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地图
富县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运输
210国道、309国道、西延铁路、黄延高速公路、开工在即的西延铁路复线和青(岛)兰(州)高速公路经县城交叉过境,交通优势明显。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城区容貌综合整治和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硬化县城主街道及巷道4157米,解决了县城供水问题,修筑了城区防洪堤,使城区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完成旧城改造3000平方米,新建城区23000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人均住房5平方米。旅游资源
县内有各种文物景点200余处(个),著名的有秦直道遗址、杜甫故居羌村遗址、宝室寺铜钟、石泓寺石窟、柏山寺塔、开元寺塔、八卦寺塔群等,著名的“直罗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县境内的东村会议旧址,直罗、茶坊烈士陵园、榆林桥战役旧址等已成为延安“红色革命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室寺铜钟:国家一级文物。原为古鄜州(现名富县)宝室寺梵钟,铸造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以诞生最早而享誉天下第一古钟的美称。铜钟高1.55米,腰围4.20米,重三千斤(折现在1800公斤)。大钟的肩部镂饰象征佛教清净界的展瓣莲花。几何纹和葵文组成的宽带条纹把钟体分为三部分。由上至下,上部三面各铸一飞天。中部每面铸一朱雀。底部三面,两面各铸一青龙,另一面铸有318字的阴刻正书铭文一方。
柏山寺宝塔:柏山寺塔位予富县城西北50公里处的直罗镇柏山之上,属宋代建筑,塔为十一级八边八角形楼阁式砖塔,通离43.2米。每边长3.7米,直径9.1米,每层檐下部有砖雕繁密的斗拱。各层外壁从下至上逐层收敛,并在各层外壁敲窗龛,塔龛内均置雕工精细,造型优美的罗汉、天王圆雕造像。塔壁嵌有施主题刻二十其方,整个塔体造型别致,外视秀丽挺拔,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泓寺石窟:石泓寺石窟又称川子河石窟,位于延安市富县城西65公里直罗镇川子河北岸。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唐、宋、元、明历代断断续续建造了一千余年,最后建成石如刀切,分布于东西长约70米、一字排列的大小七个洞窟。主洞前有木结构三开间二层楼房。楼前接寺院,院门正上方雕刻有“石泓寺”匾额。1号窟,窟平面呈长方形,近窟后壁及左右两壁处辟有坛基,去基正面为释迦、老子、孔子造像,窟壁有明嘉靖年间(1796年~1820年)题记,记载此窟为“三教洞”。2号窟,窟平面为长方形,坛基上为一佛二弟子像,窟东壁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旁有题记,“宋开宝二年,李庭宝造释迦牟尼佛、菩萨共三尊”。西壁有宋开宝二年的造像铭一处,窟口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尊护法天王像。3号窟,窟平面为长方形,内基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东侧菩萨背屏上刻有宋开宝元年(968年)敦士元等3人共造菩萨像题记。东壁有两龛相连,内有佛、菩萨五尊,旁有唐咸通五年(864年)郑君雅造像题记,并有唐咸通三年(862年)陈公造像题记一处。4号窟,平面呈方形,中央佛坛上有文殊骑狮圆雕造像一尊,狮道前有一驯狮昆仑奴。石泓寺石窟前有三开间两层木构大殿一座,窟平面略呈方形,窟宽10.4米,进深10.65米,高5.35米。窟中央凿石成基,坛基四角各有1根连顶接地石柱,坛基正面造像为一佛二弟子,释迦佛结跏趺坐于束爷莲须弥座上。佛通高3.45米,其中座高1.59米。释迦佛上方窟顶藻井装饰华丽,刻有“释迦如来”、“秀花供养”8字。释迦佛左侧侍立弟子迦叶,右侧侍立弟子阿难。坛其东侧石柱间,为文殊菩萨,结跏跌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须弥座中央刻狮首。石柱四壁均满刻佛、观音、罗汉及小千佛像,数目达3305尊,主要造像均妆彩。窟内所见题记有唐贞元年(785年)、二年(786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二年(1142年)造像题记。7号窟,平面呈梯形,内坛基上有佛像20尊,窟顶有八角藻井,浮雕有二龙戏珠纹图案,另有龙蛇凤麟及花草纹图案,此窟为明、清时开凿。石泓寺石窟年代之久、规模之大、造像之多、雕刻之细远近闻名。明嘉靖延安知府刘汝作诗赞曰:“飞阁撑云贱,清泉绕茂林”,“丹崖双绿水,梵室倚苍峰”。窟两壁开二龛,共造像三尊,龛旁有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造像题记三处,窟口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尊金刚力士像。5号窟,平面呈长方形,窟内结构与2、3号窟基本相同,西边与第6号窟相通,内有隋大业二年(606年)、唐景龙年间(707年~709)、唐贞元二年(786年)造像题记。6号窟,规模最大,雕像最多,为主窟。
八卦寺塔群:八卦寺塔群位于富县张家湾乡八卦寺村北一里许的一平台地上,相传原有八塔,故称八卦寺。原寺院已毁,现存砖塔三座,从北向南为序,北塔现存九层,平面呈八边八角,残高9.7米。塔身每层以砖叠涩收檐,塔顶以砖叠涩收分,塔体实心。中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呈四边四角形,八层,高约9米,无塔刹,塔实心。南塔为砖砌八角八边形,现存八层,无塔刹,通高约9.8米,塔身各层以砖叠涩出檐,每层转角处和中间均饰斗拱,塔体实心。
秦直道: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除其它政绩外,还办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是修筑了万里长城;二是修建了一条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
太和山:富县太和山久负盛名,原名凤凰山,发源于白云山山脉,自北向南蜿蜒数仟里伸展到富县城北。太和山山势陡峭,气势雄伟。山之左右两侧,极对称的伸出两座侧峰,犹如两条苍龙,与挺拔浑圆的太和山山峰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山下五条河流、五条道路在山前穿梭而过,形成五水、五路相交之势,富县古称“五交城”,即得名于此。更有趣的是,站在山顶俯瞰,周围东山、西山、柏山、骆驼山四座山的山峰不但低而且皆面朝太和山,形成四山朝拜的景象。山脚下缓缓流过的洛河,在沙粱和县城之间绘出一副逼真的太极八卦图。游人观此殊景,无不心旷神怡,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太和山道观是古老的道教文化活动场所,始建于何时至今已无考。据当地健在的年长者介绍,文革前山上共存有石碑三十通,他们曾见过隋朝立的石碑,可见最晚为隋朝,此后历经战乱,几兴几毁,目前可资佐证的仅有明之天启、清之康乾三次重脩之碑记。清光绪二十五年富县城内宋高娲(人称宋神仙,据传宋高娲在采铜川受“黄袍道人”点化,传其无字真言,预事如神,无不应验。)劝善化缘,重脩太和山,然时隔不久又逢战火。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太和山首当其冲,被彻底破坏,仅存玉皇楼残迹依稀可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宗教界人士王喜梅等不顾年老体弱,奔走呼号,四处乞缘,重开脩山之业。1995年后又信士杨宝儒、高生明、王延峰等相继加入,发宏愿,投巨资,工程进展神速,到1998年太和山已初具规糢,道士们每日诵经读课,昼夜不辍,远望香烟袅袅,近听锺鼓相闻,一派盛世祥和景象。同年经县政府同意,成立了太和山道教管理委员会,并批准其为宗教活动场所。
自然资源
境内有洛河、葫芦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306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4.76亿方,中小水库库容量1252万方,水能蕴藏量2.7万千瓦,地下水总量5392万方。县境内已探明原煤储量24亿吨,原油储量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14.6亿方,紫砂陶土储量500万吨,石灰石储量140万吨,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1.8%。文化科技
富县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县有中小学303所,在校学生31087人,其中高中一所、骨干初中一所、职教中心1所、民办中学2所、小学285所。小学入学率达96%,“两基”巩固率达98%。2003年高考录取670人,录取率达80%,2002年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2003年实现了普九达标。现拥有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有县级电视台一座,县级广播电台一座。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达到20%。全县共有科技人员316人,其中高级职称85人,中级职称165人,实施科技项目5项,推广科技新产品4项。历史沿革
富县,历史悠久,政区多变,故位置以现今为主。元代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裁撤洛交、直罗2县,属地归鄜州直辖,奠定今富县之疆域。现有汉族、回族、苗族、土族、黎族、白族、壮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羌族、维吾尔族、土家族、蒙古族等民族分布。一、地理位置:富县,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地区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东靠黄龙山系与宜川、洛川接壤,南与黄陵相连,西隔子午岭、关山梁与甘肃宁县、合水为邻,北缘丘陵沟壑与志丹、甘泉、延安接连。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8度29分30秒至109度42分54秒,北纬35度44分6秒至36度23分23秒之间。县城古名五交城,以“三川交会,五路噤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今有西包、兰宜两条公路干线于城区十字相交过境,西延铁路沿洛河北上,穿越县城。东渡山西,南抵西安,西通兰州,北达内蒙,为延安地区南部重要交通枢纽。距首都北京1305公里,距省城西安290公里,距革命圣地延安90公里,与四邻县城距离分别为宜川100公里、洛川45公里、黄陵80公里、合水145公里、甘泉45公里。
二、境域面积:战国时期,秦、魏“雕阴之战”后,魏献黄河以西15座城池于秦,秦在境内设雕阴县。汉代在境内设雕阴、直路2县。隋开皇三年(583),分三川、洛川县地北部,于五交城(今富县城)设洛交县。唐设三川、直罗、洛交3县均为鄜州辖地。宋代裁减三川县,属地并入洛交县。元代撤销洛交、直罗2县,属地归鄜州直辖,开始奠定今富县之疆域。据清道光《鄜州志·域地志》记载:鄜州直辖地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77公里,东北至京师(北京)1250公里,南距省城(西安)275公里,北距延安府90公里。东接洛川县界15公里,至洛川县旧治(今旧县)30公里;南接中部(黄陵)县界43公里,至中部县治70公里;西接庆阳府合水县界90公里,至合水县治145公里;北接延安府甘泉县界22.5公里,至甘泉县治45公里;东南接洛川县界20公里,至洛川县治35公里;西南接中部县界45公里;东北接延安府宜川县界45公里,至宜川县治90公里;西北接延安府安塞县界150公里;又西北接延安府保安(志丹)县界100公里,至保安县治175公里。陕甘宁边区时期,今黄陵县双龙等地归鄜县所辖,1940年鄜县设双龙区。建国以后,1956年鄜县南道德乡划归黄陵县;洛川县吉子现乡划归鄜县。1958年末,小县并大县,鄜县与洛川县合并。1961年大县划小县,恢复鄜县建置,南道德公社(乡)归回鄜县。现今富县四至:东,交道乡思宜村与洛川县菩提乡相接;南,南道德乡王家河村与黄陵县隆坊镇相接;西,张家湾乡雷家角村与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相邻;北,岔口乡榆树原村与甘泉县府村乡相接;东北晋师庙梁与宜川县英旺乡接连;西南子午岭兴隆关与黄陵县和甘肃宁县毗邻;西北张家湾乡八卦寺行政村的高腰子村与志丹县拓石川、甘肃合水县平定川相望。县城东距宜川县界45公里,南距黄陵县界40公里,西距甘肃合水县界100公里,北至甘泉县界22.5公里,东南至洛川县界20公里,西南至甘肃宁县界102.5公里,西北至志丹县界100公里,东北至延安市界50公里。富县东西之间横跨经度1度13分24秒,直线距离111公里。南北纵跨纬度79分17秒,直线距离73.7公里。总面裉4181.57平方公里,折合627.24万亩,占陕西省总面积2.2%,居全省第5位,占延安地区总面积的11.7%,为全区县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