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兰州市地图 >
皋兰县地图
皋兰县相关地区地图:

传统民间艺术刺绣

皋兰地处中原内陆和西域边锤的结合部,是中原内陆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刺绣工艺起源很早,秦汉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刺绣艺术传入皋兰。但地处陇东黄土高原的皋兰,由于经济发展迟缓,人民生活贫穷,刺绣受用材限制兴盛较晚。但至迟在明、清时期就有了发展,至民国以后开始兴盛,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所发展。在皋兰,刺绣作为传统民间工艺,主要由农村心灵手巧的妇女承担,且女承母艺,代代相传。皋兰民间刺绣的用材有:丝绸、丝线、土布、五彩绵线。传统刺绣工艺品有:鞋垫、袜垫、兜肚子、缠腰子、枕头顶子、荷包子、手帕、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帽、桌裙、钱褡子、针扎子、笔袋子、旱烟袋、寿幛等。现代刺绣工艺品有:炕帷子、床裙、洋枕头、苫被子的苫单、门帘、缝纫机套、电视机套、洗衣机套、被套子等。皋兰民间刺绣的内容:大都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即蕴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又闪烁着现代文化气息。普遍采用和常见的刺绣图案有:龙凤、仙鹤、麒麟、鸳鸯、鱼、虫、牡丹、莲花、水草、人物等。并根据其各自的寓意和寄情,冠以相应的名称,诸如:《花好月圆》、《鸳鸯戏水》、《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寿万年》、《双喜临门》、《喜鹊蹲梅》、《凤凰展翅》、《孔雀开屏》、《狮子滚绣球》、《吉庆如意》、《梅兰菊竹》、《心心相印》、《蜻蜓点水》、《燕子戏泥》、《双飞燕》、《比翼鸟》、《连理枝》、《玉如意》等。皋兰妇女通常采用的刺绣技法是:挑绣、纳绣、剁绣、铺绣、扎绣和贴绣。主要刺绣工艺品有:绣花枕头、绣花鞋、绣荷包、绣鞋垫、绣炕帷、绣苫单、绣壁挂(壁罩子)、虎头帽、莲花帽、兔娃帽、虎头枕、猫娃鞋、猪嘴鞋、猫娃枕等。

人口民族

皋兰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维吾尔族、侗族、锡伯族、布依族、土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总人口(包括驻皋兰武装警察部队)149709人。其中汉族人口为149624人,占总人口的99.94%,各少数民族人口85人,占总人口的0.06%。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172634人。其中农业人口149318人,非农业人口23316人;男性人口88986人,女性人口83648人。人口出生率9.68‰,人口死亡率4.06‰,人口自增率5.62‰。皋兰各少数民族一般讲汉语,用汉名,服饰、生活习惯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

传统民间工艺雕刻

皋兰雕刻艺术仅有木雕和石雕两种,且以木雕为主。木雕又分为建筑物雕刻和根雕工艺两类。木雕在古建筑物上较为常见,寺庙、门楼、殿堂、民居堂屋上木雕随处可见。根雕只有什川极少艺人创作。皋兰县,通常采用的木雕图案有:《笔鼎笙管》、《龙腾虎跃》、《鹿鹤同春》、《梅兰菊竹》、《岁寒三友》、《文房四宝》、《十二生肖》、《八仙八宝》、《二龙戏珠》、《墨龙三显》、《穿花龙》、《穿云龙》、《松鹤望月》、《丹凤朝阳》、《飞禽走兽》、《富贵不断头》、《万字金银花》、《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凤凰展翅》、《孔雀开屏》、《吉庆如意》、《五堆十三花》、《单双压字环》、《雁落沙滩》等。相传,民间较有名气的祖传木雕艺人有:段福堂(民国前为皋兰人,今兰州人)。今县境内少有名气的祖传艺人有:什川北庄的魏氏、什川长坡的宁氏(主要艺人已移居兰州、为兰州市政公司刻工)、石洞庄子坪杨氏、西岔五墩子、漫湾的魏氏、四墩子李氏、西岔的宋氏等家族中,都有木刻艺人。其手艺祖辈传袭。主要工艺成就:民国8年(1919年)宁氏艺人应邀在靖远条城建有大戏台一座,起脊卧阁、雕梁画栋、飞檐缭空、甚壮观。今存否不详。民国21年(1932年),宁氏在皋兰山字墩今校址建有"财神庙"、"太阳宫"等工艺建筑,惜今已撤除。是年又在景泰县漫水滩建造了雷庙,在川口建有娘娘庙,在方圆百里少具名声。民国36年(1947年),宁氏与众工匠合建了皋兰北山大财主董朝英、永登华家井大财主王彩堂的地主庄院,均为四合院出檐堂屋,施工期达两年之久,可惜其工艺遗迹今已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宁氏艺人经选拔参加了1956年兰州隍庙修复工程,在隍庙门口建造了楼栏式过道和二层钟楼花亭。其代表作为一口钟彩刻。1958年,宁氏艺人应邀参加了兰州五泉山修复工程,对五泉山所有亭台楼阁进行了工艺装修。1980年,兰州市政公司承建的金昌公司,多有宁氏艺人参与施工,尽展其祖传雕刻工艺水平。1989年,宁氏艺人联手,受聘精雕了榆中兴隆山门亭。仅限资料收集范围,其他雕刻艺人的业绩和成就未能尽详。

历史沿革

皋兰县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归秦。西汉时属金城郡,首置金城县。西、北魏与北周时属子城县,为金城郡治所在。隋初属兰州总管府,废府复郡后仍属金城郡。唐属五泉县,即现兰州市区所在,亦为金城郡所治。唐后期与五代时为吐蕃所据。宋、金、元、明俱属兰州。至清乾隆六年,因境内有皋兰山而更名皋兰县,一直沿用至今。清至民国,作为甘肃首县,省会重镇的皋兰,幅员辽阔,辖今兰州市、白银市大部分地区。解放初,皋兰县隶属兰州市。1951年8月由省直辖。1956年1月划归定西专区。1958年12月,国务院决定撤销皋兰县,行政区域划归白银市。1961年12月恢复皋兰县,归白银市管辖。1963年10月白银市撤销,皋兰县复归定西专区。1970年4月划归兰州市管辖至今。

什川果

说起什川果树,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不胜枚举,但近五十年来,连孩子们也知道那棵“连心树”孕育的动人故事。那是一九五七年元月,什川乡五星社社员精心挑选了从一棵优质果树上收获的上等苹果,向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赠送去“解放果”、“翻身果”。先用木箱邮寄,但邮件被退回;后又推选代表上京面送。到京后,代表的再三恳求和感人肺腑的话语,打动了中央办公厅的接待同志,才答应将苹果收下。三月下旬,五星社收到中央办公厅寄来的书信,信中写到:“五星社社员同志们,给主席送来的苹果已收到,主席说不能白吃农民的果子,现付上款,希望以后不要这样做……,要大力发展苹果。”,自从毛泽东主席品尝了什川的苹果后,人们更加精心呵护自己的果园,这棵树也长的更加枝繁叶茂,万亩梨园也越发郁郁葱葱,瓜果的味道越来越甜,什川这一著名的瓜果之乡也越来越为外界人士所认同。从此,什川人便把这棵给他们带来美好记忆的苹果树称为“连心树”。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3°32至104°14′,北纬36°05′至36°50′之间,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东临白银市和榆中县,南接兰州市区,西连永登县,北依景泰县。县城距兰州、白银两城均为45公里。地形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2445米,最低1441米。全县分山地、丘陵、盆地3个类型。
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2℃,最高37℃,最低-25.4℃。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年蒸发量1800多毫米。年平均日照2768小时,无霜期144天。
资源:全县耕地面积43.6万亩,其中水浇地21.11万亩,人均1.4亩。草地面积253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黄河流经南部什川乡,年均径流量331亿立方米。境内建有西电、大砂沟两大水利提灌工程,水库两座,另有小火烧沟水库正在建设之中。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矿藏和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有白兰瓜、黑瓜籽、冬果梨、香水梨、苹果、软儿梨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什川乡"梨花会",中心乡"天斧沙宫"以及石洞寺庙群体等旅游资源。境内有高压输电线路864.9公里,变电站11站,总容量84950千伏安。县城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正在建设的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黄河大、小峡水电站在该县什川乡境内。三川口工业开发小区22万伏变电站建设已经启动。

三毁三建灵峰寺

灵峰寺位于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西侧如凤山顶,东距定火城(俗称旧城子)约500米,南临砂沟,西为水阜后砂沟,北距保定堡(俗称堡子)约800米。灵峰寺因建在如凤山顶,民间传说其神求之灵验而得名。灵峰寺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修建时在如凤山下用粗石块打成石条台阶,镶嵌为踏步,沿山形拾阶而上,约十多米可直达山门。山门坐西向东,两旁四根通天大柱,建两层楼阁(看河楼),左右各建一间小阁,共三间。灵峰寺大殿坐西向东,内塑释迦牟尼佛像1尊,身高1.86米,两旁塑有肖释月氏佛和弥勒佛各1尊,在侧还各塑有9尊罗汉,计18尊。南北建有厢房,北厢房塑有地藏王菩萨像,两边各塑有5尊手拿笏板向地藏王朝拜的十殿阎君。南厢房为百子宫,内塑三霄娘娘(即琼霄、碧霄、云霄)3尊,并有100个泥塑娃娃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院内古榆参天,将寺院全部遮荫。殿阁内有铁钟一口,高1.4米,直径70多公分,重约600余斤,响声可传十余里,此钟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下落不明。寺院山门、殿字布局严整,雕梁画栋,起脊卧阁。山下河沟环绕,建有卧桥与古寺相连,形若彩虹。故《皋兰县志·古迹》称:灵峰寺“县治大河以北,以为胜景。”,明崇祯年间(1628年一1644年),灵峰寺遭兵燹焚毁,仅存遗迹。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当地群众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分别重修,嘉庆、道光年间屡有补修,同治年间二次毁于战乱。光绪时,皋兰十八堡民众再次捐资重修。1968年灵峰寺被拆除,部分木料用于修建水阜小学。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经当地信教人士的多方奔走和有关人士的慷慨解囊,在原址上新建了灵峰寺一部分建筑物,其建筑风格与绘画雕刻艺术都超过了原有的风貌。每逢初一、十五,本村和邻近的善男信女都到灵峰寺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灵峰寺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王锡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