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上饶市地图 > 横峰县地图 >
葛源镇地图
葛源镇相关地区地图:

芋头糖

芋头糖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做,但其最早源于上饶市横峰县葛源镇,是葛源的传统食品,故又名葛源芋头糖,有些地方也叫其兴安兴安酥,因为历史上横峰县又称兴安县。芋头糖制作还算简单,其主要用糯米、芋头、芝麻、白糖、茶油等原料制成,很多地方现在都会做。但据说葛源的芋头糖,别处无法效仿,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方法,制出来也及不上葛源芋头糖。原因是葛源的糯米好。葛源前山村一带种的糯谷,生产时间长,当地水土好。从下种到收割,要历经春夏秋冬四季,沐浴四季雨水。这种稻谷碾出来的糯米质白、粘性重。制作芋头糖的方法:1、先将糯米与芋头蒸熟;2、再将熟芋头与糯米饭一起捣烂,撕成小团,再蒸;3、再将蒸好后的小团捏成条状,再切成片晒干;4、将晒干的小片放放油锅中炸;5、当其体积急剧膨胀后,立即捞上并趁热拦熟芝麻、白糖。6、芋头糖就做好了!,这芋头糖清代曾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宫青睐。其具有酥、香、甜等特点,进口消融,故又名消化糖,最适宜老人吃。在葛源,每年立冬过后,芋头与糯米都收到家了,这时葛源人民便大批生产芋头糖,畅销各地。

基础设施

新区的建设,对调整、完善我镇的布局、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面,采取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新区建设步伐。要以地聚财,用市场化方式拍卖出让土地;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参与新区建设,尽快完善新区水电路等配套建设;鼓励镇直单位尽早在新区兴建行政办公楼,以拉动新区建设。目前一中型加油站已动工,汽车站,供电、电信、土管大楼也将在明年破土动工。

农业产业化

巩固现有葛根种植基地,适当增加新种面积,寻求葛根市场销路,健全销售网络,维护葛农利益,保护葛农种葛积极性,使我镇葛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壮大蔬菜种植专业户队伍。利用田园化工程的实施,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扎扎实实地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做好引导、服务工作,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同时,抓好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尤其要扩大毛竹、油茶等经济林面积,发展林业生产。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葛源镇就是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省军区所在地的“红色省会”,拥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其中国家文物保护旧址3处,省市级文物保护旧址30多处。同时,葛源镇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白石书院旧址、万年戏台等古意盎然的历史文化景观,小黄山、仙岩洞、狮子岩等自然景观,以及万亩葛园、10万亩油茶基地等生态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红色区域之一。1932年,经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省会设在葛源镇。闽浙赣省会葛源因此成为领导闽浙赣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斗争的中心。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现存重要革命旧址40余处,多分布在葛源村和枫林村,主要包括:中共闽浙赣省委、中共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中共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中共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红军操场等旧址。1927年冬,在“秋收起义”影响下,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在赣东北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弋(阳)横(峰)大暴动,建立红色政权。根据地的发展由弋横到信江河两岸,到赣东北,再到闽浙皖赣四省边界地区。1931年11月正式成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12月,按党中央指示,为加强领导,赣东北省改名闽浙赣省。根据地鼎盛时期,苏区范围包括赣东北18县、闽北6县、浙南3县、皖南7县共34县,游击区地跨闽、浙、皖、赣四省边界52县,总人口达数百万,并创建了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和第十军团,成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苏区范围逐步缩小。1934年10月,奉中央命令,闽浙(皖)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十军团北上抗日。不久,根据地失陷。省委、省政府工作人员被迫转入横峰、德兴、婺源山区打游击。在方志敏领导下,苏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发扬苏维埃的民主和进步、刻苦和创造的精神,在政党、政权、军事、经济及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并创造了多个第一:1929年10月,在弋阳吴家墩建立了我军挂牌最早的学校信江军政学校,后迁往横峰葛源,1933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分校。共办8期,培养红军骨干1500余人;1931年4月,我党最早建造的“列宁公园”在横峰葛源竣工。内有六角亭、游泳池、荷花池等,供广大军民休闲;1930年10月,我党创办最早的卫校赣东北特区卫生学校在弋阳仙湖成立。首批学员240余人,1932年4月全体毕业,分往四所分院及派往前线;闽浙赣省兵工厂1934年6月研制成功了大炮,根据地红军为此成立了一个炮兵班,成为我军第一支使用自己生产大炮的军队;利用红军攻打景德镇时缴获的十几把小号、几面军乐鼓,1931年3月,我军成立最早的一支军乐队赣东北红军乐队在横峰葛源成立。此后,苏区有重大的政治活动、军事胜利,军乐队无不前去热闹一番。军乐队阵容最大、水平最高的一场演出是欢迎中央红军参观团。1933年2月4日,他们赴赣东北苏区参观,军乐队为之奏响了“欢迎曲”、“胜利进行曲”,给参观团团长朱少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4年初,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称赞赣东北的同志们“有很好的创造”、“是模范工作者”,并把赣东北根据地称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根据地相提并论。1931年2月,赣东北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从弋阳芳家墩迁入横峰葛源镇(离县城35公里)。随后,分散驻在各地的特区工、青、妇、军校、银行等机关也相继迁入葛源,共有31个单位。从此,葛源成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后并与闽浙皖赣四省几十个县保持着联系。一道道红色指令,从这里发往各苏区和游击区,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和斗争。葛源的村头田野、山水农舍,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邵式平、黄道和革命前辈唐在刚、周建屏、关英等人的光辉足迹。当时的葛源是省直属区,在拥军优属、扩红支前、发展生产、文化教育和对敌斗争等各方面都是模范。为此,1933年闽浙(皖)赣省苏政府赠给葛源区苏政府及全体工农群众一块石碑,上刻着:“我们光荣的模范区”。据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葛源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68名,占全县烈士总数的1/5。从1931年2月至1934年11月,横峰葛源作为赣东北——赣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历时3年零9个月之久。横峰葛源现存革命旧址共44处,均属当年各机关旧址,保存完好。她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重要景点有:省委旧址、省苏政府旧址、省军区司令部旧址、红军操场、红军第五分校旧址、列宁公园等。1996年,闽浙(皖)赣省委机关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江西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省委旧址里,有方志敏当年的卧室兼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椅和带4个轮子的木板床,板壁上还留有当年贴的苏区报纸;在列宁公园里,有方志敏当年亲手栽的梭柁树、枣树,院门上红色的“列宁公园”四个字为方志敏亲笔书写。梭柁树高耸如云,躯干要三人合围;在红军操场,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时,方志敏在司令台上最后一次向群众告别。他说:“目前革命虽然受到了挫折,但是,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等打败了日本鬼子,我们还要回来的。这一天,决不会是很远的将来。”

城镇建设

横峰县葛源镇以“建设集红色生态旅游、葛产业、矿产业为一体的中心集镇”为目标,用五年时间,从经济、旅游、文化三方面打造出一个精品小城镇。2000年,葛源镇就投入近10万元聘请了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2000——2020年集镇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省第一个按新标准执行的重点镇总体规划。该镇充分结合红色旅游保护、用活移民扶贫搬迁政策,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和搬迁户到新镇区建房落户。大力实施“封山育林”、绿化葛源等活动。不断提升镇中心的人气凝聚度与人居环境舒适度。同时,为使街道有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该镇率先在全县组建了“城管中队”,对街道的环境、卫生、秩序等进行全天候保洁与监督,彻底扭转了街道“脏、乱、差”的现象。自2000年以来,该镇在小城镇建设上累计投入资金约达3000余万元,修建完成了一条长1000米、宽50米的红十军大道及绿化,对老镇区的路面、给排水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实现了电话、电信线路地埋。拓宽了葛溪桥,新建了一个中型加油站、一个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综合集贸市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镇新区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先期入住新区的57户农户建房已基本完工,一个崭新的新镇区已初具规模。

红色旅游

加强对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的保护、管理,抓好打响“方志敏牌”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配合好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拆除红军操场保护区内有碍旅游规划的民用建筑。美化旅游环境,通过有力措施尽可能地恢复景区原貌。继续加大景区环境的整治力度,挖掘培养淳厚的民风民俗。同时要加强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工作品位。

经济建设

围绕把我镇建成集红色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矿业为一体的横峰北部新型中心集镇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是:立足创新,做强特色,建设“三镇”,即立足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做强做大红色生态旅游、葛业、矿业特色,建设经济强镇、旅游重镇、文化名镇。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的新突破:一是以财政收入为主要参数的经济综合指标有新突破;二是以矿业、葛业为主导的工农业经济有新突破;三是以闽浙赣根据地旧址为品牌的红色旅游开发有新突破;四是以新型集镇建设和村级道路路面硬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