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市电子地图 > 城口县地图 >
葛城镇地图
葛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葛城镇有优良的教育、卫生等社会资源,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事业,有城中、职中、实验小学、示范幼儿园、葛城一小、葛城二小、民办托有所、教师进修校、党校、行政学校等,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卫生事业,有县人民医院、城口县中医院、葛城镇中心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具备完善的疾病防治体系。科技文化方面,葛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科技文化知识,走科技兴农、科技兴镇之路,同时为社区搭建网络信息平台,让广大市民更好地接受网络,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走信息化经济发展之路。社会保障方面,一方面积极提供外出务工信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人身保险工作,保障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另一方面,积极做好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并开展花卉、园艺等技术培训,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确保社会稳定。

基础设施

1、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四通八达,向北为通向陕西的城岚路,向南为通向主城区的“八小时工程”干线公路,向西为连接四川省万源市火车站100公里的新城万路,向东为连接长江黄金水道的城巫路,主干道“十字架”已基本形成。投资近1000万元的红军休闲广场、小南街步行街已投入使用,投资近1000万元的城区道路改扩油化工程已全部完成,主街道已实现绿化亮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投资近1000万元的城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市场顺利建设。投资500万元的县城后山“九纵一横”综合治理的“九纵”工程已完成全部工程量。投资200万元的诸葛寨植物休闲公园公路路网建设工程及配套的生命工程已全部完成并交付使用。投资600万元的葛城第一中心小学新综合楼、葛城第二中心小学寄宿制学生宿舍、柿坪小学、金安小学等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三个社区阵地建设已全部竣工。投资3500万元的旧城改造开始提速上档,红军广场片区开发建设顺利,太和场整体改造已完成大部分工程量,县城防洪堤工程正式启动。同时,结合新的行政区划,按总规要求,确立了“一心七极,以路为轴,串点连片”的城镇发展布局。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加强农村山、水、田、林、路、电、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了庙垭、阳坪的三座人行索桥;修建了季龙溪村级公路和东方红二村村级公路;大面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逐步改造农村电网,部分村安装了一户一表;完善人、畜饮水工程,改变饮水条件,提高饮用水卫生水平。逐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04年全面减免镇域范围内农业税,总额为37万元,人均减免28元。积极鼓励高山移民,按政策规定降低进城门槛,全面推行“一户制”,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农民,由镇政府出钱给工本费,均可转为城镇居民,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引导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三产业,让农民摆脱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进城落户,2003年以来全镇共有2000余人实现农转非,加速了葛城城镇规模的扩张,加速了人口及生产要素的集聚。2006年初,友谊村成为全县唯一的重庆市“千百工程”示范村;2007年,新农村建设已完成规划评审,正筹建园区公路等工程。

经济状况

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同比增长率7.3%;完成固定投资1.2亿元,镇级财政收入达到1250万元,增幅达42.5%;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8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78元,比上年净增30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500元。
2.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0年以来,先后建立了以农特产品加工,锰矿精深加工为主的高坪坎、季龙溪、陈家湾三大基地,新办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储藏企业1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10余户。截至2007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已达2112户、私营企业43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再就业5000余人,个体私营经济成为葛城经济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