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十堰市地图 >
房县地图
房县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遗产

房陵文化圈,“房陵文化圈”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特点:蕴藏量大,形式多样,积淀深厚,层次分明,特色鲜明,传承自觉。其一,“房陵文化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西周诗经文化、流放文化、巴楚文化、秦楚边缘文化、汉水文化、神农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和野人传说等,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其二,“楚调、巴音、秦韵”的风格鲜明,是中西部地区古文化沉积带学说最北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点。其三,流传在“圈内”特别是房县民间的民歌种类多、腔调多、内容丰富,不仅有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生活、恋爱婚姻的民歌,还有传唱《四书五经》、《增广贤文》、《三字经》、《诗经》的民歌及长篇叙事民歌。

行政区划

2002年,房县辖7镇、12乡、1个国有林场,有359个村(居)民委员会。国土面积5110平方千米,年末总人口48.8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1万人。(根据《房县年鉴2003年卷》),?年,房县辖城关、军店、化龙堰、土城、大木厂、青峰、野人谷镇,门古寺8个镇,窑淮、榔口、红塔、白窝、沙河、万峪河、九道、上龛、中坝、姚坪10个乡。社区居委会7个,村民委员会302个。2004年底,房县辖7个镇、12个乡,12个居委会、279个村委会。2005年10月9日,湖北省民政厅《关于房县白窝乡更名为白鹤乡的批复》(鄂民政发[2005]67号):经省政府批准,同意房县白窝乡更名为白鹤乡。2010年初,湖北省政府批准同意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撤销桥上乡设,立野人谷镇,撤销白鹤乡设立白鹤镇。2011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房县分别撤销窑淮乡、红塔乡,设立窑淮镇、红塔镇。调整后,房县共辖11个镇8个乡和1个国有林场。
城关镇镇政府驻东大街,人口78982人,面积68平方千米。辖11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中西关、小西关、下西关、东关、北关、老城、泉水湾、白路、联观、桃园、花宝、莲花池、八里望、白土、三海、炳公、晓阳。
军店镇镇政府驻军店,人口33976人,面积160.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0个村委会:军店街、月明、双柏、回龙、刘家畈、向家湾、何家村、郭家庄、下茅坪、高山溪、土坎、松柏、白果、上茅坪、三溪沟、官桥、易沟、小峪、军马、指北、中村。
化龙堰镇镇政府驻化龙堰,人口25397人,面积157.9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竹园、泗河、摆上、西岭、桥上、上营、作峪沟、桃园沟、西川堰、庄房、高桥沟、汤峪河、渭沟、上湾、土城、西街、化龙堰、高川、长望。
门古寺镇镇政府驻门古寺,人口31371人,面积531.1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草池垭、石垭、马家、四方洞、杉树湾、巨峪河、月日湾、门古寺、胡家街、狮子岩、项家河、秦口、叶家河、会子营、高塘河、马凉、东河、红星、仓鱼河。
大木厂镇镇政府驻大木厂,人口32218人,面积421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五谷庙、双庙、东河、大木街、八里坪、三元、百户河、马进洞、共青、桥梁、双泉寺、安羊沟、高船。
青峰镇镇政府驻青峰街,人口34710人,面积411.7平方千米。辖24个村委会:青峰街、龙王坪、楼房、花园、横峪、张家河、峪坪河、下河、冯家坡、陡口、梅花山、西山、白马沟、台口、刘家河、中堰河、双坪、卧牛观、杨家院、龙王沟、东西店、阳坪、清河、八里扁。
土城镇镇政府驻土城,人口20565人,面积367.5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土城、龙坪、花楼门、白鸡铺、穿山堰、葛坪河、小享、通省馆、塘埂、上河、杨家河、马蹄山、大河湾、黄泥沟。
窑淮镇镇政府驻横水,人口17325人,面积247.2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界山、陈家铺、横水、窑场、铺沟、观音堂、东沟、三岔、西沟、里乐城、长峪河、化鱼河、阳坪、后河。
榔口乡乡政府驻榔口,人口10612人,面积203.2平方千米。辖6个村委会:榔口、榔峪河、玉堤店、七井沟、珠藏洞、沈家湾。
红塔镇镇政府驻大榆树,人口37315人,面积222.5平方千米。辖21个村委会:七里河、六谷、塘溪沟、古桥、况家营、邓家营、朱湾、郑湾、桂花坪、大里沟、党家湾、高坡、南潭、兴胜、磨石、高碑、沙坪、付家畈、五将山、营盘、谢家湾、马栏。
白鹤镇镇府驻伏溪堰,人口30034人,面积230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孙家湾、石堰河、长龙堰、解家湾、赤岩、伏溪堰、白鹤、付家村、堰河、双河、三棵树、雷冲、东浪、黄杨树。
野人谷镇:镇政府驻桥上,人口15552人,面积391平方千米。辖18个村委会:桥上、马里湾、西蒿坪、柏杉、毛河、木瓜、垭里坪、安阳坪、甘霞、三座庵、古泉、千坪、鱼鳃、黄粮、杜家川、大庙,、东蒿坪、七里。
沙河乡乡政府驻张家大店,人口10874人,面积236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三岔河、高峰、茅山、田湾、鹰咀石、邢家湾、竹园、卢家坪、五塘、沙河店、火光、朱家坪、白沙河。
万峪河乡乡政府驻旱田坪,人口9325人,面积192.4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白米凹、中院、雷坪、谷场、大堰、长滩河、旱田坪、老人坪、小坪、栗子坪。
九道乡乡政府驻卸甲坪,人口10576人,面积323平方千米。辖9个村委会:卸甲坪、瓦房坪、咸池、八里坡、关坪、九道梁、塘房垭、响应沟、义渡坪。
上龛乡乡政府驻范家垭,人口6916人,面积355平方千米。辖6个村委会:范家垭、仓坪河、白玉河、黄龙、双龙、湖溪。
中坝乡乡政府驻邓家院,人口10284人,面积261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褚河、宝石店、麦浪坪、龙滩、上坝、谭峪、三池、龙驹山、湖湾、中坝、章湾、贯沟、下坝、三溪沟。
姚坪乡乡政府驻何家梁子,人口17922人,面积203.7平方千米。辖16个村委会:碾盘、庆口、红庙、姚坪、西坡、观音沟、化口、平沟、彪虎沟、虎尾沟、屈家坡、金牛寺、马家坡、白石、肖家沟、黄坪。
国营五台山林场驻廖家河,人口4847人。辖4个村委会:廖家河、红场、金牛寺、枫相沟。
其他各场人口9924人。辖14个村委会:西蒿、潭家湾、温泉、土城、黑獐沟、桃寺方、堤坪、羊岭、羊岔山、黄柏沟、仙家坪、油坊沟、碑口、咸水河、秋泉沟、石岭沟、会子营、文家山、天娥山。

文物保护单位及简介

1、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旧址:1931年,房县城关镇北街,县级,1987年9月房政文[1987]41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房县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1931年,房县红塔乡高枧况营村,县级,1987年9月房政文[1987]41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文庙正殿:明代,房县城关镇棉花仓库,县级,1987年9月房政文[1987]41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观音洞古建筑:清代,房县城关镇炳公村省级,2002年11月7日鄂政发[2002]35号,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温泉寺:清代房县城关镇温泉村,县级,1987年9月房政文[1987]41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红军烈士塔:现代,房县城南凤凰山,县级,1987年9月房政文[1987]41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七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房县七里河,县级,1987年9月房政文[1987]41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鄂西北军事干校旧址:1931年,房县实验小学内,县级,1991年8月房政发[1991]68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天明小学:1938年,房县城关二小内,县级,1991年8月房政发[1991]68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桃园汉墓群:汉代房县城关镇桃园村,县级,1991年8月房政发[1991]68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明代城墙:明代房县一中内,县级,1991年8月房政发[1991]68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宝堂寺:明代房县榔口乡白渔村,县级,1991年8月房政发[1991]68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

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说法一:清同治版《房县志》主笔汪魁儒先生的解释:“山林四塞,其巩固如房室,因以县名。”此说法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被采纳。
说法二:据清同治四年编撰的《房县志》记载,房县从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房县一直称为“防渚”。这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防治水灾的重要关隘。一直到了秦代,这个“防治”的“防”才改为“房屋”的“房”。那么由此往前推,推到夏商时期,房县属于彭部落方国。知道点文字知识的,这个“彭”字的原始形态(“澎”)是这边三点水,那边也有三点水。这个字形象不过地演衍了当时房县的山川地貌,更准确一点推测,房县曾经有过千湖之国,或者是水网湖区的时代。于是,水灾频发,洪水不断。横穿境内的一条彭水,四季肆虐。关隘处皆有观察汛期守卒,每旬一报。遇有水讯,当日即有塘报。观察县内讯期的戍卒,几乎遍布于境内各处地点。后来,这类戍卒就不仅送达水灾情况,兼报匪情及各类重大社会信息,这项河塘守卒制度一直维持到清末。综上所述,房县原来是防治水灾的前沿。房县的“房”字实际是从防治水灾的“防”字演变而来的。
关于“房国”的争论:《搜神记》记载:“昔高辛氏时,有房王作乱,夏国危亡。帝乃募天下有得房氏首者,赐金千,分赏美女。”那么,这个“房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竟然可以使夏朝面临危亡呢?马灿然著述的《从中华历朝兴亡通鉴.上古兴亡演义》中记述:房王原是西戎人,生得身长八尺,虬须大颡,臂力过人。帝喾高辛氏时期,他从西戎跑到荆州的房山来。房山地方的蛮民个个惧怕他,就奉戴他做君王,僭号房王,国为房国。这里就给我们提出来了一个问题,房县曾经在帝喾高辛氏时曾为一个方国,就是一个小的国家。而这个房国不是分封的,是由这个地方土著产生的。然而就是这个“房国”,在史学界有不少的争论。房国产生于陶唐氏帝尧时代的古老国家。祁姓,子爵,系尧的一个后裔。尧本系黄帝之后。也有人认为:“姬、祁系古音的一音之转,姬姓、祁姓或许为同一姓。”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直到春秋末年被楚国灭亡为止。房国的历史曾经大规模地迁徙几次,存在了二千多年。然而,成书于清同治四年的《房县志》却断然否定了“房子国”的存在。由于没有更多的史料来证实,而上古的史事多以口碑相传的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而这些神话又不是凭空而来的。根据这一推论,房国是做为方圆的实体,是在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过的。我们知道,先秦时的帝王实施的禅让制而不是世袭制。尧是明君,替万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可是儿子丹朱无德无行,不能成为天下人的楷模,成为治理天下的君王。《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记载的:“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从这段史料中的记载,极为形象地形容了尧把治理天下的权柄交给谁的激烈的思想斗争。把权利交给儿子,儿子得到很大的利益而天下人都受到了损失。反之,儿子一个人受损失而天下人得到了利益。最后,尧决定不能辜负天下人的期望,把权利交给受人尊重的道德仁君舜。舜很过意不去,又多次禅让给丹朱。丹朱没有办法,才悄悄地跑到房陵来。这就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的史事。丹朱到房陵来是为了躲避舜的禅让,而不是被贬放。舜继位以后,觉得还是不能亏待尧的儿子丹朱,就封丹朱于房,为房邑候。还把房陵这一块地方封给了丹朱。这在房县有关的文史、方志、民间传说等地方文献中,到处都有丹朱留下的痕迹。县城东北六十里有“尧子垭”,相传就是丹朱居住过的地方。而城南二郎岗有“丹朱坟”遗址。丹朱不仅受封于房陵,而且死后葬于房陵。这又是民间的传说,丹朱死在哪里,却有几种不同的记载。问题就在于“丹朱坟”不仅仅只有房陵有,前边我们已经提到丹朱是为了躲避舜的多次禅让而偷偷跑到相对封闭的房陵来的。后来舜又把房陵保康这一片地方封给了他。这就是所谓“房国”的来历。也就是房县为什么叫房县?即房县流变的又一个根据。到了禹的时代,又把丹朱的封地改在唐地,就是现代的河南省唐河县。时光推移到周代时,房国又从唐地改到河南遂平。就这样,房国虽然还叫“房国”,但经过几次大的迁徒和流变,“房国”只有其名无其实了。这也是清同治年编修县志主笔汪魁儒不承认房国存在的缘由。而房国原来的地盘已经被更古老的邻近方国庸和麇所吞并。由此拉开楚文化开辟孕育母土的序幕。

风景名胜

房县挂榜岩,房县城南45公里处的桥上乡挂榜岩,传说是唐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贬迁房州即现在的房县后起兵反周挂榜招贤之地。武周长安2年(公元702年)3月,庐陵王为选一领兵开路先锋,在军师徐美祖的献策下,在此挂榜招贤,兴唐室宏伟大业。至今,挂皇榜的大铜钉仍在岩壁之中,城堡基石完整无损。挂榜岩主峰高150米,面积约500平方米,山顶海拔946米,壁面光滑,如刀切一般。岩上古木参天,岩下碧水荡波,岩缝青枝点缀。
房县观音洞:观音洞位于房县城南3公里处的凤凰山,沿209国道。观音洞始建于唐朝,经过历代维修、扩建形成规模,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主体景观是奇特的天然洞穴,位于石岩峭壁之中,分为南北洞,北为“关帝洞”深8米,宽6米,高4米,正中供有关帝神像;南为“观音洞”,深9米,宽13米,高5米,正中供奉观世音神像。洞前有一棵千年春桂,春季开花,四处飘香。景区内植被茂密、古树参天、登顶眺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房县城区一目了然。景区内有凤凰山庄、世外桃源、清人谷、太极广场,净心亭、魁星阁、观音长廊、儿童乐园、玄武宫等景点。
房县化龙堰木佳沟:木佳沟位于房县化龙堰镇渭沟之南,距县城约30公里。这里峡谷幽长,瀑布叠韵,奇岩异洞,鸟语花香。整条沟的群瀑形成层层叠叠的晶莹水帘,在阳光照射之下五光十色,景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两座小型水电站在这里因水而生,它折射出木佳沟自然资源的活力。木佳沟附近还有一景——上当河。上当河是房县有名的小集镇,镇上有雕梁画栋的老宅,还有名木古树——“鸳鸯柏”,若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寻找到“鸳鸯柏”的来历,听到传说中那段美丽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房县望佛山:在房县门古寺境内,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望佛山,人文景观源远流长,自然景观奇峰竞秀,胜景迭出,可谓满眼奇观胜景。望佛山位于房县西部,距县城34公里,海拔143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望佛山又称“望夫山”或“万佛山”。其传说有三:一是站在望佛山山顶能望到武当山山顶;二是望佛山曾有上万尊佛像;三是“望夫山”上有一尊望夫石。望佛山奇草异花不胜枚举,天麻、党参、细辛、川穹、何首乌等珍贵药材达三百多种,有路边黄、凤凰尾、津草、分津草、红白二元等奇花异草百余种。有迎春花、红药树、黄柏、厚朴、桂皮、紫荆、金弹子、梧桐等珍稀树木三百多种,珍禽异兽更多,如梅花鹿、獐子、麂子、野猪、豹子、猪獾子、猴子等。望佛山的东侧有一条小溪汩汩流淌。沿着小溪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鼻孔岩”,前边是吊水涧,长年的溪泉将岩石冲得像龙的鼻孔。小响水洞两股清泉奔流,四季不断,冬暖夏凉,饮之沁人心脾;大响水洞传说是圣泉,饮之可清心明目,健脾润肺。在石门子小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如诗如画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小伙子们在这里欢快的嬉戏,姑娘们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倩影。石门子上行200米是金牛岩。在一堵石壁上有三个蹄印和五个手指印,传说峡谷中曾有一个金童放着一条金牛,一天被猎人发现,金童骑上金牛攀岩逃走,从此无影无踪。还有一株被当地人奉为神灵的古花栎树高10米,树围三人合抱,浓荫蔽日。上望佛山金顶,有一道关隘,是六郎寨城门,据说杨六郎曾在此屯兵扎寨。经过六郎寨便是青龙洞,洞旁建有龙王庙,供奉青龙神。一路有将军石、姊妹石、龟蛇二将、玉玺石、骆驼石、蛤蟆石、望佛石等景观,岩壁大书“天下为公”字迹,为天然形成,形象逼真。金顶是望佛山的最高峰,庙内有一祖师爷和灵官爷,建于清道光18年。众星拱北斗,群山朝望佛。在望佛山金顶鸟瞰,云雾缭绕,曲径幽深,泉水清碧,林木茂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房县野人谷:野人谷与野人洞相毗邻,也在209国道旁,是武当山、神农架两地国内游客相互流动的必经之地,全长5公里,山雄水美、谷幽峡险、古老的原始森林,成为自然博物馆。峡谷内有换彩峡、野浴滩、躲军洞、龙胆崖、瀑布群、野人睽谷、天绳攀崖、龙门顿开、绝壁城堡多处景点,是阳春赏花,盛夏避暑,深秋观景,严冬咏雪的旅游胜地。
房县野人洞:房县野人洞位于湖北“两山之间”(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旅游黄金中段,209国道横贯全境,交通便利,野人洞景点距离襄樊280公里,距十堰市130公里,距神农架木鱼127公里,距武当山155公里。野人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1974年,当地农民殷洪发在此洞口与野人搏斗而得名(殷洪发于2008年12月27日不幸病逝,享年80岁),是国家AAA级旅游区,现已开发洞长1980米,观赏面积2.1万平方米。整个溶洞共分上下两层,中间由人造百米天梯连接而成,天梯在国内众多溶洞里奇有,惊险刺激。洞内分为“三厅”(即擂鼓厅、天河厅、神龟厅)、“两宫”(即野人寝宫、洞内迷宫)、“一会”(即情人会)。洞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景观布局疏密参差,钟乳石形象各异,姿态万千,或如仙、如佛、如兽、如林、惟妙惟肖。洞内四季恒温14℃,是武当山至神农架旅游线上的一颗新的亮点。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王洪宾教授看后,惊叹:“景观壮丽堪称鄂西北第一洞府”,为国内少见“野人”洞府。
房县显圣殿:显圣殿位于房县城西12公里处的军店镇军马河口,相传怪人费长房在此显圣,殿因此得名。清乾隆年间创建,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重修。殿宇依山傍水,悬崖峭壁,巍然壮观。殿基为砖石结构,高约30米。砖雕走脊,飞檐筒瓦,有唐宋遗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后山之巅增修殿宇1间,名曰“金顶”。显圣殿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山上林木苍翠,四季长青。正殿是宫殿式建筑,两侧是砖木结构歇山重檐的两层楼房建筑,卷棚斗拱,各臻其妙,上下台阶相连,高低回廊可通,殿前石栏浮雕,上有哪吒闹海等神话故事,工艺精美,栩栩如生。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山顶修建金顶1座。现顶殿依旧,保存完好。

房县特产

房县大宗骨干土特产品千余种,代表世界消费潮流的绿色产品50余种,黑木耳、香菇、黄酒、天麻、板栗、核桃、山野菜、绞股蓝等,皆以其品质卓越、纯天然无污染而驰名中外。特别是黑木耳、香菇、黄酒为房县千年历史特产,早在隋唐时期已作为钦点贡品而誉满京师。“云耳”、“燕耳”,在国际贸易中以质优味美、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产品畅销五大洲。香菇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大部分销往亚、非、北美等地。黄酒是唐中宗李显贬居房陵而流传后世的“宫廷御酒”。现在,此酒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嫁接糅和,进行特殊配方而成,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极高的饮用价值和医用价值,是符合国际酒类发展方向和国际消费趋势的畅销饮品,被人们誉为“神酒”和“液体蛋糕。其次是药材资源丰富。房县是神农尝百草之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400多个中草药标本采集于房县。杜仲、桔梗、金钗、灵芝、猴头、天麻、党参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等名贵药材享有盛名,“北岸黄莲”属全国佳品。中草药基原种类达628种,资源蕴藏量348万吨,全部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药材。
房县黄酒
“房陵黄酒”历史悠久,古代曾称为“封疆御酒”、“帝封皇酒”。有史料记载,绍兴黄酒最早产于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时期,而“房陵黄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时期已成为“封疆御酒”。闻名天下的《诗经》作者尹吉甫是房陵人,楚王派太师尹吉甫作为使者向周宣王进贡,尹吉甫带了一罈房陵人自产的“白茅”(黄酒)献给周宣王,宝物呈上殿开罈满殿香,周宣王尝了一口,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并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装,依“白茅”封疆土,奖诸侯。房县黄酒兴盛于唐代,武则天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流放于房陵。在房陵居住十四年,随行720名宫廷匠人对房县民间酿方进行改进而成。李显登基后,封房县黄酒为“黄帝御酒”,故又称“皇酒”。房县黄酒属北方半甜型,色玉白或微黄,酸甜可口。经检测,酒的热量为啤酒5倍,葡萄酒的1.5倍,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通经脉、厚肠胃、养脾扶肝、增加食欲、消除疲劳优点。黄酒在当地人一年四季常备不缺,婚、丧、嫁、娶必不可少。
黑木耳
湖北省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是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因其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这里的黑木耳“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自50年代以来,房县黑木耳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远销美国、西欧、日本、新加坡等37个国家和地区,每吨黑木耳换外汇1.8万美元。房县地处南北交替气候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再加上山峦起伏、树林茂密,为黑木耳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而这里生产的黑木耳色泽好、外观美、肉质丰富、质地佳、味道正。早地1965年举行的全国各类黑木耳评比中,房县黑木耳以干耳1市斤泡发26市斤而独占鳌头。1980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上,房县黑木耳以营养成分高、杂质少、有害元素最低而名列前茅。房县生产黑木耳历史悠久,在2000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在唐中宗时,房县黑木耳作为钦点进京贡品而誉满京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产黑木耳,积累了一套非常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房县制定了“兴山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黑木耳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黑木耳的质量也再不断提高,产量也连连上升。目前全县黑木耳耳林基地达到200万亩,黑木耳年产量达60万公斤,最高产量达架平单产10公斤。该县黑木耳产量占湖北省的1/3,占全国的1/8。黑木耳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誉为“素中之荤”,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同时作为中药补品之一,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延年益寿、调节神经、补气血、润肺、止血之功能,对高血压、动肪硬化症有良效,还能防治癌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较高医疗价值,明代医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健身强志、延年寿,治疗痔痢等症。黑木耳的胶质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清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灰尘和杂质,是矿山、化工、纺织工人不可缺少的保建食品。

历史事件

红巾军入房:1856年冬,襄、光、均、谷红巾军起义,首领齐集房界,知县金玉堂率团练堵击,被击败,起义军占领县城,金玉堂逃往南山。冬月28日,湖北盐道常恩、四川松藩镇总兵德恩联合追剿,起义军于腊月13日转至竹山。腊月25日,起义军复入房县向保康转移,次年正月,清军追至松香坪、盘水河一带,起义军败退兴山、远安地区。
捻军入房:1862年9月底,西北太平军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率部由郧阳进入房县,21日占领县城,城内三关及城周围十余里均驻扎部队约十余万人,24日,经九道梁、田家坝入竹山、竹溪。
辛亥反正:1911年8月19日,武昌起义后,湖广总督瑞徵和驻襄阳安襄荆郧兵备道喜源先后电郧阳知府伍铨萃,严密封锁消息,严防革命党人滋事。当时驻防郧阳的为湖北新军第二十九标三营左队,该部革命党人甚多。为防止革命党人滋事,郧阳知府伍铨萃与该营营带张楚材密商,将军队分散驻防。前队由庞成功率领开往竹山,左队由督队官凡之淦率领开往房县。数日后,张楚材又接喜源密电,将后队一、三两排由排长陈得元、马良驹率领赴保康,自带后队抵襄留守。留驻郧阳的新军只有一个排,由代队官沈权、代理排长康代瀛率领。不久,武昌首义消息被革命党人得知,沈康密谋反正。9月24日,郧阳知府伍铨萃在沈康胁迫下反正,并派员前往各县联络。10月6日,房县在二十九标三营党人代表樊精纯领导下反正。这天,全县官、军、绅、商、学各界代表集聚一起,签字画押,城内悬挂白旗,以示反正。反正后官制如旧,知县仍由杨光德充任,县团练统编为新军,负责地方治安,全县秩序良好。
贺龙房县歼敌:1931年8月1日,鄂豫边猂匪张连三率3个团从北向房县苏区进犯,贺龙率8师22团在连山坡激战7昼夜,歼敌700余人,粉碎了北路敌人的进攻。中旬,51师范石生部6个团从东部进犯房县,红军在梅花山至陡口一带设伏阻击,全歼敌人1个团,打破了敌人的围攻。
柳直荀房县歼敌:1931年9月13日,贺龙率红军主力东下洪湖。不久,保安团总陈茂炳纠集四乡土匪乘虚攻占县城,逮捕了300多名干部、群众,准备正当午时杀害。得到消息后,柳直荀带领新组建的红25师火速赶到白峪沟,消灭了李治成匪部,然后化妆进军,消灭了敌人,救出了乡亲。同年12月29日,敌兴安警备旅旅长刘正增带两个团进犯房县,一个团驻上达河,一个团驻三教台。柳直荀率部当晚奇袭上达河,经数小时激战,歼敌一个团,活捉敌旅长刘正增、团长宋江楚。
苏区丧失:1932年1月,红二十五师主力接中央局指示回师洪湖。红军走后,敌51师304团和余希珍匪部3000多人,分别从谷城、十堰向房县进攻。被红军打垮后,流窜在四乡的伪保安团、大刀会、白带会也网络了万名匪徒进犯房县。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避敌锋芒,各级政府机关人员随部队转移,县、区、乡苏维埃政府被敌人占领。苏区丧失后,还乡团卷土重来,对苏区人民进行残酷镇压。房县被杀害干部群众2000多人,失踪3000多人,被烧房屋5000余间。
房县苏区银元:翻开《房县金融志》,读者会被一枚苏维埃银币的照片吸引住了,这枚雕刻有列宁头像的银元和几张纸币的照片,把我们又引向了那红军时代。这枚有着列宁头像的苏区银元,目前在《中国货币大全》上被标为无价。这枚银元,是当年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房县成立苏维埃政府时,以“鄂北农民银行”的名誉铸造发行的银元。【背景】,1931年6月18日,农历五月初三,贺龙领导的红三军第七、八两个师打下房县城,建立起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央鄂西临时分特委,建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红三军政治部主任柳直荀任特委书记,兼房县县委书记。苏维埃县政府没在西街天主堂。苏维埃政府在建立总工会、贫农团,赤卫队等群众组织的同时,创办了军事干校,列宁小学,开设了鄂北农民银行和苏维埃商店。红军到来之前,房县地处偏辟,山大人稀,土匪多如牛毛,山区经济十分落后。当时,房县流通的银元都被做生意的人屯集起来到武汉、上海办货去了。各个军阀滥发铜元,铜元在房县太多太乱,不值钱,有的干脆把铜元铸成脸盆、酒壶当做日常用品。当时房县的交易都是以物易物,很少有货币交易,物资主要是以食盐为尺度进行交换,例如:一斤棉花一斤盐,一斤黄连一斤盐,一斤黑木耳一斤盐,一匹土布八斤盐,一斗(30斤)苞谷一斤盐,一斗米六斤盐等。少数有铺号的大商户,打着做生意讲信用的招牌,发行“铺票”用来流通。【铸造】,苏维埃主席柳直荀委派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王守训负责鄂北农民银行工作,银行设在县城西街。王守训把房县城内的12家银匠楼的13个银匠集中起来。把红军打土豪派的捐款,没收的土豪劣绅的财产,战场上缴获的金银全部集中起来制造货币。铸造银元的地点放在西街代杳泉家中。才开始,制造银元没有经验,为了及时推广使用红军的货币,就把银子铸造成方块,上边印有“维持”两字。后来,苏维埃主席柳直荀说这样搞突出不了红军的货币,就找来马克思、列宁的画像,要求银匠造成银元图案。大家推选西关的银匠周运忠,用钢铸了两副银元的模子,这两副模子一个是马克思头像,一个是列宁头像,头像上方有“苏维埃共和国”字样,银元的背面有镰刀、斧头图案和“壹元”字样,每块银元规定重28克。有了钢模,银匠就把碎银子和银元宝化成银水,按照用天平等好的模具铸成银块,最后用手工一块一块铸模、修正。那时,13个银匠每天可以做出120多块。据参加铸造银元的散家春老人回忆,共计做了两个多月,一共造出银元约两万多枚。银元铸造出来以后,除开每位银匠每天发一枚银元工钱以外,其余全部上交给鄂北农民银行发行。向社会兑换银子,以补充银元的材料来源。苏区银元一发行,很快受到房县老百姓和商家的欢迎,老百姓用粮食、药材、棉花、柴禾到苏维埃办的商店兑换银元。商家也是因为苏区银元足色(品向好)足秤而大肆抛出货物,按苏维埃规定的价格抛出自己的货物来换取银元。【意义】,苏区银元和货币激活了房县经济,也为红军筹款起到了巨大作用,红军在房县连连打胜仗,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可到了九月,红军接到中央关于军事路线的一封信,信中要求红军“立刻回湘鄂西原有苏区”。红军一撤走,国民党、各县土匪卷土重来,占据了房县城,他们大肆搜刮红军铸造的银元、纸币,全部销毁。只有少数的银元和纸币被老百姓藏起来作纪念。解放后,新中国银行为了活跃国民经济,实行了新纸币一元换一枚银元的规定,又收回了一部分苏区银元和纸币,由于当时对这些已成文物的货币认识不足。收到后及时把银元货币一律上缴国库,统一销毁。现在,凤毛麟角的苏区货币,成为无价之宝。
美机撞岩失事:1944年10月25日5时,美国B—20轰炸机轰炸日本长崎后遭炮击,机身受伤,飞至城南川白乡赵家包撞岩失事。乘员11人,除机长贾克来福等6人跳伞降落保康辖境外,在房县降落5人,4人无恙,独军曹哈来米勒触岩身亡,全县各界追悼,葬于二郎岗。其余4人留住县城,慰劳三日,由县派警护送至草店。飞机残骸除将笨重者暂寄本县保管外,其余零件一律运往竹山。
房县解放:1949年元月10日,人民解放军陕南军区36团、上关团、郧均团和17师50团,向房县城发动总攻,击溃敌199师,毙伤俘敌1000余人,房县宣告解放。元月22日,解放军进军两竹(竹山、竹溪)。30日,躲在深山的国民党保安18旅残部占领县城,逮捕进步人士,杀害了杨远舫父子,解放军闻讯从竹山回师房县,于2月1日击溃残匪,重新攻占县城,房县第二次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