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赣州市地图
赣州市相关地区地图:

客家摇篮

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赣州现(2010年)总人口89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80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赣南,古称“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第七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徒人”提供了一个去处。“客家”作为一个民系,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的规范。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除地域等外,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赣南的客家方言与其主体的来源及长久繁衍生存有着原本关系。总体上说,它来自北方,有着明显的唐宋古音特点,过程上它又有许多迁自长江流域的客家先民,又带有江西等地方言的熏染,南部由于近邻闽粤,受闽粤客家话影响;因此,赣南客家土话基调、基音、基本词汇大体相同,但由于个体各别,各县、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常常是相互之间能“听得懂”,能“对话”,但“不和谐”。赣州人的另一个共有的突出特点是心理上的进取精神、乡土意识和淳朴务实精神。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曾多有称道。苏轼曾以“亢志厉节”概括,李太初用“劲健尚义”赞叹;而文天祥则形容得更为深刻具体:“山川之稠缪,人物之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诲,不可以形威慑,而可以礼义动。”赣南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不少英才,他们是赣南客家人的代表,赣南客家人的骄傲。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勰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肖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

交通运输

航空:按4C级规划建设的赣州黄金机场现为赣南第一大机场(4C级),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预计2011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赣州黄金机场能满足波音757、空客A320等机型起降,目前已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厦门、南昌、海口、福州、成都、南宁、贵阳等地的航线(重庆暂时停航),每周通航130多个航班。赣州还被列为支线航空发展试点城市,引进航空公司地级市基地。
铁路:已建成的京九铁路复线、赣龙铁路,正在建设的赣韶铁路、时速200KM/h赣龙铁路复线,鹰瑞铁路构成了全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赣州站(二等站)现已开行至大同、苏州、泉州、南昌、龙岩、井冈山等地的始发列车,通达全国各大中城市。
公路:公路运输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105、323、319、206国道为骨架通达四面八方的公路网络,目前已初步建成快速交通骨架网:赣粤高速、蓉厦高速、赣韶高速、鹰瑞高速、瑞赣高速、赣大高速、石吉高速等。
水运:位于赣江源头的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
城市道路交通:
贯穿赣州中心城区的主干道:红旗大道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双向十车道,全长5054.4米,自东而西横贯赣州老城区,是赣州市的一条形象大道,被评为“江西省园林路”,以其颇具特色的绿化闻名。
全省最长的城市交通主干道:赣南大道全长35.25公里,总投资30.05亿元,连接赣县梅林镇、赣州老城区、章江新区、赣州开发区、南康市区,其中新建跨江大桥3座(章江大桥、贡江大桥、新世纪大桥),新建互通式立交桥4处(赣县起点立交、赣新路立交、跨红旗大道立交和复兴大道立交),预计2011年底竣工通车。
公共交通:赣州市区有近50条公交线路,483辆公交车,站点遍布市区主要街道及周边县/镇,主要枢纽站点包括火车站广场、南门广场和公交枢纽中心,市区公交采用自动投币,票价一元(县/镇除外)。另市区有出租车公司13家,运营着700多辆出租车,市区出租车一律打表计费,起步价5元/2公里,2公里后1.6元/公里。
快速公交:赣州公交公司现已开通快速公交k1、k2、k3“环城快线”、k6“机场快线”4条快速公交线路,为江西唯一开通快速公交的城市,全程票价一元。k1、k2“快速公交”线路贯穿赣州中心城区东西、南北两条主线,夏秋季运营延长两小时,冬春季延长半小时,发班密度为高峰期每8分钟一班,平峰期每15分钟一班。K3起点站公交枢纽中心经章江大桥、章江北大道、八境路、八一四大道、章江大桥再返回公交枢纽中心,发车时间5-8分钟。K6起点站火车站经八一四大道、文明大道、杨公路、迎宾大道、赣州黄金机场,在沿路返回。发车时间10-15分钟。这四条“快速公交”的开辟使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呈现4个区域均衡分布相结合的线网格局。
城市轨道交通:为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加快推进赣州城市建设,早日确立赣南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2010年初,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与赣州城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启动编制的《赣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经专家评审原则通过。该规划涵括了赣州中心城区、赣县县城和南康市城区等120平方公里范围,规划坚持“符合主客流方向,缓解中心城区交通供需矛盾,注重引导土地发展”的原则,通过“点、线、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研究,结合赣州都市区和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确定了赣州市“网格式”的轨道交通线网。该规划的通过,既为赣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做好长远规划,又为轨道交通建设用地控制提供规划依据。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已纳入《赣州市2010—2012年重大项目滚动计划》。2011年,完成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立项;2012年,完成第一条轻轨工程可研报告等前期工作。2010年,已完成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赣州地铁1号线、2号线规划图(见右图册),赣州城市轻轨路线走势图(见右图册)

历史沿革

赣州政区历史悠久,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以来,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历代为郡、州、路、道、府的治所。宋、元、明、清时期,这里“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是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
先秦: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化远于唐虞".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
两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南壄属楚.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年),汉灭楚,赣南始隶汉.六年(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领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于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其中赣县、于都县为新增设县.西汉末年(9~23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3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兴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
三国: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领于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阳都、揭阳(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7县,为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之始.
魏晋: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三年(282年),罢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于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于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北朝: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唐: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领4县:赣县、于都、南康、宁都。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如前.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贞元四年(788年),分出于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天佑元年(904年),从于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宋元: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大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隶江南西路;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领13县.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隶江南西路.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明清:明明吴二年(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清顺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设县,县直隶省.民国3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南道,治赣县,领17县: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赣南3个政区复合为一.民国15年(1926年),废赣南道,县直隶于省.民国21年(1932年)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区.第十一行政区(后改称赣南行政长官公署)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第十二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第十三行政区设龙南,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民国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区合并,改名赣南政务专员公署,先设大余,后迁赣州,领11县.民国24年(1935年),全省改划为8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区.第四行政区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第八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1937-1945年,蒋经国先生推行了著名的"赣南新政",赣州成为当时中华民国时期的"三民主义示范区"人口由不足十万扩增至五十万,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赣南经验后来成为台湾民主和社会发展的典范。民国18年至23年(1929年至1934年)赣州大片土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并于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新中国:1949年8月赣州各县先后解放,设赣西南行署区,辖赣州、瑞金、吉安3专区:赣州专区辖赣州市和赣、大庾、安远、虔南、崇义、龙南、定南、南康、上犹、信丰10县,;瑞金专区辖广昌、雩都、石城、会昌、瑞金、宁都、兴国、寻邬8县。1950年撤销赣州专区,所属市、县直隶赣西南行署区;瑞金专区更名为宁都专区.1951年6月17日撤销西南行署区,恢复赣州专区,今赣州各县分属赣州专区、宁都专区.1952年8月29日,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广昌县划归抚州专区。1954年5月改称赣南行政区,广昌县来属.1957年雩都、寻邬、虔南、大庾县分别更名为于都、寻乌、全南、大余县。1964年5月赣南行政区复名赣州专区.1970年改称赣州地区.1983年7月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1994年南康撤县设市.1995年瑞金撤县设市,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赣州市改为章贡区,管辖范围不变.1999年7月1日,地级市赣州正式挂牌成立。

风景名胜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内的章贡区为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章贡区集中了众多宋代和民国时期文化景点,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蒋经国旧居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全市主要风景名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赣州;,【国家AAAA级旅游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宝葫芦农庄;,【国家AAAA级风景区】: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苏维埃革命遗址群、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通天岩石窟、赣州古城墙、龙南客家围屋;,【国家森林公园8个】:章贡区峰山、宁都翠微峰、安远三百山、大余梅关——丫山、崇义阳岭、上犹五指峰、上犹陡水湖、龙南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南九连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远三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崇义阳岭、崇义齐云山、石城赣江源、东江源头寻乌桠髻钵山;,【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瑞金罗汉岩、大余梅关古驿道、上犹陡水湖、崇义聂都溶洞、会昌汉仙岩、龙南小武当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大圣寺塔、慈云塔、玉虹塔、七里镇窑遗址、赣州文庙、大宝光塔、罗田岩摩崖石刻、水头步蟾坊、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朱华塔、"水镇江南"题额、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江西省军区(含红军检阅台)旧址、长冈乡调查旧址、江西省委旧址、江西省军区旧址、山堂古窑址、水口塔、翠微峰摩崖石刻、朗际节孝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旧址、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洋溪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大柏地战斗旧址.还有新开发的景区: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
郁孤台,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沧海桑田,在历史上,郁孤台屡经废兴,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层,高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为台题额。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同年写下这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毛泽东主席和江泽民总书记均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言蕴藉,意味深长”。1996年,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赣南,也曾登临郁孤台。
牡丹亭,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牡丹亭位于县城东部东山之麓,章水之滨。323国道可直达景区。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的融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景区。

赣州和谐钟塔

赣州和谐钟塔位于章贡区水东镇虎岗村正在施工的大桥东岸引桥南侧,是一座以观光钟塔为核心,包括城市景观绿地、历史文化陈列区、欧式风情街区和接待中心区,是集文化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综合主题公园。赣州和谐钟塔高113米,外观9层,与玉虹塔隔江相望,立面采用现代欧式风格,内设陈列区、展览区、“时间长廊”、观光平台、旋转餐厅等。钟楼将安装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塔钟,表盘直径达12.8米,超过世界上著名的英国大本钟,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机械钟塔。

红色故都

共和国摇篮瑞金: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赣州的瑞金市以及周边几个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因此,瑞金市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全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来到瑞金观光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赣南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解放后,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州籍的有133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20名。其中在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被誉为全国闻名的“将军县”。

高等院校

赣州是高教名城,教育发达,拥有众多著名高等院校、大专院校,拥有在校大学生十多万名,数量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南昌,赣州大学城已有多所高等院校设立新校区。
本科院校: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
独立院校(三本):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高职、大专院校: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