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坑镇地图
高坑镇相关地区地图:
财政收入来源
地处工矿区的高坑镇原来财政收入主要靠地下产业(煤炭)支持。2001年实施关井压产后,全镇工商税收骤减,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失去生活来源。面对严峻的形势,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振奋精神,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的热潮,提出“大办非煤企业、地下损失地面补”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煤炭业主第二次创业。为尽快用地面产业取代原来的地下产业(煤炭),该镇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为投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的规章制度。同时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融资近千万元健全交通网络,抓紧对城镇的美化、绿化、亮化,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继完成了高王公路、高泉公路、裴家公路等40余公里的公路路面硬化。历史沿革
1956年置高坑镇,1958年改公社,1969年复改镇。1997年,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6万人,辖新华、高坑、浒泉、云泉、茶亭、王家源、石上、富田、茶坦、园塘、彭泉、裴家、楠木、泉江、焕溪、杨桥、大陂17个行政村。2003年,将大陂行政村划归白源街道管辖。构建铁路护路联防新机制
路地联手,构建铁路护路联防新机制。过去,受“想要富,吃铁路”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段时间沿途各村偷盗铁路货运物资蔚然成风,一度成为南昌局货盗重灾区。针对这一严峻情况,高坑镇充分发挥地方综治工作优势和铁路综治力量优势,积极进行调研、探索,建立起依托基层党组织,以路地公安干警为主体,护路队员为骨干,以村义务护路队员为基础,以维护铁路沿线治安为目标的反货盗责任体系。提出了路地联手,双拳合击的打击货盗新机制。建立了站区联系会议制、双向责任制、信息互动制等制度,构建了路地配合、警民联动和站、车、线互动,群防群控相配备的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范网络。通过采取“专群结合经常打、重点地段专项打、团伙作案重点打、盗运销一起打”的严打整治措施,铲除了危害铁路运输安200生过一起货盗刑事案件,镇铁路治、由治到稳”的根本性转变。高坑地区综治协会
针对高坑地区企业多、下岗人员多、工农矛盾多、治安状况复杂的特点,镇党委、政府在认真研究、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于2004年4月成立高坑地区综治协会,它是一个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综治组织,是在高坑镇党委、政府引导下自愿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它采取“自愿加入、自主会务、自筹资金”的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整合了两种民力资源,构建了三级综治网络。协会积极开展收集报送信息、排查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维护治安秩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帮教活动、交务巡逻、看楼护院等各项综治活动,创新了群防群治载体,激发了群防群治新活力,使高坑地区形成了以镇党委、政府为主,综治协会为辅,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的综治工作新载体,目前,综治协会发展迅速,参与人数众多,已形成一个覆盖高坑地区的各村、社区、村民小组,会员达1728人的综治组织,成为维护全镇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经济建设
全镇经济过去以煤炭生产、加工为主,属老工矿型集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形成以建材、电瓷、化工产品、玻璃制品、汽车配件和煤炭生产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0015万元。有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38家,私营企业产值8516万元,全镇就业人数3471人。农业以水稻、蔬菜种植和畜、禽、渔养殖为主。2002年粮食总产7729.5吨,蔬菜总产7607.9吨,肉类总产1055.4吨,水产品总产600吨,农业总产值为3140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2943元。邮编及代码
[邮编]337042[代码]360302101:~001周家坊居委会~002民主居委会~003山下居委会~004和平居委会~005泉江居委会~006黄泥墩居委会~007王家源居委会~008南竹山居委0高坑富田村~202泉江村~203丰园村~204彭泉村~205茶园村~206裴家村~207楠木村~208浒泉村~209云泉村~210茶亭村~211新华村~212王家源村~213石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