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甘孜州地图 >
乡城县地图
乡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巴姆神山:巴姆神山几乎成了乡城的标志,每年夏天,乡城还要举行盛大的巴姆神山节。在藏语中,巴姆是“骑虎观音”的意思,远看神山就像是一只卧视群山的老虎。现在,巴姆神山已经成了一个大的地域概念,方圆5000平方公里,44个高山湖泊,32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神山下,有不少温泉,这也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温泉洗浴,除了“男女共浴”这古朴的民间习俗,还有“人蛇共浴”。
巴姆七湖景区:景区位于乡城县城以东的群山之中,主要景观由高山冰斗湖泊群、瀑布、溪流、温泉、原始森林、草,甸、雪山、牧场、茶马古道遗迹、寺庙、藏寨、奇石等组成。景区面积17865公顷,其中高山湖泊432公顷,林地1961公顷,高山栎12000公顷,草地3270公顷,其它202公顷。盛产冬虫夏草、贝母、松茸等名贵山珍。景区海拔2860-5122米,是集秀美自然风光、多种珍稀动植物资源、奇绝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巴姆七湖景区最具独特性的主景点——日朗央措七海子,七湖连阶,间以瀑布相连,湖周围生态原始,未遭破坏,飞溅的瀑布与宁静的海子构成了世间罕见的景致。景区内长达9公里左右的大果落叶松长廊营造的秋景,规模及观赏性都极罕见。景区内还生活着白唇鹿、狗熊、马熊、岩羊、盘羊、苏门羚、马鸡等国家一、二级珍稀保护动物,七海周边长期有十余群数量多达上百头的岩羊群出没,总数在一千头以上。
扫布尤景区:扫布尤景区位于乡城县青德乡和然乌乡与稻城交界处,距乡城县城50公里.“扫布尤”,藏语意为公,牛沟,因山形似一头扬尾飞奔的公牛而得名。该景区从海拔2000米的沟谷到海拔5168米的扫布尤主峰,垂直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亚热带至高山寒漠带之完整的垂直自然静观。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沟谷内,气候温和,是一派秀丽的田园风光。海拔3500米至海拔4000米为原始针叶林和混交林。海拔4500米以上,“务尼措”、“次乔措”等众多的高原湖泊为雪峰、森林、草甸所环绕,水色一天,煞是迷人。:
热曹考蛇泉:来到距县城的8公里的热曹考蛇泉,这是一处很奇特的地方,一半露天,一半藏于洞内,泉水黑白分明,更增加了蛇泉的神秘感。据说,蛇的巢就在洞里,不时就有蛇滑入温泉,与人擦身而过。当地人认为能遇上与蛇共浴,是好事,有益健康。
萨苟神山:乡城的然乌乡有一座萨苟神山,主峰海拔5278米,如果春天来,湖畔的杜鹃盛开,景色非常美丽。沿着硕曲河走,来到然乌。这里的温泉是出了名的。
马熊沟大峡谷:马熊沟大峡谷,景区位于乡城县沙贡乡境内,是云南香格里拉县到稻城亚丁的必经之地,相传沟谷内马熊成群,时常与砍柴人相逢,“马熊沟”因此而得名。当地也称为“香格里拉魔鬼死亡谷”,相传格萨尔王降妖之时,有一个魔头在邻军追杀下逃入此峡谷,不慎从峭壁坠落谷中而亡。马熊沟自然风光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雄”,马熊沟沟谷两畔山势巍峨,奇峰突兀,壁陡如切;“奇”,谷中许多奇山异石,珍树野花,被称为“自然植物园”;“险”,理乡公路倚崖而过,其险无比;“秀”,沟中有水,沟中有泉,谷中树林成荫,其秀色可掬可触。这是一个佳景荟萃的神秘幽深的峡谷世界。这是—个自然纯净、不染世尘的原始画廊。这是一个集峡谷、暗河、原始植被、峰丛绝壁、溪流奇石、珍禽走兽为—体的人间仙境。这是一个在香格里拉旅游线上令人向望的生态之谷,是探险者自我挑战的好去处。当你涉峡谷入口处,四周静幽之极,举目有山有水,有桥有径,一步一景,俨然一幅流动的中国山水画。看树木葱茏,山色俏绝,听松涛绕耳,鸟语声声,掬一口清香,洗心荡气,任何种方式,均令人不忍移步,乐而忘归。眺望神秘高远的天空,群峰耸峙,壁立万仞,层峦叠嶂,松涛彻谷,你仿佛有一种超然物外,登天升空的奇妙感觉。从山脚沿溪流而上,峡谷内古树参天,松树、杉树、榕树、枫树漫山遍野,春去秋来,树叶绿了变红,红了变黄,色彩斑驳鲜艳,如同油画般美丽。溪水碧绿,随山涧起伏,或湍急,或舒缓。
然乌乡温泉:乡城是个温泉分布区,境内有达根、柴柯、其章、热曹、白果等11处温泉,而然乌温泉规模之大,泉眼之多,居乡城温泉之首,在0.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108眼泉眼,水温最高可达85℃,最低为17℃,温泉所在地群山涌翠,溪涧碧盈,鸟语花香,又有然乌温泉赋予它们以灵性,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然乌温泉还有一个神化了的名字----神泉天池,这和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相连:相传群山脚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母女,她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母亲活到200岁便仙逝于然乌的圣谷之中,失去母亲的少女天天在母亲的坟前啼哭,连绵不断的泪珠滴落在周围的草甸,石缝和岩洞中,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奇迹般的出现了热浪翻腾的然乌温泉,少女的身躯即化成了青山和翠谷,她五彩的围裙变成杜鹃,百合和报春花,点缀在青山和翠谷间,可见优美的故事总是和绝妙的自然景观分不开,它是两者完美的结合。乡城人民视温泉为“圣水”,从不轻意的亵渎它,不仅那个少女的泪水汇聚而成的传说洋溢着一种晶莹剔透的氛围,还因文成公主带来了更加美丽的诗想,据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经乡城时曾在此泉沐浴,公主出浴后更加娇媚动人,曾让谷底盛开的杜娟花,顿然失色,据说杜娟花为公主的美丽所叹服,自愧不如,竞有三年未曾开放。可见神泉天池是大自然给于人类最神圣的恩赐,最奇的是这里还有着男女同浴的习俗。每年播种和收割完毕之时,这儿的农民朋友们就在温泉四周搭上帐蓬,烧上篝火,男女同浴于风清云淡,牧歌声声中,“人心无杂念,方为纯净地”,这也是乡城人民享受大自然逍遥而美丽的方式。然乌温泉还是一个大药汤,它含有各种碳酸矿物质,能治百病,延年益寿,还有许多人来此美容和减肥,这两种工效的确十分明显,不信大家可以一试。今天正在开发建设中的然乌温泉是一座人气很旺的休闲度假庄,不仅这里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更有水气袅袅的温泉大泳池,再用令人心旷神怡的神泉天池洗去尘垢烦嚣,定有赛过活神仙之感。
乡城藏房:乡城的藏式民居在造型、色彩、装饰技艺和视觉要素的构成上都体现了自身的艺术特色,而其中又保留着传统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乡城藏民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逐渐形成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乡城境内群山起伏,北有沙鲁里山、无名山、九拐山等,南有大雪山阻挡,南北气流上山后下沉增温,河谷地区有较多的焚风效应,是四川全省少雨干旱的特殊地区之一。气候干燥加之地势高远,空气清洁而稀薄,光照强烈,因此坐落在山谷河岸间的民居村寨才得以在其中突显出白色的亮丽来。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也是乡城藏房的构筑特色。用来构建梁架的木柱来自于当地山林,黏度较强的山地棕壤土质被用于夯筑墙体,一般使用年限可达上百年。此外,浇注墙体的白色“阿嘎土”和常用于刷木门窗的红色颜料都是从山里直接提取的黏性矿物质,既防日晒又防雨水渗漏。第二,民族宗教信仰。从属于藏传佛教文化的乡城文化具有藏族文化的本质特征。然而,康区各地藏传佛教教派分支较多,各地所信仰的派别对其文化表现形式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民居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乡城藏房的门窗和室内装饰空间大量运用橙黄色系,就体现了乡城人所信仰的格鲁派的象征色彩的影响。大多数民居,从装饰图纹、色彩、技法到风格,都与当地寺院装饰风格一脉相承,成为寺院艺术在民间居住空间的一种延展形式。同样信仰黄教的其他地区民居却没有如此纯粹而显著的表现,这足以说明乡城人对当地寺院装饰艺术形式的赞赏。第三,多元文化的交融。乡城古为白狼羌地,唐时属于吐蕃,在历史上有蒙古族、纳西族和汉族的融合,又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的必经之地,所以多民族文化融合特点显著。白色藏房在结构上受南方民族干栏式建筑的影响,融合了藏式原有的井干式结构、碉房造型以及汉族擅长的土筑墙体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土木碉房建筑。同时,装饰技艺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各种文化的交融,例如碗柜藏名叫“甲丹”,是汉柜的意思,据说是由手艺超群的汉族木匠首创,而后在乡城流传下来的,反映了乡城藏民有着善于吸纳不同文化精髓的历史传统。

经济资源

解放前,经济十分落后,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50万元。解放后,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91万元,是1949年的10.8倍。粮食总产量923.7万吨,主产小麦、玉米、青稞,农业总产值963万元。有各类牲畜103141头(只),猪、牛、羊肉产量541吨,牛、羊皮4808张、毛2.6万俊。全县木材林面积408.02万亩,木材蓄积量为127.3万立方米.以杉、松、柏、桦、杨主为。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温带水果生长,主要水果有梨、苹果、水密桃、葡萄、柿、石榴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属国家一、十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云豹、动豹、白唇鹿、黑颈鹤、金雕、玉带雕、水獭、猞猁、小熊猫等53种,常见鸟类有红嘴山鸦、大杜鹃、小云雀25种,珍稀濒危植物有金铁锁(又名土人参)、长苞冷杉、海菜花、延龄草等。药用植物有黄芪、雪莲花、雪山一枝蒿、红景天、虫草、贝母等。乡城松茸产量大、质量好,已出口创汇。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铅、锌、钨、锡矿厂,露天开采,品位较高,截止1990年生产矿砂160吨,产值300万元。水力资源蕴藏量3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6.9万千瓦。全县有全民和集体工业企业17个,主要有电力、采矿、农机、建材、酿酒等,1990年工业总产值228万元。1990年,全县有各类工商行业476个(含个体户),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024万元,商品购进总值168万元,销售总值643万元。1990年全县城乡储蓄存款余额460.33万元。

自然资源

乡城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有耕地34912亩,人均1.57亩,其中,一年两熟5011亩,两年三熟10081亩,一年一熟19820亩。现有森林面积408.02万亩,活力木蓄积量12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1%,植物种共615种,树木种50余种。河谷地区出产多种温带水果和干果,是苹果的最适生长区,乡城,苹果色泽艳丽、光洁无绣,香甜可口,是四川省优质苹果。全县共种植经济林木9000万株,年产各类果品210万公斤。境内现有草地421.1万亩,其中牧业用地278.5万亩,理论载畜量25.678万个羊单位,全县各类牲畜存栏11.9万头只(匹)。境内动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品种54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药材有黄芪、雪莲花、雪山一枝蒿、红景天、虫草、贝母等。乡城以松茸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量大,质量好,味美可口,远销日本等国,由此也使乡城有了“中国松茸之乡”的美称。乡城属“三江”成矿带,有金、银、锡、钨、铜、锌锑等多种矿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硕曲、定曲、玛依三条河流在县境内总流长300公里,总流量23.92亿立方米,一级支流21条,有72条支沟和众多冲沟,大小海44个,水能蕴藏丰富,理论蕴藏83.9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48.91万千瓦。

旅游业

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组织参加了海螺沟狂欢节和第四届康巴艺术节暨中国甘孜首届香格里国际旅游节,参演的《乡城汉子》、《巴姆秋韵》都获得表演创作一等奖。先后两次邀请专家对巴姆七湖景区进行考察评估。扶持发展城区10户民居接待户,成立游人接待中心。2004年入境游客达4.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44万元。乡城县距著名的“香格里拉”仅80余公里,距稻城“亚丁”80余华里,处于大理—丽江—中甸—乡,城—稻城—理塘—康定这条黄金旅游线的中转站,集山水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乡城县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康巴文化积淀,古老的民风民俗、悠久的宗教文化、独特的藏式建筑、粗犷豪放的民间歌舞和艳丽多彩的藏家服饰、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刀砍斧削的高山峡谷、绿草如茵的牧场、皑皑的雪峰、湍急的河流、“小江南”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乡城县奇异多彩的旅游景观。县内有藏传佛教派中除黑教以外的红、黄、花、白四大教派寺庙27座,其中,东藏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桑披岭寺;独具一格的白色藏房;融合了藏、汉、纳西三大民族风格,在整个藏区独树一帜的乡城奇异的女式藏装-“疯装”,被称为“乡城三绝”。

农牧业

全县粮食播面达到38500亩,全年粮食产量达8800吨,创造了增产新纪录。大力调整粮、经、饲比例,狠抓了蔬菜、优质油菜、优质豆薯、小水果的种植,全年种植蔬菜680亩,优质油菜200亩,优质豆薯类3668亩,各类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868亩。完成尼斯乡13.8亩大棚蔬基地建设和正斗乡5000亩披碱草种植。进一步扩大土猪、土鸡和特产畜禽养殖规模。加大对黑白花奶牛、邓川黄牛、南江黄羊等优良品种的杂交改良,建成燎原计划示范户110户,示范村6个。牲畜存栏达到12万头(只、匹),总增率21.8%,出栏率达到21.5%,商品率达到12.2%,全县肉类总产量2050吨。大力发展林果业,进一步加强了边边哨千亩核桃示范园和带顶通“希望之光”项目建设。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64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以实施“两基”攻坚和“十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以“普九”为重点,加强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启动水洼、然乌、热打3所中心校的改扩建工程,完成县中学、城小的附属工程建设。10月中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州督导评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卫生事业,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热打中心卫生院“一甲”和康南中心血库建设通过评审,县人民医院“二乙”复审和县藏医院制剂室验收合格。计生事业,认真开展了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对187户奖励扶助对象兑现奖金10万元。广电事业,安装个体单收机25座,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38%和90.8%。

乡城敬猫习俗

对于都市时尚人而言,养猫是一种消遣,是为了以宠物之身亲近动物,打发岁月。对于地处高原边塞的乡城人来说,大多数人养猫是为了灭鼠,虽少了几分闲情雅致,但其目的十分明了。然而在这背后,却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敬猫习俗。在乡城,猫有着特殊的宗教地位,人们把猫奉为高僧大德的转世化身加以护佑,严禁伤害。若有不法之人杀了猫,就以杀害出家僧尼的罪责加以论处,即使是偷鸡盗食的野猫,人们也不敢轻妄打动。更为奇特的是,乡城人还将猫塑进了灶神图腾之列。灶神图腾是乡城信奉佛教的人们以泥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尊奉灶神,祈求人兴物丰的一面图腾之壁。其塑法与种类大致有四、五种,有中间塑财神爷的,有塑长寿佛的,也有塑吉祥八宝图的,却寻不着特定的“灶神爷”塑像。泥塑艺人根据雇家的意愿,有选择性、象征性、祈福性地塑。不管主体塑像怎么变,猫却是不能少的。猫能牢牢占据灶神图腾中的一席之地,还有这么一段传说。据传,乡城原先是没猫的,在佛教兴盛时期,人们奉行“不可杀生”的教义,老鼠却趁机肆虐,偷盗粮物不止还偷啃经书典籍,已威胁到了佛教的传承。信徒们无奈,听闻遥远的印度有猫能灭鼠,只得远赴印度,恭请猫来护教。因印度与藏区的气候相异,在与猫的协商中便应诺了它三个条件:一是准它在温暖的灶旁睡觉取暖;二是以牛奶为主食奉养它;三是准它以家庭成员之身与贵人们同欢同乐。猫见待遇丰厚,便不辞辛劳来到了藏区。从此,鼠患被除,人们也将猫尊为“护教功臣”护佑有加,也塑在了灶神图腾之列。另外,乡城人还相信猫能聚财。若有对方邻里的猫到家里觅食,就会拿出丰盛食物加以款待,以诱惑猫的经常到来甚至永留不离,希望猫能将原主人家的财运之气也随之带来。既然有此一说,当然,每家主人也深惧自家的猫出走他家,照顾起来也就自然殷切。猫在乡城藏家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宠物”,却也算得是家畜中的“贵族阶级”,源于乡城人的传统敬猫习俗,猫在乡城日子过得也就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