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地图
大余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的西南边缘,居章江上游,大庾岭北麓。地理位置东经114-144.44′,北纬25.15′-25.37′。东北与南康市相连,东南与信丰县接壤,西北与崇义县毗邻,南与广东省南雄襟连,西界广东省仁化县。全县东西长约127.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条形状,国土面积1367平方公里。323国道横贯全境,县城南安镇距赣州市85公里,距南昌市512公里。县境地处南岭纬向构造带东段与武夷山新华夏构造带南段的复合部,受燕山旋回和海西旋回等地质运动的影响,境内北部、西部、南部地势崛起,中部与东部凹陷,形成三面环山,朝东敞开的丘陵盆地,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层山叠嶂,中低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中部丘陵山脉海拔一般在300~500米,东部章江两岸的平原与岗地海拔在200米左右。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26座,最高点在内良乡的天华山,海拔1386.6米,最低点在新城镇的白田埠,海拔124米。池江盆地是县内最大的平原水稻产区。全县山地面积311.1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97%,多呈脉状,逶迤起伏,谷壑交迭;丘陵面积804.65平方公里,占58.86%,属山地支脉的延伸,多呈树枝状和条带相间分布,以紫红色岩系丘陵为主,地表呈波状起伏,分割零乱;平原和岗地面积251.175平方公里,占18.38%,以红壤、黄壤和冲积土为主,土地松软肥沃,富含钙、镁、钾等矿物成份。县境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春温多变,夏涝秋旱,冬寒期短,无霜期长。年最高气温42.7℃,最低气温零下7.2℃,年平均温度20.54℃,年降雨量1458毫米,日照时间1499.3小时,光照率39%,全年无霜期长301天,夏冬时长,春秋时短。大余县有闻名的丫山风景区,景色优美独特,内有瀑布20多处,是旅游的好去处。大余河流密布,纵横交错,以赣江支流-章水为主干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内有支流537条,河流总长2084.58公里,河流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章江发源于崇义县聂都乡的东占脑和鲤鱼山中,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流入南康市。按流域面积划分,有一级支流13条、二级支流27条、三级支流20条。水能资源丰沛,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38万千瓦,可利用水能5.26万千瓦。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159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2%,其中有林地149.5万亩,立木蓄积量412余万立方米;灌木林地6.6万亩,散生立木蓄积量14余万立方米。在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中,有针叶林83.8万亩,针阔混交林3万亩,阔叶林43万亩。全县木竹资源按林种结构分,有防护林56.8万亩,蓄积量144万立方米;用材林65.6万亩,蓄积量254万立方米;薪炭林18万亩,蓄积量113万立方米;特种用途林1650亩,蓄积量6108立方米。大余植物资源有84科667种,分布在县境林区的国家珍贵、国家重点保护及省级重点保护的树种有36种,其中国家珍贵树种有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闽楠、花榈木、鹅掌楸、楠木、厚朴、红豆树、观光木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半枫荷、香樟、喜树、伞花木、长苞铁杉、竹柏6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榧树、沉水樟、八角莲、野茶树、金毛狗蕨、五味子、草珊瑚、七叶一枝花、木莲、天门冬、猴欢喜、黄檀、省沾油、青钩栲、大叶青冈、含笑花、巴戟、云绵杜鹃、野核桃、多穗柯等21种。野生动物资源有16目37科116种,其中有鸟类11目27科65种、兽类5目10科19种、爬行类23种。分布有云豹、豹、黄腹角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穿山甲、河麂、虎纹蛙、白鹇、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赤麂、黄鼬、灰胸竹鸡、鹰嘴龟等。县境西北部山脉受燕山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钨矿床,是享誉全球的“世界钨都”。境内矿化面积约30平方公里,大小矿脉有3000余条。矿床矿物类较多、计有48种,金属矿物以黑钨矿为主,伴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绿柱石、白钨矿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英、钾长石等。盛产钨、锡、钼、铅、锌、铜、铋、铍、银等有色金属,及钽、铌、石英石、石灰石、白云白、瓷土等。
区划沿革
(1983年至今),1983年,撤销新城镇,改设新城乡,将原新城公社分设南丰乡、京州乡、赤石乡,设立新城区公所(赣府厅字[1983]87号)。1984年,撤销西华镇建制(赣府厅字[1984]274号)。1993年9月25日,撤销池江乡、青龙乡,设立池江镇、青龙镇(赣民字[1993]64号批复)。1993年10月5日,撤销新城乡,设立新城镇(赣民字[1993]139号批复)。1993年11月17日,撤销樟斗乡、下垄镇,设立樟斗镇(赣民字[1993]166号批复);撤销吉村乡,设立吉村镇(赣民字[1993]167号批复)。1997年l月14日,撤销梅关乡,设立梅关镇(赣民字[1997]12号批复)。至此,全县辖10镇7乡:南安镇、樟斗镇、新城镇、池江镇、青龙镇、黄龙镇、吉村镇、漂塘镇、梅关镇、荡坪镇、河洞乡、浮江乡、内良乡、赤石乡、南丰乡、京州乡、左拔乡。2000年5月8日,撤销荡坪镇,将洪水寨村委会划归浮江乡,将荡坪居委会、荡坪村委会划归梅关镇;撤销漂塘镇、左拔乡,合并组建左拔镇(赣民字[2000]103号批复)。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0年,全县辖9个镇、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1611人;其中:南安镇34631、樟斗镇13170、新城镇21968、池江镇37350、青龙镇25409、黄龙镇16652、梅关镇31344、吉村镇15289、左拔镇9850、赤石乡8588、南丰乡11956、京州乡9432、浮江乡15532、河洞乡3658、内良乡6782(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1年3月2日,撤销京州乡、赤石乡、南丰乡,划归新城镇(赣民字[2001]98号批复)。2001年5月9日,撤销梅关镇,划归南安镇(赣民字[2001]203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28.9万人。2004年底,全县辖8镇3乡。南安镇2004年辖:余西街居委会、北门河街居委会、余东街居委会、石桥下街居委会、东山街居委会、建桂街居委会、新民村、新安村、花园村、新珠村、新余村、东山村、建设村、新华村、梅山村。新城镇2004年辖:新城居委会、新城村、合江村、水西村、东乾村、窑孜前村、白田埠村、周屋村、桥西村、京州村、王屋岭村、灌湖村、分水坳村、巷口村、高龙村、龙王庙村、樟树下村、莲塘村、观路村、水南村、鱼仙村、店孜里村、茶园村、南丰村。樟斗镇辖:樟斗村、横江村、下横村、双伏村、蕉坑村、下垄村。池江镇辖:池江居委会、兰溪村、九水村、板棚村、团结村、高林村、坳上村、庄下村、杨村村、池江村、长江村、新江村、杨梅村、同心村、卢屋村、杨柳村。青龙镇辖:青龙村、平岗村、赤江村、双联村、河南村、二塘村、同盟村、联合村、元龙村、九龙村、长里村。左拔镇辖:左拔村、云山村、大江村、漂塘村。黄龙镇辖:黄龙村、灵潭村、头塘村、新村村、豪塘村、旱田村、长胜村、叶敦村、大合村、大龙村。吉村镇辖:中村村、沙村村、满埠村、右源村、解放村、游仙村、民主村、上村村、吉村村。浮江乡辖:浮江村、山南村、竹木村、车里村、洪水寨村、双田村。河洞乡辖:河洞村、东江村、金坪村、长岭村、长炉村。内良乡辖:内良村、李洞村、南洲村、石溪村、白井村、五洞村、尧扶村。现在辖区内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行政区划
全县辖8个镇、3个乡:南安镇、新城镇、樟斗镇、池江镇、青龙镇、左拔镇、黄龙镇、吉村镇、浮江乡、河洞乡、内良乡。共有10个居委会、105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南安镇。南安镇面积:141.7k㎡人口:83514人邮编:341500代码:360723100,辖石桥下、北门河、余西街、余东街、建桂街、总窿口、五里山等8个居委会,新民、花园、新珠、新余、新安、东山、建设、梅山、新华等9个村委会。镇政府驻伯坚大道。新城镇面积:158.8k㎡人口:59154人邮编:341501代码:360723101,辖新城居委会,新城、茶园、东乾、王屋岭、莲塘、龙王庙、樟树下、灌湖、水西、窑子前、分水坳、观路、巷口、店子里、高龙、京州、白田埠、周屋、水南、鱼仙、南丰、桥西、合江等23个村委会。樟斗镇面积:89.2k㎡人口:15324人邮编:341518代码:360723102,辖樟斗、下横、下垄、蕉坑、横江、双伏等6个村委会。池江镇面积:120.8k㎡人口:41254人邮编:341502代码:360723103,辖池江居委会,池江、同心、杨梅、高林、兰溪、团结、卢屋、新江、九水畲族、坳上、长江、庄下、杨村、板棚、杨柳等15个村委会。青龙镇面积:108.2k㎡人口:28520人邮编:341503代码:360723104,辖青龙、双联、平岗、长里、联合、九龙、二塘、元龙畲族、同盟、赤江、河南等11个村委会。左拔镇面积:99.8k㎡人口:12015人邮编:341516代码:360723105,辖左拔、云山、漂塘、大江等4个村委会。黄龙镇面积:92k㎡人口:16624人邮编:341504代码:360723106,辖黄龙、大龙、旱田、大合、新村、头塘、叶敦、豪塘、灵潭、长胜等10个村委会。吉村镇面积:218.2k㎡人口:15324人邮编:341506代码:360723107,辖吉村、中村、满埠、沙村、上村、右源、民主、游仙、解放等9个村委会。浮江乡面积:131.8k㎡人口:8213人邮编:341512代码:360723200,辖浮江、洪水寨、山南、双田、竹木、车里等6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娘娘庙。河洞乡面积:92.3k㎡人口:3818人邮编:341508代码:360723201,辖河洞、长炉、长岭、东江、金坪等5个村委会。内良乡面积:114.8k㎡人口:7094人邮编:341509代码:360723202,辖内良、尧扶、李洞畲族、五洞、白井、南洲、石溪等7个村委会。
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大余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实现经济社会跨位发展为目标,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大主题,围绕经济总量扩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体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四大任务,纵深推进“对接珠三角,建设新钨都”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采取措施转方式、调结构,狠抓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强力推进重点工作,全县经济运行克服了上年“7.3”特大洪灾的后续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的各种不利因素,取得了经济总量增长加快,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6942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556万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97659万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86211万元,增长16.0%。人均生产总值19856元,增长11.1%。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1:52.9:32调整为15.0:525.3:32.7。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八大类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上涨1.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6%;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0.6%;衣着类下降7.4%。全县财政总收入54500万元,比上年增长0.4%,人均财政收入1792元,比上年下降0.2%。地方财政收入37662.5万元,增长5.6%。全县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6%。全年财政支出9426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医疗卫生支出7515.4万元,减少27.9%;教育支出12760万元,增长7.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184.9万元,减少23.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二是工业用地少、项目引进难等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三是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97817亩,比上年减少395亩,基本持平。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55679亩,增长0.4%;经济作物面积103101亩,增长0.1%;其他农作物面积39037亩,减少4.0%。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早稻面积89239亩,减少185亩,减少0.02%;二季晚稻100601亩,增加1585亩,增长1.6%;玉米面积9995亩,减少2.2%;花生面积17072亩,减少0.03%;蔬菜面积81567亩,增长0.05%;果用瓜面积3987亩,增长1.4%。年末实有茶园面积1215亩,减少23亩;果园面积75270亩,减少710亩,其中脐橙面积22850亩,比上年增加671亩,增长3.0%。当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952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3333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木材4.38万立方米,竹材159.87万根,板栗8吨,油茶籽120吨,生漆35吨,油桐籽5吨,松脂220吨。全年生猪出栏236840头,比上年增加13200头;家禽出笼560.07万只,增加22.58万只。年末生猪存栏124970头,比上年增加6850头;家禽存笼202.3万只,增加7.96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28986.7吨,比上年增长5.4%;水产品产量9294吨,减少0.04%。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9707千瓦,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农用运输车690辆,增长1.5%;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776台,增长19.9%;农用水泵3113部,增长8.5%。全县有效灌溉面积90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8600公顷,机耕面积29399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3420万千瓦时,增长2.7%;化肥使用量(折纯量)7740吨,增长3.2%。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69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950039万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905858万元,增长35.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2253万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8072万元,增长44.5%。全县工业增加值26403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926万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697万元,增长29.4%,工业产品销售率99.0%。全县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24253.8万元,增长41.0%;实现利税总额11033.2万元,实现税金6165.4万元,增长1.1%。在全县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中,钨、新材料、新能源、旅游工业、新医药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248786.8万元,增长218.2%,占地方规模以上工业的75.8%。年末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4.03平方公里,入园投产企业50户;全年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5亿元,比上年减少3.1%;全年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5.71亿元,比上年减少23.9%;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55亿元,增长23.9%。(注:统计范围为辖区内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县工业增加值26403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工业拉动全县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4%。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4%。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362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1200万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50万元以上投资430160万元,增长31.1%。在50万元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324332万元,比上年增长92.2%;房地产开发投资15630万元,减少27.3%。五、城乡建设全年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48亿元,增长11.3%。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10.29平方公里,城区拥有公厕12座、垃圾中转站5座。全年新增城镇绿地面积120000平方米,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2.6平方米,绿地率达41%。全县乡村公路建设总投资1792.03万元,比上年增长79.4%。全县105个行政村通水泥路的行政村105个,通村率100%。100%的行政村通汽车、通电话、通电。全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0840万元,增长100.8%。六、国内贸易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617.1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1023.8万元,增长18.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0593.3万元,增长18.7%;按行业分类,批发业零售额29523.2万元,增长10.0%,零售业零售额98189.4万元,增长23.1%,住宿业零售额1632.3万元,增长15.3%,餐饮业零售额22272.2万元,增长13.4%。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96.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18公里,国道46.46公里,省道16.72公里,县道194.38公里,乡村公路797.21公里。年末拥有载客汽车87辆,比上年减少1.1%,载货汽车1082辆,增长15.5%。全年货物周转量33197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4382万人公里。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124.01万元,比上年增长5.9%,电信业务收入2736.2万元,比上年减少2.9%,移动电话业务收入6820万元,比上年增长3.2%。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9855户(含小灵通用户682部),比上年减少973户;移动电话用户120322户,新增10219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4部/百人(含移动电话)。全年接待旅游观光人数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境外旅游人数3万人次,增长24.0%;国内旅游人数59万人次,增长27.8%。旅游创汇收入4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国内旅游收入4.02亿元,增长68.7%。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全年新签外资合同个数25个,增长66.7%,新签外资合同金额9193万美元,增长63.4%,实际引进外资59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新签内联合同个数19个,新签内联合同金额196500万元,增长6.0%,实际引进内联资金170025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外贸出口总值9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九、金融和保险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2774万元,比年初增加92361万元,增长2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8253万元,比年初增加46866万元,增长17.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0869万元,比年初增加41471万元,增长21.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8592万元,比年初增加25251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7347万元,比年初增加14774万元,在中长期贷款余额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0091万元,比年初增加12583万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25310万元,现金支出1049263万元,收支相抵后,净投放货币23953万元。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987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03万元,增长26.2%;人身险保费收入5783.5万元,增长10.1%。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788.6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135万元,人身险各类给付支出1653.62万元。十、教育、文化和卫生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学15所,普通中学招生4624人,比上年增长17.2%,在校学生13518人,比上年增长1.1%,毕业生4091人,增长38.1%;中等职业学校2所,招生数473人,减少8.2%,在校学生1730人,增长14.4%,毕业生959人,减少13.7%;小学83所,招生数4335人,比上年增长10.7%,在校学生24252人,增长1.3%,毕业生数3710人,增长0.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升学率100%,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62.78%。幼儿园在园人数13343人,比上年增长16.7%。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241场;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2.1千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197件;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4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9个,皮肤病防治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乡镇中心防保站5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35人;医院实有病床位823床。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全县年末总人口305688人,其中农业人口215874人,非农业人口89814人。人口出生率13.51‰,自然增长率6.9‰,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下降0.44个千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0元,比上年增加916元,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4808元,比上年增加361元,增长8.1%;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052元,比上年增加2548元,增长12.4%。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0411元,比年初增加1454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6.7和30.7平方米。十二、就业与社会保障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5.5万人,比上年增加0.3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2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1.2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2.8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3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6.84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数19.52万人。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16人,城镇低保人数8706人,农村低保人数9219人。十三、资源和环境全县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49762亩,其中水田144354亩。当年减少耕地400亩。全县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27公顷。全年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42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3715万根,森林覆盖率为76.5%。全县空气质量为一级,饮用水源水质为Ⅲ类,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为100%,城镇噪声达标率100%。
资源特色
大余县境西北部山脉受燕山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钨矿床,是享誉全球的“世界钨都”。境内矿化面积约30平方公里,大小矿脉有3000余条。矿床矿物类较多、计有48种,金属矿物以黑钨矿为主,伴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绿柱石、白钨矿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英、钾长石等。盛产钨、锡、钼、铅、锌、铜、铋、铍、银等有色金属,及钽、铌、石英石、石灰石、白云白、瓷土等。森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159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6.2%,其中有林地149.5万亩,立木蓄积量412余万立方米;灌木林地6.6万亩,散生立木蓄积量14余万立方米。在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中,有针叶林83.8万亩,针阔混交林3万亩,阔叶林43万亩。全县木竹资源按林种结构分,有防护林56.8万亩,蓄积量144万立方米;用材林65.6万亩,蓄积量254万立方米;薪炭林18万亩,蓄积量113万立方米;特种用途林1650亩,蓄积量6108立方米。植物资源有84科667种,分布在县境林区的国家珍贵、国家重点保护及省级重点保护的树种有36种,其中国家珍贵树种有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闽楠、花榈木、鹅掌楸、楠木、厚朴、红豆树、观光木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半枫荷、香樟、喜树、伞花木、长苞铁杉、竹柏6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榧树、沉水樟、八角莲、野茶树、金毛狗蕨、五味子、草珊瑚、七叶一枝花、木莲、天门冬、猴欢喜、黄檀、省沾油、青钩栲、大叶青冈、含笑花、巴戟、云绵杜鹃、野核桃、多穗柯等21种。野生动物资源有16目37科116种,其中有鸟类11目27科65种、兽类5目10科19种、爬行类23种。分布有云豹、豹、黄腹角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穿山甲、河麂、虎纹蛙、白鹇、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赤麂、黄鼬、灰胸竹鸡、鹰嘴龟等。
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域。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至西晋属南野县地。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顼太建十三年(581)归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590)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隋开皇十六年(596)废始兴郡,大庾县亦由县改为大庾镇,复入虔州南康县。唐神龙元年(705)复名大庾县,隶属江南西道虔州。此后,除领属关系变化之外,大余建县历史不变。宋淳化元年(990)在大余县治地置南安军,军辖大庾、南康、上犹3县,赣南开始形成南安与虔州(赣州)并列的两个行政管理区域。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南安路为南安府,府治大庾,仍领3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京右佥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赣巡抚,统领赣湘闽粤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镇压了以谢志山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之后析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3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建置崇义县,归南安府统辖。清沿明制,大庾县属南安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大庾县直属江西省。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六团与赣南支队、北江二支队、赣南支队崇庾大队凌浪中队、内良起义军解放大庾。8月26日成立大庾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赣州督察专员公署。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县委员会。1957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属赣南行政公署。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行署,成立地级赣州市,大余县属之。
建置沿革
大余古称南安。因有大庾岭而得县名。1957年,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至西晋属南野县地。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归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始兴郡,大庾县亦由县改为大庾镇,复入虔州南康县。唐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大庾县,隶属江南西道虔州。宋淳化元年(990年)在大余县治地置南安军,军辖大庾、南康、上犹3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府治大庾,仍领3县(明正德十二年置崇义县,领4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大庾县直属江西省。1949年8月16日,大庾解放;8月26日成立大庾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赣州督察专员公署。1957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更名为大余县。1997年起,属赣州市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