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邯郸市地图 >
肥乡县地图
肥乡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质地貌

肥乡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地质构造位置处于地朝准地台(Ⅰ级)华北断拗(Ⅱ级)临清台陷(Ⅱ级)邱县一肥乡断凹(Ⅳ级)内。据石油钻井揭露,在肥乡一带,前第三系基岩可能以肥向斜为主体受到馆陶西断裂的影响,表现为单边断裂一不对称向斜型。其凹陷沉积中心在肥乡东南15公里。其中推断东营组一沙三段厚约1500米。肥乡地层第四纪厚度大,全境无基岩出露。在地质新生界,下第三系是华北及本区找(石)油的主要目的系层。而第四系厚度达1700米,为地下水存储系层。两系地质在肥乡境钻探的具体揭露是:下第三系渐新统东营组:岩性以深红、棕红、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与浅棕、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岩互层。视厚度70米至100米。第四系下更新统:岩性以棕黄色粘土、亚粘土夹细砂、主粗砂为主,夹砂砾层、肥25孔、肥28孔见有玄武石。视厚度200米。
地貌:肥乡县全境处于平原地带,地势平坦,西南略高,东北略低。最高点为寨中堡村偏北0.8公里处,海拨55.4米;最低点为瓜精庄东南0.3公里处,海拨41.4米,相差14米。全县境基本处于漳河冲洪积扇区,按《河北省地貌图》分类,属于堆积平原区之新冲积平原亚区,以扇上平地或缓斜地为主,间夹古河道微高地和扇上洼地,呈北东向狭条带状分布。全县地貌主要类型有:故河道(自然堤缓岗)、微斜平地(二坡地)、决口扇形地和小冲积锥、洼地等,其中故河道、二坡地、小扇形地、洼地等,分别占总面积的23%、21.6%、5%和47.9%。
地表水:今肥乡县境内无自然河流流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接纳成安县、邯郸县沥水径流的客水,以及岳城水库灌区的供水。大气降水多年年均降水量为513.2毫米。总水量约为2.06亿立方米。每年汛期,上游县径流客水平均水量为1035万立方米。灌区供水量1965年至1978年年均量为35875立方米,其中最大供水年1967年为7万余立方米。80年代空白供水年逐渐增多,进入90年代几乎停止供水。
地下水:本县地下水主要贮存于新生界第四系各层结构松散的岩层中。该层含水沙层结构松散薄乱,据测估,可采量每平方公里约为13.77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可采量约为68987万立方米,年采量约为68321万立方米。地下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直接渗入为主,其次是渠灌、井灌回归补给。由于近处灌溉供水减少,地下采水超量,水位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80-1981年),全县土壤共分2个土类、4个亚类、8个土属、47个土种。其分布特点是随微地貌起伏呈有规律的分布,随河流沉积规律平行故道呈带状或班状分布,从岗到洼,沙、壤、粘分布的过渡性,嵌壤性非常强。
土壤地质:县境内土壤成土母质均匀为古黄河、漳河等河流冲积物,它依附着河流“紧沙、慢淤,不紧不慢两合土”的沉积规律,形成今日土壤质地沿东西方向呈“沙—中壤—重(粘)”规律性的分布状态。概括地说,土壤质地以北口一带为最重,其次是白落堡、旧店一带;最轻的是肥乡镇一带,其次是天台山镇和北高一带。全县土壤耕层养分含量,除速效钾较为丰富外,其他几种养分均较缺乏,而且不同地点含量高低不均,总的状况是:“高钾、低氮、缺磷、有机质少“。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肥乡县始建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至1996年已有1775年的历史。历史上肥乡县曾两次被撤销;境域最小时只有现境域的二分之一,境域最大时有近两个现辖区面积;区划最多时42个行政乡,最少时只有3个行政区。60年代以来,县之隶属、境域和区划趋于稳定,从而促进了肥乡县政治、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今肥乡县境域,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归赵,秦属邯郸郡。西汉于县境内东北部置列入县,属广平国。征和二年(前91年),在西南部设即裴侯国;地节三年(前67年),在西北部设邯沟侯国;二侯国均属魏郡。〔新〕王莽时,改列人县列治县,更即裴为即是。东汉废即是、邯沟两侯国,列治县复名列人县。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属钜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再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析列人、邯沟县地始置肥乡县。与列人县同属广平郡。晋肥乡、列人两县均属司州广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斥漳县(今曲周)并入列人县;太和二十年(496年),列人县又分出斥漳县。列人县、肥乡县民属相州。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肥乡县并入临漳县,属魏郡。北齐时,列人县废。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肥乡县。十六年(596年),于县东部原列入县地设立立清漳县。大业三年(607年),肥乡、清漳两县属武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肥乡县改属紫州;四年(623年)属磁州;六年(621年)属名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广平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属名州。会昌三年(843年),清漳县并入肥乡县。五代肥乡县属名州。宋肥乡县属河北西路名州。金肥乡县属河北西路名州。天会七年(1129年),肥乡县领新安镇。元肥乡县属中书省广平路。明肥乡县属京师广平府。清肥乡县属直隶省广平府。中华民国民国2年(1913年),肥乡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大名道;民国17年(1928年)属河北省;民国26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区。同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五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建伪政权。民国27年(1938年)5月31日,肥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抗日军政委员会,后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8月,属冀南第二专员公署;不久,属冀南第三专员公署。民国37年(1948年)5月,属华北人民政府冀南第三专员公署。民国38年(1949年)8月,属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郸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肥乡县隶属邯郸专区。1958年10月,肥乡县并入曲周县。属邯郸专区。1960年5月,曲周属邯郸市。1961年6月,肥乡县从曲周县分出,恢复肥乡县建制。1970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属邯郸市至今。

肥乡县动植物资源

植物和动物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也相应地有不同的物候。1月:地表封冻、草木凋零。2月:终雪、冰化、土表始风化、冬小麦始返青、柳条始绿。3月:土壤解冻、蚂蚁、蜜蜂始出窟活动,蛇、蝎等始见,大雁北飞,野草发青芽。榆钱出、落,小麦始长,椿树吐芽、杏花开。4月:终霜,果树花开,蛙始鸣,布谷鸟叫,枣树发芽,播种棉花,杨花落,麦抽穗。5月:椿树开花,小麦蜡熟,油菜,蒜苔、蚕茧可收获,杏熟,蝉鸣。6月:棉花现蕾,麦熟。7月:桃子熟。8月:棉吐絮,椿树结籽,终蕾。9月:夏播作物谷、豆等熟,苹果、梨熟,燕南飞,菊花开。10月:始霜,桃杏树叶黄,蛙终鸣、块伏作物熟。11月:蛇、蛙冬眠,水结冰,大雁南飞,杨柳落叶,始雪,土壤冻结。12月:地表全面冻结,积雪久而不化。

肥乡县境域变迁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建置肥乡县,其境域是由邯沟侯国和列入县西部构成。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肥乡县并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肥乡县。十六年(596年)原列人地设清漳县。唐会昌三年(843年),清漳县并入肥乡县。至明、清、民国三代,肥乡县境域“东西广袤八十里,南北延袤四十里。”其四至是:“西至邯郸梨林堡界三十五里,南至成安县雾睹营(也名雾观寺,即今店上)界十五里,东至广平县李白营界三十五里,北至永年县大由村界(现属曲周县)二十八里。”,民国29年(1940年)2月,成立邯(郸)永(年)肥(乡)边区(相当县级)。10月,邯永肥边区撤销。成立永(年)肥(乡)(后改为功岑县)。这时,肥乡县的境域只有现在境域的二分之一,这是肥乡县有史以来辖区最小的时期。民国32年(1943年)3月,成立磁(县)肥(乡)办事处(后改称磁肥县)。民国33年(1944年)8月,功岑县撤销,并入肥乡县。民国33年(1944年)8月,肥乡县二区24个村划归永年县。民国34年(1945年节8月,磁肥县撤销,所辖原肥乡县村庄,归肥乡县建制。民国36年(1947年)7月,肥乡县第六区划归永年县。1958年7月30日,广平县并入肥乡县。这是肥乡县有史以来所辖区最大的时期。10月,肥乡县撤销,并入曲周县。1961年6月1日,恢复肥乡县建制。1962年3月1日,原广平县从肥乡县分出,后又将赵村、积善2村再划回肥乡县。此后,肥乡县境域边界、形状和面积没有变化。

肥乡县经济状况

肥乡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全县辖9个乡镇,263个行政村,面积5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人口30万,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平原农业县。近年来,由于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采取多种有效手段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普及,使我县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攀升,尤其是蔬菜生产连年再上新台阶。200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2.1万亩,总产41.51万吨,总产值达到了1.7亿元.特别是以辛安镇乡、天台山镇、在西韩乡、毛演卜乡、肥乡镇等5个乡镇为中心的圆葱生产已初具规模,2002年收获面积3万亩,总产达12万吨,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预计总产可达22.5万吨,已成为我县蔬菜生产的新兴特色产业。同时,广大农民在圆葱生产技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并涌现出许多种植能手及经纪人队伍,由于成绩突出,省、市有关领导多次视察我县圆葱生情况,并经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