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柳州市地图 > 柳城县地图 >
大埔镇地图
大埔镇相关地区地图:

城镇建设

大埔镇,清以前名大埠,乾隆年间成圩。20世纪40年代,大埔镇市区面积0.18平方公里,人口4000余人。主要街道3条,长度均不超过400米,路面最宽12米,最窄5米。解放后,50年代初修建了新市场,开辟了一条100米长的骑楼式大街。60年代修建了从白阳岭直达港务站码头的主干街道,全长1000多米。经历年扩建,至1987年,整个城区房屋建筑面积94.56万平方米。2001年道路铺装面积11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自治区确定为区重点镇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强。

财政、金融、邮电

民国时期,财政收入以税捐为主。解放后,税收为工商税和农业税。财政支出逐步由供给财政向建设财政转变。2001年,全镇财政收入农业四税101.8万元,地税757万元,国税968.3万元。民国期间,全镇金融机构有当铺和信用合作社。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柳城县支行于1950年4月1日成立。2001年,辖区内有工商银行下辖支行1个,分理处1个,储蓄所3个,存款14022万元;农业银行下辖营业部、分理处、营业专柜各1个,存款7784万元;建设银行下辖支行1个,分理处2个,储蓄所1个,存款8854万元;信用社联合社1个,信用社2个,存款3194.6万元;邮政储蓄4340万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十五日,始设大埔邮政代办所。民国期间,大埔镇设有乡村电话通讯处。1992年2月,开始安装无线寻呼系统,年末用户940户。1993年柳城县邮电局投资80万元,大埔开通数字程控电话。2001年,全镇共有电话用户10371户,占全镇总户数的74%,移动电话用户约23500户。

工业

概述:民国时期,境内成规模的有制糖业、土陶业和纺织业。解放后,机械、缫丝、造纸、制药、建材、化工、水泥、食品等逐步发展。2001年,属镇管理的企业共有775家,其中工业企业68家,个体720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1395人,其中工业企业8430人,位居全县首位。
柳城糖厂:民间传统生产蔗糖的工具主要是牛拉木榨、石榨,用大铁锅煮糖。1959年,柳城糖厂建成投产,才开始机制糖的生产。从1994年起,该厂生产的“杨柳牌”一级白砂糖连续4年获中国轻工会授予的“产品质量优良奖”,1995年被评为广西优质产品、优质食品。2001~2002年榨季进厂甘蔗70.56万吨。生产白砂糖7.11万吨,赤砂糖1.22万吨,酒精5781.88吨。产值约16381.8万元。2002年10月22日,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生产的“网山牌”一级白砂糖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云片糕厂:前身是县糖果糕点加工厂,成立于1958年。1972年,改名为云片糕点厂,年产云片糕250吨,其他糕点180吨。云片糕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柳城县的传统特产。产品以色如白雪、薄如蝉翼、甜而不腻、味道芳香、细腻柔软享誉省内外。该厂产品宫灯牌云片糕曾获省区优质食品奖。
广西日田药业有限公司:前身是县卫生局制药厂,建于1971年6月。1978年,定名为柳城县制药厂。1987年,生产中成药10种。后改名为广西清源药业有限公司,属国有企业。2001年5月10日,因负债多,企业改制,更名为广西日田药业有限公司。改制后,能生产胶囊、片剂、冲剂、擦剂、糖浆、口服液等6种剂型50多个品种。改制当年,工业总产值2000多万元,工业销售产值2000万元。2002年,该公司主导产品清火栀麦胶囊被自治区评为全区优质产品。产品销全国大部分地区。
广西圣特药业有限公司:是广西生产中西成药的骨干企业。前身为柳州地区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1976年,厂址由融安县长安镇迁到大埔镇。生产中成药45种,剂型以冲剂、片剂、酊剂和散剂为主。板蓝根冲剂、感冒咳嗽冲剂和陈香露白露片,曾两次获得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2001年,柳州地区制药厂工业总产值922万元,工业销售产值876万元。同年,板蓝根冲剂系列还获得中国市场信誉十佳品牌,入编中国市场信誉品牌网。2002年1月,与广西华力集团合作改制成立广西圣特药业有限公司,公司的拳头产品藏青果喉片曾获自治区“百花奖”等奖项。产品销往全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
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始建于1992年7月,前身为柳城丝绸厂。投产后,企业连年滑坡。2000年7月3日,县政府出售产权,转制为私营股份合作制企业,更名为柳州市柳城县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企业现有8组飞宇牌自动缫丝机166台(3200绪),设计能力年产白厂丝350吨。2001年产白厂丝220吨,产值3500万元,年交税金160万元。
鑫宏化冶有限公司:公司于1999年10月创建,属私营企业。产品有磷酸、磷酸二氢铵、焦磷酸钠等。年设计能力磷酸5000桶,磷酸二氢钠150桶。2001年营业收入430万元,总产值460万元,年交税金10万元,利润20万元。同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九五”星火计划项目实施工程优秀科技型企业称号。

科、教、文、卫

1、2001年,全镇科技经费投入3.5万元,举办各类农科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达6800人次,发绿色证书150本。送科技、电影下乡10场次。实施“三田”建设面积约6800亩。2、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成有大埔东英社学,为县学。三十二年成立大埔新亚小学(大埔一小的前身)。民国30年(1941年)大埔开始设幼稚园。解放前,全镇只有1所小学和1所私立中学,共有师生650人。1998年,大埔镇“普九”评估获全县最高分,通过自治区评估组验收。2001年,全镇有高中1所,学生1801人,老师111人。初中5所,学生3333人,老师187人,初中毛入学率100.8%,毕业率97%。中心小学3所,村完小8所,学生3774人,老师323人,小学入学率和毕业率均为100%。教师进修学校1所,学生65人,教师17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学生98人,老师18人。3、清末民初,大埔的业余戏团在农历年节或庙会期间上演桂戏和彩调戏。2001年,镇成立有靖西、百灵、街道、老都六等数支文艺队,有线电视用户约700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75%。综合性图书馆1个,藏书量67000册。同年大埔镇第一个村级图书馆杨柳图书馆挂牌成立,藏书约3000册。还在南村邬金祥家成立了农村家庭图书室,开创了柳城县家庭图书的先例。2002年7月22日,大埔镇(彩调和戏曲)被区文化厅评为广西民间艺术之乡。4、民国时期,全镇中医中药以私人为主。解放前,全镇只有5家中药铺,1家西药铺。2001年,镇内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防疫站、县皮肤性病防治站、大埔防保院6个医疗卫生单位,村委合作医疗卫生所9个,从业人员451人。其中县人民医院占地面积49212.3平方米,建筑面积22644.5平方米,在编人员252人,病床175张,年门诊量约8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约5000多人次,199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县妇幼保健医院被评为国家一级甲等妇幼保健医院,县卫生防疫站被评为全国县级一级防疫站。

商业贸易

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有较多人到大埠圩赶圩,并在圩场设立盐埠,销食盐。民国时期,每圩赶圩人数2000人以上。上市的大宗农产品有谷、米、糖、油、花生等,出口商品以牲畜、粳米、牛皮、桐油为大宗,销往港澳等地。解放后,圩场几度兴衰。2000年大埔中心市场被授予“市级文明市场”称号。2001年,有大埔中心市场、老市场、鸟仔岭市场、昌茂市场和白阳市场5个市场,市场总面积17800平方米。圩日赶圩人数达3万人,贸易成交额达15万元。共有个体商贩2176户,从业2689人。

经济

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132万元,同比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92万元,同比增长8.56%;第二产业增加值5823万元,同比增长33.53%;第三产业增加值9717万元,同比增长16.75%。农业总产值8121万元(现价),同比增长7.51%。财政收入18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