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赣州市地图 >
龙南县地图
龙南县相关地区地图:

龙南名人

赖远明:1962年8月生,教授、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优秀百人计划”、“杰出科技成就奖”、“院长特别奖”、“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会土冻结分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理事,甘肃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第一个根据传热学,渗流理论和冻土力学提出了带相变的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三场耦合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这一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并对寒区隧道在渗流体积力和冻土蠕变及体积冻胀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和围岩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寒区隧道计算理论方面的空白。为了解决青藏铁路路基温度场的计算问题,根据多孔介质中流体热对流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对在未来50年青藏高原气温上升2.0℃情况下抛石路基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报分析。
钟义信:1940年2月生。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兼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人事部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首届首席专家、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世界工程组织(WFFO)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子学报》副主编、《中兴新通讯》杂志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信息科学与通信工程卷》主编,IEEETransactionsonNeuralNetworks杂志副主编、IEEE北京分部执行委员、IEEE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在其研究领域内,先后出版《信息科学原理》、《信息技术通论》、《智能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伪随机编码通信原理与应用》等学术著作16部。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学术贡献主要包括:“全信息理论”,“意识机模型”,“信息科学原理与方法论”,“信息基础结构理论模型”。
赖正亮:1926年生,化学工程博士、教授。曾任美国联邦政府印刷总局技术司司长。捐资兴建杨村镇东水小学允华教学楼。建立允华教育基金会。有人以他的名字嵌庙作对联:正气浩然,赤子一心系梓里;亮星高照,丈夫四海即吾家。
廖建平:龙南县杨村镇人,生于1963年。1978年至1980年在龙南中学高中部学习。毕业后考入上海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87年取得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方向为非均相催化化学反应过程,获得德国政府学术交流奖学金。1994年1月取得该校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德国巴斯夫公司、德国拜耳公司以及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工作,在工程塑料的生产和应用、化工工艺过程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拥有国家注册化工工艺工程师证书。
欧洋:1937年10月生。女画家,被誉为“中国意象油画拓荒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广东油画学会副主席。擅长油画,水粉画兼长中国画,以中国水墨画《雏鹰展翅》、《新课堂》闻名于当时的中国画坛,画坛因此称誉她“把阳光带进了中国画”。油画作品《崛起》获1994年中国艺术博览会优秀奖,油画《冬天里的春》获“中国的四季”美展银奖、并由日本安部牡丹园美术馆收藏,油画《红与黑》获“’94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优秀奖,水粉画《金色的秋天》获“中国水彩、水粉画大展”优秀奖、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93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画展,获美国加州政府颁发的荣誉奖。出版《水粉画写生技法》、《现代绘画形式等技巧》等著作;出版《杨之光鸥洋画选》、《鸥洋油画新作画辑》、《鸥洋——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东方意象——鸥洋油画作品选》等画集。
蔡德予:1935年生,原名蔡德豫,笔名得雨。副教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员、中国音协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江西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歌词的审美与技巧》与《艺术概论百题》(合作)、歌词集《天鹅之恋》。创作发表歌词200余首,获奖40余首,其中《小花猫》、《细妹子出山卖余粮》和《快乐的储蓄员》等获全国奖。
王石房:1938年10月生,经济师。1956年2月参军,曾任排长、教员、连长、副营长、营长等职。两次担任庐山会议的警卫任务,三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与合影。其事迹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时代风流——东方之子》一书,以《敬业爱岗,青春永驻》为题,作过详细报道。
谭刚:工艺美术师。2000年品《荷生绿泉》被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壁画长廊跨世纪龙文化展入选作并收藏,2003年作品《龙腾》、《国色天香》等多幅作品收编于《景德镇精品陶瓷艺术》,2004年作品《大吉图》入选《瓷都风情》,2005年《荷塘情趣》入选景德镇青年陶艺家作品集。
程启鹏:1937年3月生,眼科学教授,现为赣南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三级甲等医院)重点科室眼科主任。
沈南山:1960年3月生,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现任金沙矿业股份公司董事长、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叶万碧:1949年10月生,少将,现任第14集团军副政治委员,总政治部纪检部副部长。
林泽华:1962年12月生,中央党校在职大学学历。现任赣州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王升:1917年10月28日-2006年10月5日,原名建楷,字化行,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16期毕业,中央干校研究部第1期结业。曾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视导员、赣县政府军事科科长、青年军第208师政工处上校科长、蒋经国秘书、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督察、“戡建”大队大队长、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总队长、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长。1949年到台湾后,历任台湾“国防部”政工干部学校校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台湾驻巴拉圭“大使”。1991年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是国民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常委,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2000年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军队政战系统教父王升是蒋经国早在江西赣州创业时的亲信和干将,他曾是蒋经国吉安“战干团”的中坚,后又成蒋经国“中央军校第三分校”的主要力量,王升的一生起落都系于前“总统”蒋经国,表面上,王升是台湾政工教父,可实质上,蒋经国才是真正的创始者,王升只是忠诚的执行者。由于王升全力执行蒋经国意志,使他成为黄埔军校16期中最早崭露头角的将领,集情治、政工与军权三权于一身。
刘仲荻:1906年1月22日—1960年12月20日,又名刘辉联、字崇逖,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总队上校大队长、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9师参谋处处长、第13军参谋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参谋兼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二组组长、黄埔军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教导总队总队长、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主任、台湾师管区司令、江西赣南师管区司令、国民党粤湘赣边区“剿匪”总部副总指挥、第23军军长。1949年到台湾后,历任台湾中部防守区副司令官、南部防守区副司令官兼石牌军学研究会副主任、台湾“国防部”战略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学会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等。刘仲荻一生中以善于治军、练兵著称,在抗日战争中,刘仲荻率领由黄埔军校师生改编的中国第一山地步兵师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崭露头角、屡立奇功,成为一位人所共知的抗日英雄。
廖云东:廖云东,男,江西龙南县人,现任信丰县人民政府县长。1981年龙南中学高中毕业。1983年考取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后分配在龙南县第二职业学校任教。1988年3月调杨村乡人民政府任文教干事,后任宣传委员。
李联成:李联成,男,江西省龙南县人。1984年龙南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1988年7月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至今,任处长、研究员。1998年至1999年曾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进修。在研究工作期间,先后参与了我国多颗通讯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以及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工作。由于成绩突出,曾获航天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
王冠一:龙南县烟盒收藏家王冠一以闻名遐迩的龙南关西新围为模型,历时3个月将30万个烟盒搭建成一座新奇壮观的“烟盒客家围屋”,以此展现烟标文化和客家围屋文化,在县客家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6月底这座特殊的围屋最终以“最多烟盒组成的造型——‘客家围屋’”的身份被列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有力推进了龙南县唱响“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的品牌的步伐。

社会发展

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各类电影放影单位12个,放影1460场,观众36万人次。全县共有文化站17个,文化专业户35个,“送戏下乡”演出70场,观众达40万人次,广场文艺活动演出20场,观众达15万人次,组织农民参加各项文体活动120次;全年送图书下乡2000册;全县共有102个电视转播台和有线电视站,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以上。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4个,共有425张床位,比上年增长4.93%,卫生技术人员615人,比上年同期增长6.96%。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在省、市比赛中共夺得奖牌9枚,省田径运动会获得奖牌1枚,市运动会上获金牌4枚,铜牌4枚。
主要学校:1江西省龙南中学,2龙南县实验中学,3龙南县杨村中学,4龙南县第二中学,5龙南县第三中学,6龙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江西省龙南师范学校,8龙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龙师附小)
人口和人民生活: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据公安人口统计年报,2007年全县总人口303015万人,出生人口4475人,出生率14.77‰,死亡人口996人,死亡率3.29‰,人口自然增长率11.48‰,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7年末全县职工工资总额32859万元,比上年增长18.9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150元,人平增加1527元,增长12.10%。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779元,人平增加389元,增长1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6元。再就业工程有新的成效。通过招商引资兴业企业以及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全县新安排13810人就业,比上年增长12.27%,进一步缓解了再就业压力。社会福利事业有较大发展。全县有22323人参加了农保,保费收入750万元,比上年增长6.71%;县乡办敬老院6所,福利院1个,收养482人;全县乡镇都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低保对象11188人,其中城镇2910人,农村8278人;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全年共有168人到县域企业务工。

行政区划

龙南区划:(据龙南政府网08年6月数据),全县辖8个镇、5个乡:龙南镇、武当镇、杨村镇、汶龙镇、程龙镇、关西镇、里仁镇、渡江镇、桃江乡、东江乡、临塘乡、南亨乡、夹湖乡,以及2个林场、2个管委会。共有11个居委会、94个村委会。龙南镇面积:123.7k㎡人口:80919人邮编:341700代码:360727100,辖中山、文化、金都、金水、金塘、龙洲、新生、五里山、龙腾等9个居委会,龙陂、石人、红岩、新杨、井岗、红杨、金虎、大罗、新都、黄沙、畲族、新华、新岭等1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民主街。武当镇面积:110.1k㎡人口:13614人邮编:341705代码:360727101,辖新街居委会,岗上、大坝、石下、横岗等4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大坝圩。杨村镇面积:144.8k㎡人口:46678人邮编:341703代码:360727102,辖太平居委会,杨村、杨太、员布、五星、车田、坪湖、新蔡、桥头、黄坑、紫霞、坪上、乌石、垇下、新陂、蕉陂等15个村委会。汶龙镇面积:84.4k㎡人口:17533人邮编:341709代码:360727103,辖江夏、里陂、上庄、石莲、新墟、罗坝等6个村委会。程龙镇面积:127.1k㎡人口:9236人邮编:341715代码:360727104,辖五一、八一九、龙秀、杨梅、盘石、程龙等6个村委会。关西镇面积:80.4k㎡人口:6927人邮编:341712代码:360727105,辖翰岗、关西、关东等3个村委会。里仁镇面积:140.1k㎡人口:20132人邮编:341711代码:360727106,辖冯塆、新里、正桂、栗园、中兴、上游、圳背、张古塅、均兴、金莲等10个村委会。渡江镇面积:77.9k㎡人口:20852人邮编:341714代码:360727107,辖果龙、岭下、莲塘、象塘、竹梓、新埠、新大等7个村委会。桃江乡面积:90.7k㎡人口:16918人邮编:341700代码:360727200,辖窑头、清源、水西坝、洒口、中源等5个村委会。乡政府驻石桥头。东江乡面积:49.8k㎡人口:11090人邮编:341700代码:360727201,辖中和、大稳、晓坑、新圳等4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大稳。临塘乡面积:110.5k㎡人口:17667人邮编:341708代码:360727202,辖东坑、大屋、塘口、水口、西坑、临江等6个村委会。南亨乡面积:97.2k㎡人口:14410人邮编:341706代码:360727203,辖东村、西村、助水、石门、圭湖、三星等6个村委会。夹湖乡面积:132.2k㎡人口:12141人邮编:341704代码:360727204,辖三门、花树、杨岭、松湖、新城等5个村委会。安基山林场面积:61.84k㎡人口:1011人村委会(1):林中,九连山林场面积:209.86k㎡人口:6183人村委会(3):墩头、古坑、润垌
民族乡镇:1989年11月23日,撤销武当乡,设立武当镇(赣民字[1989]149号批复)。1992年7月27日,撤销杨村乡、程龙乡、汶龙乡、玉岩乡,设立杨村镇、程龙镇、汶龙镇、马牯塘镇(赣民字[1992]136号批复)。1996年3月19日,撤销里仁乡、东坑乡、关西乡,设立里仁镇、东坑镇、关西镇(赣民字[1996]53号批复)。至此,全县辖9个镇、7个乡:龙南镇、杨村镇、武当镇、汶龙镇、程龙镇、马牯塘镇、东坑镇、里仁镇、关西镇、桃江乡、渡江乡、黄沙乡、东江乡、临塘乡、夹湖乡、南亨乡。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0年5月8日,撤销渡江乡,设立渡江镇(赣民字[2000]104号批复)。至此全县辖10个镇、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83514人;其中:龙南镇41710、武当镇12524、马牯塘镇37954、杨村镇48339、汶龙镇16697、程龙镇9283、关西镇6461、里仁镇11516、东坑镇6948、渡江镇20098、桃江乡16331、黄沙乡4494、东江乡10145、临塘乡16410、南亨乡13083、夹湖乡11521(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0年12月8日,撤销马轱塘镇,划归龙南镇(赣民字[2000]370号批复)。2003年10月21日,撤销黄沙乡,成建制划归龙南镇管辖;撤销东坑镇,成建制划归里仁镇管辖(赣民字[2003]272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29.9万人。2004年底,全县辖8镇5乡。
各镇辖村:龙南镇辖:中山街居委会、文化街居委会、金都居委会、金塘居委会、金水居委会、新生居委会、龙洲居委会、龙腾居委会、五里山居委会、龙陂村、红杨村、红岩村、井岗村、新杨村、石人村、大罗村、金虎村、新都村、黄沙村、新岭村、新华村、畲族村。武当镇辖:新街居委会、岗上村、石下村、横岗村、大坝村。杨村镇辖:太平居委会、杨村、紫霞村、车田村、坪湖村、凹下村、杨大村、五星村、蕉陂村、乌石村、坪上村、新蔡村、员布村、桥头村、新陂村、黄坑村。汶龙镇辖:江夏村、里陂村、罗坝村、新墟村、石莲村、上庄村。程龙镇辖:程龙村、五一村、杨梅村、龙秀村、八一九村、盘石村。关西镇辖:关东村、翰岗村、关西村。里仁镇辖:新里村、冯湾村、上游村、中兴村、新园村、正桂村、圳背村、金莲村、张古缎村、叶兴村。渡江镇辖:新埠村、果龙村、莲塘村、象塘村、竹梓村、岭下村、新大村。东坑镇辖:圳背村等。桃江乡辖:水西坝村、洒口村、中源村、清源村、窑头村。东江乡辖:大稳村、新圳村、中和村、晓坑村。临塘乡辖:临江村、西坑村、水口村、塘口村、大屋村、东坑村。南亨乡辖:东村、圭湖村、石门村、西村、助水村、三星村。夹湖乡辖:花树村、三门村、新城村、松湖村、杨岭村。安基山林场:林中村。九连山林场:古坑村、润洞村、墩头村。

龙南特产

龙南珍珠汤:制作珍珠汤并非易事。首先,将薯粉用开水冲成团状;其次,把成团的薯粉放入圆底锅中摊开(不烧火),用手顺时针将薯团轻压在锅上不停地旋转,使薯团慢慢分解成为像珍珠一样的颗粒,人们称为“珍珠米”;然后,用米筛过滤出均匀的珍珠米,接下来,就要进行烹调了。先在锅中放一勺水,待水煮沸以后,将珍珠米逐步分批撒入锅中。当珍珠米全部漂浮在水面上时,用漏勺捞起,再重新烧一锅开水,放入珍珠米,加入油、盐、荸荠、葱等调料,珍珠汤便烹调而成了。煮好的珍珠汤热气腾腾,幽香袭人。吃上一口,肠胃舒适,脑清目明。关于珍珠汤,龙南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清道光年间,龙南的龙头鱼丰收,一位名叫徐思庄的人大量进贡龙头鱼,皇上便派钦差大臣前往龙南给他赏赐。夏日炎炎,山路岖崎难行,钦差大臣途中中暑。来到徐思庄家已近黄昏,圩镇上大鱼大肉已卖完,徐思庄便炖煮龙南客家名菜“珍珠汤”给钦差食用,钦差取匙食之,顿时劳累尽消,甚觉是稀世珍肴。问其菜名,徐思庄看到珍珠米颗颗晶莹剔透,如龙眼一样,为取悦钦差,便说是“龙眼汤”,并阐述:“此汤是取百丈龙潭的龙头鱼之目烹调而成,故名龙眼汤,用以孝敬大人。”钦差听后,觉得此菜名犯上,徐思庄惶惶不安,忙解释此非贡品“龙头鱼”之目所煮,而是龙南民间的地方菜肴。随即,徐思庄请钦差赐予菜名。钦差受其奉承和热情款待,难以推却,几经推敲后说:“就叫‘珍珠汤'吧。”因此,“珍珠汤”或“珍珠粉”沿用至今。
太平香菇:杨村镇产太平香菇驰名中外,杨村曾为全国最大的椴木香菇批发市场。杨村香菇又称“太平香菇”,盛产于菇木资源丰富的杨村镇,有平菇、信菇、花菇、冬菇等十几个品种。太平香菇以其菇厚柄短、色鲜味香、质纯肉脆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有“菇不到杨村不香”之说。太平香菇鼎盛时期,香菇年销售量有几千吨,销售额达到上亿元,其中80%以上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中东。
杨村乌粉:杨村乌粉以味鲜爽口、色泽晶莹、柔韧清香受到海内外客商的青睐。
太平水酒:杨村米酒又称太平水酒,地方风味非常深厚,口感极佳,更是远近闻名,脍炙人口,深受市场欢迎。精明的太平人利用自己生产的优质糯米和清沏透明的山泉水或井水,酿造出独具太平风味的醇良水酒。太平水酒清香醇甘、扑鼻迷人,酒精度适,一般二十度左右,热喝冷饮皆宜。太平水酒与众不同,其特点主要是将生酒装入特制的酒缸中密封锻烧开沸。所以,醇香顺口,饮后不上脑,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成份的酒饮料。据科学分析,水酒营养价值是酒中之王。适量饮用水酒能通络活血,提神醒脑,有益于健康长寿。因此,太平水酒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享誉太平内外。从过去到现在,独具一格的太平水酒,是太平人家家会做,人人会饮的大众酒。逢年过节,婚庆喜事和农时大忙季节,家家一定会酿造最喜欢饮的水酒,喜事临门还猜拳助兴,热闹非凡,饮得人人红光满面,喜在面上乐在心中。太平水酒如在冬天酿造,放的冬至水,密封烧沸煮透放入大酒缸中,可以长期存放。称为陈年老酒。是太平人的主要饮食酒。家中自制,街上有买,圩上亲朋好友,总要喝上几杯太平水酒,以表情思。现在太平水酒已传入龙南县城和广东连平、和平等地,如能研究出防腐防变,太平水酒将以其独有的风味进入国内以至国际市场,到远地去独放芬芳。
龙南坳背梨:龙南坳背梨是龙南地方优良品种,产于坳背村。该果大(200-650克)汁多、香脆的特点,且早熟、丰产,小暑至大暑即成熟,株产高达340多公斤。享誉赣粤边境几十年,在外地大批优质梨竞销的情况下,它仍以独特的果形和色、香、味而受到顾客青睐。
龙南板栗:主产于渡江乡的红星、下坝、上圳、下圳、莲塘、黄花、陂坑,里仁乡的栗园,桃江乡的窑头,临塘乡的大田、临塘,程龙镇的八一九、豆头,东江乡的大稳、江头,马牯塘镇的会龙、龙陂等地。全县年产量300吨左右,其中国家收购几万公斤。品质优于日本栗和欧洲栗。清末以来,一直为赣南外贸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龙南板栗的特点是:个大,饱满,肉脆嫩,味香甜,营养价值高。据化验,每百克栗肉含淀粉60~70克,蛋白质5.7~10.7克,脂肪2~7.4克,并含有钙、磷、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B、C。是生熟食和烹调之上品,加碱粉可制作各种美味可口的糕点。具有补肝益脾、健胃生津的功能。栗花可治腹泻,根皮能治痔疮。树材质地坚实,纹理清晰,耐湿抗腐,是优良的建筑、家具用材。
龙南大蒜:龙南大蒜,又称紫皮大蒜,是江西省龙南县历史悠久的名优特产。蒜头(鳞茎)呈淡紫红色或紫白色,瓣肉细嫩致密,每个蒜包一般有10-20瓣。蒜包紧实,耐贮藏。品质优良,生食香脆辛辣,熟食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既是佐餐之佳品,又具药用之功效。
龙南绞股蓝:绞股蓝,又名七叶参,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皂甙82种、氨基酸18种、微量元素19种及多种维生素,有“南方人参”之誉。绞股蓝茶是利用龙南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纯正的绞股蓝为原料,应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工艺精制而成的袋泡茶,色泽淡黄、滋味甘甜、清润可口、香气独特,常饮有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消除疲劳、健脾消食、镇静安神、降血脂血压、清音润喉之功效,是98'、99'“世纪之光”江西食品优秀产品,2002年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龙南恒泰香脆花生:龙南众人恒泰香脆花生以优质新鲜花生为原料,采用甘草等中药古传配方低温烘制而成,未经漂白处理,保持自然本色,果均壳薄,饱满充盈,富含蛋白质、钾、钙、锌及其它微量元素,具有营养丰富、口感甘甜酥脆、食后犹存薄荷清香和不上火等特点,新产品“红泥香脆花生”采用古传“红泥”保鲜秘方,用特殊工艺加工精制而成,更是独具特色。历年来被评为“96-98赣州地区免检产品”、“计量质量信得过产品”、“97-98消费者诚信产品”,1997年12月获“国家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证书,1998年获“98江西市场食品质量优胜产品”、“江西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1999年获国家食品工业协会“全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江西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龙南县县境处于中纬度偏南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暖多雨,气候宜人。境内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40多种,主要有稀土、钨、煤、石灰石、大理石、膨润土、矿泉水和铁等,其中离子型重稀土的储量和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重稀土之乡”。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珍稀动植物有红豆杉、银杏。观光木。云豹、水腐等;淡水鱼有80多种,其中龙头鱼历史上曾为贡品。地热资源有5处之多,水温达50—80℃;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600万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蕴藏量达10.4万千瓦。
交通要道:龙南区位及交通条件非常优越,纵贯南北的105国道一级公路、横跨东西的京九铁路与穿境而过的赣粤高速公路,2009年开工建设的大广高速龙南至杨村段编织而成的交通网,使龙南成为江西南部名符其实的交通枢纽,是陆路进入澳港最快捷的通道。新批准设立的南昌海关龙南办事处,管辖区域为信丰、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等6个县。方便了外资企业就近办理报关、货物查验封关等手续,提供了便捷的进出口贸易通道。
经济情况:1996年以来,龙南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主攻工业企业、发展特色农业龙南县行政服务中心,、壮大第三产业、大兴机关实体和旅游业、培育后备产业的“六管齐下”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县城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初步统计,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12亿元,增长14.2%。完成财政总收入6.6亿元,增长17.7%;地方财政收入4.14亿元,增长14.8%。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6亿元,增长3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9亿元,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0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4622元,增长6%。

旅游胜地

龙南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境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名胜风景区有位于赣粤边界105国道线上的南武当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有造型奇特、功能齐备、建筑精巧的客家围屋:有保存着丰富的亚热带低海拔特色珍稀动植物种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九连山原始森林;有历代名人手书岩刻艺术宝库之一的玉石仙岩;有堪称“小三峡”的龙头滩,气势磅礴的龙头瀑布群;有可健身疗养的汤湖温泉山庄。这些瑰丽奇特的山水风光和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令人留连忘返。
诗画山水: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十分丰富。位于赣粤边界105国道旁的龙南小武当山(又名南武当山),是典型的丹霞风光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为13.5平方公里。99座石峰构成“武当胜地”、“叠翠霞谷”、“南海行辕”三大区域,八大主景,五十四处景物景观,沿105国道徐徐展现,如十里画廊。山上有两付楹联堪称佳品,其一镌刻于山门两侧石柱,联曰:“武将文臣皆下马,当天奏帝且停车”。其二镌刻于山上寺庙门两侧,联曰:“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联首均嵌“武当”两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生态旅游区,位于小武当山风景区西南侧约30公里处,距县城70多公里,总面积21300公顷。区内保存了丰富的亚热带低海拨特色的珍稀动植物物种,既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粗齿桫椤和被称作为活化石的银杏,又有白垩纪残遗植物南方红豆杉和竹柏;既有“林海仙子”白鹇和“森林卫士”鹰雕,又有金猫、云豹、穿山甲和苏门羚,共有高等植物2796种、鸟类226种、森林昆虫1404种,并以空气负离子含量高、阳光灿烂充足、森林景观丰富多样见长,是全国重点观鸟区之一,江西省唯一加入中国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龙头滩瀑布风景区距县城7公里,沿桃江漂行40分钟,历九曲十八险滩,看青山绿水、白沙黄鸭,穿竹林曲径,仰观五级飞瀑自天际跌泻而下,訇訇然如天地神曲,俯视龙潭一泓碧水深不可测,《郡县释名》中记载:龙南“以县在百丈龙潭之南,故名”。距县城15公里的程龙镇杨梅千年古树群,荫翳如盖,遮天蔽日,“喜鹊崖”、“罗汉石”、“酒瓮石”若隐若现散落于梅林中,倒映在一弯桃水里,栩栩如生,犹如仙境。汤湖温泉,位于城南17公里处的105国道旁。泉群在东坑小河中涌现,出露面积达200多㎡,可见60多个冒气水眼,自然排水量达600多m3/d,出水口最高水温可达73℃。泉水中富含锂、锶、氟、偏硅酸、氡等,用途广泛,既具饮用有益健康延年益寿的特殊优越性,又有医疗、洗浴、健身等功能。
古韵龙南: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龙南的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世界之最。这些围屋仿佛一部客家人迁徙、奋斗的厚重史书,让人去捡拾客家民系的岁月残片,领略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研究客家民系社会史和文化史极其宝贵的物证。龙南现有376座围屋遍布全县,而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乌石围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和“建筑教科书”。乌石围是CCTV《直播中国》、《外国人看中国》节目演播现场。关西新围和燕翼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洞里乾坤”的玉石仙岩风景区,位于城北3公里处的桃江东岸。洞里石钟、石乳、石笋等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洞壑天成,优幽胜境”;明朝都御史王阳明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联袂和韵,镌刻立志,留下亲书石刻43方之多,堪称江南石刻之宝库,不仅书法荟萃,且对历史研究有重大价值。杨村太平桥,是典型的廊桥结构,两孔三墩、四拱双层重叠组合石拱桥,上层有四通凉亭,亭顶四周三耙飞檐相衬,桥跨两岸,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被《世界桥梁大观》收录。太平廊桥乃王阳明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因风水等原因,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推倒重建。还有关帝庙、盘古庙、文塔、象莲唐代古窑址、木节形地古墓、关西新石器时代遗址、蛇子嵊古驿道等名胜古迹遍布全县。
客家风情:龙南,属典型的纯客家县。龙南的人民,历来勤劳智慧,厚道朴实,热情好客,与人为本,与善为德,民风纯朴,在四时八节、民间喜庆及日常生活中,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了中原唐宋时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语言特色,弘扬了客家精神,秉承了客家文化,展现了客家风貌。龙南山歌“过山溜”音调高亢激越,节奏明快自由,采茶歌舞诙谐活泼;龙南人崇古敬祖,讲究长幼有序;“酿豆腐”、“捶鱼丝”、“小炒鱼”等客家美食让人唇齿留香,永难忘怀。依托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该县着力创建杨村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杨村镇)[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举办三届中国(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不断提高龙南客家生态旅游的知名度。推出了多条客家围屋旅游和客家生态旅游等精品线路,增加了客家山歌、地方采茶戏、过山溜、客家婚俗、香火龙、舞龙灯狮等客家文化风情和黄沙畲族风情特色演出,加大了农副土特产品以及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力度,使得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的旅游链条延长,游客消费积极性大大提高。另外,该县以绿色生态为特色,不断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启动了九连山旅游公路、关西至定南旅游公路以及县城通往龙头滩瀑布景区道路建设,关西围和渔仔潭围分别被评为国家4A级和3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