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头镇地图
冢头镇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气候
在河南省郏县东北隅的许(昌)洛(阳)古道和郑(州)南(阳)公路交会处,有一个人杰地灵、天裕物丰的古镇,这就是冢头。郏县冢头镇位于郏县东北13公里处,北临禹州,南临许洛古道,东接襄县,郑(州)--石(人山)高速公路、郑(州)--南(阳)公路南北纵贯全境,蓝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冢头镇自古为中原腹地,商业发达,商贾云集,2007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被省建设厅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资源优势明显。冢头镇水资源丰富,全镇有兰河、肖河、马皇河、灰河等4条河流,常年水流不断,其中兰河水清凉、甘冽,用兰河水煮制的茶饮后余味悠长,唇齿留香。境内四季分明,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左右,平均年降雨量在690毫米左右,无霜期达220天,为红薯、理想大根等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特色饮食文化
冢头饮食、茶文化历史悠久,烧羊肉、烩馍、烧鸡、茶水远近有名,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纪谦称冢头的茶文化为“活化石”,附近禹州市、襄城县、汝州市及县内其它乡镇的人们经常到冢头就餐、饮茶,餐馆、茶社常常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在冢头镇,文化底蕴还有另外一种体现方式,这就是冢头的茶食文化。冢头素有“中原茶文化之乡”的美名。明清时期,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各方商贾来往不绝,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一直生意兴隆。几百年来,这里比较完整的保留着茶馆行业的旧貌。在蓝河七孔桥两端,溪岸幽处,分布着不少茶馆。煮河心水,泡龙井茶,细品漫谈,茶馆成了冢头人一个主要的娱乐场所。冢头人的吃也很讲究。冢头镇的风味小吃历来享有盛誉。饸饹面传入冢头已有2000多年;羊肉烩馍在冢头也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蓝河边的曹记烩馍不光在冢头,在整个郏县也闯出了不小的名头。近年来,冢头的风味小吃花样不断翻新:炒羊肉、熬馍、老汤烧鸡、糊汤面条等小吃以绝佳的口味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冢头大快朵颐。饸饹面:关于金钢饸饹面有不少有趣的记载。《明史》记载,崇祯年间,明三边总督孙传庭兵出潼关,来河南与李自成义军作战。据传,为了改善伙食,他传谕三军,每军可以携带20台桦木饸饹机。这年10月,明军与义军在郏城东南讲武场相遇,义军佯败。明军追杀义军15里,至郏城东冢头、柿园一带的蓝河岸边李庄,义军用“以利诱之,以敌取之”的策略,弃金银、辎重于道,等明军将士纷纷抢夺财务时,引兵反击,大获全胜。孙传庭部溃不成军,只得轻骑突围西窜,几十部桦木饸饹机为郏地李庄百姓及义军所得。李庄百姓为纪念义军的战斗精神,将其美名为“金钢饸饹”。精巧的饸饹面制作设备顿使百姓喜不自胜,一时街旁馆巷,“金钢饸饹”招子旗迎风飘舞,至此,饸饹面制作水平又进一步。今天在冢头,饸饹面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主食,郏县仅县城内的饸饹面店已近百家。从事饸饹生意的郏县商户被称为“饸饹人”,身影遍及全国。“饸饹”在冢头人心目中是一种不能代替的美食。据传,饸饹面是西汉宫中名吃,归葬薄姬时传入冢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所谓“饸饹”就是用饸饹器挤压的一种面条,下到羊肉汤锅里煮熟后,带汤盛到碗里,再放上切好的熟羊肉片、生葱段、羊油辣子和其他作料,就是一碗上好的饸饹面。
羊肉烩馍:冢头的名吃儿还有羊肉烩馍。这里的羊肉烩馍要数“曹家羊肉烩馍”最地道,是祖传。据说,曹家祖上即为厨师,其绝活儿是炒羊肉。明嘉靖时期,郏县县令陈王绶上任时带着家眷路过冢头,陈母吃了曹家的炒羊肉,觉得味道不错,就是吃的馍太硬。陈王绶就向厨师建议,说为啥炒羊肉的时候,不把馍放在锅里一起炒?这样不就烂了好嚼了?于是曹家的祖师爷就把馍跟羊肉一起烩,一尝味道还真不赖,从此就改为羊肉烩馍,遂成为冢头的一道名吃儿,延续至今。
茶馆:说到冢头,还得说说遍布街巷的茶馆。茶馆是冢头镇一景,冢头西寨的一街两巷,每隔几户就会有一家茶馆。有的茶馆很简陋,空空荡荡的没有装修的房屋里,放上几张矮桌,几把矮凳,再在桌上放上几只茶碗或搪瓷缸子就成。来人坐在桌旁的矮凳上,店家续上茶水,就成了生意。冢头的茶馆兴盛于明清时期。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在此交会,各方商贾来往不绝,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的生意一直兴隆。现在冢头的茶馆,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条件参差不齐。讲究的有空调、彩电,普通的是小瓦屋、本木桌、粗瓷碗。不论茶馆的条件优雅、粗劣,人气都很旺,来喝茶打牌者多是中老年人。连远在十多里外的禹州人也都跑来喝茶聊天。
建筑特色
(一)建筑特色:冢头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住宅,“秦都司宅第、“解学士宅第”、“高运章宅”、“刘道台宅”、“崔家祠堂、宅院”等当时大户人家的宅院,共有房舍2000多间,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通过这些建筑,可看出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1、建筑规模:明清一条街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在历史街区、古街道、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在面积上形成了一定规模,这种历史建筑群得以保存至今并基本完好是非常难得的。2、建筑布局:从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看,明清一条街布局以北方四合院形式为主,街道两侧为底商二层楼房,建筑形式不仅有北方的官式做法,也融入了南方建筑的细腻和极具特色的地方手法。建筑多为砖木小青瓦房,属于典型的明清时期四合院建筑,所有的建筑沿中轴线对称而建。3、建筑材料:房屋墙体采用“里生外熟”的砌筑方法,里为土坯,外为青砖,中连跋石,坚固一体。地基为红石精雕细琢垒砌,青石铺门。4、雕刻工艺:明清一条街的木雕、石刻工艺,与文物古迹相得益彰,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有方形、圆形、古钱币形石窗,有透雕镂花木门窗,木雕包括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人物画鸟等,表现在门、窗、沿、檩等,无处不在,往往多种工艺并用,工艺细腻,精湛华贵。(二)价值评估:1、历史价值:明清一条街传统建筑规模宏大,类型独特。这些建筑从明代一直延续并保存至现在,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建筑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而且这些建筑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对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和建筑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2、艺术价值:冢头镇环境优美,具有典型的中原乡村居住环境。建筑布局严整,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此外,密布于建筑各处的木雕、石刻等,手法多样、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画面,艺术监制也极其珍贵。3、研究价值:明清古建筑一条街内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多处,大部分保存着创建时期的原有风貌,是迄今为止中原地区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古代街区之一,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的有利证据。
历史沿革
冢头镇始建于汉朝。据传,汉文帝刘恒极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后,文帝遵照母命将灵柩在此埋葬,并建造看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坟墓,朝中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年年都来谒拜、封香。为供养需求,在冢南边兴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起初称作冢子前头的庄,后几经变改,冢头便由此得名。邮编:467113代码:410425101区号:0375拼音:zhǒngtóuzhèn,1964年建冢头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改镇。1997年,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中心为三条街,即西寨村、东街村和北街村。全镇辖冢头西寨、冢头东街、冢头北街、纪村、前王庄、王寨、北三郎庙、郭庄、高庄、焦南、焦北、陆村、圪塔王、圪塔寨、仝村、花刘、李梓楼、陈寨、段村、小庙张、柏坟周、李渡口、梁庄村、花园、天地庙、高刘庄、柿园、拐河、达理王、小李庄、三郎庙、李子曰庄、靳庄、蓝育、秦楼35个行政村。特色产业
烟叶,理想大根,红薯为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了三个农作物种植加工基地,即前王庄理想大根种植加工基地。2003年种植面积达5000亩,预计2004年达到10000亩,产品属无公害、纯天然、低盐度、保健型的绿色食品,经过初加工后直接出口日本,是平顶山市唯一的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并被河南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基地(豫农[市][2003]27号文件);红薯“三粉”加工基地。冢头镇红薯种植面积大,淀粉含量高,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产量超过6000万公斤,加工的“三粉”产品口味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已被河南省农业厅批准为3万亩无公害红薯加工基地(豫农[市][2003]27号文件);畜牧养殖基地。,冢头是最早引入烟叶的内地乡镇,是近代中国三大烤烟发祥地之一。冢头烟区位于被世界地理学家称为“黄金烟草地带”的北纬32度至37度之间。冢头的烟叶以气味醇和、香气浓郁、劲头儿大、燃烧性能好、烟灰洁白、口感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而驰名中外,因此,吸引了上海、安徽、湖北、浙江等地的客商到此采购。据记载,1938年,冢头镇有磅秤27台,烟所17家,从业人员500多人,日收购量达5万多公斤,使冢头成了中原最主要的烟叶集散地之一,盛况空前日进斗金。烟商的云集,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兴旺发展,冢头遂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名镇,人称“小上海”。该镇自古商贾运集,素有“小上海”之美誉。镇内有固定工商户近千家,还吸引1500多个流动商贩、手工业者前来经商务工。每到农历双日有集贸会,每月逢“9”和“22”为物资交流大会。随着沿路开发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镇区内逐渐形成了百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家俱一条街等专业市场,商店林立,顾客络绎不绝。冢头饮食、茶文化历史悠久,烧羊肉、烩馍、烧鸡、茶水远近有名,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纪谦称冢头的茶文化为“活化石”,附近禹州市、襄城县、汝州市及县内其它乡镇的人们经常到冢头就餐、饮茶,餐馆、茶社常常顾客盈门,座无虚席。网络平台
冢头镇信息相对闭塞,没有报纸媒体。人们大多只能通过电视了解外界的事物!现在“郏县论坛”的建立,为冢头镇人民网络交流提供了便利。郏县论坛设有冢头镇区域交流版块,它也让在外生活的冢头人与家乡亲人建立了网络沟通桥梁!旅游文化与名胜古迹
薄姬冢:薄姬冢也即薄姬墓,在冢头镇北隅穿镇而过的蓝河之滨。墓高约11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郏县志》记载:“汉薄后,郏人。”她原是秦时魏王豹的家眷,公元前204年,纪信生擒魏王豹后,薄姬进入刘邦王宫,做了一名织女,后又擢升为宫娥,进而得到刘邦的宠爱,生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即位后,薄姬成为皇太后。纪信冢:在蓝河之滨,还葬着代君而死的汉朝大将纪信。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4年,在楚汉战争中,纪信为掩护刘邦荥阳脱险,假扮刘邦,被项羽火焚。纪信被烧死后,埋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荥阳至今还保存有完整的纪信将军墓。如今,在蓝水河畔的柿园村,还能听到关于古战场的许多故事。由于纪信是代主而死,因此受到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极力推崇。纪信死后,被刘邦追谥为“忠右”(后世人称忠烈侯),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纪信冢也即纪信墓,位于冢头镇纪北村,南临许洛古道,北靠黄阜岗,冢高12米,南北、东西各21米,周长65米,占地380平方米。《汉书》记载:“纪信,汉人也。”纪信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公元前207年,纪信加入刘邦义军,楚汉战争第三年(公元前204年),为掩护刘邦荥阳脱险,被项羽烧杀。此事《汉书》《史记》均有记载。刘邦称帝后,下诏纪信故里称“纪信村”,后称纪村。唐朝书法家卢藏曾在纪信碑上撰文凭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曾在纪信庙留诗一首。
蓝河七孔石桥:位于冢头镇西寨村,建于明嘉靖十三年,为当时知县陈王绶所建。石桥高大宏敞,坚固耐久,七孔拱圈上雕刻图案,中间一孔顶端置一避水珠。龙驮桥身,龙头朝北,龙尾朝南。龙头雕刻精致,栩栩如生,龙嘴亦各含避水珠一颗。桥上两边各有十八根石柱,红石条互相连接成桥栏。百姓为纪念陈公功德,在冢头西门外立建桥碑和清官碑一座,在弥陀庵当年陈公坐堂处立陈公长生碑,上刻“讳王绶字玉章号松麓,赐进士第御诗持等,文林郎郏县正堂署汝州事陈老爷长生位,浙江温州府永嘉籍”,以表敬慕并祝愿陈公永生不死,至今碑文保存完好。
秦都司宅第:秦都司宅第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清康熙武生随征都司秦可都的府宅。府宅坐北朝南,占地37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00余平米,多为砖木结构,为一门四进四合院。一进三间,两间作为商铺。二进是客厅,红石做基,木雕为门,上刻凤凰麒麟等图案花纹,形象逼真,寓意吉祥。三进三层楼房,红石基础,青砖砌墙,楼房无主门,进出由两边厢房通行。
解学士故宅:解学士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学士解保祥的官宅,占地2800平方米,现存历史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一门四进四合院。二进主房时会客厅,除两边山墙以外全部为木柱结构,红石做阶,青石砌门,青砖铺路,六个立柱支撑整个建筑,镂空雕花格子门,屋内有木质雕花屏风,上有“福禄寿”三个梅花篆字。两边为东西厢房。
刘思和宅:刘思和宅建于清咸丰年间,是甘肃道台刘思和的故居,刘思和曾入翰林。建筑占地3000平米,现存1100平方米。宅院坐南朝北,为一门四进四合院,主房五间为二层楼房,砖石木结构。且每进都有东西跨院。主房为二层楼房,有方形雕刻木窗,花纹细美,工艺精湛。
十方院:据现存“清嘉靖十三年崇次戊辰季秋”重修碑记载:“凡古踪当废坏之余未有下待人而兴者也,邑东二十五里许有十方院古刹也。”庙院十分宽大,占地三十余亩,整体建筑有山门、关帝殿、三郎殿、广生祠等,各殿侧均有廊房。每年二月初三为文章社会,十月十八为香火会,远近香客络绎不绝。
大王庙:大王庙位于南寨门外蓝河北岸,明陕、山二省商贾为集会之便捐资创建此庙。东西各有高大山门,两山门相夹为庙内两层高的古戏楼。正面左右各有抱厦三间,东西各有六间厢房。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所有枋木上和两边立柱上都精刻人物花鸟,盘龙麒麟。大殿彩色壁画已有300多年历史,画笔细腻传神,人物飘逸,色彩丰满,至今清晰完好。
石佛寺:据现存《石佛寺创建元武殿记》碑文记载:“郏东蓝溪之侧,有石佛寺建自唐代梵宫之最古者也。”为全国二十四大寺之一。原貌为五进庙院。从里到外依次建造关帝殿、佛爷殿、祖师殿、老君殿,塑像形象逼真,凌空若舞。建筑全为木结构,琉璃瓦盖顶,飞檐挑角,雕栏画栋,古香古色。
天地庙:相传汉文帝之母薄姬葬在冢头后,汉文帝派兵在此驻守,看护坟院。朝中达官显贵、皇亲国戚每年都来祭扫,设立庙宇,汉文帝贵为天子只敬天地,故取名天地庙。天地庙院十分宽大,占地三十余亩,有房屋数十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