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地图
石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城市简称
石城,特指南京,因为南京又称为石头城,所以石城又是南京的别称。旅游资源
石城是赣江的发源地,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名胜众多。既有宋宝福院塔、五龙岩摩岩石刻、杨坊村坊式亭、岩岭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西华山、如日山、东华山、通天寨、鸡公岽等风景奇丽的自然景色,尤其是当天高气爽之时,站在东华山顶,犹如身处仙境,更能望见“两省三县”;通天寨更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鸡公岽是石城最高的山,山顶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还留有传说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盘。石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赣江源自然保护区:1983年经江西省师范大学地理系学者安阳认定石城洋地为赣江源头。2000年“赣江源头”科学考察组进一步确定,该县横江镇赣江源村的石寮河为赣江的发源地。200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规划面积16500公顷,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溪流瀑布随处可见,每年能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Ⅰ类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珙桐、银杏、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有30余种。
鸡公岽:海拔1389米,是石城县内最高的山。位于横江镇的桃花寨村,山顶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还留有传说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盘。毛竹挺立。环境优美,空气清晰。
通天寨:通天寨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景区山水奇特,峰峦璀巍,佳境天成,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经专家论证,景区被称为“仙人犁田”的龟裂状怪石为全国罕见,极具地质考据价值。通天寨上的玉盂禅寺,建于明代,属全省重点开放寺院。,温泉:四处温泉分别为九寨温泉、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最具开发价值的是九寨温泉。九寨温泉位于江西省石城县屏山镇迳口陂,距县城约16公里。九寨温泉水中含锰、钡、锂、锶、铁等20多种元素,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偏硅酸益于软化血管,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革命遗址: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209名。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央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屏山)、红四军军部旧址(横江秋溪红家垄)、毛泽东和朱德同志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横江)、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客家文化遗迹: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主要有:宋·宝福院塔;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石城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花灯仙子”普晋京中南海演出,“灯彩之乡”美誉蜚声省内外;冯梦龙《三言两拍》中的《喻世明言》中“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的“却说江西赣州府石城县,有个鲁廉宪,一生为官清介,并不要钱,人都称为“鲁白水”。那鲁廉宪与同县顾佥事累世通家。”便提及了石城县。
经济建设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总目标,大力实施“融入海西区、建设新石城”发展战略,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之路,不断优化环境,迅速激活人气,积极抢抓机遇,全县经济稳步向好发展。一、经济运行的整体趋势:
(一)经济增长延续“V”型反弹走势经核算,我县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23033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延续了2009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反弹走势。
(二)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小幅加快走势:分季度看,我县经济呈现逐步加速发展态势。一季度,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5%,二季度GDP累计增速为11.9%,三季度GDP累计增速达12.3%,全年GDP增长11.8%。二、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旅游快速推进:2010年,我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4100万元,同比增长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2%,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3569万元,增长18.7%,比上年同期加快6.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8%,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2666万元,增长18.8%,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0%,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近三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小幅震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6.5:27.6:35.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历年来首次接近36%,标志着我县第三产业正在迈向中级(36%-50%)发展阶段。这一显著变化是2010年我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快速推进旅游景点综合开发、隆重举办生态旅游文化节、高品位高标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大成果,为我县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我县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增长79.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31人次,增长84%;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增长20.2%;旅游外汇收入16万美元,增长19.3%。
二、农业: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112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4.6%。其中,种植业产值48388万元,增长15.8%;林业产值7807万元,增长19.4%;牧业产值23476万元,增长19.6%;渔业产值24941万元,增长17.9%。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发展烟、莲、果、蔬、畜禽等产业。年末拥有果园总面积57903亩,年内新增果园面积2000亩。新开发、改造油茶林1.2万亩,被列为全省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县。年末生猪存栏8.3万头,增长24.7%,全年生猪出栏12.11万头,增长24.5%,家禽出笼93.86万羽,增长0.4%,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3423吨,同比增长40.5%,禽蛋产量1060吨,同比增长124.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7万千瓦,同比增长18.1%,全年实际机耕面积9066公顷,同比增长18.5%。年末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1237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814公顷,分别占94.7%和75.1%。全年农村用电量210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7%。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999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166公顷。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年共完成101个村庄整治点建设,新增直接受益群众3126户14600人,新修公路90公里、改水3183户、改厕3150座。引进农业项目11个,总投资达0.7亿元。改造完善了43个合作经济组织,新组建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1个全市示范性农民合作组织。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7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6200多人,建立了650人的农村科技带头人队伍。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迅速发展,企业户数由2007年的6户增加到2008年的10户,完成产值24416万元,同比增长81.7%,增速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增加值8212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60.7%,增速也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利税总额1620万元,同比增长32.2%。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3476万元,利税总额10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07%和9.58%。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9392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24.1%。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3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15万元,同比增长5.5%,其中竣工产值5896万元,同比增长7.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1863平方米,竣工面积121178平方米,其中住宅91174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725万元,同比增长44.8%,增速同比提高31.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625万元,同比增长28.3%,增速同比提高12.9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完成投资10870万元,同比增长18.3%;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5755万元,同比增长31.3%;工业投资6300万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5%。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290万元。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5448万元,同比增长18.2%,增速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县城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27038万元和1841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2%和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386万元,同比增长19.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51万元,同比增长13.1%;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211万元,同比增长5.8%。对外贸易降幅明显。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6.4万美元,同比减少24.4%,其中出口29.6万美元,同比减少70.7%。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签约内资6.2亿元,实际进资5.3亿元;签约外资1070万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360万美元。
六、交通、通信: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93公里,其中高级路面657公里。年内新修农村水泥路106公里,旅游公路10.2公里,新建乡村便民侯车亭10个。行政村通公路比重达100%。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10346.9万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13292.2万人公里。通信事业保持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27302部,比上年减少528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31.2部/百户。手机用户78600户,比上年增加15000户。宽带用户4328户,比上年增加516户。
七、金融、保险:金融运行平稳。一是存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459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8184万元,增长33.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560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1132万元,同比增长30.6%。二是贷款增长减速。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490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8744万元,同比增长19.3%。三是现金匀速回笼。1-12月,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527714万元,同比增长7.6%,现金总支出518995万元,同比增长10.5%,净回笼现金8719万元,同比下降57.6%。保险行业稳步发展。全年县财保公司和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216万元,同比增长1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9万元,同比增长6.1%;人身险保费收入2657万元,同比增长16.4%。全年赔款及给付支出1634万元,同比增长32.2%。其中,财产险赔款及给付支出636万元,增长216.4%;人身险赔款及给付支出998万元,同比下降3.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普通小学99所,在校学生34171人,招生6494人;普通中学20所,在校学生17596人,招生551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县参加高考人数2657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334人,上线率12.6%,上线人数万人比居全市第七位。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年内申报科技专利6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大成效,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全县国有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08人,其中高级职称271人,中级职称1359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97场,群众业余演出队26个。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0个,图书馆1个,藏书4.4万册。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96%,电视人口覆盖率97%。2008年我县被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城灯会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城砚制作技艺被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6家,其中医院2家,卫生院14家;拥有病床798张;卫生技术人员782人,其中执业医生269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年内我县运动员在全市体育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2枚;在全省老年人柔力球比赛中获自选套路第一名和竞技项目第二名。2008年我县被评为全市群众体育先进县。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年末户籍人口309684人,比上年末增加4291人,其中非农人口50397人,占总人口16.3%;60岁以上人口3419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701人,出生率18.5‰;死亡人口788人,死亡率2.6‰;自然增长率15.9‰。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55元,同比增加915元,增长8.0%。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574元,同比增加50元,增长2.0%。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88元,同比增加476元,增长7.4%。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新增就业人数263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有13311名职工和2376名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4700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全县共12295人被确定为农村低保对象,有5930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9271人,参合率90.08%,全年支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541.48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201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733人。继续开展了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的移民扶贫工作,移民搬迁安置农民515人。县民政局办福利院1个,供养35人。城镇、乡村办敬老院13个,供养727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加大了对污染项目的治理,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县城总体环境更趋好转,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地表水达到三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良好。
唐置
唐设石城县,辽天赞二年(923年)属滦州。元至元至元二年(1265)撒。故治在今河北滦县今唐山市东矿区开平区一带。民族宗教
民族:石城有汉族、畲族、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满族、白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6%。宗教: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后传入。唯因教义相异,历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唐末五代重道轻佛,道兴而佛微。至北宋,佛教始得复兴,迄南宋又渐衰落,明太祖极崇佛教,邑内寺院众多,香火旺盛。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内修建仙坛多处,道教为这一振。清代,佛教渐盛,寺院多达90余所,道教则渐见衷落,道观废败,道士流散乡间,或改奉儒佛二教。明末清初之际,有多种民间会道门传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这些会道门均在解放后逐渐消亡或被取缔。清末至民国初年,天主教传入,解放后消失。解放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业受国家法律保护。
体育卫生
体育事业:2006年,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组织举办面向不同阶层的各种各类运动会36次,参赛人数5000余人;全县中、小学校体育达标合格率98%,其中优秀率20%,良好率60%,及格率85%。全年参加市级以上运动比赛,共获16奖牌。卫生事业:全年财政卫生经费支出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5%。2006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14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4个,预防保健机构15个;各类诊所、门诊部38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49张,卫生技术人员494人;全县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6人。2006年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乙肝疫苗95%,卡介苗97.5%,糖丸96.1%,百白破95%,麻疹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