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地图
磴口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磴口县辖4个镇、2个乡、2个苏木:镇:巴彦高勒镇、补隆淖尔镇、协城镇、隆盛合镇
乡:渡口乡、公地乡
苏木:沙金套海苏木、哈腾套海苏木
农场:乌兰布和农场、巴彦套海农场、哈腾套海农场、纳林套海农场、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气候特征
磴口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盛行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3.0米/秒,瞬间最大风速28米/秒。平均日照时数321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72%。全年平均相对湿度47%,历年平均降水143.9毫米,平均蒸发量2327毫米,为降水的16.5倍。历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36天。平均年总辐射153.66千卡/厘米2,为全盟总辐射最高、无霜期最长的旗县之一。2002年,全年降水总量159.7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5.8毫米,比上年高41.6毫米。且降水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气温9.4℃,比历年平均值高1.8℃,与上年持平。全年日照时数3233.5小时,与历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比上年低143.5小时。全年平均风速2.7米/秒,比历年平均值低0.3米/秒,比2001年降低0.1米/秒。全年无霜期265天,比历年平均值长129天,比上年长11天。全年蒸发量2505.3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78.3毫米。全年出现扬沙11天,沙尘暴3次,最大冻土层深58厘米。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农业主要分布在沿黄河的平原地带上,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糜黍等。1990年粮食产量49950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葵花籽、酒花等。闻名中外的河套蜜瓜(华莱士),该县所产质量最佳。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1990年农业总产值11625.1万元。199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7025万元。在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上有电力、化工、建材、农机、塑料制品、皮毛加工、地毯等门类。1998年工业总产植4337万元。包兰(包头至兰州)铁路、包银(包头至银川)公路横贯县境东南部。1958年建成的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是包兰铁路线上的重要桥梁。1998年底,县内公路遍及全乡四通八达,所有的乡镇、苏木都通了车。1961年竣工的黄河三盛公枢纽工程,不但灌溉着500多万亩农田,而且便利了黄河两岸的交通。境内有多处古城、古墓遗址。特色产业:一、王爷地甘草产自于蒙古族王爷地而得名,外皮呈橙红色、内部金黄、久存不变质。为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之佳品,远销海内外。二、华莱士瓜华莱士蜜瓜外形美观,色泽金黄,软脆适度,香甜味美,集香蕉、苹果、鸭梨、蜜桃、玫瑰味于一体,瓜肉似翡翠、风味独特、醇香浓郁、入口绵甜,营养成份极其丰富,属瓜中之王。“沁心瓜香飘万里,爽口味美甜如蜜”,被誉为瓜中“仙品”,享有“天下第一瓜”之美称。是消暑解渴、馈赠亲友之佳品。含糖量在14——16℃。磴口县种植华莱士已有50多年的历史,现有的风味特色是经多年的独特气候他和水土资源孕育而成。1998年磴口县被国务院特产办命名为“中国华来士蜜瓜之乡”,享誉中外。三、番茄磴口番茄以无污染、果肉厚、着色好、红色素、a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而著称,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加工番茄系列,全县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四、磴口西瓜磴口西瓜生长于光热丰富的沙质沃土中,具有含糖量高,肉脆多汁、味甜爽口的特点,历来为区内外瓜商所亲睐。五、肉苁蓉肉苁蓉,又名大芸,为列当科二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苁蓉的带鳞叶的肉质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的沙质土壤和半沙质的草原地带。有“沙漠人参”之称。苁蓉性味甘、咸、温,入肾、大肠经。主要功用是补肾壮阳,润肠通便。明代李时珍说:“补而不峻,故有苁蓉(从容)之号”。《本经》载:“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日华子本草》载:“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经济技术开发区:磴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准成为整合保留的十六家(盟)市级经济开发区之一。按照产业集聚、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要求,开发区总体布局为“一区三园”,即内蒙古磴口经济开发区下辖蒙牛食品工业园、金牛煤电工业园、沙金重化工业园。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70平方公里(合9万亩)。蒙牛食品工业园,2003年以来,共投资1.76亿元完成了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及土地征用。其中,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000余万元,土地征用投资6000余万元;铺设黑色路面9公里,架设开发区专用高压线路12公里、邮电通讯主干线一条6公里,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一绿”,形成了磴口工业新区的整体框架。截止目前入驻企业29家,其中上市公司有6家。金牛工业园位于县城北部,是我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园。主要依托2×30万千瓦热电联产电源点建设项目,所发电量、产生的热量及从鄂尔多斯市整合配置的1000万吨煤资源,重点发程电力工业、煤化工业、高载能工业、发酵工业、林纸工业等。总控制区域面积为6.43万亩,该产业布局分为四大产业集群。西区划分为两大产业集群,即煤化工产业集群、高载能产业集群;东区划分为两大产业集群,即发酵工业产业集群、电力林纸产业集群。按照县委、政府确立的办园宗旨,工业园将立足当地、周边地区和蒙古国的资源优势,力争用3—7年的时间把该工业园建成我县乃至我市最大的煤电、高载能、煤化工产业基地。企业规模总数达到20家以上,总投资205亿元,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25亿元以上,预计利税50亿元以上。金牛工业园将成为支撑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沙金重化工业园位于距县城65公里的沙金苏木巴音乌拉境内,是我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园及磴口县沿山经济发展带。园区近期规划控制区域面积为1246公顷(合18691亩),临-策铁路、临-哈高速公路、五-乌公路、沙-巴公路穿园而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办园宗旨,本着一年打基础、三年形规模、五年上台阶,园区将立足当地、周边地区和蒙古国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采矿、精选、金属冶炼、煤化工、硅化工、PVC、水泥、甲醇为主的重化工业。目前园区已基本完成道路建设、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3.5万千伏变电站一座。
特色节日
华莱士节:该节日是地方节日,举办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磴口县位于美丽富饶的素有“塞外江南”、“塞外明珠”美称的河套平原。这里特产河套蜜瓜,因为相传是一位名叫华莱士的外国传教士首先发现这种蜜瓜可以食用并且将它引入这里种植的,所以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蜜瓜——华莱士瓜。并且在每年蜜瓜大量成熟上市的时候举办华莱士节庆祝蜜瓜的丰收。节日大概持续一周左右,这段时间各地的小商贩们都到此地像赶庙会一样兜售各类商品小吃,还有一些杂技团、歌舞团等来开场表演,丰富了县民的生活。节日举办那天县人民政府大楼还会燃放大量烟火,当地文艺团表演节目。磴口县资源能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磴口县濒临黄河,依乌兰布和沙漠,北靠阴山,独特地理优势和气候特征,使这里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油葵、甜菜、番茄等农作物。名优特产华莱士瓜、王爷地甘草、苁蓉、南瓜、二狼山山羊绒等在国内外久负盛名;野生植物主要有山榆、胡杨、梭梭林、中药材等;动物主要有天鹅、灰鹤、野鸭、野鸡、黄羊、野兔、各种鱼类等,其中尤以黄河鲶鱼、鲤鱼最为出名。我县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有20多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非金属矿有红柱石、白瓷石、大理石、硅石、钾长石、云母、建筑用砂石、粘土及矿泉水,此外,还有放射性矿产铀。磴口县历年平均风速3米/秒,可满足中、小型风力机工作,为风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引黄总干渠建水电站1处,现年发电量为600万度。域内东部为平原,中西部沙漠,北部山区。除山区外,域内绝大部分可引黄河灌溉,年引水总量1.8~2亿立方米以上,总灌溉面积68万亩。珍贵动植物:黄河鲤鱼,中药材甘草,总面积约20余万亩,年采掘量40~50万斤;还有苁蓉、锁阳名贵药材,黄河县境内水域面积20余万亩。二、土地资源:磴口县土地总面积4167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65.3万亩,盐碱地20万亩,乌兰布和沙漠延伸到磴口境内426.9万亩,有近200万亩沙地适宜开发治理。
三、水资源:磴口县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年径流量310亿立方米,黄河年均流量在580-1600m/s之间,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全县水利资源总量达11.059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327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即引黄水量)为6.044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7.131亿立方米,其中重复计算量为2.11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面积达3452.11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储量为5.258亿立方米,黄河水年侧渗量4.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11亿立方米。大小湖泊有46处,共有水域面积3.61万亩。地下水资源分布状态较为稳定,埋深浅、极易开采。磴口县地处河套黄溉上游,拦河闸控制着整个河套的灌溉。因此引黄灌溉较其他旗县条件优越。黄河近年来闸上平均水位,灌溉行水期一般在1053.6米以上,最高水位1055米。全县绝大多数耕地可引黄灌溉。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河套灌区水利大动脉总干渠及乌审干渠横穿县境而过,黄河水侧渗丰富,同时由于古地理环境及黄河改道,使磴口县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埋深2-9米,单井出水量80-120m/h。
四、风能资源:巴彦淖尔市风能资源具有丰富区面积大,有效风时多、风能品位高、稳定度较高、连续性好等特点。磴口县北部地处在贺兰山和狼山风口上,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据测量,年平均风速达4.5米/秒,年≥3米/秒的时间达6800小时以上,大于或等于6m/s风速的时间每年有2200-2500小时以上,是我国除东南沿海外,全国内陆仅有的几个风能丰富区之一。加之磴口土地面积大,地形开阔,地热平坦,距电网较近,交通便利,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条件,为把风能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我县与工菱公司等五家公司积极洽谈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磴口地区历年平均最大风速为23m/s,瞬间最大风速28m/s。
五、太阳能资源:磴口县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属我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域,是自治区规划的发展太阳能发电的重点区域。太阳的年总辐射量为200-204瓦/平方米之间,各月总辐射的高值在5、6、7月,其次为8月、4月、9月,其中5月达到极高值,此时云量少、晴天多、日照足,因而,辐射强烈。全县全年日照时数在3100~3300小时以上。其中乌兰布和沙区,全年在3380小时以上,属全市最高地区。磴口县多年年平均气温7。6℃,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34.2℃。全县4—9月份平均日照1807.2小时,占年值的55.9%,春季为27.2%,夏季为28.4%,秋季为27.5%,与总辐射一致,全市日照5月份达到最大,日照百分率为:71%—75%之间。
旅游风景
阴山壁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著名的《敕勒歌》再形象不过地成为颂扬阴山地区的千古绝唱。然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阴山,则大多是荒凉的秃岭,稀疏的牧草,有谁能证实这时曾经牧草茂密,牛羊遍地呢?阴山岩画,将为我们解开这千古之谜。位于磴口县阴山格尔敖包沟和默里赫图沟的近万幅岩画组成了绵延千里的艺术画廊,镌刻着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珍品。早在公元六世纪初,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记录在著名的《水经注》中。根据专家们考证,阴山岩画始于青铜器时代,大量出现则在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岩画多凿刻或磨刻峭壁、沟壑岸边的巨石之上或在突兀而起的黝黑色石丛之中。岩画的形成大多是采用坚硬的石料或金属器具在岩石上打击成麻点,再将麻点连接成线,组成栩栩如生的画面。阴山岩画题材十分丰富,它从各个方面,真实地记录了古代阴山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意识。从岩画的内容看,动物岩画所占比例很大,有山羊、绵羊、羚羊、鹿马、牛、猪、狗、虎、豹等20多种动物图,此外还有狩猎、舞蹈、车辆、骑士、穹庐毡帐、文字等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概况。阴山岩画作为古代北方摹、山地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价值。这些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岩画艺术丛中一块瑰宝。古城遗址:
窳浑古城遗址,窳浑古城,蒙语为保尔浩特,汉语也称土城子,位于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约三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该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长250米,南北最长200米,北与西北被沙漠覆盖,墙宽9~13米,南墙中部有一缺口宽约20米,约为城门。该城东墙北墙,残高1~2.5米。城中部略偏东处有一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台,探得文化层有1~3米深。文化层下层为汉代文物,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汉代建筑材料;中层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残片数种;上层为明、清文化层,较厚,有大量钧窑瓷残片,如青花瓷残片。在断垣残壁的表面也可拣到铁链、三梭铜合金箭镞等。台地东100米处,曾出土两件唐代金碗,其一为莲花状口径;另一件呈圆形口径,刻有缠枝牡丹和忍冬花纹,工艺精巧,花纹逼真,虽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时仍然金光闪闪。
临戎古城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磴口县补隆淖办事处河拐子村西。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是汉武帝建立的朔方郡郡址所在。该城呈长方形,城墙由黄土夯实筑成。南北墙长约450米,东墙长637.5米,西墙长620米,古城的西北部及东北部还残留着0.5~2米高的土垣。城内出土文物有:绳纹砖、瓦、罐、壶、瓮、盆等灰陶片,上面都带有绳纹、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纹饰,此为汉代陶器的明显特征。城中央偏西北方,有一座铁制作坊遗址,距遗址近千米的地段上布满铁器残片。还有极少灰陶片和红陶片,类似辽至西夏遗物。古城垣外的东南部,也有制铁作坊遗址,出土文物有箭头、戟、刀等残存物。从地形看,临戎择河而筑,在黄河拐弯的地方。
三封古城遗址:亦称陶升井古城,位于磴口县原哈腾套海苏木约5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古城筑有内城和外城。内城土垣长约118米。外城在北部及西南部有残存的土垣。内城西南角有一坍塌的土丘。内城内外,砖、瓦、陶片俯首可得,箭挺、箭簇数量不少,均为东汉遗物。内城东南角和外城相近处0.5米深的土中,发现有文化层。遗址范围内有武帝和王莽时期的五株、大泉钱币等文物。
阿贵庙:阿贵庙属“红教”,即宁玛教派,尊莲花生为师祖,公元774年莲花生就在此开始了传教活动。庙宇始建于公元1798年,占地100多公顷,海拔1500米,定藏名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贵”,阿贵即山洞,因此处奇洞攀岩,仙境妙笔,故得名阿贵庙。整座庙宇雄伟壮丽,结构紧凑,属典型的藏式建筑。相传,清康熙36年,闰三月初十,康熙亲征葛尔丹返回途中,由宁夏横城经磴口,在阿贵庙稍作休息,因感于庙宇之壮观,提笔赐阿贵庙为“宗乘寺”,后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制作成匾,从此,声名大振,鼎盛时期有僧众400余人,它辖有儿驼庙、沟心庙、麻尼图庙、苏木日格庙等。被列为自治区十二个重点寺庙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红教”庙宇。整座寺庙依山所建,庙宇所在山峰极像花蕊,周围几座山峰像花瓣,总看,就像一朵莲花。阿贵庙是著名的山林寺庙,按山形布局的古刹群内,正中是九九八十一间的“大雄宝殿”,主供释迦牟尼,上有“宗乘寺”大匾,左右则为陪殿建筑,雕梁画栋,神塑显目,壁画故事甚多,尤以浮雕龙最为逼真,龙体盘旋飞腾,造型优美壮观。每逢农历七月初十、九月二十五,庙会盛开之日,各地香客游人纷至沓来,客人们饱览胜地风光,赞不绝口,留连忘返。阿贵庙佛教祭殿及庙宇殿堂以它的神奇绝妙闻名遐迩。在大殿周围的悬崖峭壁上有5个奇特的天然岩洞:莲花生洞、上乐金刚洞、护法神洞、仙女洞、洪羊洞。其中“莲花生洞”(即阿贵洞),洞内约200平米,供主神莲花生塑像,是喇嘛们设坛、供奉、诵咒、灌顶的场所,香火极旺。洞下的青石上,有一男人脚印,相传是莲花生在此隐居、修炼、降妖时行走的足迹。传说“仙女洞”中曾住着西藏松赞干布的两个夫人,分别是尼泊尔犀尊公主和唐太宗的文成公主,洞内还供有21个仙女塑像。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位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东南2公里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闸坝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同时兼有发电、交通、旅游等多项功能。工程始建于1959年,竣工于1961年。枢纽工程的建成结束了河套灌区自古以来无坝自流、多口引水的历史,使灌区近900万亩农田的灌溉水源有了保障,形成了万顷良田,历史性把黄河水灾害变成了宝贵的水资源,成就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经典,从而河套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塞上粮仓”。枢纽工程曾受到了亲临考察的江泽民、乔石、布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工程主要由2100米长的拦河土坝、18孔拦河闸、9孔北岸干渠进水闸及装有四台机组的北岸总干渠水电站等工程组成。闸身总长325.85米,纵贯黄河两岸,其势如虎踞龙盘。正中的分水闸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塔式小楼,共四层,一层是操纵室,控制着闸门的升合启闭;二层、三层是展览厅,四层是参观厅。由参观厅极目远眺,伟岸的建筑将奔腾的黄河拦腰斩断,一桥飞架东西,天险变通途。闸下河水翻腾咆哮,堤上杨柳轻拂;闸右鄂尔多斯高原云蒸霞蔚,闸上铁路大桥气贯长虹;闸下公路大桥如黄龙卧波;闸左水利发电站气势雄浑,蔚为壮观。造型别致的沙滩松软可人,人流如潮,泳者如织。建筑的磅礴气势与其周围恬静的情韵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黄河大写意,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该工程是巴彦淖尔市唯一的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纳林湖:纳林湖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纳林套海农场境内,距离磴口县县城40公里,交通便利。该湖地处阴山山脉南部,三盛公水利枢纽风景区北部,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她位于黄河水利枢纽、阿贵庙、鸡鹿塞、汉代古墓群、生态园区等景点的中心位置,是整个大的旅游区域的驻足休憩的理想场所。兵团时期的耕作造就了乌兰布和沙漠中的纳林湖绿洲,这里农业发达,无任何污染的生态农产品丰富,农耕文化和河套文化体现明显。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有向日葵、小麦、玉米、纳林甜瓜、无公害蔬菜等。其传统养殖业为牛、羊、鱼、蟹等产品,口味纯正,品质优良。纳林湖面积约600公顷,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鸟类迁徙和繁殖地,同时也是西北重要的湿地。在这里繁育生长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有白天鹅、黑天鹅、灰鹤等种群。纳林湖湖水清澈,水鸟众多,每当春秋两季,多种奇珍异禽翩然而至,栖息在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湖面上,在大漠的背景衬托下,形成多层次、多空间变幻莫测的景观特色。夏季,湖水蔚蓝,苇荡丛生,鸟类竞飞,富有江南神韵;冬季,冰天雪地,一片萧条,给人以震撼。其小空间尺度上的景观组合优势明显,形成沙漠、碧波、鸟禽之间强烈的反差,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官体验。纳林湖以南1.5公里处发掘出汉代古墓群,出土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文物,在考古学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北部阴山山脉的典型雄壮的自然景观与内涵丰富的汉代文化的历史在这里积淀,河套景观与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使纳林湖地区形成了以农耕文化、阴山文化、戍边文化为主体的主要体现地,自驾游、体验游给这一区域的旅游带来活力。
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保护区总面积185.4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52.25万亩。保护区内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颧、北山羊、大鸨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天鹅、岩羊、鹰类等到16种。有60余种“三有”野生动物,有7种动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物种,13种鸟类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物种,8种鸟类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物种;特别是将保护区作为停歇地的鸟类越来越多,停歇时间也越来越长。据观察,进入保护区的大天鹅由1996年的数百只上升到现在的近万只,停歇时间由原来的10多天延长到3个多月,成群的黄羊、岩羊等野生动物经常在保护区内出现。保护区有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绵刺、沙冬青、肉苁蓉,有国家三级濒危保护植物蒙古扁桃、梭梭、胡杨,还有沙芦草、野大豆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中柠条林约为15万亩;梭梭林约为9.75万亩;沙冬青约为7.5万亩。据调查,目前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由1995年的不足15%已恢复到现在的30%以上。对于防治荒漠化和沙尘暴、减少沙尘暴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乌兰布和沙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乌兰布和蒙语为"红色公牛",总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东北部伸入巴彦淖尔市境内3370多平方公里,由巴彦高勒镇西行数里便可观赏到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它在磴口县境内面积达2846平方公里。乌兰布和沙漠主要生长有甘草、花棒、麻黄、肉苁蓉、锁阳、沙棘、梭梭等多种名贵药材和稀有植物,并有大小湖泊200多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沙漠里办起了农场、林场,开渠引水、植树种草,已形成一条长150多公里、宽30~5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和封沙育草灌木植被带,面积约10万亩,如一道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的东侵。随着国家生态工程的实施,往日的“黄沙漫天”将被今日的“沙海绿洲”所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