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大理州地图 >
洱源县地图
洱源县相关地区地图:

教育医疗

教育:2006年,洱源县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学生达31790人,年内减免费用和发放补助资金共计604万元。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77所,其中普通中学20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06所,幼儿园49所。全县小学教职工1170人,初中教职工645人,高中教职工273人,职业高中教职工50人,县机关幼儿园教职工14人。县教师进修学校职工9人,教育行政10人,教育局事业人员和中心学校人员77人。2006年,洱源县普通高考报考1056人,上线人数959人,上线率90.63%,其中本科上线率达63.1%。全县普通高考上线人数跃居全州第四位,再次刷新了全县的高考的历史成绩。洱源二中和洱源职中上线率首次进入全州前10名。中考报考3076人,平均分455.14分,总分在600分以上的有201人。其中县属高中录取1348人,省州重点高中录取95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2%和95.85%。
医疗: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6个(不含诊所),床位511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36人。其中执业医师189人,执业助理医师65人,护士133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医技人员1.6人、床位1.9张。初级卫生保健工作1997年全面完成达标,1所医院达一级乙等医院标准,2所医院达国家二级乙等医院标准,中医试点县建设工作经省卫生厅验收达标,并被授予“云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民族人口

民族: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傣、藏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境内共有27个民族成分。
人口统计:2006年底,全县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7270人,占总人口的67.9%。白族人口169759人,占总人口的61.5%。汉族88574人,占总人口的32.1%;彝族9338人,回族6211人,傈僳族1080人,藏族208人,纳西族404人,傣族120人。
宗教:洱源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又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县内的8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境内存在的宗教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从本土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族本主崇拜等。宗教中除伊斯兰教外,每一种宗教几乎都是几个民族共同信仰,7个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土宗教。

自然地理

区位:洱源县是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相毗邻。全县总面积2533平方千米。县城驻地茈碧湖镇,海拔2060米,距省会昆明471千米,距州府下关73千米。
气候:洱源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明显等特点。年平均降水732毫米,50多年来年降雨量最多的是1966年,达1140.5毫米,最少的是1958年,仅为469.7毫米。年平均日照2061.0~2439.4小时,日照百分率55~57%。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50多年来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8年6月2日,达3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62年1月4日,为-8.1℃。2月尾“回头霜”,4月初“倒春寒”,5~6月干旱,7~9月连续降雨的洪涝,8月底9月初低温,“一冬干”、“一春干”,以及局部地区的冰雹是境内间有发生的主要灾害性气候。2006年,洱源地区总降雨量547.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171.4毫米,比上年偏少25.6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5.3℃,较历年偏高1.1℃;年日照总时数为2477.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49.4小时,比上年偏多149.5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29.5℃,最低气温为-2.6℃。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盆地、河谷错落其间,湖泊库塘星罗棋布,山溪河流如织。
地形:全县海拔从1645米至3958.4米,地形垂直变化明显,地貌复杂多样。县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三支主山脉从北至南纵贯全境,形成东南部落漏河峡谷、西部黑潓江峡谷,以及中部三营、玉湖、凤羽、右所、江尾等五个高原盆地。
水系:境内水文也呈多样性特征,主要河流有黑潓江、凤羽河、弥茨河、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天然湖泊有海西海、茈碧湖、西湖和东湖,共汇入较大的支流100条、山溪436条。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黑潓江、弥苴河、落漏河三大水系,分属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流域。东北部马鞍山支系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旅游名胜

自然风光:洱源县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风格多样的旅游资源。境内风景区名胜众多,多达200余处,可分为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景区。茈碧湖清如碧玉,它不仅盛产“巳时开放而未时收”的珍稀植物“茈碧花”而著名,而且还因湖中奇异的“水花树”和罴谷山麓宛若世外桃源的梨园景色而令人神往;西湖水乡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芦湾,烟渚渔歌,“翛翛然有江南风景”;海西海青山环抱,漪澜静谧;鸟吊山松涛窸窣,杜鹃灿烂,更有百鸟朝凤的奇观。境内还有许多奇峰幽洞、林海甘泉,以及雾蒸霞霭的温泉、如雪花撒落的梅园。
人文景观:洱源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项,其中省级2项、州级4项、县级13项。唐初浪穹诏主丰时设治颍州巷、筑凤凰台、凿白沙井,南诏统一六诏时白洁夫人率兵抗敌,明大将傅友德与元右丞普颜笃大战佛光寨,明建文帝避难眠龙洞、躬耕石龙寺等等,都留下许许多多传说和遗迹。洱源是清华园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滉的故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县。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洱源是“神话王国”、“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唢呐之乡”。湖光与山色,冷水与热水,众多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旅游投资的理想之地,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2006年,全县有星级宾馆2家,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2.93亿元。

水利建设

洱源县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贯彻“山、水、田、林、路、电结合,蓄、引、提、排并举”的方针,对江河湖泊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不懈地修建防洪、防涝设施,建成了蓄水、引水、提水、防洪、水土保持等众多水利设施。2006年,洱源县加大对水利项目的建设投资,完成了投资300万元的血防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成小型水利建设项目7件和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50件,全面完成总投资2205万元的茈碧湖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年末全县水库总数为15座,总库容量为15892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库容量15507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97.6%。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6.4千公顷。

文化体育

洱源,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洱源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和生产生活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洱源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洱源,不仅拥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民族歌舞,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凤羽砚台、白族刺绣等民族工艺巧夺天工、琳琅满目,还有邓川渔潭会、三营庄稼会、洱源民族火把节、茈碧湖海灯会、海西海歌会等传统节日异彩纷呈。这里有大理地区最早的白文碑——石窦香泉碑,以及被誉为白族舞蹈“活化石”的“里格高”;民族文化方面有保存完好的白族民间音乐、吹吹腔、大本曲、本子曲、说唱艺术、洞经古乐、方言评书故事等等。2006年,洱源县的第二轮县志编修全面启动,《洱源县民族宗教志》出版发行。县委、政府以州庆为主题,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庆祝建州50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碧水欢歌”文艺汇演,成功承办了大理州“体彩杯”男子篮球比赛。年底,全县有文化事业机构3个,各镇乡均建有文化站,图书馆藏书量达5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为70.9%,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8%。

旅游交通提示

从昆明到大理是很方便的,现在已经开通了从昆明到大理的高等级公路,24小时都有车在两地间往返,只有6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大理。票价根据车型,一般在50~100元之间。乘车地点可到昆明火车站旁边的南窑汽车客运站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客车站。如果是坐飞机的话,票价就要贵一些了,是340元。洱源就在大理城北略偏东约70公里。如果想纵览洱海,直溯洱源,最好的游览方式是:从城区内乘出租车到大理下关的洱海公园,只需要5元钱(大理出租车起步价)。然后在这里开始乘船,木船、快艇都有,不过别忘记上船前先将价格谈妥。然后从洱海一直行船到洱源,一定可以让你体会到泛舟海上的感觉。不过如果要方便一点,可以直接乘专线车到洱源,然后再坐船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