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甘孜州地图 >
九龙县地图
九龙县相关地区地图:

风土人情

贡嘎山周围的康定、道孚、九龙、雅江等部分地区有一小部分人群操一种木雅语,他们被称为“木雅人”据统计,目前木雅人共有一万多人,其中九龙县汤古乡约一千人。有关木雅人的历史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心。木雅入到底是原始居民还是西夏灭亡之后南徒的西夏遗民?至今仍无定论。根据1882年英国巴尔对雅袭江流域的“弥药”(木雅语又称弥药语)调查至今的国内外资料显示,我们初步认为木雅人是西夏灭亡之后南徙来的西夏遗民同这里的原始居民融合而形成的。而这里的原始居民很可能就是唐代党项原始居民——弥药人。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交通日益发达,原来的木雅话逐渐被官话——西藏话所代替,而原来的弥药人也就逐渐成了藏人。由于水土和血缘关系,木雅人皮肤白暂、高鼻、圆眼、聪明、俊秀、勤劳、好酒。他们外出使用德格藏语,在家使用“木雅语”,能歌善舞。木雅人中,一般男性不参加庄稼活,在家作针线或出外作临时工,庄稼活全是妇女干。由于受藏族文化的影响,木雅人的婚事、葬俗等风俗习惯以及信仰方面,与藏族大同小异。木雅人有天葬、水葬和土葬,而且信仰佛教。在装饰方面,男性与藏族相同,妇女与藏族有别。藏族装饰品一般放在头上,而木雅人的放在颈上或腰上。而且木雅人虽留长辫,但不后垂,而是盘在头上,用一块黑布或兰布叠成瓦形,盖在头顶。有时在头上稍加点缀,放上小巧玲珑的头饰,但不太多,腰带上之装饰,似手枪子弹袋之子弹型,佩戴腰刀。有的还穿宽大的折裙和用可毛牛毛织成的斗篷,黑色白领,领上用红羊毛线织成吉祥图案,披在身上,飘飘然然犹如文姬归汉之风度。木雅人的房子中的一种形式与羌、嘉戎人的房子相似。“黑石为室”高数丈,一般三层,下层为养畜、中层住人、上层晒放柴草。住人的地方设有经堂、茶房、卧室、凉台、敞房和厕所。他们很少依山而居,一般房屋都筑在平地上。木雅人的历史十分悠久,以往的汉藏文文献,对操这种语言的人的历史就有过记载。近代,中外学者对木雅人的语言和历史的研究有了发展,发表的论文甚多。多数文章认为,目前操木雅语的居民和古西夏人有密切的关系。有的文章甚至认为,木雅人是西夏灭亡后南迁的移民。到底木雅人的族源在哪里?他们是怎样进行历史演变的?相信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会水落石出。

自然地理

九龙县处于松潘地槽区东南缘,属滇藏歹字形构造体系。境内地势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悬殊。北部山岳海拔高程在3600——5500米之间,最高达6010米;谷地一般亦在2000——3200米左右;南部小金乡萝卜丝沟与雅砻江汇合处仅1440米,高差达4570米。由于河流切割深度大,山势陡峭,坡度多在30°—60°之间,主要河流支流下游大部为悬崖峭壁。全县大体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两大地貌区,境内主要山脉为大雪山,山岭均为大雪山支脉,高山占总面积的65%,海拔4000—5000米,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极高山在北部,占总面积的34%,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冰雪覆盖。全境按东北部、中部、西部分为三个次级山系。其主山脊是大渡河和雅砻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县境内全长59公里。全县水资源极为丰富,九龙河全长128公里,由北向南至文家坪注入雅砻江,落差2500米,最高流量200立方米/秒,理论蕴藏发电量103.9万千瓦。踏卡河自北而南,在乌拉溪偏桥流入九龙河,全长73公里,铁厂河、湾坝河、三岩龙河、洪坝河均属常年性河流,河床纵跌比降大,具有发展电力的良好前景。雅砻江自北而南流经上团、八窝龙、三岩龙三乡后,绕经木里县复转向北从子耳、魁多、烟袋、朵洛、小金等乡流过,流长86公里。九龙县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九龙县矿藏品种和矿点多。主要有铜、铅、锌、铍、钨、金、硫、铁、大理石、石棉、水晶石、花岗石、汉白玉、绿柱石等二十余种。尤以铜铅和锌储量多,品位高,易开采。如里伍铜矿铜金属储量为26.07万吨,平均品位2.5%,挖金沟铜矿铜金属储量2.02万吨,平均品位1.65%,锌金属储量0.95万吨;子岗坪铅锌矿矿石储量为46.6万吨,锌金属储量4.24万吨,铅金属储量1.59万吨,铜金属储量0.1万吨,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其余各类矿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地质详查。目前已经在开发的有里伍铜矿和挖金沟铜矿,子岗坪铅锌矿。
林业资源:全县有林地面积2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5%,森林覆盖率达3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有木材蓄积量3100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落叶松、华山松、油松、云南松、铁杉、高山栎、桦木等。在高山栎和高山栎与松树的混交林中,野生真菌品种多。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曾一度为九龙县的财政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从1998年9月1日起,全县正式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作出应有贡献。
水利资源:全县水资源极为丰富,县内主要河流年流量合计155.6亿立方米(除雅砻江),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157.9万千瓦。其中九龙河开发潜力较大,全长128公里,由北向南至文家坪注入雅砻江,落差2500米,最高流量200立方米/秒,理论蕴藏发电量103.9万千瓦。踏卡河自北而南,在乌拉溪偏桥流入九龙河,全长73公里,铁厂河、湾坝河、三岩龙河、洪坝河均属常年性河流,河床纵跌比降大,具有发展电力的良好前景。雅砻江自北而南流经上团、八窝龙、三岩龙三乡后,绕经木里县复转向北从子耳、魁多、烟袋、朵洛、小金等乡流过,流长86公里。
旅游资源:九龙县境内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有洁白如银的皑皑雪峰、浓密繁茂的原始森林,绚丽多姿的湖光山色以及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神奇美丽、景色绝佳的旅游避暑胜地——伍须海,景区面积400多平方公里,集原始森林、终年雪山、高山草甸、高原湖泊为一体,牛鼻子洞、老人峰石林、神女挤奶峰、溶洞、温泉、十二姊妹峰等十大景点相映成趣。每至春夏,山花烂漫,鱼跃鸟欢;湖面泛舟,心旷神怡;湖畔野炊,别具风味。山、水、林、草、花遥相辉映,人、畜、禽、鸟、兽和睦共乐,恰似世外桃源,更似人间仙境,瓦灰、洪坝两个省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风景优美,资源丰富,自然生态完美和谐。贡嘎山侧小卡子云海,古老的野人庙,神秘的吉日寺,古木参天、碧海连绵的鸡丑沟,坐落于玉皇天宫下的托奶山,以及浓郁的藏、汉、彝民俗风情等,风格各异,极具观赏性。
其他资源:九龙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有大熊猫、小熊猫、白唇鹿、水鹿、短尾猴、狗熊、马熊、苏门羚、牛羚、金钱豹、麝、麂、盘羊、岩羊、狐狸、绿尾红雉、大腓胸鹦鹉、白马鸡、长尾鸡、水獭、旱獭等珍稀动物近百种,珍稀鸟类几十种。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主要有松茸、猴头菌、牛肝菌、大脚菇、野生平菇、羊角菌等。中药材资源有虫草、灵芝、贝母、天麻、黄芪、独活、雪莲花、木香、丹皮、羌活、当归、杜仲、蜂蜡、兰星、防风、棉芪、薯芋、三七、大黄等360余种。

历史沿革

藏语称“吉日宗”,并有奇卜龙、结署绒之称。含义为“八角”。据载,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西藏喇嘛来康区传教,在今汤古乡中古村建“吉日寺”,故称“吉日宗”。“九龙”称谓,系设置九龙设治局时,所划辖地包括:菩萨龙、三安龙、麦地龙、墨地龙、三盖龙、八阿龙、迷窝龙、洪坝龙、湾坝龙等9个村寨,均含“龙”字音而得名。据最早记载,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向孟获借“三箭”之地,用计将南方少数民族从雅安赶到沪水(今大渡河)以西,并在打箭炉(今康定)铸箭盟誓,那时,九龙就有了牧民居住。后来直到清朝初期,才正式将九龙定县,仍由本地土司自治管理。乾隆年间,取消县制,归属康定县。民国十五年(1926),复置九龙县,属西康政务委员会辖。解放后,隶属西康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5年西康省撤消,并入四川省,改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000年,九龙县辖1个镇、10个乡、7个民族乡:呷尔镇、汤古乡、上团乡、八窝龙乡、斜卡乡、三岩龙乡、乃渠乡、魁多乡、子耳彝族乡、俄尔彝族乡、小金彝族乡、朵洛彝族乡、湾坝彝族乡、乌拉溪乡、踏卡彝族乡、烟袋乡、洪坝乡、三垭彝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0816人,其中:呷尔镇9188、汤古乡1564、斜卡乡913、三岩龙乡2629、上团乡739、八窝龙乡1341、乃渠乡2547、乌拉溪乡2871、烟袋乡4852、魁多乡5015、子耳彝族乡3123、三垭彝族乡2399、俄尔彝族乡2110、小金彝族乡1861、朵洛彝族乡1149、踏卡彝族乡3146、湾坝彝族乡4622、洪坝乡747。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4年,九龙县辖1个镇(呷尔)、10个乡(乃渠、汤古、三岩龙、八窝龙、上团、斜卡、烟袋、魁多、乌拉溪、洪坝)、7个民族乡(子耳彝族、三垭彝族、俄尔彝族、朵洛彝族、踏卡彝族、小金彝族、湾坝彝族)。

经济概况

农业: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316万元,粮食总产11655吨,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19.94万头(只、匹),肉类总产量达2746吨,农牧民人平收入达到968元。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574万元
工业:1962年,办起了第一个县办国营工业水电厂,到1963年全县只有3个工业企业;1973年,县城兴建农机厂;1978年县办经营林场在汤古乡鸡丑建成投产;70年代后,县城陆续办起采矿、木材加工、水电、自来水厂;至1986年以后,相继建成立壁电站、洪坝林场、踏卡林场院;1989年建成县办里伍铜矿采选厂,乡镇工业企业增加到6个;2001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个体企业527个,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2年工业产值为260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712万元的39%。
交通运输:截止1971年县境内没有1条公路,物资运输全靠马驮人背。1997年建立了九龙县汽车站。1985年全县有干线两条,通车里程162公里,支线6条,通车里程85.7公里;到2002年,全县公路里程达439公里,并全面启动了通县油路工程。
邮政电信:九龙县邮电局成立于1951年,到1998年有邮政局(所)四个,代办点一个,服务人口4865人,每个点的平均服务面积达1354.0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9732人,现有邮路三条,邮运里程单程194公里,其中:汽车邮路90公里,摩托车邮路30公里,农村投递路线五条412公里。1998年,电信局成立,开设了邮政长话、农村电话等业务。开通了县城至康定、县城至大里伍光缆通讯建设,电话普及率达12部/百人。2002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3.64万元。
商贸: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5个,从业人员80人,200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58万元。
财政金融:是国家补贴县。到1985年国家补贴达到4353900元,较1954年增加913.88倍,年平均递增24.60%;二00二年财政收入为698.9万元,支出8216.9万元。

行政区划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山西南,处在雅安、凉山、甘孜三市州的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6770平方公里。JiulongXian,513324,626200,县人民政府驻呷尔镇,2004年,九龙县辖1个镇(呷尔)、10个乡(乃渠、汤古、三岩龙、八窝龙、上团、斜卡、烟袋、魁多、乌拉溪、洪坝)、7个民族乡(子耳彝族、三垭彝族、俄尔彝族、朵洛彝族、踏卡彝族、小金彝族、湾坝彝族)。
其它: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置九龙县,隶属儋耳郡。因县境九龙山得名。“九龙”为黎语汉译,义为“槟榔”。县治所在县南九龙山下,即今东方黎族自治县感恩镇入学村北,地处平原,毗邻昌感河海口。西汉始元五年(前82年),废儋耳郡后,九龙县隶属珠崖郡。西汉初元三年(前46年),废珠崖郡,入朱卢县,属合浦郡。九龙县辖区约为今东方黎族自治县境。

彝族文化

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九龙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朴素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彝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施。
彝族火把节: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九龙县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烤山羊,吃“坨坨肉”,喝“杆杆”酒,赛马,荡秋干,跳锅庄舞。这时田野里火把摇曳,民间娱乐会萃,极富民族特色。
彝族婚俗:九龙县彝族的婚礼非常热闹,最大的特色就是“抢”新娘,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迷人的色彩。泼水、抹黑脸等方式使整个婚礼充满着欢乐风趣和幽默,人民把婚礼中的“抢”、“背”、“瞧”誉为三绝。“不背不抢的身不贵,背去的媳姨(妻子)值千金”。往往在“抢”新娘和喜背新娘的婚礼过程中,又为未婚的青年男女提供了斗智交友的良机。一次次“抢”新娘的嬉戏逗阀,一次次喜背新娘的热闹场面,又孕育着一对对新的情侣。
彝族文化艺术:彝族是一个能哥善舞的民族。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舞蹈形式丰富多彩、炽热、欢畅。彝族传统工艺美术颇具民族风格,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另外,彝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在历史上拿彝文写下了历史、文学、天文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
彝族服饰:九龙县彝族服饰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美观大方,纹样丰富多变,色泽沉着和谐,色调简洁明朗。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象征着彝族人民的刚强、坚韧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