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甘孜州地图
甘孜州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地矿水电:甘孜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已发现矿产74种,形成固体矿产地1581处,矿点512处。黑色金属以铁矿为主,其次为铁锰矿、锰矿、铬铁矿、钛铁矿,计有矿产地90处。有色金属已知有铜、铅、锌、镍、钨、锡、汞、锑、钼等9种,已发现矿产地490处。稀有金属及分散元素,是国家重要的成矿区,其中花岗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居州内主导地位,共发现矿产地56处。贵金属已探明有大型共生铂(钯)矿,超大型银矿,以及储量较多的砂金矿和岩金矿。从丰富的矿产资源来讲,甘孜州可以说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在这广阔的土地上,江河湖泊众多。流经境内的河流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均为长江上游主要支干流。“两江一河”自西向东,南北向平行排列,汹涌湍急,支流甚多。中等河流有大小金川、折多河、鲜水河、无量河、硕曲河、巴楚河、九龙河、色曲河、泥曲河等。各支流的山溪广布,水流急,落差大,水量丰沛,水源较稳定。地表出露的热泉有249处。据初步估算,全州水资源年径流量约为641.8亿立方米,水力发电的蕴藏量约为3700万千瓦。水力资源的蕴藏量,占全国水力资源总蕴藏量的6%。开发利水资源造福人民,潜力很大。而今水利仅利用年径流量的0.4%,水力资源开发仅占0.06%。
农林牧业:2009年,在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95亿元,增长4.1%。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狠抓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全州引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18家,建立各类专合组织67个。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684公顷,增加697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048公顷,增加1593公顷;蔬菜瓜果播种面积3274公顷,增加250公顷。粮食产量同比增长,总产量达到19.01万吨,增2%;油料作物产量5749吨,增3404吨,增1.45倍。水果产量1.07万吨,减少5.8%;蔬菜产量8.45万吨,增14.7%。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年末各类牲畜出栏117.56万头(只),减少1.2%,其中出栏肉牛62.94万头,增加3.2%。年末各类牲畜存栏482.36万头(只匹),增1%,其中大牲畜存栏325.15万头,增1.9%。全年肉类总产量8.94万吨,增3.6%,其中牛肉产量6.81万吨,增4.6%。全年牛奶产量11.47万吨,减少0.1%;蚕茧产量135吨,减少13.5%;禽蛋产量357吨,增长27%。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州生态建设成绩显著。加大森林管理力度,实施森林管护823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0.3万亩;建设公益林111.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93.2万亩;义务植树252.3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0.54%。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州农业综合开发中低地产田土改造1万亩,草原生态建设4.97万亩,耕地地力建设11.08万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41.81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8.2万千瓦,增长8.95%。全年建成沼气池4393口,累计达到15482口;解决了72.07万人的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其中本年解决16.75万人;农村用电量达到8369万千瓦小时,增长4%。乡镇企业发展态势较好。全年完成增加值5.18亿元,增长7.8%;实现利润0.79亿元,增长8.9%;上交税金0.62亿元,增长9.3%。

旅游资源

甘孜州有贡嘎山景区、海螺沟景区、田湾河景区、木格措景区、伍须海景区、二郎山景区、塔公景区、泸定桥、德格印经院、塔公寺、白利寺、理塘寺等风景名胜古迹,海螺沟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近年内将打造成国际一流精品景区,稻城.亚丁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境内寺庙林立。康定的跑马山、木格措蜚声海内外;丹巴有美人谷的美誉,还有“千碉之国”之称;泸定铁索桥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德格印经院是藏文化的宝库;德格、石渠、色达是格萨尔的故乡;塔公草原让游人留连忘返,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旅游者的乐园,
伍须海:伍须海是镶嵌在蜀山之王——贡嘎山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蜀山之王——贡嘎山景区横跨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康定、九龙三县,位于贡嘎山西南的伍须海是贡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久负盛名的伍须海景区距县城25公里,海拔3760米,景区面积400多平方米。美丽神奇的伍须海包括十大胜景:伍须海子、草原、雪山峰、温泉、佛爷峰、出龙洞、老人峰、十二姐妹峰、观音岩、石像等。秀丽的伍须海被巍峨的群山环抱,被古朴的原始森林所包围。状如明镜的伍须海充满着动人的爱情故事。伍须藏语意为“向阳、好耍”。
瓦灰山风景区:瓦灰山风景区位于九龙县北部,人口处距县城16公里,属于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40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3400—5460米。瓦灰山风景优美,集奇、壮、秀、雄形成—体,是九龙保存最原始、最完美、最具有旅游、科研、探险为一体的自然景观。瓦灰山风景区内雪山、海子、草原、森林、石林等景色众多。在这里,春夏是花的海洋,秋季是满山遍野的红叶,冬季的猎塔湖会发出令人振耳欲聋的响声……瓦灰山内的凤凰山山色葱浓,凤凰湖碧翠欲滴;这里彩色湖泊成群,森林世界变幻无穷,古木扶摇直上,组成了一副美妙绝仑的水、天、山、雪相连的静态画卷。瓦灰山不仅有绚丽多姿的风景,景区内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区内原始森林密布,有高山松、云南松、华山松、长苞冷杉、鲜皮冷杉等数十种,还有云南红豆杉、杉松、三尖松、连香树等20余种珍稀树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水鹿、白唇鹿、短尾猴、狗熊、马熊、盘羊等几十种。这里盛产虫草、大黄、黄芪、天麻等多种名贵中药材。瓦灰山景色奇丽,是旅游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盛地。湛蓝的猎塔湖引起国内外媒体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极大关注,那神秘莫测的湖中“水怪”,等待着喜欢探险的人们去科考、去探秘。
洪坝湾坝自然保护区:洪坝湾坝自然保护区位于九龙县东部约110公里,东邻雅安地区。洪坝湾坝景色怡人,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草原辽阔,森林葱郁,河水清澈,瀑布成群,数十个冰湖点缀其间.
木格措风景区:木格措风景区位于康定县城北雅拉乡境内,距康定县城26公里,景区面积500平方公里。景区由七色海、杜鹃峡、木格措海、红海、无名峰等一系列景点组成。景区以多处高原湖泊、原始森林、温泉、雪峰、奇山异石及长达8公里的叠瀑组合,构成了独特秀丽的旅游区。
塔公草原:塔公草原距康定城110公里,自康定沿川藏线西行,翻越折多山,过新都桥后北行达塔公寺。沿线的河流、草原、森林、山体、寺庙、藏房建筑和浓郁的藏乡风情构成该景区。

民族文化

甘孜州是历史上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交织,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同时,又是藏传佛教派系保留最全,藏族文化典籍、文献保存最完整,藏医药理论研究与制药发展最早的地区。德格县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同称为藏区三大文化中心,素有"藏族文化宝库"之誉,其中德格印经院收藏有藏族文化典籍印版27.5万余块,文献总字数达3亿之巨。全州格鲁、萨迦、宁玛、噶举、苯波五教派齐兴并举,宗教文化十分丰富。享有"宇宙歌曲"之誉的《康定情歌》、"东方伊利亚特"之称的《岭·格萨尔王史诗》等为康巴文化最亮丽、最耀眼的闪光点。

历史沿革

1955年西康省藏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改称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甘孜县。直辖甘孜、炉霍、道孚、新龙、白玉、德格、邓柯、石渠等8县;并设立康定办事处和理塘办事处,作为自治州政府的派出机关。康定办事处管理康定、九龙、雅江、乾宁、丹巴5县;理塘办事处管理理塘(驻建设乡)、稻城、乡城、得荣、巴塘、义敦6县。1956年由色达地区设立色达县(驻色达),属甘孜藏族自治州直辖。原属雅安专区的泸定县划归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办事处管辖。乾宁县由惠远乡迁驻八美。1958年撤销康定办事处和理塘办事处,所属各县由甘孜藏族自治州直接领导。辖21县。1978年撤销乾宁、邓柯、义敦3县,将乾宁县并入道孚、雅江2县;邓柯县并入石渠、德格2县;义敦县并入巴塘、理塘2县。甘孜藏族自治州辖18县。(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甘孜藏族自治州总人口897239人。其中:康定县109349人、泸定县77855人、丹巴县55753人、九龙县50816人、雅江县39701人、道孚县44848人、炉霍县39603人、甘孜县55703人、新龙县40505人、德格县63989人、白玉县42013人、石渠县63489人、色达县41450人、理塘县49453人、巴塘县43814人、乡城县2687。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9人、稻城县28228人、得荣县23791人。2008年,全州辖26个镇、293个乡、7个民族乡。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综合:全州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103.16亿元,比上年增长9%,增速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45亿元,增长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4.96亿元,增长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7%,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2.75亿元,增长1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4:36.2:39.8变为2009年24.7:33.9:41.4,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测算,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26元,比上年增长6.4%。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85亿元,增长9.4%,增速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3.30亿元,增长12.6%。民营经济贡献率达37.2%,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涨幅逐月收窄。2009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涨幅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但比全省高4.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
二、农业:2009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95亿元,增长4.1%。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狠抓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全州引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18家,建立各类专合组织67个。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684公顷,增加697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048公顷,增加1593公顷;蔬菜瓜果播种面积3274公顷,增加250公顷。粮食产量同比增长,总产量达到19.01万吨,增2%;油料作物产量5749吨,增3404吨,增1.45倍。水果产量1.07万吨,减少5.8%;蔬菜产量8.45万吨,增14.7%。
畜牧业年末各类牲畜出栏117.56万头(只),减少1.2%,其中出栏肉牛62.94万头,增加3.2%。年末各类牲畜存栏482.36万头(只匹),增1%,其中大牲畜存栏325.15万头,增1.9%。全年肉类总产量8.94万吨,增3.6%,其中牛肉产量6.81万吨,增4.6%。全年牛奶产量11.47万吨,减少0.1%;蚕茧产量135吨,减少13.5%;禽蛋产量357吨,增长27%。森林资源加大森林管理力度,实施森林管护823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0.3万亩;建设公益林111.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93.2万亩;义务植树252.3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0.54%。
农村生产生活全州农业综合开发中低地产田土改造1万亩,草原生态建设4.97万亩,耕地地力建设11.08万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41.81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8.2万千瓦,增长8.95%。全年建成沼气池4393口,累计达到15482口;解决了72.07万人的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其中本年解决16.75万人;农村用电量达到8369万千瓦小时,增长4%。
乡镇企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18亿元,增长7.8%;实现利润0.79亿元,增长8.9%;上交税金0.62亿元,增长9.3%。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2.40亿元,增长8.3%,比上年回落10.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5%,比上年下降19.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0.70亿元,增长12.2%,增速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0.92亿元,增长76.6%;重工业生产在新增企业的支撑下,实现增加值19.78亿元,增长10.5%。
电力、矿业电力和矿产企业共实现增加值19.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3.3%,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7.3%。其中,电力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7亿元,增长7.8%,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8.5%。矿山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35亿元,增长13.4%,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8.8%。
工业产品铜金属含量11503吨,增长11.8%;锌金属含量41017吨,增长44.7%;中成药271吨,增长86.3%;水泥555536吨,增长55.7%;发电量769414万千瓦小时,增长15%。下降的产品有:铁矿石原矿90100吨,下降24.7%;铅金属含量14099吨,下降17.5%。全年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个,比2008年增加4个,亏损企业16个,比2008年增加6个,比上半年减少5个;亏损面为27.59%,比上半年缩小11.4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86亿元,比上半年下降60.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71亿元,增长7.6%;实现利税总额11.91亿元,下降11.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4.8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州具有建筑业资质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21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0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6亿元,增长30.2%,比上年加快6个百分点。按产业分类,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4.70亿元,增长60.8%;第二产业完成106.4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完成48.91亿元,增长37.8%。工业投资对全州投资增长贡献突出,全年完成投资106.12亿元,增长25.6%,对全州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8.2%。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46.33亿元,增长29.5%;更新改造投资2.55亿元,增长115.7%;其他投资5.14亿元,增长39.1%;房地产开发投资1.92亿元,下降27.7%;农户投资4.11亿元,增长76.6%。在全社会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投资128.92亿元,增长26.1%。其中,电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100.38亿元,增长25.8%;交通运输业投资14.71亿元,增长15.3%。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含筹建)1000个,比上年增加187个;全年新开工项目561个,增加129个。全年建成投产项目46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6.7%,新增固定资产57.2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35.79%。全年重点项目(含筹建)完成投资108.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重点项目投资占全州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7.7%,对全州全社会投资的贡献率达到42.9%,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3.0个百分点。

社会教育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节目内容日渐丰富,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在国家广电总局的鼎力支持、省广电局的全力筹备和我州的积极配合下,康巴语频道于2009年10月28日上星试播,结束了康巴语无上星节目的历史。2009年末,甘孜州设州级广播电视台1个,县级广播电视台18个。有线电视网站19座,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9万户。全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85.11%和85.03%,分别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州广播电视台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分别达92.5%和84%。
医疗卫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实施“富民安康”卫生工程。2009年,全州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达739805人,参合率为93.3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人口覆盖率达100%;改造县级医院、中藏医院和麻风病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和保健院125个,新建村卫生室435个;切实加强了包虫病、结核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年末,全州拥有卫生机构572个,床位2943张;卫生技术人员4459人,其中,执业医师1241人,执业助理医师572人,注册护士769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319人;妇幼保健机构19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143人,注册护士60人;乡镇卫生院328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387人,注册护士195人。
教育事业:2009年,教育部门抢抓机遇,勤奋上进,顽强拼搏,以加快发展为主线,创新思路,科学谋篇布局,着力解决全州教育低层次、低水平发展现状,大力推进全州教育系统“实干兴教”进程,全州教育健康、快速、平稳发展。全州共有小学722所,在校小学生105447人,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3%;中学46所(其中:高完中21所,单设高中2所,初级中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在校初中学生36861人,在校高中学生8752人(含富民安康班),职业初中3所,在校学生3557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在校中职学生3391人;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在校本科、专科学生7311人;幼儿园28所,在园幼儿7732人。全州共有小学毕业生13234人;中学毕业生12280人,其中普通中学毕业生11852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783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073人。全州教职工总数10134人,其中:中小学教职工9230人,中小学专任教师8534人(小学专任教师5835人,初中专任教师2066人,高中专任教师563人,职业初中专任教师70人);幼儿园教职工419人,专任教师358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409人,专任教师260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485人,专任教师370人。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扩建和灾后重建学校102所。全州17个县实现“普九”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92.73%。率先在全省兑现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5930名学生到州外职业学校免费学习,职业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州寄宿制学校共432所,寄宿制学生88459人,占全州在校生总数的58.56%。享受“两免”的中小学生135715人,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的中小学生71984名,比去年新增3037人。免费职业教育迅速推动。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在藏区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实施了“9+3”免费教育计划试点工作,选送300名藏族农牧民子女到内地5所中职学校免费就读,率先启动实施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工作。全年顺利、高效完成“9+3”5600多名学生的集中护送工作,保证了学生入学率,超额完成了“9+3”内地中职学校招生任务。全年共实现中职招生7609人,高中阶段职普比由2.9:7.1上升至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