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县地图
色达县相关地区地图:
县城
色达县城面积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02人,多年流动人口平均为8000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由“井”字形道路组成“三纵六横”街道(10.39公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城市经济有了相应发展,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人口活动日益频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综合功能不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县城生活污水、工矿企业污水、冰雪融水难以排泄,冬季排水明沟冰结堵寒,无法通过有限的简易排水系统收集和排泄,污水肆意横流,沉积物任意排放,致使许多街面不能行人,不仅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城市生态,而且影响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县城居民的身心健康。为此,我县委托资质单位对县城道路进行了“四纵八横”结构规划,于2003年开始实施县城发展规划。文化
色达历史悠久。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加之是《格萨尔王传》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色达草原广袤纵深、绿厚似毯、花香沁人、雪山冰川、层峦锦乡、溪河潺潺、牛羊挤行、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以格文化、寺庙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色达县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发展缓慢,全县没有一所大型的综合文化娱乐场馆,电影业名存实亡,电视普及率不到20%。通讯
目前全县拥有年龙、色曲、泥曲3条农话中继线路,1条光缆通讯线路,通讯业发展较快,2002年全县固定电话发展到1080户,手机720部。地理
色达境内地形复杂。地处巴颜喀拉山南麓,大地构造属川西地槽系巴颜喀拉山褶皱带,全境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全境大部分为典型的丘状高原,西北部溪河密布,排水不畅,沼泽发育。级差小于30度,少数山峰凸出于高原面700-900米,海拔4000米以上为典型的丘原地貌,相对高度500-1000米;海拔3500以下的巴尔坝河谷地带,河流深切,流水浸蚀严重,为高原山原地貌。总面积中高原面积约占84%;山原占15%;平坝占1%。全境为三断层所切,呈西北或西向,属金汤弧西翼。色达断层沿歌乐沱--洛若--色达一线斜穿泥曲(河)上红科;康勒断层沿塔子--康勒一线穿泥曲(河)流域;鲜水河断层,仅在达曲(河)右侧出现。三断层除歌乐沱--洛若--色达断层,相对稳定外,其余断层均处于活动状态。达曲、色曲、泥曲、杜曲4条河流纵贯全境,咆哮东流,支流密如蛛网,水能蕴藏量63.479万千瓦,利用率只占005-0.7%,资源极为丰富,但均未能利用。色达山区有高山、丘陵、滩地、河谷、湖泊,地形交错复杂,为野生兽禽栖身创造了自然环境,兽类、禽类、鱼类、植物等资源丰富。旅游特色
邓曲登佛塔——降魔塔:位于色达县的色柯镇,距县城1.5公里。该塔始建于藏历铁猪年(1913)。据传,此塔是色达年龙寺的空行母托梦于色达瓦须世袭头人嘎夺和喇嘛索郎罗吾,为镇妖驱邪、消灾解难、普渡众生、太平兴旺之预言而主持修建,是为四川省最高的藏传佛教宝塔。建成后的塔基包括外围经房100米,高52米,共9层,石木结构。主体建筑内圆外方、外圆内方、交错层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色达佛学院:距色达县城20余公里处,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也称色达佛学院。色达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之一。
色达金马节:金马节是牛月初四(即藏历五月初四)色达牧民祭神的大节。祭神,是藏民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教祭祀活动。苯教信奉万物有灵。在雪域高原,各地都有众多的山神、土地神、年神、龙神等各种保护神灵。人们只有虔诚地供奉这些神灵,祈求保护,人畜才会安泰,生活才会吉祥如意。为了迎请供奉神灵必须焚香以除去污臭恶气。于是焚香技进行烟祭(即煨桑)就成了祭神活动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成为一种民俗活动代代相传。藏历五月初四,就是色达牧民的祭神节。这天,牧民们在各色布上印上象征福气的经文,在经旗周边装饰上白、红、黄、绿、兰布条。男子在自己的火枪枪架上,饰以经幡,上边挂一缎制烟祭用的小袋骑马赶赴节日集会地点。烟祭袋内装有糌粑、酥油、茶、黑白炒青稞、谷类、奶渣、人参果、珍宝粉诸物拌合成的少量“烟祭锦品”。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神山或祭神集会处后,当地活佛、僧人开始烟祭神灵仪轨,举行盛大烟祭供养,供养特殊的地方神时,牧民们就将自己带来的烟祭锦品撒在所焚香枝堆里,同时大声呼喊“该!嗦!”并按各人意愿进行口头祈祷。烟祭供养完后,男人们立即跨马奔向鄂博(神山顶垭口处插风马旗的嘛尼堆),插上所带经幡,同时高声口颂吉祥的祝愿同。献完经幡,立即打马速返回烟祭台,牵上马,手执刀、枪,高呼“该!嗦!恰!”同时从右绕烟祭台3—7圈。当夜,牧民们就在神山或地抵附近草坝设帐住宿,此时牧女们盛装送来肉、酥油、酪糕三者为主的食物和鲜奶,奶酪等饮料。第二天以后,青年牧民们要进行精彩的无鞍马赛和骑射。“邓登曲登”(降魔塔)在桂更塘草原建成后,自然这里成了“牛月初四祭祭神节”集会的最大的场所,每年,远近的四方牧民都要特意赶来,举行盛大的祭神节。解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色达县利用这一传统民族节日开展文艺演出,赛马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物资交流,给传统民族节日注入新的活力,赋于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冠以“金马节”又有何说法?传说美丽的桂更塘草原上,有一座形如金马的山岗;另一传说桂更塘草原上曾挖出了一块马形金块;草原从此有了金色的名字——色达,即金马草原。县上聪颖的人,顺应时代之潮流,把“祭神节”改名为“金马节”,群众为之加额称快。这种以赛马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神节,甘孜州的牧区都普遍盛行。解放后,统一改称赛马节,且通常以乡为单位,在七月底或八月初举行,除进行传统的赛马比赛外,同时也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和物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