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县地图
定南县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规划
2011年7月7日,赣州市特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调研座谈会在定南召开,县相关部门结合定南实际,就这一规划提出了四点建议。县政府副县长黄正发出席。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认为,定南作为江西的南大门、赣粤门户,是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交通体系的完善直接体现赣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为此定南建议:一、赣深客运专线途经定南并在县城附近设站,这样可缓解赣州南部等7个县往来南昌和广东的交通压力,实现赣粤边际与珠三角、港澳交通真正意义上的2小时经济圈对接;二、寻茅线定南县城区段改线;三、在定南县西南方向增设出省道路,建议规划建设赣粤高速老城出入口至岿美山镇圩镇规划建设一条三级公路,规划建设一条三级公路从岿美山镇途经古地村与广东省和平的三级公路对接;四、在全寻高速(临岭北龙头段)增设一高速公路出入口与双龙公路相连,提升双龙公路和桐广公路的等级。两条轴线:由京九大道——建设路——工业大道形成的城市主要发展轴线;以龙亭路和东风东路为城市的发展次轴,将三个中心紧密联系。
三个中心:指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有两个,主要商业中心建设路和龙亭路交叉口区域,次要商业中心位于建设路和胜利路交叉口区域,可结合现有的商业设施,通过用地置换扩大商业区的规模和引导完善商业功能,形成集聚效应;文化娱乐中心位于城市东部,围绕龙神湖建设一系列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结合龙神湖周边地区的改造改善城市环境,形成城市的景观节点;行政中心位于城北新区内,可通过行政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北新区的建设。
四大片区:沿着城市发展轴线,按照城市用地特征划分的四个片区,包括老城区、城北新区、城东城南工业区和城西的交通物流区。老城区是现状已经建成而且比较密集的地区,其功能以商业、文化娱乐居住以及与居住相配套的教育、医疗等为主;城北新区位于城市北部较为平坦的地形内,新区的中心位于龙亭路和一经路的交叉口,是全县的行政中心;东环路以东的区域为城东工业区;良富工业区为东风东路以南区域,以轻工业为主;城西依托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口带来的便捷交通条件形成仓储、货物转运功能为主的现代物流中心。构筑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突出产业开发和旅游开发,以省道改造、通乡公路、通村公路、旅游公路、战备公路为重点,构筑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彻底打破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科学构建我县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奠定“江西南大门”的综合交通中心位置,有效发挥交通的“经济引擎”作用。
水利保障体系: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县城历市河防洪堤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将老城河竹园段河水南水北调,建设第二自来水厂,建成安全、清洁、充足的城区自来水供应网络。积极组织实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80%以上的农村人口能用上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能源保障体系:开展农村供电网络改造,全面完善城区供电网络建设,构建安全、优质、充足的电力供用体系。策应国家西气东输工程进入江西,搞好县城管道煤气(天然气)建设,并逐步向县城周边乡镇延伸。农村重点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建立高速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电子政务网、科技信息网和电视节目数字化等工程建设,形成方便实用、覆盖广泛的信息网络,初步实现信息共享。
城镇建设规划: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环路、西环路建设,规划建设绕城公路,改造胜利路、源江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建成功能分区明确、安全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城市人防设施建设,建成省二类重点防空城市。加强城镇管理,实施“蓝天、绿地、碧水”和“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展文明示范路、平安示范街等系列活动。加快建设定南县青少年宫、老年宫、影展中心、宣传文化中心、体育馆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以发掘客家文化为重点,做好文化普及工作。
自然环境
定南县地处江西最南端,是东江发源县之一,境内属低山丘陵地形,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水充足,年均气温19℃。县内山清水秀,河流纵横,林木葱郁,空气清新,风淡云轻,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78.1%,植被保持优良,各类野生动植物物种种类繁多,有竹木、药材等野生植物资源近400种,有山鸡、斑鸠、画眉、野猪、山兔、狐狸、蛇类等野生动物60多种。县内九曲河地处东江源头,处天九镇辖区内,距县城16公里,河域内清风徐徐,碧波荡漾,两岸花香鸟语,竹影婆娑,旖旎风光常引游人留恋忘返,自2002年始在两岸开发建设的九曲旅游度假村景区设施完善,风景秀丽,服务周到,正日渐成为“珠三角”地区游人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境内水资源丰富,地理环境独特,形成了柱石瀑布、神仙岭分水岭等多处秀丽自然景观。定南位于江西省南部边陲,东与安远,寻乌相连,南与广东龙川、和平交界,西与龙南毗邻,北与信丰接壤。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运输成本低。定南至深圳约300公里,至东莞约290公里,至广东约310公里。乘坐火车、汽车可在2-4小时内到达。经济发展
综合: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递增、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到“十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GDP)12.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6.1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一、二、三产分别为3.7亿元、4.1亿元和4.6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5.9%、25.1%、16.1%。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4.1:21.3:34.6调整为2005年的30.0:32.8:37.2,一产比重大幅下降,二产比重迅速上升,三产比重略有增长。200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2.72亿元,五年净增1.88亿元,年均增速2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亿元。工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末,共有落户企业41家,比“九五”末新增企业16家,建成总面积1500亩。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亿元,比2000年增加0.6亿元,年均增长14.8%,人均财政总收入由277元提高到590元,净增加313元,年均增长16.3%。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33元,比2000年增加405元,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比2000年增加1.31亿元,年均增长9.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8893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625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61870万元和45176万元。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实现全面覆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完成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中小学教学网点撤并工作;对定南中学初、高中实行了分离,第二中学建成并投入使用,高中招生数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得到加强。五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0.56%,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7.8%。工业:定南现有乡以上工业企业90家,矿冶、水电、粮油、化工、机械、森工、建材、制药等工业初具规模,稳定发展。混合氧化稀土、金属硅、云母绝缘片、“胜仙”牌米面系列制品、青云山饮用矿泉水等优质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定南工业园初创于1996年,园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是江西省重点工业园。重点发展稀土、钨两大主导产业和针织服装、机械电子、家具、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和三产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园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配套,服务优质,是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重点工业园、投资兴业的热土。定南县工业园规划面积1万3千余亩,现已建成5千余亩,共有城北(1000亩)、良富(1500亩)、富田(5000亩)、太湖(2000亩)和竹园(3588亩)五个工业小区。园区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工业园区”,且07年被评为“赣州市先进工业园区”。07年,工业园区对县财政的贡献率已从前一年的33%升到40.8%,其中园区两大工业主导产业稀土、钨深加工的产值就近12亿,占园区总产值的86%,税收9多千万元,占园区税收的84%。工业园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可吸纳稀土和钨砂加工、工艺品、二轻、针织服装、电子玩具、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等各类企业120家以上,园区全面建成后,预计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亿元,年创利税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良富工业小区座落于定南县城南端,地处赣粤两省交通要道——定广公路两侧,始建于1996年,总规划面积1181亩,现有百成针织、华高实业、天亿格电子、天城塑胶、胜仙米面、嘉威鞋业、恒强制衣等40余家企业在该小区落户。该工业小区以引进沿海梯度转移的服装、纺织、制鞋、工艺品、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共解决53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城北工业小区位于定南县城西北侧,规划占地面积530亩,于2002年11月开始兴建,现已有鑫盛钨业、保利制药、煜晖拉链等5家企业入驻。该工业小区以钨矿、制药、服饰产业为主,今年1—6月份,小区内仅鑫盛钨业公司一家企业就完成工业总产值1.47亿元,上缴税金1840万元。富田工业小区位于县城东郊的安定公路和桐广公路两侧,交通便捷,设施完善。该工业小区总体规划面积3359亩。目前,一期工程2000亩的“三通一平”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着手二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该工业小区主要引进具有科技含量高、利税高、污染小的矿产品深加工企业。现已有南方稀土、红帆稀土、三友稀土、宇瑨实业等22家企业落户于该工业小区。太湖工业小区位于县城东环路,该小区规划面积1100亩,2005年10月动工兴建。现入驻企业有大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龙园钨钢、凯达木业、优利玛工艺、一德轩家具、正虹食品、东江源肉联、恒信钢业等10家企业。其中大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一家矿产品深加工企业今年1-6月的工业总产值就达1.78亿元,上缴税金总额1940万元。
农业: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猪养殖业已发展成为农业主导产业,2005年出栏生猪36万头,生猪总产值达3.24亿元。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竹木、茶叶等三大特色产业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