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地图
福贡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政府扶持措施:自州委、州政府提出在全州实施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项目以后,该县迅速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就可供造林地块、现有经济林等在全县范围内展开调查统计。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结合全县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提出要结合生态建设工程、兴边富民工程和扶贫开发工程,针对境内的气候和土壤特点,选择核桃、漆树、花椒等几个适生性强、生态和经济效益好、管理要求相对较低、群众容易接受的干果树种,用三年时间完成10万亩核桃、10万亩漆树、10万亩花椒共30万亩林果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并把任务分解到全县六乡一镇,与19552户群众签订了《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项目业主保证书》。同时,迅速启动了育苗基地建设,目前已培育种苗150万株。为了确保30万亩林果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该县制定了包括领导措施、组织措施、政策措施、职责措施、科技措施、宣传措施、奖惩措施等一系列工作措施。该县还启动了10万亩油桐改良工程,多次请省内外专家“集体会诊”,积极寻求解决10万亩油桐树龄老化和黑斑病难题,力求把林果业培育成全县最具特色、经济支撑力度最大的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作物促进农业增效::福贡县境内80%以上的国土面积是高山峡谷,10万亩耕地中90%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高山峡谷、立体气候环境,为多种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县委、县政府结合资源优势,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方针,在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的基础上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荞麦、鸡脚稗、油菜以及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优势作物,同时积极构建农产品的加工、营销体系,以逐步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生态产业初具雏形:近年来,福贡县在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加快生态建设的进程中,积极寻求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引导、农户参与、招商引资等方式,逐步构建起生态产业发展平台。目前,全县完成生态经济园建设32202亩,其中,药材园24413亩,茶园3500亩,果园4289亩;完成魔芋种植200亩,木豆种植800亩,草果育苗基地1个。同时,该县正在加快建设1000亩魔芋基地和以党参、黄连为主的50000亩药材种植基地,全县生态建设正逐步走向规模化。福贡县通过扎实抓好林果基地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作物、培植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区划人口
2000年,福贡县辖1个镇、6个乡:上帕镇、马吉乡、利沙底乡、鹿马登乡、架科底乡、子里甲乡、匹河怒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812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上帕镇26075匹河乡9864子里甲乡8801架科底乡10520鹿马登乡12977利沙底乡11214马吉乡86762004年9月30日,云政复[2004]96号批复:同意福贡县利沙底乡更名为石月亮乡。全县辖上帕镇、马吉乡、石月亮乡、鹿马登乡、架科底乡、子里甲乡和匹河怒族乡等1镇6乡,57个村民委员会,628个自然村。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23121户92225人,其中农业人口83022人,占总人口的90%。全县有傈僳族、怒族、白族、纳西族等20个少数民族,点总人口的98.6%,其中傈僳族有68498人,占总人口的74.3%,怒族有17485人,占总人口的19%。有5.99万群众信仰基督教,占总人口的65%。乡镇简介
上帕镇,面积:393平方千米人口:2.61万人邮编:673400代码:533323101,全镇辖12个村委会:上帕、达友、达普罗、施底、珠明林、腊竹底、双米底、知子罗、腊乌、古泉、木古甲、腊土底。镇政府驻上帕。1935年称章化乡,1969年合并建五一公社,1988年设上帕镇。匹河怒族乡,面积:398平方千米人口:0.99万人邮编:673401代码:533323201,全乡辖9个村委会:普洛、瓦娃、沙瓦、老母登、知子罗、棉谷、架究、托平、果科。乡政府驻匹河。1959年建碧罗公社,1969年更名匹河公社,1986年碧江县建制撤消划归福贡县,1988年设匹河怒族乡。子里甲乡,面积:351平方千米人口:0.88万人邮编:673402代码:533323202,全乡辖5个村委会:子里甲、俄科罗、腊母甲、金秀谷、亚谷。乡政府驻子里甲。1932年设碧江设治局嘉禾乡,1959年建前进公社,1965年更名子里甲公社,1986年碧江县建制撤消划归福贡县,1988年改乡。架科底乡,面积:259平方千米人口:1.05万人邮编:673403代码:533323203,全乡辖6个村委会:架科底、南安建、达大科、阿达、维独、里吾底。乡政府驻架科底。1959年设跃进公社,1981年更名为架科底公社,1986年碧江县建制撤消划归福贡县,1988年改乡。鹿马登乡,面积:417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邮编:673404代码:533323204,全乡辖9个村委会:鹿马登、亚坪、赤洒底、娃土娃、麻甲底、巴甲朵、腊马洛、布拉底、赤恒底。乡政府驻鹿马登。1973年设鹿马登公社,1988年改乡。石月亮乡,面积:478平方千米人口:1.12万人邮编:673405代码:533323205,全乡辖9个村委会:利沙底、石门登、米俄洛、知洛、扎利、资古朵、亚朵、左洛底、拉马底。乡政府驻利沙底。1958年建利沙底公社,1988年改乡,2004年更名为石月亮乡。马吉乡,面积:511平方千米人口:0.87万人邮编:673406代码:533323206,全乡辖7个村委会:马吉、不腊、古当、木加甲、马吉米、乔底、旺基独。乡政府驻马吉。1973年设马吉公社,1988年改乡。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县西有高黎贡山,取“幸福的高黎贡山”意命名。西汉属越崔郡地。东汉属永昌郡地。三国两晋属云南郡地。唐南诏属谋统(今鹤庆)铁桥节度地。宋大理国属丽江临西县(今维西县)地。清康熙早间分属鹤庆府地、丽江府维西守备厅。民国元年(1912年),怒俅殖边队第一小队进驻上帕(今县城)设立上帕殖边公署,福贡开始设治。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上帕行政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康乐设治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称福贡设治局。1949年6月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福贡县,属丽江专区;1952年改设福贡傈僳族自治区;1954年改县。1956年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86年碧江县建制撤消,其地北部架科底区、子里卡区、匹河区并入北边的福贡县,南部古登区、洛本区并入泸水县。现在区划:1997年福贡县辖1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上帕镇面积393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上帕、达友、达普洛、施底、珠明林、腊竹底、双米底、季子洛、腊乌、古泉、木古甲、腊土底12个村委会。子里甲乡面积351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子里甲、俄科罗、腊母甲、金秀谷、亚谷5个村委会。架科底乡面积259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架科底、南安建、达大科、阿打、维独、里吾底6个村委会。鹿马登乡面积417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鹿马登、亚坪、赤洒底、娃土娃、麻甲底、巴甲朵、腊马洛、布拉底、赤恒底9个村委会。利沙底乡面积478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利沙底、石门登、米俄洛、知洛、扎利、资古朵、亚朵、左洛底、拉马底9个村委会。马吉乡面积511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马吉、不腊、古当、木加甲、马吉米、乔底、旺基独7个村委会。匹河怒族乡面积398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普洛、瓦娃、沙瓦、老母登、知子罗、棉谷、架究、托平、果科9个村委会。以上区划名录、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国政区大典》,资料截止1997年。2000年,福贡县辖1个镇、6个乡:上帕镇、马吉乡、利沙底乡、鹿马登乡、架科底乡、子里甲乡、匹河怒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8127人,其中:上帕镇26075人、匹河乡9864人、子里甲乡8801人、架科底乡10520人、鹿马登乡12977人、利沙底乡11214人、马吉乡8676人。2001年,全县辖1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上帕镇、子里甲乡、架科底乡、鹿马登乡、利沙底乡、马吉乡、匹河怒族乡。2004年9月30日,《关于福贡县利沙底乡更名为石月亮乡的批复》(云政复[2004]96号):同意福贡县利沙底乡更名为石月亮乡。
自然资源
全县属高山峡谷地貌,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河流有怒江和从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山涧注入怒江的木古甲、施底、亚母、利沙底、木克吉,木加甲等30条天然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8.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有6.04万千瓦。福贡的峡谷主体气候环境为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境内各种有壳斗科、木兰科、木全科、山茶科及箭竹、铁杉、冷杉等树种。动物有豹、羚羊、小熊猫、野牛、岩羊、滇金丝猴、小熊猫、猕猴、鹿、麂、飞鼠、水獭、黑熊、尾梢红雉、灰角雉环颈雉等国家Ⅰ级、Ⅱ级、Ⅲ级保护动物39种。药用植物有黄连、天麻、茯苓、贝母、牛夕、羌活等170余种。目前已初步探明境内矿物资源有锡、沙金、铅锌、钨、铁、水晶石、云母、绿柱石、电气石、石棉、密玉、绿帘石、硅、大理石、石灰岩等矿种,其中大理石资源储量为24.3亿立方米。特色产业
福贡县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四个百万”工程战略部署和目标,坚持“调结构,促增收,抓特色,建支柱,促发展”的战略方针。力争实现“五年打基础,八年成产业,十年变支柱”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群众自愿为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搞好总体规划和试点示范工作;坚持“谁种植,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力争到“十一五”未使全县完成万亩中药材产业建设任务,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基本概况,福贡县地处祖国西边陲,位于云南滇西北的横断山山脉和高黎贡山的纵谷之间,“三江并流”腹地,其地形独特,主要有江边台地、河流冲积扇,半山台地、缓坡地、高山缓地草地及山峰等六种类型。地形复杂,气候特殊,海拔高差悬殊大(最高海拔4379米,最低海拔1005米),因而形成了具有六个不同的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6.9℃,平均降雨量为1394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为80%左右,全年无霜期为315天,立体气候突出,属典型的旱作立体农业区。与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六库相距120公里。全县辖7个乡镇,有57个村民委员会,612个村民小组,2006年总人口95021人,农业人口有83189人,境内居住着以傈僳族为主的1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98%。全县国土面积2724.6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92670亩(其中:水田18420亩;旱地74250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粮食作物生产以玉米、水稻、小麦、豆类、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油类、蔬菜、药材为主。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6万亩,平均单产184公斤,粮豆总产量达29741吨;经济作物与其它饲料作物面积6万亩,油料产量为496吨,各类药材生产达947余吨。200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2924万元,农业总产值10266万元,占32%,财政收入1222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18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861元,农民人均有粮358公斤。生产现状,长期以来,福贡县的农村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群众增收门路窄。为了尽快培育能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福贡县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四个百万”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根据“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想,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把草果种植作为福贡县在“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草果种植,截止2007年11月9日止,福贡县共完成草果种植面积为17961亩。其中:2007年草果种植计划4000亩,各部门调运及发放草果苗达4680350苗,实际完成草果种植面积15601亩,完成计划数的160%。经费情况,2007年全县草果种植投入及使用资金140.4105万元:其中:①州级投入50万元;②扶贫、民委、水务、林业、安监等各个部门投入86.3万元;③县农业局投入54.132万元。主要措施,(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百万亩”中药材建设项目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构建两个基地,打造一个品牌”发展思路,县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百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并下发了《福贡县关于做好“四个百万”基地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落实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克服畏难情绪,牢固树立“福贡的发展靠福贡,福贡的希望在开发优势资源上”的思想,积极投身到“四个百万”建设项目的工作中。成立了以县农业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相关站、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福贡县“百万亩”中药材项目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全县“百万亩”中药材项目工程的规划、计划和组织实施,确保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二)加强科技培训,合理布局,认真实施,为改变我县农民群众历年来形成的种植粗放,只种不管理或轻于管理的传统思想观念,引导群众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深入实地,现场打塘操作培训,手把手地指导群众规范种植。全县共举办了17期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受训人数达3320人次,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完成技术指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狠抓了马吉乡示范样板的督促、检查和指导。经抽查验收,成活率达90%以上。为在面上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打下了基础。困难问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福贡县“百万亩”中药材项目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前一阶段的工作虽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项目资金足,苗木供应有些紧张,人民群众苗木需求量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广大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实施“百万亩”中药材项目缺乏必要掌握的种植管理技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而且福贡县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无法安排更多经费。(三)2007年草果种植,虽然突破15601亩,但实际成活只有6000亩,成活率只有40%。原因大部分种苗都是外县调运,途中种苗脱水、挤压等。种植计划,(一)百万亩中药材种植计划、共计划种植草果20000亩。1、马吉乡:草果种植3000亩。2、石月亮乡:草果种植2200亩。3、鹿马登乡:草果种植2300亩。4、上帕镇:草果种植5000亩。5、架科底乡:草果种植2000亩。6、子里甲乡:草果种植2500亩。7、匹河乡:草果种植3000亩。(二)、建立草果苗圃20亩,可出草果苗100万苗。(三)、年内开展各种经济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培训20期,培训人数4000人次。地理气候
地理概况: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东与兰坪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交界,南与泸水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北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相邻。边境线长142.218公里。位于东经98°41′~99°02′,北纬26°28′~27°32′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1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3公里。全县总面积2756.44平方公里。全县地势北高南低,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形成一个从北向南狭长的“V”字型谷地。县内最高点在碧罗雪山的嘎拉拍山峰,海拔4379米,最低点在与泸水县交界处的怒江江面,海拔1010米,相对高差达3369米。县城驻地上帕镇海拔1190.9米。气候:福贡县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从南到北有南、中、北亚热带和南温带等气候类型。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和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双重影响,形成了春季和夏秋间两个雨季的独特气候环境。2004年,县城年平均气温16.9℃,年均降雨量1443.3毫米,年日照1479.9小时,相对温度84%,无霜期26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