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天地乡地图
广阔天地乡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荣誉
1954—1955年,广阔天地乡的前身原大李庄乡组织32名回乡知青参加农业合作化工作,在全国开创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农村工作的先例。对于这个经验,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光辉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7月15日,郏县诞生了一个以伟人批示命名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特殊的名字和地位使之成为祖国版图上字节最多、最富有思想内涵的地名。曾引发了那场震撼二十世纪、长达二十七年、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十亿人心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下乡知青把新思想、新文化带到了农村,成为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文明化、城镇化进程的一种动力,知识青年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熔铸了一代成熟、坚定、执着而富有责任感的青年知识分子。曾有国际权威人士说过:“如果‘大寨'两字值二个亿的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个字能值5000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的公章仿佛是道“御赐金关令”走到哪里都一路畅通,“广阔天地”的名气盖过河南郏县,被誉为“中国知青运动的圣地”。,经济后果,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知青是农民的一个负担。只有在那些缺乏基础教育的地方,极少数能够从事这种工作的知青才有益于农村的发展。但这些有限的贡献远不能抵消知青给农村社区造成的损失。而且它们为时甚短,如果像80年代初那样培训当地青年承担这些工作,从长期来看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漏洞百出的情况下,下放知青的努力并不能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多少好处。知青离开后实行的大刀阔斧的农村改革,才为农村带来了实质性的改进。1968-1969年的大规模下乡运动的目标虽然没有明说,显然是为了结束红卫兵运动,就此而言它是成功的。但从长期来看,它的后果确实是消极的。下乡政策导致的不满、林彪事件之后出现的幻灭感,以及农村地区社会和政治控制力的相对薄弱,使知青一代滋生出文化和政治上的叛逆倾向。至于根据革命品质而不是专业成绩选拔精英的方法,以及藉此实现一个平等社会的目标,也没有取得什么积极成果。除了在战争或革命时期,以道德作为提拔精英的社会制度难免导致伪善和因循守旧。关于知青上山下乡,一直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正面: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为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同时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建立(乡镇企业成立多是知青推动,初期其业务骨干也大多是知青担任)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民面貌。
反面:有人认为这场运动是对人民的愚弄和变相迫害。林立果(林彪之子)等起草的反对毛泽东的纲领性文件“五七一工程纪要”指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他们通常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华抱有怀旧情绪,甚至有人自称“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决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