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县地图
佛冈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文化
佛冈县是清远市所辖的八个县(市、区)之一,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边缘,佛冈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两汉时分属南海郡中宿县、桂阳郡浈阳县;南北朝时,佛冈南部属浮护县、北部属浈阳县。隋唐时,属清远英德;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设佛冈厅,民国初期改县,解放后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佛冈县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佛冈拥有风光绮丽的黄花湖旅游风景区、独领风骚的观音山自然保护区,雄伟挺拔的独凰山、奇险的黄花石寨,新兴的石联旅游度假区,以及大庙峡人文历史风景区。佛冈还有多处的史前文化遗址,且留存西周的古窑,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唐宋的古道等。农业概况
一、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2006年末,全县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35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减少7.84%。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45.98%,比10年前减少37.3个百分点。全县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64个。二、农业从业人员:2006年末,全县农村常住从业人员10.19万人,其中,男性占52.38%,女性占47.62%。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5.88%,21-30岁占17.62%,31-40岁占26.42%,41-50岁占26.51%,51岁以上占23.57%;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2.15%,小学占31.06%,初中占56.4%,高中占8.93%,大专及以上占1.46%。
三、农业技术人员:2006年末,全县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33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11人、97人和25人。
四、农业机械及使用情况:全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末,全县大中型拖拉机82台,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我县尚无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1316台,比199年末增长118.6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8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680台;联合收割机20台。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8.17%,比1996年提高40.82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45%,比1996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78%,比1996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
五、设施农业:2006年末,全县温室面积211亩,大棚面积45.7亩。2006年度,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216.9亩,水果204.4亩,园艺苗木6亩,食用菌4.1亩,果用瓜4.8亩。
佛冈旅游
继入选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后,源自网络的热词再一次“给力”地方政府旅游促销宣传口号,近日,位于广州市正北的广东省佛冈县公示其旅游标志、宣传口号公布征集结果,获一等奖的宣传口号为:“更近,更爽,更给力——中国·佛冈”,而旅游标志则由包含本地地理标志和文化标志的设计作品入选,据悉,这两件作品将在本月17日举行的佛冈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暨养生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正式启用。行政区划
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县城人口14万(含外来人口),总面积1302平方公里。全县共有六个镇,分别是石角镇(县城)、汤塘镇、迳头镇、水头镇、高岗镇、龙山镇。建制沿革
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大埔坪(原属清远县,今石角镇府城附近)设捕盗同知,辖清远、英德、从化、花县(今花都市)、长宁(今新丰县)、广宁6县捕务,但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乾隆七年(1742年),六县捕务归各县负责,大埔坪捕盗同知仍保留。嘉庆十八年(1813年),划出清远县吉河乡(今水头、石角、三八、龙南、黄花镇)和英德县大陂六乡,即白石乡(今烟岭镇)、迳头乡(今迳头镇)、独石乡、观音乡、高台乡、虎山乡(均在今高岗镇内),建立佛冈直隶军民厅,简称佛冈厅,直隶于广东布政使司,佛冈地方一级政权开始建立。光绪年间佛冈厅属广肇罗道辖。民国初年,佛冈仍称厅,属粤海道辖。民国3年(1914年)6月3日,撤厅改县,始称佛冈县。民国9年(1920年),废除道的设置,佛冈县改属中区绥靖公署辖。民国17年(1928年),属北江善后公署辖。民国25年(1936年)7月,属广东省第二区行政督察公署(即韶关公署)辖。民国32年(1943年),属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民国35年(1946年),全省成立4个师管区13个团管区,佛冈属粤北师管区辖。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划分11个专署督察区,佛冈属第二专署督察区辖。1949年10月12日,佛冈县全境解放,佛冈县属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1950年4月,改称北江专员公署)辖。1952年4月13日,佛冈县与从化县合署办公,佛冈只设办事处。是年10月,分县办公,佛冈县仍属北江专署(1953年,北江专员公署改称粤北行政公署,1956年,改称韶关行政公署)辖。1958年10月23日,佛冈县与从化县合并,称从化县,属韶关行政公署辖。1959年1月,从化县划归佛山专署辖,1960年4月11日又划归广州市辖。1961年5月4日,原佛冈县辖区由从化县分出,恢复佛冈县建制。1963年6月15日,佛冈县划归韶关专区辖。1983年7月26日,佛冈县划归广州市辖。1988年1月7日,佛冈县划归清远市辖。名胜古迹
一、崔清献公祠:位于佛冈县水头镇下丰村西侧,是佛冈县文物保护单位。崔清献名与之,字正子,号菊坡。南宋绍熙癸丑(1193)科进士,官至右丞相,卒后封南海郡开国公,谥号清献。该祠建于明代中叶,清末毁于火,民国六年(1917年)重建,祠深三进,两边有青云巷间隔,面积225平方米。祠堂是砖木结构,门匾额题曰“清献崔公祠”,是明代学者陈献章(陈白沙)手笔,第二进悬有“岭南间气”牌匾。二、黄花湖:在汤塘镇境内,距佛冈县城14公里。国道106线穿湖而过,交通极便。黄,黄花湖,花湖四面环山,湖面开阔,水平如镜。上世纪90年代辟为旅游度假区,从2公里外引来温泉(80℃)供使用。湖的周围建有白云温泉山庄、金叶宾馆、白云培训中心、颐和山庄等宾馆、别墅十多家,多有室内外温泉池。供游客泡温泉。黄花湖四周青山若黛,松林修篁,景色迷人。
三、观音山:位于佛冈县西北,面积25.69平方公里,主峰阿婆髻1219米。观音山属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有植物1143种,其中珍稀的植物桫椤、观光木等20多种,动物238种,其中珍稀动物云豹、小灵猫、蟒等20多种,是我国天然亚热带生物基因库之一,也是华南地区负离子含量较高的地方。山下溪涧长约五六公里,曲折蜿蜒,浓荫蔽日,溪涧布满大小各异的石头,是夏日游览最佳的地方。观音山群峰叠翠,阿婆髻为其主峰,登其上可览佛冈全境。阿婆髻有大小山峰三座,巨石重叠,形如发髻,并立云霄,人迹罕到,人称为翠鬟峰。翠鬟峰顶巨石中有一池,方圆数尺,水深数寸,虽经久旱或冬天,池水不干涸,称浴仙池。观音山左脉有“雁岩石室”,此岩旁立巨石,上有一大石作盖,内可容纳百余人,正壁刻“永佛寺”三字,门外有一石床。省通志称之为“石室虚敞”。观音山主峰奇石粼峋,形神兼备,如飞鹅岫,巨石磊起如鹅状,其势欲飞动。观音石,远望像佛祖合掌端坐,座下之石层迭如莲花。此外还有童子石、醉翁石、将军石、勒马石、晒禾石等,各具形态,神韵逼真。观音山东麓有龙潭飞瀑,溪流从40多米高的悬崖上飞泻而下,如白练悬挂,嘭然声喧,甚为,观音山,壮观,下有深潭可供游泳。飞瀑旁建有观音山庄,设有宾馆、餐厅、会议室、动物园和游泳池,供游人赏用。观音山西北麓,建有王山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圣水观音、万人拜佛台、奇石馆,还有餐厅、居士林可供游人或佛教人士食住。王山寺距佛冈县城8公里,交通极方便。
四、三爰亭:位于佛冈县汤塘镇大埔村东面入黄花村路口处,是佛冈县文物保护单位。亭以《诗经》中“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句演化命名。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并列三间,各间以圆门互通。第一、二间分别供男、女商旅休息,第三间是守亭人宿舍及厨房。亭壁嵌有碑刻5通,碑文内容为建亭记事、捐款芳名、收支细目等,还刻有“诸君饮茶,请分男女”,“诸君来,不许借宿”的亭规。
五、东坑祠:又称黄氏宗祠位于佛冈县水头镇莲瑶东坑村右侧,是佛冈县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祠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面积1432.36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梁架,梁枋上饰以精致的雕刻,祠正面檐下墙体上有花、鸟、草、木、人物壁画,祠正门屋脊有鳌鱼瓷塑,建筑保存完好。
六、森波拉火山温泉:森波拉火山温泉集山地温泉和峡谷温泉特色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五代主题温泉”的开创者。占地120亩,分为花香温泉区、火山动感区、竹林药浴区三大区域,拥有不同风格78个原生态温泉浴池。百米火山峡谷引领进入远古时空,88米高仿真火山复原80万年前火山喷发奇景、震撼人心!
风土人情
抢花炮:水头镇是个古老的小镇,春节有抢花炮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水头墟万人空巷,各乡民众都来抢花炮。纸扎艺人所扎的花炮,通常有两人多高,上缀许多“公子”,分为“丁财贵福禄寿”六个花炮。到抢花炮当日,把有编号的铜环放入“地墩”(在生铁筒内冲实火药,点燃引火线即炸响的一种炮)。点花炮开始时,“隆”一声,铜环被射上高空,百姓争着捡抢,拾得铜环者,按编号赢得一尊花炮,众人迎回村中祠堂供奉。四九鲤鱼灯:汤塘镇田心村春节素有舞鲤鱼灯的习俗,以庆丰年。据传,鲤鱼灯习俗发源于该镇的田心村。田心村群山环抱,中间有一人盆地,当地群众称之为“九鲤落潭”,这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盛产荔枝、青梅。于每年春节,当地农民舞鲤鱼灯以庆来年丰收。
汤塘舞被狮:在汤塘镇围镇村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十六那两天,汤塘镇围镇村的祠堂内外人头涌涌,热闹非凡,人们在观看表演。在锣鼓声中,只见场中一群老太婆,在一头醒狮的带领下,两人一组手举被子、扭动身子,奔奔跑跑,像传统舞狮子一样在玩耍,只不过龙套是被子而不是醒狮。这就是近年受佛冈人喜欢的舞被狮活动。该村舞被狮活动起源于清朝初年,有400多年历史。相传,为求祖先保佑,当年该村村民决定上山找山坟,并把太祖骸骨迁回村里祠堂。人们在群山中没有找到太祖坟却找到太祖婆的坟墓。商量后,大家同意把太祖婆的骸骨运回村子。下午,烈日如火,人们担心太祖婆的灵魂被阳光灭杀。可是,一大群人中没有一人随身带来雨伞遮阳,正担忧如何是好,一位刚生了男丁的媳妇提议把包孩子的被子当雨伞来用。大家都认为可以。这样太祖婆的骸骨就在被子下安全运回了村子。当年该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收成丰厚。村里人很迷信,认为是太祖婆显灵福泽全村。为祈求太祖婆年年保佑,让全村事事如意、人畜平安。村长建议每到元宵节都由女人在祠堂舞被狮让太祖婆高兴。之后,这种表演仪式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并且规则也有了新的内容:除坚持不准男人参加表演外,只允许当年生男丁或新娶媳妇的人家派人表演。
高岗豆腐节:正月十三,是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村民最快乐的一天。这天,这里的村民以互相投掷豆腐来闹元宵。全村一千多人倾巢而出,以他们独有的方式——互相投掷豆腐闹元宵。热烈的场面不亚于西式的狂欢节、欧洲的番茄节。下午3点,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追逐嬉笑声,豆腐似雪花般在狂欢的人群间飞舞,打在人们脸上、身上。特别是年青人,互相追逐、打闹着,狂欢的场面融汇了当地粗犷的民风,令人仿佛置身于西方的狂欢节中,异常热烈。一阵掷打、涂抹之后,个个变成大花脸、小白脸。为参加豆腐节,该村已外出的村民大都携带家眷,开着私家车回来,佛冈县的一些民间艺人也闻风而来献上曲艺节目,一起投身于这欢乐的海洋。相传掷豆腐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常闹虫灾,弄得百姓颗粒无收,有一年虫害特别严重,无计可施的百姓就把豆腐投掷到屋檐上祈求上天的保佑,不料引来许多燕子啄食,吃完豆腐后,燕子不断飞到田里吃害虫,越来越多的燕子很快把害虫吃光,当年就为庄稼带来大丰收。淳朴的村民认为是燕子给他们带来好收成,人们为了感谢燕子,每年的正月十三,村民把豆腐掷到瓦檐上,让燕子啄食,这一习俗就这样保留了下来。后来逐步演变成人们互相投掷豆腐,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壮力健,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