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信阳市地图 >
光山县地图
光山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

农业: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调整结构,建立基地开发支柱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依靠高新科技,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农业结构实行多元化调整,大力实施60万亩优质稻和40万亩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开发,是全国优质稻和“双低”油菜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光山特色的茶叶、青虾、苗木花卉、麻鸭四大支柱产业,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11.8万亩,“赛山玉莲”、“蓝天玉叶”、“净居寺毛峰”、“杏山竹叶青”等是信阳毛尖茶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家林业局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光山麻鸭”、“光山青虾”分别通国家品牌认证。
工业: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奋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二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注重新材料、新品种开发。三是大力开发地下资源,对黄金、花岗石、膨润土、矿泉水等进行高科技开发。
市场建设:利用现有基础,对各类市场进行改造完善,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工业改革与发展势头强劲,蓝天集团驿光化工厂、白鲨针布有限公司、远大鑫鸳鸯集团、强山集团等一大批优势企业舞起龙头,化工、服装、建材、茶叶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壮大。茶叶运销、现场充绒、电杆预制等非公经济板块持续扩张,敖洼经济开发区、十里民营工业园等园区经济框架正在形成。2004年,全县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6.9亿元,占GDP的46.7%;缴纳税金3239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5%。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开发和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县城面积13.6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19.3%。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9平方公里的东城新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初展姿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居领先水平。全县劳动力资源富裕,在全国率先实施“回归工程”和“金桥工程”,建立了30多个驻外党支部,劳务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39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1.84亿元、12.64亿元、1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1.7%和7.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951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1.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74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工业增加值8.26亿元,增长19.3%;粮食总产3.71亿公斤,油料总产5891万公斤;实现劳务收入9亿元。到2009年,全县经济取得诸多可喜成绩,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85.4亿元,增长13.3%,高于年初确定的力争目标0.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07亿元,增长12.3%,高于年初确定的确保目标0.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3亿元,增长32.6%。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预订数。在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重优化到26.6:42.9:30.5,二、三产占比上升1.8个百分点。粮食总产11.6亿斤,增长2.5%,连续6年增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8家,较上年净增1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7亿元,增长22.2%;实现利润5.3亿元,增长12.5%。城镇化率30%,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94个,总投资61.8亿元,到位资金35亿元。天瑞水泥余热发电、平煤蓝天40万吨型煤技改、金楼110KV输变电项目建成投用;五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智慧光山建设开局良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173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4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4587元,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增长19.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控制在0.2%以内。
其他: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饮食服务业,建设3-5家高档宾馆。发展旅游业、重点开发净居寺、紫水公园等旅游景点。

县内县际公交

线路起止站1路光南路——寨河镇2路新汽车站——光山火车站3路十里镇——烟厂5路新汽车站——珠山6路吴竹林——泼河8路化肥厂——神埂9路新汽车站——砖桥、凉亭潢光专线潢川火车站-潢川长途汽车站-傅店镇-寨河镇-十里镇-光山长途客运北站

“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加快结构调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23.5亿元增加到“十五”末的41.8亿元,增长56.2%;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5年间由第99位上升到第50位。2006年,GDP实现49.9亿元,较2005年增长14.3%。二是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在GDP占比中,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产比重稳步上升,二、三产比重达70%。三是农业基础地位更稳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茶叶、花卉、青虾、麻鸭四大特色板块经济已经形成,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光山麻鸭”、“光山麻鸭蛋”和“光山青虾”原产地标记顺利通过国家认证。优质稻、优质油菜分别发展到65万亩、35万亩,粮食总产连创新高,由2005年的4.1亿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5.1亿公斤,首次突破10亿斤大关,油料产量进入全国百强县。四是工业主导优势更明显。充分发挥资源等优势,坚持改革与招商有机结合,成功引进了全市最大的服装加工出口企业——青岛远大鑫鸳鸯集团和河南蓝天集团20万吨甲醇厂;全市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五岳抽水蓄能电站已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建设;全市最大的高档有机茶叶加工企业——蓝天玉叶加工厂已投产运营。全县形成了建材、化工、服装、羽绒、茶叶加工和纺织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时期,限额以上工业“九五”末只有17户,实现增加值2.3亿元,“十五”末达到56户、5.3亿元,分别增长229%和230%。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利润、综合效益指数等主要工业指标的增幅保持全市领先,2004、2005连续2年位居全市第一。2006年,重点工业增加值实现8.2亿元,较上年增长24%。蓝天集团光化公司、远大鑫鸳鸯、光山电业、强山集团四大企业在2005年同时跻身全市赢利企业20强,一举改写了近年来全市赢利企业20强中光山为“零”的历史。五是财政保障能力更突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九五”末5732万元,增加到“十五”末的9797万元,年均增长23.3%,2006年达到1.2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较2005增长23.5%。实施项目带动,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十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9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倍。2006年完成37.4亿元,比2005年增长33%。开工并建成了一大批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旅游、城镇建设、农网改造、社会事业等项目。其中,交通建设“十五”期间完成投资4.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十五”期间,全县修建道路里程1202公里,其中“村村通”998公里。公路养护工作连续18年9次获得全省“好路杯”竞赛“金杯县”。农村公路建设全省领先,2005年3月,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光山召开,光山的经验被全省推广,被省政府评为“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全面完成三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光山220千伏输变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十里工业园35千伏电站和光山电力调度中心等一批供电设施,城乡供电能力明显提高。水利建设始终走在全市前列,连续5年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10年夺得“信阳精神杯”。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十五”期间完成投资9.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特别是规划9平方公里的东城新区的开发建设,已完成投资15亿元,2.6平方公里的一期开发建设基本完成,各项配套设施完善。新区开发与老城建设同步推进,县城城区面积发展到12.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3.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4.3%。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原城关镇和马畈镇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重点镇,弦山上官岗村被定为全省“康居示范村”建设试点,白雀园等1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总体规划完成修编。以蓝天度假村、龙山湖风景区、司马光故居、净居寺为代表的人文旅游,以王大湾会议旧址、徐畈革命旧址群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蓝天度假村被评为四星级宾馆,紫水森林公园晋升为省级森林公园,龙山湖风景区被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坚持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一是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进入扫尾阶段,化纤总公司、棉纺总厂、金鸳鸯集团等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其它企业已陆续进入资产变现和职工安置阶段。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市政府奖励。行政区划完成调整,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财政改革范围不断扩大。乡镇卫生院管理实现上划。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推进。水利、林业、城市公用事业等行业改革,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也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二是劳务输出成效明显。实施“回归工程”和“金桥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劳务经济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已被省劳动厅定为劳务输出基地县。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20万人以上,创劳务总收入在10亿元以上。三是对外宣传力度加大。成功举办了《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司马光砸缸》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北京举办了两届“鑫鸳鸯杯”全国青少年足球选秀赛,“蓝天玉叶·河南光山”宣传广告在央视上榜一年,光山籍务工人员周建当选北京市三次党代会代表,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外来务工青年和《影响2006——CCTV年度新闻记忆》十大专访人物之首,展示了光山形象,提高了光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度关注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免除农业税,不折不扣兑现了粮农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三直补”资金和教育“两免一补”资金;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十五”期间,累计实现5.7万人脱贫。兑现发放了干部职工“菜篮子”补贴;提高干部职工医疗保险比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1888元增加到“十五”末的2715元,增长4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九五”末只有3746元,到“十五”末达到6564元,增长85%。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548元、3450元,较上年增长15%和27.1%。二是社会保障不断巩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依法加强社会基金征缴和监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参保人数、基金征缴和发放,年年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三条保障线”顺利衔接,“两个确保”如期实现。实施了城乡医疗救助,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户供养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中教育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县二高被评为“省示范性高中”,近3年来,有14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在全市名列前茅。四是文化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县文化中心、体育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使用,“光山花鼓戏”被列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群众体育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县称号。五是科技兴县步伐不断加快。争取到国家科技部对口扶贫,建成大别山科技培训中心。2006年,县科技局被评为全国星火科技先进集体。五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完成了县人民医院新传染病区和7所中心乡卫生院建设,基本建成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六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县城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依法关闭了4条水泥生产线。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验收,绿化造林荣获“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县”称号,净居寺万亩生态茶园被定为全省退耕还林示范基地。狠抓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经验被全市总结推广,计生信息化建设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七是社会稳定不断加强。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狠抓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05年、2006年连续2年被评为“河南省综治先进县”。
河南光山县发现特大型钼矿:2010年6月8日河南省地矿局属第三地质调查队在信阳光山县千鹅冲发现一特大钼矿床,钼金属量约60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2000亿元。目前,千鹅冲钼矿共圈定3个主要钼矿体,除已探明的60万吨特大型钼矿体外,还有两个矿体正在勘探中。专家介绍,千鹅冲钼矿单个矿体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该成果的提交,使大别山北麓探明的钼资源总量跻身全国前列。他们还认为,千鹅冲特大型钼矿的提交,不仅为信阳作为全省的钼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将改变河南省钼工业发展格局。

“十二五”十大工程

一要加快项目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以五岳抽水蓄能电站、千鹅冲钼矿开发、港联水产食品加工、CTC红茶加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重点项目为引领,以官渡河工业集聚区、天瑞建材工业园、十里民营工业园为载体,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内生与引进并举。加快产业分工与协作,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以潢光一体化建设为纽带,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
三要调整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农业现代化。以超级稻,优质小麦为重点,着力打造粮食核心区建设。以“双低”油菜、油茶、花卉为重点,着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四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增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做大做强羽绒产业。以智慧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为着力点,以司马光故居、邓颖超祖居、王大湾会议旧址、净居寺等为载体,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五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亮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模式。
六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机体活力。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体系,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扩大对外贸易,不断提升外贸出口水平。
七要突出民生改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为目标,优先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面维护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潢光一体化

“潢光一体化”始见于信阳市十一五规划。2009年2月份信阳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首度提出:加快推进“潢光一体化”进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潢光一体化”正式列入信阳社会经济发展大战略。
一、潢川、光山两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潢川县经济快速发展。08年,潢川县GDP总量达到98.9亿元,工业增加值33.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3亿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08年,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8万,建成区面积33.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36.6%,在全省县级排名第1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超万元。0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GDP排位第47名,位居前列。光山发展进入快车道。08年,光山县GDP总量75.0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1亿元,城镇化率2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2元。合并计算,两县GDP总量173.9亿元,工业增加值50.2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信阳市(含师河、平桥两区),高于信阳东部的省扩权县固始23.6%。城市化水平位居信阳市之后,排名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双双超万元,为两县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潢光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优势:1、经济基础较好。综合考量两县经济总量、在省、市经济排位以及快速发展势头,启动“潢光一体化”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一体化”后能够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乘数效应,成为经济增长、城乡一体化的“发动机”,2、交通优势明显。两条(京九宁西)铁路、两条高速公路(沪陕大广)、两条国道(312106)、两条光缆(京九、乌沪)、西气东输两条支线均经过潢川,形成了五个黄金“十字交叉”。使潢川县具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通讯中枢地位。3、经济区域中心地位日渐明晰。随着信阳经济一体化进程,信潢固沿路经济带已具雏形,初步形成了三个节点:西有信阳,东有固始,潢川、光山正处于中间节点。全省看,北有郑汴洛经济带,“一体化”后,加速信潢固经济带的中部隆起,势将形成南北对称的小“郑汴洛”。以潢川为中心,北有郑州,南有武汉,东有合肥,潢、光处于此圆形“一小经济圈”的中心点。历史上,两县经济基础薄弱,处于经济圈的谷地,以“一体化”为契机,促成经济规模化,建成信阳副中心,是破解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4、特色产业已具规模。目前,潢川已形成了“世界鸭王”-华英集团、糯米粉定为国家标准的黄国粮业为龙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已具规模,年产值超30亿元。花卉经济走向全国,建立了巩固的经销网络,年产值超16亿元;2001年始,潢川便是全国畜牧百强县,畜牧养殖产业化发展至今已进入成熟。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独具特色,是潢川经济稳定、长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体化”另一坚实基础。5、文化资源丰富。中国金桂为代表的潢川花产业形成的花文化、黄湖、黄国故址(国保单位)、中华黄姓起源等一批历史、传统文化走向全国,以至世界华人圈,光山亦是司马光出生地。丰厚的文化要素,历史底蕴为“一体化”注入了重要的人文、个性内容,奠定了文化基础与支撑。
三、“潢光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历史上看,潢川即是豫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唐宋元明为光州,清设直隶州,建国初期置潢川专署,1952年迁入信阳至今,发展机遇因此中断。进入新世纪,京九铁路建成后,省政府提出了“北抓商丘,南抓潢川”的发展规划,后列入全省26个城镇化重点县和首批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全省35个扩权县之一,200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十一五”发展成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中等城市的6个县之一,再次重现发展机遇。全国看,信阳处在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的区域中心,是沿西宁铁路东承西进的中继,潢、光正处于副中心位置,“一体化”有借势发展的潜力。进入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省管县”步伐。以“一体化”促成“省管县”,以“省管县”获取省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反哺“一体化”,形成良性发展,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目前,利益于国家“促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刺激计划,潢川已争取资金3.34亿元,位于全省黄淮四市第一,全市第一,部分资金可用于启动“一体化”进程的前期准备。
四、“潢光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目前,实践“一体化”的经验不多。前些年,河南省有过“渑义一体化”(渑池、义马)试点。“一体化”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件创新工程,要有办大事的魄力与决心,令人鼓舞的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实现中原崛起,推动信阳经济大发展”的高度,开始审视、布局“潢光一体化”。在此,提出若干思路,以期抛砖引玉。1、整合行政资源,首先实施行政一体化。建设中心城市,周边应伴有卫星城,目前,潢川、光山同为县级城市,无主、次之分。“一体化”的唯一选项就是“融城”。而“融城”的首要是实施行政一体化。前期可组建强有力的“一体化”领导机构。机构拟应市级规格,市主要领导负责,两县主要领导参加,实施“市长工程”。兼顾效率、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统一有序地进行行政资源整合。2、整合城市规划,实施城市布局一体化。两县原有城市建设规模及实施部分已有相当基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规划升级,重新定位主城区,划分城市功能区,重点规划产业集聚区。鉴于潢川的区位优势、经济地位,光山应积极向北发展,潢川适度南倾。3、整合行政区划,实施区划一体化。目前,“一体化”区域有潢川、光山两个县级区划,一个河南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效率、集约为原则,拟应实行“两办一区”体制,即潢川办事处、光山办事处和开发区。4、整合经济资源,实施经济一体化。目前,光山工业基础较好,潢川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特色突出,立足于区位优势商贸、物流发展势头强劲。突出两地优势,合理进行经济布局。如:在建的华英工业园可沿潢光路向南延伸,鼓胀产业集聚区,形成沿路经济带。5、整合基础建设,实施基础设施一体化。一是着手潢光路的拓宽改造,建设高等级公路。二是启动、加快面向开发区的京九大道和面向沪陕高速门户的万亩花卉示范园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主城区的向心力、辐射力。三是论证、规划沿潢川火车站、光山县城、潢川县城的环路建设。四是从细节入手,如可先期开通潢光两地市内公交。6、整合宣传资源,实施对外宣传的一体化。潢、光两县要统一思想,充分利用两地宣传资源,通过部门、媒体、网络、人文等各个渠道,立体宣传,面向全省、全国积极推介“潢光一体化”,招商引资,获取政策支持,为“一体化”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潢光新城:潢光一体化新城位于潢川、光山两县县城之间,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中潢川24平方公里、光山76平方公里。该项工作是市政府为推进区域跨越式发展和加快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而确定的。意在尽快实现两县产业、市场、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四个一体化”和推进两县“六个衔接”。
光山智慧园:智慧园位于光山县域东北部,北临沪陕高速,东靠大广高速,并有213省道和光潢公路从园区外围通过,对外交通极为便利。项目区规划范围东起光州路,西至213省道,北靠城市总体规划的外环路,规划总面积6.44平方公里。智慧园以司马光名人文化为缘起,延伸其智慧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山水园林为载体,以多种具象化、可参与的文化旅游产品为依托,将其打造成分为体验世界智慧文化旅游的“豪门盛宴”和“动感嘉年华”,形成集文化体验、主题游乐、休闲度假、赛事展演、影视制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首家以“智慧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型休闲旅游社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结合智慧产业的开发特性和节奏,将整个园区分为,启智、源智、乐智、享智、育智、创智、造智七大板块。(在七大板块中,启智、源智板块以文化旅游景观性项目为主,其余五大板块以商业、地产、贸易、工业、工业设计等项目为主,所以建议对启智、源智板块采用BT模式,由投资商建成后由政府回购经营管理,而其他板块则直接出让给投资人按照规划开发建设,其土地出让金作为启智、源智板块的回购款。)
智慧园规划图:
紫光湖湿地公园:紫光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位于紫水办事处五里墩街居委会境内,现有水域和绿地面积150亩,区位优越,地域独特。西接三环路与县城相连,东贯光州路与潢川相通,加快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对于推进光潢一体化进程,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作用。规划总占地面积为1560亩。

历史名人

1.吕清,吕清生于1915年,原名吕继才,光山县人。7岁给人放牛。1930年,参加少年先锋队、赤卫队和游击队。2.胡季堂(1729—1800),胡季堂,字升夫,号云坡,光山人。系胡煦之幼子,7岁丧母,由长嫂甘氏抚养长大。3.蔡毅中(1548-1631)明光山(今属河南)人,字宏甫,号濮阳,人称中山先生。万历进士。4.晏甬,又名晏子述,1916年生,晏河人。1933年,入开封河南高中读书。1937年高中毕业后,参加河南巡回话剧三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5.赵金钟,1962年生,河南光山人。中国新文学学会、河南省文学学会、河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副教授。6.吴万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多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主编等职务,现供职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7.潘永堤,河南光山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十五军团团青年干事。8.蒋世鸿,1974年6月生,河南省光山县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河南诗词学会等学会会员。9.曹学德,字逸夫,号大别山人,河南光山人。1941年生,济南军区联勤部原政委,少将军衔,2001年退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0.喻时,字中甫,号吴皋,又号海上老人,河南光山人,明嘉靖十七年进士。历任吴江县令,御史,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漕运,总督三边协理戎政,11.曾昭文(1883~1913),字可楼,光山县新集人。1904年,由北京练兵处考赴日本留学。先入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地测量部学习测量。12.梁家骥,教授,1918年生。河南光山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生物系,1946~1952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系助教,1952~1988年任北京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

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光山县与安徽省广德县系友好合作县。光山与广德虽远隔千山,却血脉相连,有着一脉相连的根亲文化。广德50万人中,光山(含划归新县的地区)籍人占一半以上。从光山人踏上广德的那一天起,两地寻亲、问祖等民间往来,就从未间断。特别是自2007年4月,广德组团到光山考察,2008年5月,光山县也组团到广德来学习考察,两县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大门正式开启,两县的兄弟情谊迅速加深,两县的往来也由此迈上了更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