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区地图
东湖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东湖区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和潜力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全区可利用土地面积190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面积24万亩,林地面积1.5万亩,优质耕地2.4万亩;有丰富的过境地表水资源,乌勒革宁河、新开河相通穿越南北,全区75%的耕地可利用两河水灌溉;优质褐煤探明储量21亿吨,能源开发的资源基础雄厚;淡水养殖水域面积1.06万亩,其中达兰鄂罗木河、海拉尔河、新开河三河交汇而成的二子湖占全区整个水面的50%,通过新开河与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呼伦湖相通,属营养型湖泊,水质良好,无污染,天然饵料比较丰富,所产的鲤鱼、鲫鱼、狗鱼、鲶鱼、黄金虾和湖蚌是天然的绿色水产品,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天然湿地面积10万亩,湿地内有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鸟类八十余种;野生资源中野生动物主要有狼、狐狸、水獭、黄羊、野兔等十余种,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花脸蘑、草蘑等,属天然绿色食品,另有黄芪、柴胡等野生中草药十余种。旅游相关
市内乘车路线:14路、36路、401路、402路、411路、413路、515路、605路、701路、712路、578路、573路、537路、电1专线、8路电车、643路门票:听涛景区试行免费,磨山景区60元/人,落雁景区10元/人,马鞍山城市森林保护区10元/人
地缘优势
东湖区北与俄罗斯接壤,行政中心距中俄边境仅2公里,西距市区25公里,境内有滨洲铁路、301国道纵贯而过。铁路东经哈尔滨通向全国,西向后贝加尔通往俄罗斯、欧洲,形成联接欧亚铁路运线的大陆桥;301国道向东并入全国公路网,西穿新巴尔虎右旗通蒙古,北入满洲里公路口岸直达俄罗斯,成为农产品“内集外散”的两大交通动脉。便利的交通将呼伦贝尔市区域内的海拉尔区、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等农业旗市联为一体,组成彼此互补、区域化布局的全呼伦贝尔市区域创汇农业协作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网络,也使得国内其它农业地区成为东湖区依托品牌出口创汇的后方基地。根据中俄两国口岸协定,目前东湖区正积极筹建力争早日启动开通位于东湖区境内的中俄二卡--阿巴该图双边公路货物运输口岸。该口岸距俄红石市45公里,距阿巴该图镇仅6公里,对推动双边经贸往来、发展旅游产业和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伟人赞美东湖
东湖湖山秀美,岸线曲折,岛渚星罗,34座葱郁的山峰紧紧环绕着东湖。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使毛主席留连忘返,从1953年——1974年毛主席曾26次到东湖,东湖成为毛主席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朱德同志曾挥笔书下“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定比西湖强”的千古绝句。光谷成长历程
1988年:新成立的东湖高新区仅24平方公里。至2010年,光谷先后进行了4次扩容。1998年:黄德修与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周济畅谈了在武汉大力建设光电子产业的设想,得到周济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周济说:“光电子技术非大搞不可。”黄德修说:“搞小了等于白搞,搞慢了等于‘自杀’。”黄德修的观点和周济不谋而合。不久,黄德修向武汉市科委递交了《关于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中国光谷”的建议》。一石激起千重浪,黄德修的这份建设“中国光谷”的建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很快作出决策:“中国光谷”这面大旗,武汉志在必夺!
2000年3月:许其贞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1331号提案,建议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
2000年5月:杨叔子、熊有伦、赵梓森、周济等26位在汉院士联名签字,请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
2000年6月30日: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对“1331号提案”作出答复:支持以国家级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建设集研究开发、产品生产、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计委分别于2001年2月和7月正式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从此“武汉·中国光谷”开始着手建设。
2001年:洪山区的4个村、江夏区的9个村交给开发区托管,净增10多平方公里。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2007年:江夏区豹澥镇划入东湖高新区。
2008年:洪山区九峰乡及其九峰村等十村一委整体移交东湖开发区托管,主要用于建设光谷生物城。至此,东湖高新区面积扩大至221平方公里。
2010年:东湖高新区第四次扩容。光谷拥有了总共518平方公里的区域。
光谷发展历程
创始: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出台了影响深远的“863”计划。在这一背景下,武汉于1988年成立了东湖高新区,并在3年后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借助东湖高新区宽松的氛围和优惠的政策,许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到高新区办公司创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烽火科技、华工科技、楚天激光……这些如今光谷的明星企业,其起步之初都是带有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背景。这一点,与美国的硅谷有相同之处。上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周围开始出现了一些中小型公司,而很多公司的领头人物就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这就是“硅谷”的雏形。东湖高新区也好,硅谷也罢,“产、学、研”一体化格局,是它们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进入新世纪,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产业在国内已经居于领跑者行列。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像硅谷那样成为某个行业的领袖?偶然的一个契机,让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决策者们找到了灵感。那是2000年3月,许其贞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京提交了一份《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提案。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敏锐地觉察到,此举对改变武汉经济结构、实现光电子行业一个新的跃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年5月,湖北省和武汉市一致确定:举全省之力,建好中国光谷。在万众瞩目中,光谷闪亮登场——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复,同意在武汉东湖国家高新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也就是“中国光谷”。然而,一场意外的“寒流”正在袭来。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全球光电子产业进入了大调整时期,世界主要光通信设备厂商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许多光电子产业巨头纷纷收缩规模,减缓投资,这对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中国光谷来说,无疑影响巨大。怎么办,是继续原有战略还是改弦易辙?刚刚起步的中国光谷,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创业:很多创业者是骑着自行车来到光谷的,几年以后,他们开着汽车出去,光谷人以创业冒险为荣……,在光谷人看来,21世纪是光电子时代,光通信、激光技术等,将更加深刻地介入到百姓生活中。全球光电子产业的调整,市场格局重新“洗牌”,这对起步较晚的中国光谷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就这样,在全球光电子产业进入寒冬之际,中国光谷审时度势,果断做出了继续重点发展光电子产业的战略决策,推出了一系列“大手笔”: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企业长飞公司大笔投资5.4亿元,扩建生产线;我国光通信领域的权威武汉邮科院,投资1.97亿元用于新型光通信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受此鼓舞,一大批跨国公司如阿尔卡特、惠普等,也纷纷来到光谷投资……,光谷的发展需要大企业、大投资的带动,同样也需要培养一些充满活力的小公司、小企业,让他们成为光谷未来发展的中坚。在研究国际一些知名的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后,中国光谷在吸引大企业进园的同时,把着力点放在了创业环境的建设上,希望通过提供一个局部良好的小环境,使一些中小企业源源不断地成长起来,让光谷成为培育大企业的摇篮。为此,光谷陆续成立了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光谷创业街、留学生创业园、华中软件园等各类“孵化器”7家,任何创业者只要有创业想法和可行项目,都可以来到“孵化器”办企业,由“孵化器”全力为他们提供资金、设施和手续代办等各种支持和服务,直到读完“小学、中学、大学”,顺利毕业,进入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孵化器”降低了企业初创之际遇到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存活率,培育了一批成熟的企业家。仅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截至目前就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800多家,毕业企业500多家。“很多创业者是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的,几年以后,他们是开着汽车出去的。”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一位领导如是说。为大企业扩张提供空间,为小企业成长提供土壤,光谷靠两条腿走路,终于顺顺当当走出了全球光电子产业的低谷,走出了自己的路。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光谷基本上保持了年均30%的增长速度。这其中,光电子行业起到了“半壁江山”的支撑作用。2007年,中国光谷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并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软件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挺过市场寒冬的中国光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升,由此也形成了更强的聚集效应,国内外著名企业及四方才俊,纷纷涌到这里谋求新的发展机会。“智慧之光、财富之谷”,成为中国光谷的一个形象写照。
创新:2006年10月,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中国光谷是6个试点园区之一。世界一流的科技园标准是什么,中国光谷离它还有多远?光谷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先把眼光瞄准了国际上那些“拔尖”的科技园——美国硅谷,聚集两成全球前100名高科技公司,几乎占全美GDP的4%,是科技创新与商业化的有机结合;英国剑桥,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平均每家公司只有10多名员工,主要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日本筑波,聚集了日本27%的国家研究机构,突出科技研发。这些当今世界上公认的首屈一指的科技园,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突出技术创新。创新,是它们的发展之“魂”。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光谷人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2001年,光谷核心企业之一的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弥补国内空白,研制自己的五轴联动数控龙门铣床,曾通过外贸部门两次向外国政府申请进口许可,都没有得到西方国家批准。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就进口了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用来加工潜艇螺旋桨,使得潜艇噪声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西方反潜技术失败,引起西方国家极大恐慌。知道这一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中数控进口该设备会“碰壁”了。因为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是具有超越经济价值意义的战略物质,就算你出再高的价格,西方国家也是断然不会卖给你的。外国人不卖,拼尽全力也要自己搞出来!最终,华中数控自主研发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数控系统。2006年2月,我国第一台国产化的五轴联动数控龙门铣床,在南昌完成了最后的安装调试。不仅仅是这一个项目:2005年,烽火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出了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跑得最快的光传输系统,该系统1秒钟内能传输1000部DVD,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这项技术;同样是烽火科技,在最近几年内接连提出了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标准垄断;2006年,长飞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纤拉丝炉正式投入使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能将直径150毫米的光纤预制棒拉出2000公里长的一根光纤,打破了国外大公司技术封锁;中国光谷里的海创电子、楚天激光等企业开发的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奔月上得到应用;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光谷的创新之路必将更加辉煌!
提高:如今,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光谷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光谷技术专利申请量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2006年就达到2400项。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光谷在全球光电子产业分工中,也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过渡。
光谷详细介绍
产业:中国光谷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优势: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就: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时,充分肯定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做法;温家宝总理希望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新区,经过5到10年的努力,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东湖高新区:东湖高新区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主要经济指标力争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财政收入60亿元。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光谷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科技园区和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为跻身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前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湖北省、武汉市在全国较早进行转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探索。1984年,武汉市政府成立“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进行规划研究和筹建工作,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1991年,国务院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7月,国家科技部和外交部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APEC科技园区。2001年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2001年7月6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目前,高新区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武汉·中国光谷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在充分释放东湖地区积淀的巨大科教能量的基础上,推进持续创新,实现充分发展,在延伸产业链、壮大企业规模、培育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不断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