿、皮日休、陆龟蒙等都曾为这里的山水留下许多瑰丽的诗篇。红色革命根据地:大岚在浙东前哨,全国19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腹地。早在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柿林村建立了第一个地下党组织,领导这里的人民为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的诗篇。
中国最佳山村旅游胜地:2000年来,以开发红色旅游和丹山赤水景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08年柿林村丹山赤水景区成为余姚市首个风景名胜区、国家级4A级景区,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山村旅游胜地”,成为当时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景区,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三届丹山赤水柿子节。同时,大力发展农家乐,2008年,农家乐饭店已达45家,农家乐基地2个。2005年年底柿林村被评为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2002年以来农家乐总收入超2000万元,并以“红色、绿色、古色”为主线,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强镇建设。
基础设施
大岚镇村镇建设不断完善,1992年,建造了自来水厂,到2006年8月,100%村已用上自来水,2005年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完成了对10个村的饮用水改造,2006年又对5进行了饮水改造。1990年建成了3.5万伏大岚镇变电所,年供电量达到300万度,满足了工农业和生活用电。到2006年8月底,共有电话2810门,62.8%的家庭拥有了电话。2005底,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镇。到2005年,集镇街道的延伸、拓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通村公路都已建成,人民出行更加便捷,出行环境更加舒适,至2007年,全镇共有公路25条,总里程84.04公里。社会事业
2008年,全镇有一所初中,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2002年被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镇,同年被宁波市政府命名为“东海明珠工程”镇。2005年柿林村被评为宁波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岚镇校被评为浙江省现代化达标示范学校,年底中小学皆被评为余姚市级先进单位。文化站一个,藏书3000多册,建立文化中心村5个,村落文化宫8个,文化中心户41户。广电站1个,建立镇有线电视台。2005年4月山区流动医院成立,2006年改建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达到14人。建立卫生保洁员队伍,共29人覆盖每个行政村。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不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村、文明单位逐年增加。通村油路基本完成,自来水改造工程逐步推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镇内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
农业为主:大区,以农水稻与茶叶,形成高山云雾茶、花卉、水果、禽畜等产业,茶叶种植面积达2.5万亩,2002年大岚镇被授予“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四明龙尖”以其色泽绿翠、外形细紧、汤色清澈明亮曾荣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业博览会金奖,品,2007年又获得宁波市八大名茶称号。2008年又有“四明龙珠”成功试制投产。柿子(吊红),是大岚镇旅游特产,每年举行丹山赤水柿子节,大岚柿子甜而不腻、香而不涩,是柿子中的极品。此外,大岚土鸡、板栗、番薯枣子、羊尾笋、高山茭白等绿色无公害名特产品,以其独特的风味,上等的品质而闻名遐迩,2007年,大岚镇成立了由20万羽高山畜禽养殖基地、千亩高山蔬菜基地、千亩高山水果基地以及部分农户组成的宁波市首家农家乐特色菜供应基地。同时,新建立鳗苗鳖苗立体式养殖试点区、“法国灰天鹅”养殖基地、大岚土猪试养点等基地,为“农家乐”提具有纯正山村风味的优质的无公害农家土菜,从而丰富了“农家乐”餐桌,促进了山区农家乐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近来,花木种植,已经逐渐发展为该镇的支柱经济来源之一。利用“大岚保姆”的品牌辐射效应:大岚镇利用“大岚保姆”的品牌辐射效应,大力开展山区劳动力技能培训,依托丹山家政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有力地促进了实现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勤劳朴素的大岚人民因地制宜着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世纪的市场浪潮中昂头挺进。
实施“生态立镇、旅游强镇、茶业富镇”战略:2000年以来,该镇深入实施“生态立镇、旅游强镇、茶业富镇”战略,积极打造“实力大岚、魅力大岚、活力大岚、合力大岚”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大岚经济发展,将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使该镇成为生态旅游乡镇,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成为省级生态镇。
加大招商引资:2000年来大岚镇加大招商引资,85家企业中500万以上企业已达到14家,新增商贸服务企业7家。大岚又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全镇有20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8950千瓦,年发电量达3100万度。2007年实现社会总收入5.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9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7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