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抚州市地图 >
东乡县地图
东乡县相关地区地图: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

基本概况: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东隔洮河与定西地区临洮县毗邻;南与广河、和政县接壤;西以大夏河与临夏市、临夏县为界;北与黄河(刘家峡水库)与永靖县相望。东乡县是东乡族的发祥地,东乡族是甘肃省的三个特有民族之一。县人民政府住所地锁南坝镇,邮政编码:734000,电话区号:0930。
民族信息: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二: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上一种看法。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长篇叙事诗《战黑那姆》,《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脍炙人口。《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颇富启迪和教育意义。现代民族文学领域,东乡族人民涌现出了不少作家。如著名诗人汪良玉的长诗《米拉朵黑》十分有名。东乡族人民的民歌很有特色,感情真挚,风格多样。主要分三种类型:劳动歌谣、花儿、婚礼歌。东乡族的“花儿”能即兴将景将情自然融合于一体,生活气息浓郁。东乡族的主要文艺活动有“那敦赤”摆摊献艺,表演说、拉、弹、唱。其民间乐器有“咪咪”(类似两支并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鸦”(泥制吹器)。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民间美术则以木、石、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著名。在绣花、织褐等方面也反映了东乡族人民的艺术水平。风俗习惯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的族源主体——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兰教。13世纪时,东乡等地区已成为我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中心。至今东乡族自治县境内,还有一些穆斯林先哲的庐墓。18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东乡族共同的宗教信仰。解放前,东乡族的伊斯兰教的教派和“门宦”制度极为复杂。“门宦”是指教派中的小派系,又称“道堂”或“拱北”。东乡地区有两大教派:格底目与伊赫瓦尼。或称老教与新教。老教中有四大门宦。新教不设“门宦”制度,并宣称恢复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得到广泛的拥护与支持。10世纪初,已流行开来,传到了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区)。主要节日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日。圣纪日一般在清真寺集众举办,节日活动有涌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等。
经济发展: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6.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达4.62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3.16%,非公有制经济达2.58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0.8%。其中第一产业2.28亿元,增长7.9%,占36.2%,第二产业1.68亿元,增长19.7%,占26.61%,第三产业2.35亿元,增长14.7%,占37.19%。人均生产总值为2273元,增长15.26%。
农业概况:农业生产以保粮增收为重点,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广农业科技,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洋芋种植面积,扩大洋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实施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洋芋脱毒工程,全县洋芋种植实现了良种化,强化农业基础,加快支柱产业发展步伐,使粮食生产获得了较好收成,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总产值达到41403.29万元,比上年增长6.69%。年末耕地面积为36.79万亩,全年包括复种的粮食播种面积为37.08万亩,其中夏粮5.74万亩,秋粮31.34万亩,夏秋作物比由2007年的1:5.02调整为2008年的1:5.46,粮食播种面积中洋芋播种面积为25.1万亩。粮食平均亩产为166.07公斤,粮食总产量达到61578.34吨,比上年净增3676.64吨,增长6.35%,其中夏粮总产达到6933.92吨,比上年下降2.72%,秋粮总产达到54644.42吨,比上年增长7.62%。农民人均占有粮229.2公斤,比上年增长5.33%。造林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在造林方面,立足县情实际,把造林绿化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条件、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举措来抓,针对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狠抓了造林绿化工作,全县共整合投入造林资金2370万元,实施了以绿色通道、经济林基地、荒山造林为重点,大搞植树造林,特别是锁南至达板40公里绿色通道和旋风岭千亩绿化点工程,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标准高、成活率高、效果好,成为全州植树造林的样板工程。全县当年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6.8万亩,其中经济林3.5万亩,防护林3.3万亩,育苗2000亩,其中本年新育1700亩。畜牧业生产以壮大支柱产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稳定存栏,扩大出栏,提高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相结合,制定实施了《东乡县培育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奖励扶持暂行办法》和《东乡县羊产业“富民强县”工程实施意见》,采取以奖代补的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羊种改良,通过政府扶持,当年建成了一批规模养羊场和养牛场,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引导养羊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做大了羊产业,使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2008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0389吨,增长10.79%。牧业产值达到19035.71万元,增长8.35%,畜牧业收入461元,增长18.21%,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5%。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5578.58千瓦,比上年增长3.95%;拥有拖拉机1024台,农业排灌机械960台,化肥施用实物量达到11509.15吨,折纯量达到2768.25吨。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2万亩,累计达到12.55万亩。新增保证灌溉面积0.02万亩,累计达到9.71万亩,比上年下降0.1%,当年新增“三田”面积1.5万亩。
建筑业概况:工业企业继续走“工业强县,民营经济富县”的路子,以扭亏增盈、提高效益为目标,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发展民营工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开发区经济发展为龙头,建成和改造了一批骨干企业,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225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2%,使全县工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发展。乡镇企业累计发展到1065家,从业人员达到12204人,乡镇企业总产值70458万元,比上年增长14.19%。乡镇企业增加值96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23%。在乡镇企业中:县以下建筑企业达到28家,从业人员达6394人,实现施工现价总产值33931万元,比上年增长12.11%,增加值4411万元;乡镇工业企业累计发展到152家,从业人员达到2901人。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发展抓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制度,项目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一区三带”区域经济综合开发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开发项目。2008年全县项目数量和规模比往年有较大增加,重点实施了县敬老院、县福利院、南园综合市场、整县连片开发、锁达公路铺油和城区集中供暖等项目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供销商贸住宅楼、检察院技侦楼、县医院门诊楼、董岭农村饮水等工程项目全面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狠抓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641万元,比上年增长42.66%,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33261万元,比上年增长42.79%,农户固定资产投资380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27万元,比上年增长24.88%,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151万元,农户固定资产投资376万元。
交通邮电: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乡村个体联户交通运输企业达到6户,从业人员1048人,实现运输业现价产值14516万元,增加值1887万元,完成公路客运量78.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公路货运量92.6万吨,比上年增长5.86%,公路客运周转量9393.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公路货运周转量7417.4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较快。全县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9.5部,移动网络覆盖率92%,联通网络覆盖率78%,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77.3%,邮电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迅速增长。全年报刊累计发行量、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商贸流通:商贸流通趋活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57万元,比上年增长18.63%。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的零售额2903万元,比上年增长19.46%,县以下零售额4954万元,比上年增长18.1%。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935万元,比上年增长19.7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922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县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8229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批发业销售额372万元,比上年下降29.7%,零售贸易业销售额7857万元,比上年增长18.63%。
财政金融保险业:财政金融稳步运行。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416万元,占年预算2222万元的108.73%,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1224万元。财政支出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支出达到67890万元,增长45.5%。金融运行平稳。全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32亿元,增长48.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24亿元,下降12.5%,其中农业贷款1.28亿元,占总贷款的56.94%,有力的支持了全县农村经济建设,金融流通运行逐步向良性循环轨道发展。
科教文卫事业:科技事业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为目标,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地膜覆盖、膜侧小麦、整薯播种、马铃薯良种繁育、航天育种、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吨粮田、双千田等高效农业增产项目,发展了现代农业。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大科技引进、推广和应用的力度。教育事业继续实施“长效工程”,以巩固整县“普初”成果,加快“普九”步伐为目标,实施“教育立县”战略,实行了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县直单位联系帮扶教学点制度,当年新建和改扩建学校25所,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充实教师113名,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了教育“四率”目标管理责任制,控辍保学成效明显,办学条件得到空前改善,有效解决了边远山区学生上学难问题。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12%。全县各级各类学校219所,在校学生46402人,其中中学9所、小学206所、师范1所、幼儿园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