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兰州市地图 >
皋兰县地图
皋兰县相关地区地图:

传统民间工艺雕刻

皋兰雕刻艺术仅有木雕和石雕两种,且以木雕为主。木雕又分为建筑物雕刻和根雕工艺两类。木雕在古建筑物上较为常见,寺庙、门楼、殿堂、民居堂屋上木雕随处可见。根雕只有什川极少艺人创作。皋兰县,通常采用的木雕图案有:《笔鼎笙管》、《龙腾虎跃》、《鹿鹤同春》、《梅兰菊竹》、《岁寒三友》、《文房四宝》、《十二生肖》、《八仙八宝》、《二龙戏珠》、《墨龙三显》、《穿花龙》、《穿云龙》、《松鹤望月》、《丹凤朝阳》、《飞禽走兽》、《富贵不断头》、《万字金银花》、《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凤凰展翅》、《孔雀开屏》、《吉庆如意》、《五堆十三花》、《单双压字环》、《雁落沙滩》等。相传,民间较有名气的祖传木雕艺人有:段福堂(民国前为皋兰人,今兰州人)。今县境内少有名气的祖传艺人有:什川北庄的魏氏、什川长坡的宁氏(主要艺人已移居兰州、为兰州市政公司刻工)、石洞庄子坪杨氏、西岔五墩子、漫湾的魏氏、四墩子李氏、西岔的宋氏等家族中,都有木刻艺人。其手艺祖辈传袭。主要工艺成就:民国8年(1919年)宁氏艺人应邀在靖远条城建有大戏台一座,起脊卧阁、雕梁画栋、飞檐缭空、甚壮观。今存否不详。民国21年(1932年),宁氏在皋兰山字墩今校址建有"财神庙"、"太阳宫"等工艺建筑,惜今已撤除。是年又在景泰县漫水滩建造了雷庙,在川口建有娘娘庙,在方圆百里少具名声。民国36年(1947年),宁氏与众工匠合建了皋兰北山大财主董朝英、永登华家井大财主王彩堂的地主庄院,均为四合院出檐堂屋,施工期达两年之久,可惜其工艺遗迹今已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宁氏艺人经选拔参加了1956年兰州隍庙修复工程,在隍庙门口建造了楼栏式过道和二层钟楼花亭。其代表作为一口钟彩刻。1958年,宁氏艺人应邀参加了兰州五泉山修复工程,对五泉山所有亭台楼阁进行了工艺装修。1980年,兰州市政公司承建的金昌公司,多有宁氏艺人参与施工,尽展其祖传雕刻工艺水平。1989年,宁氏艺人联手,受聘精雕了榆中兴隆山门亭。仅限资料收集范围,其他雕刻艺人的业绩和成就未能尽详。

区划人口

全县辖7乡1镇,71个行政村,42个居委会。总人口16.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主要民族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维吾尔族、侗族、锡伯族、布依族、土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其中汉族人占99%,其他民族人口占0.09%。石洞镇:辖城北、城南、三川口3个社区居委会,庄子坪、东湾、中堡、魏家庄、蔡河、豆家庄、文山、涧沟、明星、丰水10个村委会。
西岔镇:辖阳洼窑、岘子、团庄、漫湾、陈家井、西岔、铧尖、段家川、五墩、四墩、火家湾、中川、山字墩、赵家铺、窝窝井15个村委会。
什川镇:辖上车、长坡、南庄、北庄、上泥湾、下泥湾、河口、打麦沟、接官亭9个村委会。
忠和镇:辖忠和、崖川、丰登、平岘、六合、盐池、罗官、水源8个村委会。
黑石乡:辖白坡、石青、大横、三和、黑石、和平、白崖、中窑、星湾、红柳、新地11个村委会。
九合镇:辖九合、中心、兰沟、高山、钱家窑、头沟、李家沟、三坪、朱家井、曹家湾、碱水沟11个村委会。
水阜乡:辖彬草、涝池、砂岗、水阜、燕儿坪、长川、老鹳7个村委会。

三毁三建灵峰寺

灵峰寺位于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西侧如凤山顶,东距定火城(俗称旧城子)约500米,南临砂沟,西为水阜后砂沟,北距保定堡(俗称堡子)约800米。灵峰寺因建在如凤山顶,民间传说其神求之灵验而得名。灵峰寺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修建时在如凤山下用粗石块打成石条台阶,镶嵌为踏步,沿山形拾阶而上,约十多米可直达山门。山门坐西向东,两旁四根通天大柱,建两层楼阁(看河楼),左右各建一间小阁,共三间。灵峰寺大殿坐西向东,内塑释迦牟尼佛像1尊,身高1.86米,两旁塑有肖释月氏佛和弥勒佛各1尊,在侧还各塑有9尊罗汉,计18尊。南北建有厢房,北厢房塑有地藏王菩萨像,两边各塑有5尊手拿笏板向地藏王朝拜的十殿阎君。南厢房为百子宫,内塑三霄娘娘(即琼霄、碧霄、云霄)3尊,并有100个泥塑娃娃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院内古榆参天,将寺院全部遮荫。殿阁内有铁钟一口,高1.4米,直径70多公分,重约600余斤,响声可传十余里,此钟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下落不明。寺院山门、殿字布局严整,雕梁画栋,起脊卧阁。山下河沟环绕,建有卧桥与古寺相连,形若彩虹。故《皋兰县志·古迹》称:灵峰寺“县治大河以北,以为胜景。”,明崇祯年间(1628年一1644年),灵峰寺遭兵燹焚毁,仅存遗迹。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当地群众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分别重修,嘉庆、道光年间屡有补修,同治年间二次毁于战乱。光绪时,皋兰十八堡民众再次捐资重修。1968年灵峰寺被拆除,部分木料用于修建水阜小学。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经当地信教人士的多方奔走和有关人士的慷慨解囊,在原址上新建了灵峰寺一部分建筑物,其建筑风格与绘画雕刻艺术都超过了原有的风貌。每逢初一、十五,本村和邻近的善男信女都到灵峰寺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灵峰寺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王锡奎)

西夏官印

1987年6月,皋兰县石洞乡中堡村农民杨言雄在其房后取土填院时,于地表两米处意外地发现了一方形铜铸印章。数天后,杨言雄拿印到县文化馆辨认。这方铜印边长5.3厘米,通高3.3厘米,白文,刻西夏文九折篆“首领”二字,柄为长方形,底部有一小穿,为印绶绾结之处,印背无款文。此印铸造精美,做工考究,印文用笔圆润浑穆,笔画转折处不露棱角,线条曲折相叠,涩拙厚重;印面满实,布排整齐规矩,寓动于静,庄重中蕴含了灵巧,具有厚实朴茂之美,堪称西夏印章中的佼佼者,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西夏官印代表西夏各级军事权力的等级。“首领”一印,属西夏五级军事权力的第二个级别,这为我们研究西夏军事建制及当时兰州的军事概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无独有偶,这方西夏官印出土不久,在水阜地区文物普查时又发现同样一方铜印。这一方铜印形制篆文竟同前一方印如出一模。所不同的是,印背有文字两行,疑为掌印者姓名,但因文字剥蚀,难以辨认。据收藏者颜俊东介绍,此印出土于1938年,珍存至今,亦有数十年的历史。皋兰出土西夏官印,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渊源。上溯历史到八世纪中叶,唐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中原战火连年,社会日趋动荡,唐王朝无暇顾及西北边地,这为西北地区以党项、回鹘、突厥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的契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西夏势力不断壮大,国势日益昌隆;其地辖夏(夏州)、绥(绥德)、银(陕西米脂西北)、宥(静边西)、静(米脂西)五州。延至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宋王朝为维持西北的长治久安,采取“以蕃人治蕃人”的对策,封党项族首领元昊为西平夏王,赐姓赵,史称赵元昊。宝元元年(1083年)十月,赵元昊脱离中原北宋王朝,自称皇帝,建政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都城,建立了西夏封建制民族政权。西夏建立政权后,又不断仿效唐宋的各项典章制度,创文字、编历书、铸印章、定兵制,广泛吸取汉民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使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其鼎盛时期辖三府二十二州,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箫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为固”。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从而逐渐形成子同北宋、辽三国鼎立的局面。兰州的地理位置,“捍御秦雍”、“扼控中原”、“襟带万里”,军事地位显得十分重要,是西夏和北宋争夺的军事要冲。作为兰州北大门的皋兰地区,成了西夏王朝与北宋攻城掠地和进行拉锯战的前哨阵地。当时,这里战火迭起,无岁不寻于干戈,四时无安宁之日,铁马金戈,兵刃相见。宋仁宗景枯元年(1034年),西夏元昊攻兰州,南进至马衔山筑城,凡蹑(今苑川)以兵守之。而为了扭转和西夏在争夺兰州战争中的被动局面,以保障中原的安定,宋神宗采纳王韶之《平戎策》,于熙宁五年(1072年)先由王韶之知通远军事,开拓熙(临洮)、河(临夏)、洮(临潭)、岷(岷县)各州,以巩固对西夏的防务。后于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宋军五路围攻西夏,其中由熙河路都大经制使李宪所率一路从临洮出兵榆中,收复兰州。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西夏呈称八十万精兵复攻兰州,由于粮草供给不足,攻城十日不克,只好收兵北退。宋兵乘机取道追击,西夏大败,弃车杖、兵印于河北地。皋兰出土的西夏官印,便是这一历史时期兵戎相见,遍地狼烟的历史见证。西夏官印的出土,将对于我们了解皋兰的过去,研究皋兰的历史,都大有裨益。(曾诚奎)

什川果

说起什川果树,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不胜枚举,但近五十年来,连孩子们也知道那棵“连心树”孕育的动人故事。那是一九五七年元月,什川乡五星社社员精心挑选了从一棵优质果树上收获的上等苹果,向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赠送去“解放果”、“翻身果”。先用木箱邮寄,但邮件被退回;后又推选代表上京面送。到京后,代表的再三恳求和感人肺腑的话语,打动了中央办公厅的接待同志,才答应将苹果收下。三月下旬,五星社收到中央办公厅寄来的书信,信中写到:“五星社社员同志们,给主席送来的苹果已收到,主席说不能白吃农民的果子,现付上款,希望以后不要这样做……,要大力发展苹果。”,自从毛泽东主席品尝了什川的苹果后,人们更加精心呵护自己的果园,这棵树也长的更加枝繁叶茂,万亩梨园也越发郁郁葱葱,瓜果的味道越来越甜,什川这一著名的瓜果之乡也越来越为外界人士所认同。从此,什川人便把这棵给他们带来美好记忆的苹果树称为“连心树”。

皋兰出土的货布

1987年4月,市县文化部门联合对石洞乡魏家庄汉墓进行了清理发掘。该墓出土新莽货币一枚,通长4.8厘米,重15.6克,青铜浇制,铜色暗红,质地精良,形态奇美。钱体坚挺浑厚,平首平肩方足,钱身呈长方形,腰微内凹,上首有一圆穿,穿之两面及钱两面都有轮廊,圆穿下至方档有一道凸起的中竖线。钱面模铸篆书钱文“货布”二字,其书体为垂针篆,“势有若针之悬锋芒”,篆法流畅峻削,纤细秀丽,清晰工整,布局匀称得体,皆臻上乘,堪称钱文书体中的一朵奇葩。据史书记载,货布始铸于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是王莽进行第。四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币制改革。此次币改,罢大小钱,铸行货泉和货布,二品并行。规定货币重二十五铢,一布当货泉二十五,亦当暂行留用的大泉五十钱二十五枚。与第一次币制改革相比,此次在货币的造形上彻底改变了第二阶段货币丰满笃实的风格,文字轮廓十分纤秀。王莽进行的币制改革,是世界货币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前后发行四类二十八种货币,其实质无疑是对社会的一种变相掠夺,引起了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强烈不满,也是其政权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莽钱制作工艺非常讲究,有“钱绝”之誉,为后世所称道。货布是王莽后期铸币的代表作,是莽钱中较珍贵的品种。(曾诚奎)

骆驼石的传说

滔滔黄河流经兰州地段时,穿过小峡和大峡,呼啸而去,留下许多神奇迷人的传说。这些传说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石骆驼的故事。相传木工祖师鲁班当年云游四方,行至皋兰县什川地界时,见这里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当地农民渡河,运输物资十分困难。当时,惟一的渡河工具是羊皮筏子,而羊皮筏子遭遇风浪时,筏毁人亡的悲剧经常发生。知道这种情况后,鲁班遂生架桥便民之念。他先选定什川上河小峡出口地段施工架桥。上河河道狭窄,两岸峭壁悬崖,十分险要,是一个架桥的理想之地。桥址选妥后,鲁班决定靠两岸青石来备架桥的石料。鲁班造桥时,川里常有一妇人带一脖系铜铃铛的小狗为其送饭。每日送饭去时,小狗先跑去报信,妇人赶到时总见鲁班大汗淋漓地坐在山腰青石之上。妇人不解,问其在此何干,鲁班总是用语搪塞。一日,妇人又去送饭。她想,我今日不带小狗,看此人到底在干什么。她悄悄地转过山梁,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来,平日闷坐在岸边的鲁班正将一头石骆驼赶至河中。他站在驼峰之上,力举巨石,悬空架桥。石驼如小山,昂首挺立,鲁班身长数丈,巨人一般。此情此景,让妇人大吃一惊,禁不住喊叫起来。此时,正是石桥即将竣工之际,岸边妇人一声惊呼,道破天机,石桥崩塌,石料纷纷落人河中。鲁班长叹一声,将架桥用的最后一块石楔扔在岸边,跨上石驼,顺流而去。鲁班跨驼顺流下行至什川下河地段,见大峡峡口狭窄,又是一架桥的理想之地。就在他收驼观察之际,被岸边人们发现。人们蜂拥而至。鲁班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弃驼飘然而去。于是,大河中央只留下一头石骆驼,似中流砥柱,屹立在激流之中岿然不动,成为黄河上的一处自然奇观,至今吸引着众多游人。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如今的什川黄河岸边,那个巨大的石楔依然静卧于石水之间,山崖之上尚有鲁班大师的屁股坐印和汗滴砸出的洞穴。石驼静静地屹立在大峡峡口水中央,阅尽什川千百年的沧桑巨变。近年来,在鲁班造桥之处,一座钢索吊桥和一座巨型拱桥相继建成。小峡水电站也在此兴建。2005年,随着小峡电站首台机组发电,鲁班丢弃的石楔沉睡于河底,只有神奇的骆驼石及其美丽动人的传说,将永留人间。(魏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