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地图
大荔县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丰图义仓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四年竣工。该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大荔县朝邑粮站,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内有仓廒58洞,容粮5520吨。慈禧太后曾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御赐“虎”、“龙”二字。该仓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势险要。丰图义仓现在为大荔朝邑粮站使用,每年收储调运粮食2000余吨。八鱼清代望族石墓群: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大型石墓22座,清理发掘11座,从已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结构、规模及出土实物,对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官僚制度,乃至当时社会葬俗文化,特别是其书法绘画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石墓群位于黄河流域华山脚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边缘中段,距大荔县城仅12公里,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丰富。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皇家放马养鹿之地;史称"沙苑"。明清两代,同州辖治,商贸繁荣,文化生活灿烂多姿,据出土墓志记载,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时期,最晚延续到民国末年,延续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构件上都雕刻书法绘画装饰图案,达400幅之多。雕刻手法应有尽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刻、阴刻等巧妙运用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充分表现出雕刻者精湛和娴熟的技艺,也说明了墓室主人李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石雕、石刻中有山水、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及文字楹联。从已出土的五座墓葬形制、石雕看,一结构大体相同,一般由墓道、墓门、院落、庭堂、耳室、墓室等组成,多为一院一厅三室的庭院式结构。该墓共有书画雕刻41幅,其中两石柱上刻楹联;"后嗣繁昌漫言钟秀,吾亲寿考是谓治谋"。石柱上楣额刻三幅图案,左右两幅被破坏,中间图案是一老者在健身,左右各有一对老年夫妇对座观看,身旁男仆、侍女、儿童相伴。院落石柱侧壁上刻"五蝠(福)捧寿"图案。庭堂南壁为,隶书石刻"得梅之青,与松俱古"的条幅,两侧有幅对联,"文华仙掌露、人品玉壶冰"。北壁雕刻内容为青竹四条屏画。东、西两壁刻有团扇画、方框画、杂宝图。中墓室石壁刻太极八封图。八鱼清代望族石墓群,魏长城,大荔魏长城,位于今大荔县西北,距今大荔县城约15公里,靠近洛河东岸。勘探表明,自大荔县西北党川村至长城村,即由南向北由党川村、党家窑、东高恒村至长城村南北长达7公里,均发现有魏长城的遗迹。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大部份保留在地面上,现在保存在地面的计有12处,其中保存最长的为长城村至东高恒西北一段长城,计长2100米,墙的宽度16.25、高2.2—11.4米。这段长城保存比较完整,南北略呈直线。长城村东北一段长城计长120、宽0.75—9.35、高1—3.1米。东高恒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00、宽0.4—1、高0.3—2.5米。东高恒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70、宽9.5—20、高1—2米。党家窑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0米。党州村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15、宽3.5、高1.85米。大荔魏长城的夯土为黄色,土质坚硬,夯层为4—7厘米。夯窝直径为5—7厘米。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基于地形条件,形状规整、南北略呈直线。
文殊新塔:文殊新塔位于大荔县城北大街北端与环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阁"而得名。"文殊阁"为"同州长兴万寿禅院"的主体建筑。
历史沿革
大荔县,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早在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国。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设临晋县。汉武帝时改为左冯翊,晋武帝时(公元265——公元290)更名为大荔县。以后地名变为频繁,西魏改为同州,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曰冯翊郡,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复同州。元朝以后改县为同州,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同州为府,后又置为大荔县。现在的大荔县,其实还包括朝邑县。朝邑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南五泉县,西魏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改为朝邑,隋属冯翊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析置河滨县,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改名河西,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复曰朝邑。1958年并入大荔县。据《大荔县志》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筑城。距今已有两千年了。这里东临黄河,据有薄关要冲,地处守卫西京的险要位置。所以汉后各代都视其为重镇。由于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封建王朝争夺,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城区屡遭毁坏,所以对其进行修葺。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同州所现城,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刺史安平王元燮所筑;其东城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刺史穆弼所筑,西与大城通;其外城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刺史王罴所筑也。"三次筑需历时26年。唐又重筑为新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大地震,城墙毁。重修时缩小到周长为七里六(一里为180丈)。清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先后又作过两次较大修葺。其城廓规模仍沿明时未变。城长4788米,高12.28米,基宽9.8米,顶宽6.3米。仔细观看,大荔县城形状呈龟形.龟为四灵(麟、凤、龟、龙)之一,灵龟是长寿,异灵的象征,将县城建作龟形,取福寿久远、样瑞闷永恒之意。南门为龟头,城楼上面南有两个圆洞,是龟的两只眼睛;北门是龟尾,城楼上面北有一个圆洞是龟肛门,城外宝塔是龟尾巴;东南门是左前爪,由于龟尾弯曲,所以修理工了两个门洞,中间有个小瓮城;西南门是右前爪,也是两个门洞,有个瓮城;左后爪伸出去是东北门,两个城门,一个瓮城,端东端西。由于前爪蜷缩,所以城墙西北方弯了回来,没有城角。自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后,各地起义不断,为防止起义军民入城,先后对城墙都作过修补。直到1948年国民党政府妄图阻滞解放军解放大荔县城,大量征集全县民夫重整城垣,加固城墙,疏通加深拓宽外壕。然而在1949年3月第一次解放大荔时,城一攻即破,徒具劳民伤财之害。解放后,城墙已失去防御守护作用,听任存废,渐次为群众取土修建庄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其被蚕食占用,日甚一日。尤其是"十年动乱",城墙被夷为平地。畜牧产业
大荔自古为“皇家牧马之乡”,有着两千多年的畜牧养殖史。近年来,大荔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和群众养殖经验,借助“渭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优势,以争创全省畜牧第一县为契机,把发展以秦川牛为主的畜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围绕畜禽良种、动物保护、草业开发、科技兴牧四大工程,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扶持、鼓励企业及农民积极投身畜牧产业开发,使畜牧产业迅速崛起。截至2003年底,全县牛存栏达到8.3万头,生猪存栏16万头,羊存栏13.7万只,笼养鸡98.4万只,建成各类畜牧养殖小区20个,肉类总产2.2万吨,牧草种植面积7.5万亩;畜牧业实现产值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5%,整个畜牧产业链产值达到4.3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牧入276元。全县涌现出万头规模养牛大乡2个,5000头规模养牛乡4个,百头以上养牛场3个,存栏千头或户均3头以上养牛专业18个,全县规模饲养户达6368户。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沙苑区和黄河滩区13个乡镇为主体的秦川肉牛开发带;以洛灌区和北部塬区为主体的瘦肉猪和笼养鸡基地;以城关、许庄等县城附近乡镇为主体的奶牛饲养基地和三河滩区为主体的肉羊基地。全县涌现出了以绿奥牛业、瘦肉猪和笼养鸡基地;隆发饲料、景壁肉食、鸿达育肥厂、西安英考鸵鸟养殖厂等畜牧产业企业群体,他们斥巨资,建养殖基地,办加工企业,以企业化管理形式经营畜牧产业,从而舞起了大荔畜牧产业化的龙头。文化遗址
大荔县“大荔人”遗址大荔人遗址:1978年3月21日,陕西省水利局刘顺堂在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第三层)中,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国家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其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具体时间约在20万年左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境内,故命名其化石人为“大荔人”,具体发现地址为“大荔人”遗址,距县城西北23公里。1978年至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所)、西安半坡博物馆(以下简称西博)、本县文化馆(以下简称县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县文管会)和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班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和一次野外调查。在“大荔人”遗址到育红村一带共发现12处与“大荔人”文化层相当或稍晚的石器地点,其遗址代号是:南区为d1、d2、d3、d4、d5、d6、d7;北区为d8、d9、d10、d11、d12、d13。南区在甜水沟以北,北区在育红村周围,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主要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兽骨化石。
沙苑文化遗址:沙苑文化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三门峡水库区考古工作队于1955年冬在本县南部的沙丘地带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1973年,县馆组织的调查组在沙苑地区调查时在s19地点发现了人头顶骨化石。以后又与陕西省考古所相继进行了四次调查和普查。在沙面上发现了大量石器。但未见地层关系。石器遗物分布面广,先后在官池、沙底、张家、西寨、石槽、八鱼、苏村、下寨、羌自九个乡镇的35处地区,采集了数千件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其中石片石器是其典型产物,又是细石器文化中所罕见的。根据已经发现的资料,经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研究认为:石器属中石器时代遗物,人头顶骨化石属同时期的遗骸。具体时间约在万年左右。以后。把35处地区统一称作“沙苑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梁家坡遗址在羌白镇梁家村东北1公里处,距县城西南12.5公里,属洛河南岸二级阶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县馆作过初步调查。1981年秋,试掘224平方米。文化层分上、下两层,晚、早两期:晚期,发现半地下室结构的房屋遗址2座,椭圆形灶坑3个,圆形袋状、桶状和椭圆形袋状窖穴6个,硬土圈结构的柱洞lo个。遗物中生活用具有盆、罐、钵、碗、瓮、缸、尖底瓶、葫芦瓶、盂等。红陶占90%以上,少数为灰陶和桔黄色陶,彩陶不多。纹饰以绳纹为主,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为数较少。生产工具有石铲、磨石、砺石、石球、石核、石片、刮削器和陶错、陶刮器、陶刃等。早期,发现的生活用具有:圆底钵、圈足钵、三足钵、三足罐等。陶胎薄,夹细沙,质地疏松,外红内黑。多饰网状,交错绳纹。生产用具有骨锥、骨算、骨镞、骨针、陶刮器等。梁家坡晚期文化层的面貌属新石器时代文化。
商代(早)文化遗址:赵家遗址在伯士乡赵家村西,与村一路之隔,距县城东南8.2公里,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的大部分1975年划作新庄基,为新居覆压。1982年8月,西博和县馆对该遗址试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呈灰褐色,最大厚度为240厘米。主要遗物陶器有罐、盆、瓮、缸、甑、大口尊、鬲、陶纺轮、陶刮器。石工具有斧、刀、铲。骨器有锥、簪、镞、匕和卜骨。另有铜镞等,大部分残损。陶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物以模制和轮制为主。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文化内涵与本县白村和郑州二里岗相似,为商代早期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