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荆门市地图 >
东宝区地图
东宝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环境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东通孝感下汉泸,与安陆、应城接壤,距武汉市217公里;南连荆州通湘粤,与江陵、潜江、天门毗邻,距荆州市80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与南漳、远安、当阳交界,距宜昌市120公里;北望襄樊达中原,与宜城、随州相连,距襄樊市111公里,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历来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东宝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15〞(马河镇易畈村沙滩河叉口)-112°21′15〞(牌楼乡杨冲村马家集),北纬30°46′02〞-31°27′58〞(仙居太平村胡湾)。全区南北最大长度约70.75千米,东西最大宽度48千米。面积1645平方千米。荆门东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荆山之灵脉,南拥江汉平原之富庶,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境内北部层峦叠翠,中部岗岭起伏,南部沃野舒展,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地形兼具、优势兼得。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温暖季风型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市年平均气温16.1℃,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种50多种,矿床(点)543处,探明储量并开发利用的矿产达23种。尤其是非金属矿具有矿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其中,在石油钻探和航天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用途的累托石储量673万吨,居全国之首;石膏、白云岩和水泥用石灰岩储量居湖北省第一位,分别为11.6亿吨、12.5亿吨和6亿吨,磷块石储量3.6亿吨,居省前列。全境大小河流600余条,水域面积18.49万公顷,地表水、地下水总量为40.1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28万千瓦。荆门平原土质深厚肥沃,丘陵岗地宜草宜木,土地自然生产力高。全市各类土地面积1219.26千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49.4千公顷,森林面积340千公顷,淡水养殖面积5.95千公顷,人平分别为1.2亩、1.7亩和0.3亩。森林覆盖率35.7%,活立木蓄积量1120万立方米,树木136科251属485种。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多达24种,其中石灰石、石膏、方解石储量分别达到46亿吨、10亿吨、1.8亿吨,均居全省之最,极具开发潜力;原煤储量达5000万吨以上;水泥粘土储量达3100万吨;硫铁矿、石英矿、陶土、铁、铜、硅、矾土、大理石等资源均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森林覆盖率高达58%;柑桔、香菇、黑木耳、乌臼、核桃、板栗、银杏等特产畅销全国各地,香菇、黑木耳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人文

荆门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政权-权县(公园前106年)即诞生于此。世界文化遗产、三国遗迹和楚文化历史使荆门这座城市古色诱人。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是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帝陵,也是最大的单体帝陵,其最大特殊之处是一陵两冢,整个陵园占地180公顷,由30余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组成,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其布局之妙,石雕工艺之精美,是明、清以来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三国文化在荆门也有很深的积淀,武圣关公治理荆襄九郡,扼守荆襄古道时,屯兵东宝,留下了“大架槽”、“响铃岗”、“城南纪山之南10公里处,因名纪南)建都400多年,王公贵族死后均葬于荆门纪山一带,其中最大的一座王陵即是著名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墓。1993年在郭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郭店楚简”轰动海内外,其记载的《老子》曾一度改写中国思想发展史,被誉为中国人文历史的大发现。境内的最古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新时期时代(距今4600多年前)长江流域人类的聚集地屈家岭文化和沙洋马家院文化遗址。最具影响的历史遗迹是唐代新罗国(现朝鲜半岛一带)太子墓、西汉绿林起义遗址。荆门市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精品近万件,有“中国第一湿尸”的郭家岗战国女尸(距今2300多年),郭家岗楚墓丝绸,中国最早的漆绘人物画-包山《迎宾出行图》,世界上最丰富的先秦楚简-郭店楚简等十余件中国第一的文物。荆门人杰地灵,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贤。春秋时期(公元前6-5世纪)道家创始人老莱子隐居荆门,躬耕讲学,斑衣娱亲;楚国神射手养由基百步穿杨的故事,楚辞赋家宋玉、民间歌舞家莫愁女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千古绝唱,宋代(公元12世纪)理学大家陆九渊曾任荆门知军,并在荆门度过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岁月,民族英雄岳飞曾在荆门筑城抗金,唐朝陈子昂、刘禹锡、杜牧、宋代苏氏三父子、欧阳修等在荆门留下了许多诗章。

设施建设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焦枝、荆沙、长荆铁路与207国道、襄荆高速(襄樊至荆州)公路纵横交错,皂当(天门皂市至宜昌当阳)、荆潜(荆门至潜江)、荆南(荆门至南漳)等省级公路贯穿全境,已全线动工的武荆高速(武汉至荆门)和荆宜高速(荆门至宜昌)将在东宝汇合,与沪蓉高速、京珠高速联网,届时在1个小时内到达宜昌(三峡),1个半小时内到达武汉。长江航道的沙市港及沙市机场、襄樊机场、三峡机场距东宝均只有100公里左右。优越的条件使一大批中央和省属企业落户东宝,全国特大型石化企业荆门石化总厂、华中电网主力之一荆门热电厂、三峡工程水泥定点生产企业葛洲坝水泥厂以及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的第六○五研究所等均在东宝境内。国家三条微波通道、四条光缆穿境而过,使东宝与全国各地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东宝电力设施完善、供应充足,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投资环境良好,发展前景广阔。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15.9%。新、续建各类项目108个,其中投资过千万元项目21个。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漳河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和省第三届“楚天杯”奖,子陵铺镇、牌楼镇、马河镇进入市级重点镇行列。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荆南路、荆石路全面建成通车,新建通村油路68.3公里。扎实开展“平安东宝”创建活动,在全市率先进入湖北省“平安县市区”行列。

旅游资源

东宝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巍然耸立的东山宝塔,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依然形态稳健,气势轩昂;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龙泉书院古朴典雅,学风浓厚,培育出一代代英才,点缀其间的象山四泉(龙泉、蒙泉、惠泉、顺泉)闻名遐迩;以捉马洞、仙人岩为主的三国古战场遗址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唐安古寺、洪山寺、千佛洞依山傍水,清新幽静;老莱子山庄、圣境山、九龙谷、白云楼等道教遗迹和名胜源远流长;形成于中生代的天然溶洞----香龙洞内钟乳石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的漳河水库风光秀丽,景色怡人,被湖北省列为“着力建设的10个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区”之一。禀承“绿色东宝、天然氧吧、有机食品”发展理念的东宝已越来越成为理想的人居之地。

经济状况

2007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区域生产总值72.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45亿元、47.16亿元和19.06亿元,分别增长9.6%、12.9%和15.2%。实现区属生产总值35.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45亿元、17.95亿元和11.24亿元,分别增长9.6%、206%和1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4:42.1:38.5调整为18.1:50.4:31.5。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城镇在岗职工15212人。年内新增就业岗位5003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48人,其中4050人员154人。完成就业前培训282人,再就业培训365人,农村劳动力培训996人,在岗培训71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较小,发展速度不够快,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观;农业农村基础还比较脆弱,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业:现已形成以多家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建材为支柱的跨越32个行业门类的工业体系。主导产品有成品油、水泥、啤酒、化肥、包装机械、聚丙烯、布洛芬、电子元器件等。2007年,全市引进项目483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6个,亿元以上项目28个。荆门热电厂三期扩建工程2台60万千瓦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扩能改造、洋丰中磷120万吨采选矿等项目进展顺利,天茂集团二甲醚一期工程、京兰集团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众和纺织年产20万锭紧密纺一期工程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福耀汽车玻璃、葛洲坝水泥厂子陵日产4800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钟祥雨润、团结激光、湖北爱斯曼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28家;亿元企业增加10家,达到62家。筹资1.5亿元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国宝”牌大米和“洋丰”牌过磷酸钙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洋丰”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达到39个。
农业:2007年,农业在大灾之年获得丰收,粮食总产达到231.88万吨,增长7.6%;棉花总产4.56万吨,下降5.7%;油料总产31.62万吨,因面积调减下降7.2%;生猪、家禽、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保持大幅增长。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6家。国宝桥米集团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顺利实现湖北“一袋米”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扩大板块基地规模,建成200万亩优质稻、180万亩双低油菜和5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优质化,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00个,水产板块达到50万亩,建成速生林175万亩,“三品”标识农产品达到172个。全市农机总动力跃居全省第3位,成为全国首批农机化建设示范区。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被确定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安全饮水工程44处,解决2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沼气池2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