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鄂尔多斯市地图 >
东胜区地图
东胜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渊源

东胜区境在夏代为熏育部落活动的地区。商代为舌方、鬼方等部族的游牧之地。到西周时成为1严犹之牧境。春秋初期被林胡等部族占据。秦昭王三十五年后(公元前272年后),为防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秦国修筑了从临挑(今甘肃由民县)经今市境潮脑梁乡中部到榆中(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的长城,今市境长城以东为秦国上郡,长城以西属楼烦、自羊游牧之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派大将蒙恬领兵30万,北击匈奴,占据河南地,今区境全部属秦上郡。秦末,匈奴又复南下,今区境为匈奴驻牧地。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派将军卫青、李息等击败匈奴、楼烦、白羊等部族,今区境归汉所辖。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汉设西河郡,今区境属西河郡辖地。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卢芳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等郡,今区境属其所辖。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卢芳北逃匈奴,今区境复归东汉西河郡。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南匈奴投靠汉王朝,并进入西河郡。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治所由平定迁至离石,今区境成为南匈奴牧地。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鲜卑族拓跋猜卢出兵击败匈奴,今区境被拓跋部所据。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铁弗刘虎部由晋北迁居境内,并归附汉(前赵),今区境成为前赵辖地。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今区境属后赵朔州地;但由于后赵势力较弱,经常遭到前赵的攻打袭击,境内便成为前赵和后赵征战的战场。秦(前秦)甘露元年后(公元359年后),铁弗部酋长刘卫辰即位后,向晋、前秦分别称臣。前秦建元元年(公元365年),秦荷坚封刘卫辰为夏阳公,今市境为前秦所辖。北魏登国六年(公元391年),今区境归北魏所辖,后为后秦辖地。夏龙升元年(公元407年),今区境为赫连勃勃大夏幽州代来城辖地。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发兵攻克大夏国,今区境复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北魏置夏州,今区归北魏统辖。北境属夏州化政郡。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今区境属西魏夏州化政郡。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西魏被北周取代,今区境属北周夏州弘化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置榆关总管,境内属其管辖。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设置榆林县,今区境东部为云州榆林县辖地。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又设置富昌县,今区境为云州富昌县所辖。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划云州的榆林、富昌、金河3县设置胜州,今区境属胜州富昌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改胜州为榆林郡,今区境属榆林郡富昌县。隋义宁元年至唐贞观二年(公元617~628年),今区境先后为郭予和、梁师都所据。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王朝打败梁师都后,仍置胜州,今区境大部属胜州,西部一小部属夏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将胜州改为榆林郡,辖榆林、河滨2县,今区境属河滨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将榆林郡复改为胜州,今区境属胜州河滨县。契丹(辽)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契丹打败振武军,将胜州居民迁往黄河以东,胜州被废弃,今区境东部归契丹所有。同时,在黄河东岸今托克托县大皇城地设州治,因治所在原胜州以东,故名东胜州.隶西京道,“东胜”之名遂始于此,但今区境当时不属东胜州。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平夏部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与宋和好,被宋真宗赵恒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今区境西部属于党项领有的夏州。辽重熙十八年(公元1049年),辽征西夏,设立河清军,今区境东部隶属于辽,西部隶属于西夏。西夏元德八年(公元1126年),今区境全部为西夏所据。蒙古(元)太祖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征伐西夏,今区境为蒙古辖地。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今区境属元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东胜州。明朝取代元朝后,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废东胜州置东胜卫,隶大同行都指使司。东胜卫领5个千户所,今区境属五花城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八月,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5卫,次年二月并5卫为左、右2卫,今区境为东胜右卫辖地。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今区境被蒙古部所据,东胜右卫城迁至遵化县。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今区境复为明所辖。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九月,明复置东胜卫。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至明崇祯年间,蒙古鞍扭字来、毛里孩、阿罗出、火筛、鄂尔多斯等部先后驻牧今区境。后金(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鄂尔多斯济农额磷臣与后金订立盟约,归顺后金,今区境为后金藩属地。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廷分鄂尔多斯部为6旗,自成1盟,为伊克昭盟。今区境大部属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牧地,添尔漫梁、塔拉壤两乡的北部及潮脑梁乡属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牧地。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后,牧地大多放垦,陕西、山西汉民大量迁居境内。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三月,清廷批准设置管理郡王、札萨克两旗垦地汉民事务的东胜厅,为口外十二厅之一,隶山西归绥道。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正月,东胜厅设立抚民理事府,寄治于包头镇,同年九月在境内罕台庙设立公所二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年底,辛亥革命暴发后,山西革命军占领包头镇,将包头镇、东胜厅、五原厅合为包东州,不久又重新分设。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5月,东胜厅改置东胜县,隶山西归绥观察使,县治寄包头文曲巷广生店。境内蒙古族仍归原属各旗管理,这种蒙不归县汉不属旗的政策一直沿续到1949年。民国3年(公元1914年)晋绥分治,建绥远特别行政区,东胜县归其所辖。民国4年(公元1915年),县治由包头移驻境内羊场嚎所建衙署(今东胜城区蒙医研究所附近),因土匪的侵扰,于民国5年(公元1916年)县治再度寄设于包头。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绥远省,东胜县归绥远省直辖。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县治由包头移驻县境陶油坊(今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乡境内)。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在羊场嚎旧衙署处建成县城,县治移驻城内。民国28年(公元1939年),东胜县隶属绥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随绥远“九·一九”起义和平解放。1949年12月,东胜县由绥远省直辖县改归绥远省伊克昭盟所辖。1954年,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领导。1958年3月,东胜县鸡盖沟乡的红旗、新胜、民胜3个高级社划归达拉特旗。至此形成东胜市境域现状。其所辖地域为:东至潮脑梁乡的店沟与准格尔旗暖水乡搭界;东南到塔拉壤乡的旧庙沟与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乡相邻;南至布日都梁乡的灶火壤与伊金霍洛旗哈巴格希乡毗邻;西南到漫赖乡的高家湾与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苏木相连;西至巴音敖包乡的韩家渠与杭锦旗塔然高勒乡接壤;西北到柴登乡的苗家吃台与达拉特旗青达门乡相接;北至添尔漫梁乡的毛匠渠与达拉特旗耳字壤乡交界;东北到塔拉嚎乡的红泥塔与达拉特旗敖包梁乡连接。东西长106公里,南北最宽处35公里,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胜县,设立东胜市(县级),仍归伊克昭盟领导。1984年1月1日正式撤县设市,2000年撤市设区。2006年,全区辖泊尔江海子镇、罕台镇、塔拉壕镇3个镇,下设46个行政村;东胜城区设交通、建设、林荫、公园、富兴、天骄、哈巴格希、诃额伦、巴音孟克9个街道办事处,下辖46个居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

概述:东胜区辖6个街道、6个镇、1个乡。
街道:交通街街道、公园路街道、林荫路街道、建设街街道、富兴路街道、天骄路街道、
镇:泊尔江海子镇、柴登镇、罕台镇、万利镇、铜川镇、布日都镇
乡:哈巴格希乡。东胜区辖9个街道、3个镇、1个乡:交通街街道、公园路街道、林荫路街道、建设街街道、富兴路街道、天骄路街道、哈巴格希街道、巴音门克街道、诃额伦街道、泊尔江海子镇、罕台镇、塔拉壕镇。
交通街道:总面积约5.5平方千米,总人口76980人,其中流动人口23923人。辖4个社区、1个村委会。
公园路街道:东至那日松路,西至杭锦北路,南至鄂尔多斯大街,北与塔拉壕镇为界。是市、区两级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辖区总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65406人。辖1个村(碾盘梁,由7个社构成,有常住村民1846人)、4个社区(育才、园林、民生、红波,共有18个居民小组)。
林荫街道:位于东胜区中南部。东与富兴街道办事处搭界;西至杭锦南路,与建设街道办事处毗邻;北至鄂尔多斯大街,与公园街道相连;南至109国道。总面积4.8平方千米,总人口61964人。辖5个社区(绒纺、便民、技工、文苑、益民)
建设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84年。位于杭锦南路以西,鄂尔多斯市西街以南,109国道(以原至天骄街道办事处与原布日都镇界限为准)以北,天骄路以东。总面积5.5平方千米,总人口50284人,其中农业人口2450人,流动暂住人口15770人。辖5个社区(利民社区、育英社区、新巷社区、新丰社区、桥西社区)、1个村委会(郝家圪卜村),42个居民小组。办事处驻杭锦南路30号街坊。
富兴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1年。位于市区东郊,总面积9.12平方千米,总人口35460人,其中农业人口780人,流动人口有17020人。
天骄街道:位于东胜区城郊,天骄路以西、旧210国道(团结路)以东,伊煤路至民族街(旧109国道)及铁路以南、109国道(原天骄街道与布日都镇界线)以北。总面积8.2平方千米,总人口31666人,其中常住人口20752人,流动人口10914人。辖1个村(大庙梁村)、4个社区(大桥、铁路、铁西、天骄)。
巴音门克街道:位于东胜城区西部,东和天骄办事处以旧210国道为界,南与原布日都镇毗邻,西与罕台镇接壤,北与诃额伦办事处以铁路为界。总面积17平方千米,总人口2362人,其中常住人口2133人,辖2个村,7个居民小组。
哈巴格希街道:位于东胜区与伊旗阿镇之间,距离伊旗阿镇2千米,距离东胜区23千米。总面积371.5平方千米,总人口7514人,其中农牧业人口7287人,蒙古族208人。辖8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和4个移民小区。鄂尔多斯市的政治、金融和文化中心——康巴什新区座落于此,新区规划控制面积155平方千米,建设面积32平方千米。
诃额伦街道:成立于2005年11月,位于东胜市区北部,东至杭锦路延伸(区五中西墙);南至伊煤路民族街;西至包神铁路;北至北出口立交,北环城线。总面积18平方千米,总人口27937人,辖3个社区(陈家渠社区、伊煤社区、赛罕社区)和1个村(营盘壕村)。
泊江海子镇:位于市区西50千米,东与东胜区罕台镇毗邻,南与伊金霍洛旗接壤,西与杭锦旗相连,北临达拉特旗。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海拔1371米—1615米。总面积105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74人,辖20行政村,156个村民小组。
塔拉壕镇:位于东胜区东北部,距市区6千米。2005年11月,由原铜川镇和万利镇合并而成,是东胜区唯一中心镇。总面积600平方千米,总人口13800人,其中农业人口12600人,辖13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
罕台镇:位于东胜区的西部,距市区9千米,南与伊金霍洛旗毗邻,北与达拉特旗接壤,西与泊江海子镇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09度39分23秒-109度56分16秒、北纬39度43分23秒-39度55分37秒。总面积562.5平方千米,总人口18425人,辖13个行政村,109个村民小组。2004年,东胜区辖6个街道、6个镇、1个乡:交通街街道、公园路街道、林荫路街道、建设街街道、富兴路街道、天骄路街道、泊尔江海子镇、柴登镇、罕台镇、万利镇、铜川镇、布日都镇、哈巴格希乡,以及东胜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巴什新区。共有61个村委会、37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6.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55万人,农村人口5.98万人。(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2005年鉴》),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铜川镇和万利镇合并为塔拉壕镇;设立巴音门克街道、哈巴格希街道、诃额伦街道等。

资源富集

东胜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东胜地处有中国21世纪能源接续地之称的鄂尔多斯盆地,境内和周边地区资源富集,尤以优质煤炭闻名遐迩,石灰岩、石英沙、建筑粘土、陶瓷粘土等资源储量惊人,开发潜力巨大,东胜农畜产品、林果山珍、中药材久负盛名,发展建材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东胜交通发达,109、210国道在此交汇,包东、东苏高速公路贯穿市区,包神铁路、包府公路沿市而过,包西、准东、东乌铁路正在兴建,公铁交通干道与全国公铁路网相连通,市区距包头机场96公里,距建设的鄂尔多斯机场10分钟车程,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248公里,距西安、北京800公里,为晋、陕、宁、蒙四地及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陆路运输要冲。东胜信息集中,网通、电信、移动、联通等几大信息网络覆盖全境,以东胜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和信息通讯网络已经形成。

自然特点

地质地貌:1、构造,东胜区,东胜区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北部的伊陕斜坡上,北邻乌兰格尔隆起。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南向西倾斜的缓倾单斜层。地质倾角一般为3~5度。基地为太古界古老变质岩系。元古代和下古代处于隆起状态,从上古代的中晚石炭纪开始接受沉积,沉积覆盖层包括华力系构造层、印支构造层、燕山构造层和喜山构造层。2、地貌,东胜区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在西部巴音傲包厢布日嘎斯泰村,海拔1615米,最低点在东部塔拉壕乡红泥塔村,海拔1269米。按地貌特征,全市可明显地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发柴登乡的城梁村至漫赖乡的海子湾村一线为界,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区。
气候:东胜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度65.7~70.3,主要受西北环流与极地冷空气的影响,气候特征为:春季干旱,夏季温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季度更替明显,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春季长温快,降水量少,大风多,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春季是过渡性季节,蒙古高压减退,太平洋副高压加强北上,气温迅速回长,5月中下旬春霜结束。由于长温快,降水少,风大,土壤中水分蒸发强烈,气候干燥,土地干松,春旱严重,沙化加剧。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气候湿润。该季虽然短促,气候变化却很明显。秋季降温快,气候凉爽,霜冻严重,冰雹多,气候变化明显,多数年份,天高气爽,光照充沛,是农牧草成熟的大好季节。该季节内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出现雷阵雨并伴有冰雹、大风天气。“二、八月龙口夺食”,就是说该期容易出现冰雹,仅8、9月的冰雹几率占全年的28%~32%。冬季漫长而寒冷,寒潮天气多。该季节是季风极盛期,盛行西北风,蒙古高压势强,冷空气不断暴发南下,受极地冷气团的影响,冬季长达6个月,季平均气温零下11摄氏度。受西北风带高空低压槽的东移影响,寒潮天气频繁发生,并伴有降雪、大风天气。
灾害性天气:1、干旱,境内受旱灾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为全市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一般年份春季均受干旱影响,夏旱和秋旱次之,受灾率在30%以上。每年从6月后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旱情仍不能缓解。冬季降雪很少,土壤水分蒸发强烈,湿润系数小,使春旱加剧。故有“十年九旱”之称。2、风,境内大风的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和周围地形的影响,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5月,由于蒙古冷高压所控制,每当寒潮到来便形成大风。特别是在春季的3~5月份,由于气温回升快,天气系统过境频繁,产生的大风次数更多。境内大于等于每秒17米的大风日数28.1~47.7天。沙暴日数19.3~26.6天,最多年份达70天。大风吹蚀着没有植被或很少植被的疏松土壤表层,土壤中的粘粒物质和各种养分逐渐减少,流沙顺风吹扬,埋压农田、草场、道路、村庄,给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3、雹,境内有80%的年份出现冰雹,年冰雹日数东部地区最多11天,西部地区最多7天;最早出现在3月,最晚出现在10月。其危害又轻有重,轻则损坏禾苗,造成粮食减产,重则造成粮食绝收、伤害人畜等。雹灾一般范围不广,对农业的危害终于牧业。4、霜冻,霜冻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境内初霜冻(秋霜冻)出现机率较多,终霜冻(春霜冻)出现机率较少。泊尔江海子及附近地区,因地势低洼,初霜冻比相邻地区早10天左右,终霜冻也比相邻地区晚10天左右,而且每次危害非常严重,成为全市生长期最短,霜冻强度最大的地区,号称“存霜圪卜”。5、寒潮,秋、冬、春季因受北路和西路冷空气影响,形成寒潮大风等恶劣天气。冬前寒潮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使大田作物被冻,牧草提前枯黄,体弱母畜流产,引起人畜疫病等。冬、春的寒潮会影响牲畜保膘、保胎、接羔保育、配种剪毛,增加老弱病畜的死亡率,冻死禾苗等。如果出现伴有大风雪的寒潮天气,带来的损失会更大。6、洪涝,因市境东部属丘陵沟壑地区,沟壑纵横,西部为波状高原地区,是毛乌素沙地的延伸地带,地形较为平缓,所以,遭受洪涝灾害的程度东部较为严重。7、雪,由于境内冬季降雪只占年降水量的0.1%~0.2%,所以降雪造成灾害的机率较少,但个别年份降雪较多,给牧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城区建设

东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整体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东胜按照“城乡统筹,三化互动”的发展思路,遵循“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坚持走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力实施了城市发展“拉大、补欠、崛起”三步走战略,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和发展环境。投资近200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城区面积从15.6平方公里扩展到67平方公里,累计新建和改建道路20多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0.6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从6.8平方米增加到16.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15平方米增加到30.5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从1.2万吨增长到5.5万吨,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改善,城市积聚效应明显显现,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达到了93%。按照“生态绿区”的发展要求,东胜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于2000年在自治区率先推行了禁牧舍饲,目前,全境森林覆盖率达到28%,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胜地区的软环境建设也得到了充分的加强。从2003年起,相继开展了环境建设年、招商引资年、文明建设年、文明建设推进年等主题年活动,组织实施了“城市文明与您同行”等多项活动,市民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城市整体素质明显加强,城市对外开放能、招商引资能力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区人民政府驻宝日陶亥西街,邮编:017000。代码:150602。区号:0477。拼音:DongshengQu。

历史文化

东胜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鄂尔多斯历史悠久,地貌多样,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这里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结合之地,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错之地,是蒙元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之地,东胜作为鄂尔多斯市府所在地,也是这种文化结合与交融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地区。东胜历史资源富集,拥有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秦直道、秦长城遗迹,拥有考古价值极高的汉、北魏等各时期历史遗址;东胜草原文化厚重深远,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东胜自然地貌多种多样,有世界级保护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泊江海子遗鸥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