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甘孜州地图 >
稻城县地图
稻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游览须知

稻城亚丁风景区海拔较高,有严重心脏病,哮喘等疾病者不宜进入,出发前可先行服用红景天,肌苷等抗高原反应药品,并随身携带一些复合维生素,葡萄糖制品及常用药品,带足衣物,防晒防雨用具,手电等,避免在高原上饮酒,剧烈运动,放松心情,进入藏区请尊重当地民风民俗,注重环保。

气候特点

稻城属高原季风气候,一年之中绝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夏多雨雾,午后多雨。就是有雨雪也多在夜间降落。高原地带,年平均气温11.5℃至12.8℃。高原地带,最冷月平均气温-5℃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度10℃至12.1℃,全年最低气温是一月份,可达零下27℃。6~8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3月为冬季。积雪期为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初。

稻城待客礼俗

(一)献哈达:这是稻城人民最普遍的一中礼仪,常在欢迎、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中使用,表示敬意和祝贺。藏族人民在迎送客人、求神拜佛、探亲访友、结婚喜庆等社交活动中,用哈达(绢丝所织极稀疏的长巾,以白色为主,也有红、黄、浅蓝等色)表示敬意或祝贺。在较为隆重的迎送仪式上,主人向客人捧献哈达,表示敬意,祝福吉祥;客人向主人回敬哈达,以示谢意,祈祷万事如意!
(二)磕头:这种礼仪主要主要见于寺庙,到寺庙朝圣和拜见大活佛的时候信教群众以磕头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分为磕长头、短头和响头三种形式,在稻城县以磕短头和响为常见,还有合掌磕头,参拜佛像,朝觐活佛,与佛顶礼时磕响头及磕长头(一步一磕拜)。
(三)敬酒、敬茶:稻城藏族人民对于亲朋好友,(不关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接待都热情诚挚,十分好客。主人先是敬青稞酒,客人喝酒时,先是用食指沾酒沾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每次要喝三小碗(本地青稞酒不以杯量,而用碗盛,此酒为低度酒),如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以少喝,以示礼节。客人到家,主人要请喝酥油茶。每个家庭之中,都置有火塘或藏火盆,酥油茶或奶茶壶一直煨在火塘边,来客进屋在一定的位置上坐定后,主人然后取碗斟茶。家庭富足的摆放的是镶银木碗,一般家族摆放的是绘龙细瓷茶碗。客人茶碗里的茶必需斟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立即将茶斟满,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客人告辞时,不能将碗里的酥油茶喝完,表示对主人家的尊敬、谢意和有礼貌的意思。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总是悉心关照,帮助卸鞍牵马,安排休息住宿,款待酒肉饭食。主人希望客人酒足饭饱,席间自己也略进酒食。客人若客气讲理,反而会引起主人的不安。
(四)其它礼仪:稻城人民对于亲朋友好友久别重逢,拦手贴于脸颊相亲;见所敬重之人将袒臂之袖搭于肩上,屈腰双手平伸或竖大拇指以示敬礼;平常相见伸舌头也属敬礼;亲朋远行或初到,替他牵马以示敬礼。

植物种群

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特有种多:由于受山岭南北走向和北高南低地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亚丁自然保护区内汇集了温带植物区系,亚热带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这种南北区系的交流与分布,造就了比青藏高原内部和云贵高原腹地更为复杂的植物种属。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保护区约有维管束植物121科,430属,1118种;其蕨类植物20科,34属,103种;种子植物101科,396属,1015种。其中特有种属:长苞冷、急尖长苞冷杉、川滇冷苞、黄果冷杉、丽江杉、油麦吊杉、大国红杉、干香柏、滇油杉、旱冬瓜、柴、序鹅掌、扁核木、鞭打绣球、丛菔、滇黄苓、丝瓣芹、豹子花等;属国家二、三级保护重点保护植物有玉龙、长苞冷杉、丽江铁杉、桃儿七、八角莲、四川牡丹、金铁锁等8种。
植物类型复杂:亚丁自然保护区的河谷基面最低海拔达2200米以上,已超出了常绿叶阔叶林的垂直分布范围。但因河谷地带降水量不高,气候偏高偏暖,河谷内仍广泛发育了干暖生境内的小叶、多刺的河谷灌丛,并占据着海拔3000米(阳坡可达3200米)内地带。主要优势种为白刺花、小角柱花、小叶帚花、黄花莸、以及金合欢、清香木、小业黄荆、香菜茶等。该垂直带内部分沟谷、谷坡凹槽地段常有稀疏的云南松林。亚高山针叶林带是保护区面积最广,垂直幅度最大,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垂直带。其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3000——4500米。亚高山针叶林带的代表类型是由高山松、川西林杉、丽江云杉、大果红杉等组成的多种林、纯木林和混交林。海拔3800米以上的部分阳坡分布有大果园柏、方职园柏塔组成的蔬林;海拔3400米以上的石灰岩地段有若干香柏古树残留。此外,垂直带内还分布有川滇高山栎、黄背高山栎等高山栎内林、中山杨,糙皮桦、花楸、槭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和以杜鹃为主的常绿阔叶灌丛、以二色锦鸡儿、枸子、峨眉蔷薇等为主的落叶阔叶灌丛。海拔4500-----5000m为高山灌丛草甸带。阴坡、半阴坡及缓坡地段,多种小叶型杜鹃组成了类型复杂的高山常绿阔叶灌丛,是带内分布面积最广的种属。半阴坡及沟谷地段为三棵针、窄叶鲜卑花、绣线菊、多种柳组成的常绿阔叶灌丛和香柏组成的高山针叶灌丛。高山草甸不甚发育,以四川篙草、珠牙蓼、香青等为优势种,主要见于局部地势平缓的阳坡,排水不良地段有灯心草,华扁穗草等喜湿种类分布。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相对较简单,分布海拔为4500---5200m,与现代雪线相接。主要以多种风毛菊、雪莲花、红景天等组成。

特色餐饮

综述:稻城以馒头、糌粑、酥油茶、牛羊肉、青稞酒、酸奶等藏式食品为主,但也有一些提供旅游者就餐的餐馆可提供米饭、炒菜,但米饭以有些生硬,菜类也极少。从稻城进入亚丁--日瓦乡的菜品更为简单,为防止无法适应其特殊的口味,旅游者最好自备一些干粮。亚丁可供游人吃饭的地方只有藏民家里,不论什么菜,统统都带有一种酥油味,如果习惯,不妨什么东西也不带,否则,就准备饿肚子吧。冲古寺及景区的食宿点只有一个--冲古寺帐篷宾馆,为了有时间多享受世外桃源的美景而不至于浪费在往返的奔波途中,充足的干粮是必不可少的。
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藏区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在任何藏区酥油茶都是最有名、最普遍的饮料。它是由牛奶中提炼的奶酪加藏马茶加盐搅拌而成的。初次品尝会不太习惯,经过两三次尝试后,上瘾的人也不少。
酥油:在藏区随时随地可以见到酥油。在每个街头,牧民拿着一块块、一包包的酥油,摆在地上,拿在手上,到处兜售;不论城乡,每个粮油店里,一定断不了酥油的供应;走进每个家庭,柜子里摆的东西可以缺这少那,但不会没有酥油。总之,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牧民炼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区,人们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办法。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便浮了一层谈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藏族群众,特别在牧区,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卡赛",也用酥油。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钦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罗"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水乳交融,再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钦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浓,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这与我国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土巴"。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
青稞酒: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节日必备之钦料。青稞洒的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煮熟,待湿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习惯请你喝酒是倒满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渴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
奶品:康巴地区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酸奶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
风干肉:藏族喜欢吃风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着感到有点怕,也觉得不太卫生。其实,风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鲜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鲜美的。
野味食品:稻城自每年7月-9月是盛产野生菌的季节,野生食用菌品种达57种之多,其中畅销日本的松茸在这里可以很轻松地大吃;除此外还有羊肚菌、牛肝菌等各种美味野生菌任你享用。虫草炖藏鸡、贝母炖藏鸡、黄芪炖藏猪:稻城盛产优质虫草、贝母及许多名贵中药材。但这类食品需提前预订。烤全羊、原滋原味的藏式风味,让您一吃为快。

基础建设

有通往理塘、乡城的公路一外界相通,县境内乡乡通公路,公路总长428km。有邮电局(所)3处,电话交换机136部,乡乡通电话、通邮路,邮路总长290km。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