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地图
固始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文化名人
孙叔敖:(公元前650—公元前593年),楚国期思(原属于固始县,今属淮滨县期思镇)人,春秋楚国宰相、水利专家,封地在期思县番乡的寝丘(即今河南省固始县城区)。公祖句兹:亦称公祖兹,字子之,生卒年待考,春秋末期寝丘(今河南固始)人,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在七十二贤中排位第四十三,享孔庙奉祀。公祖句兹后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赐封为“期思伯”,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其为“即墨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又敕封为“先贤公祖子”。
魏敬:(599—691年)字玉珏,号云霄,陈政之母,世称魏夫人。唐开国元勋夫人,南宋高宗追赠济顺昭德夫人。
王潮:(?-898年)表字信臣,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任固始县史。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寿州(今安徽寿县)变民首领王绪任命王潮为军正。中和五年(885年)随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遂发动兵变,囚王绪。886年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巖任命其为泉州刺史。陈巖死后,王潮命其弟王审知、堂弟王彦复攻福州(今福建福州),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其后渐占福建全境,王潮先后受封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
王审邽:(858—904年)字次都,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与兄王潮参加王绪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光启元年(885年),随军渡江南下。入闽后,任泉州刺史达12年,勤政爱民,轻徭薄赋,重视农桑,疏江治港,招引外商,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经济。设招贤院,广纳名儒硕士,发展文教事业。政绩显著。累封工、兵、户三部尚书,授威武军节度副使,封开国侯,赐谥武肃王。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固始县分水亭王堂村)人。五代十国闽国实际建立者。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光州固始人,生于唐显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13岁领光州乡荐第一。仪风二年以鹰扬将军代父陈政领军。垂拱二年(686年),向朝廷建议在闽南设立州县,武后同意建立彰州,辖彰浦、怀恩二县,命陈元光兼任刺史。陈元光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已管理自已,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初五,山越首领兰奉高率众偷袭岳山,陈元光率兵抵挡,腰受重伤而亡。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龙湖镇衙口人,祖籍河南固始方集。清初著名将领。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军中一员虎将,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后因与郑成功交恶,酿成父亲和弟弟被杀的大祸,他再次投清。他先后担任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平台,之后,他积极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驻守,力主保台固疆。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籍贯福建南安石井。祖籍河南固始汪棚。1624年生于九州平户藩。今固始县汪棚镇上郑村有郑成功衣冠冢,已评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昆生:(1600—1679年)河南固始人。晚明时流寓金陵(今南京)。原名周如松,明代宗室,明末著名歌唱家,人称“南曲天下第一”。以善歌出入公卿府邸和青楼妓院,曾为名妓李香君拍《玉茗堂四梦》等曲。左良玉守武昌,昆生亦以歌投其幕下。南明小朝廷覆灭,左病死九江,他愤而削发入九华山为僧。清顺治七年(1650年),随皖南名士汪如谦去杭州。顺治十二年,汪如谦故世,入吴中以歌求食。康熙二年(1663年),受太仓王时敏之聘,为其家班授曲。康熙六年,又由吴伟业介绍,到如皋为冒襄家班教曲。苏昆生在水绘园未逗留多久,即往返于金陵、吴中之间,康熙十八年夏病死于无锡惠山僧舍,享年79岁。苏昆生度曲有出神人化之妙,系魏良辅嫡派。王时敏曾曰:“魏良辅遗响当在苏生”。吴伟业亦称其歌唱为“阴阳抗坠,分刊比度,如昆刀之切玉,叩之粟然,非时世所为工也”。陈维崧亦誉之为“南曲当今第一”。苏昆生与复社侯方域等交往甚密,吴绮、陈维崧等均有诗曲称誉。吴传业还为其和柳敬亭并立传。苏昆生弟子有庭柏上人,得其唱法正传的还有太仓顾子惠、施云章等。
吴其濬:(1758—1847年)固始城关人。清代河南省唯一(文)状元,一生“宦迹半天下”,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广、云贵总督,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等职,为清代著名植物学家。
祝庆藩:(1777—1853年)固始城关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十九年(1814年)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道光皇帝太傅,历任詹事府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待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内阁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兵部、户部左侍郎、吏部左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著有《奏疏稿》、《蒙求》等书。
李昭寿:(?—1881年)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人。捻军首领之一。咸丰三年在家乡结捻起义,次年率部投降清军,咸丰五年杀死清朝道员何桂珍,投向太平军,隶李秀成部,任七十二检点。八年再次降清,渐次擢为江南提督。在家乡横行,1881年被安徽巡抚捕杀于安庆。
吴元炳:(?—1886年)字子健,河南固始县城关人。咸丰进士。从团练大臣毛昶熙回籍办团练,与捻军战于河南各地。同治二年擢侍讲学士,十年出任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抚。十三年调安徽,再调江苏。光绪中,先后任江苏巡抚,三署两江总督、漕运总督。
蒋湘南:(1795一1854年),字子潇,回族,固始县城关陪濠沿人。湘南绝意仕进,拒绝任职,专事游幕、讲学,潜心研究经学,他先后主讲于关中书院、同州书院,并修纂《兰田县志》、《经阳县志》、《留坝厅志》、《同州府志》、《夏邑县志》、《鲁山县志》等志书,最后完成《陕西通志》稿。
秦树声:(1861—1926年)字宥横,号乘庵,出生于固始南乡乐道冲耕读家庭,双科进士。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史学家。其在全国最先引进两部印刷机,一部交商务印书馆,另一部则赠送家乡固始。
丁逊之:(1822—1894年)号竹樵字谦六,河南固始人。1856考入进士,户部主事,擅长兰花图,闻名江浙,有著作--《兰谱草年》。
李孟群:(1827—1859年)字少樵,号鹤人。河南固始人。历署广西灵川、桂平知县,南宋同知,两败太平军,功擢道员。咸丰四年随曾国藩组建水师与太平军战,署湖北按察使。六年擢布政使,调安徽。咸丰九年被太平军所杀。
张鸿烈:(1886—1962年)字幼山。河南固始人。1905年入开封陆军小学特别班。1908年入河南就等学堂理科。1910年冬在开封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首义后,转赴宁、汉,加入革命军北伐。南北议和后,返豫任河南省临时议会议员。1914年,赴美入伊利诺斯大学求学。1918年获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次年回国,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1922年,该校扩充为省立中州大学,仍任校长。1925年,兼任河南省教育厅长。1927年北伐后,中州大学易名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前身),仍任校长兼教育厅长。1930年中原大战时,兼任河南省政府秘书长;战后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协助韩复榘从事山东建设。1939年赴渝,任行政院参议兼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1944年返豫,任河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6年5月,任河南省议会副议长兼黄泛区复兴建设协会常务理事;同年11月,当选制宪国大代表。1948年当选行宪候补立法委员、立法委员。1949年6月到台湾。1953年入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受训。1962年病逝于台北。
凌钺:(1882—1945年)字子黄。河南固始郭陆滩樟(古蓼镇)柏岭村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立法院立法委员。“凌氏四兄弟”之一。
凌冰:(1894-1993年)字庆藻,号冀东,河南固始郭陆滩(古蓼镇)樟柏岭村人。“凌氏四兄弟”之一。自幼聪明,十三岁入南开中学,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留学,先入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后入克拉克大学,获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1919年被聘回国,在南开中学校内开设大学班,任南开中学大学部第一任教务长,还动员一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到南开大学部任教,一定意义上说,凌冰是南开大学真正的创始人。1927年秋至1928年4月在河南大学(原国立开封中山大学)任校长。1928年6月,经好友陶行知推荐,河南督军冯玉祥任命凌冰为河南省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兼开封中山大学校长;同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1929年11月,任驻古巴国全权公使。后去台,曾任“立法院”第四届“立法委员”、行政院驻美全权代表、纽约商爱罗公司董事长等。解放后留居美国,凌冰曾婉拒了周总理邀其回国任教育部长的邀请。1993年逝于纽约,享年102岁。美国白宫派官员前往悼唁。
蔡仲美:(1900~1930年)原名蔡良芬,河南省固始县张广庙人。中共固始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
王子春:(1900~1932年)原名王芝田,化名王独清,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人,祖籍洛阳,豫南地区早期党员,中共固始县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
杨松柏:(1901~1931年)河南省固始县往流人,中共党员,黄埔四期生(又有记载为武汉分校生),著名烈士。黄埔同期(四期)同科其他固始同学中后来走出三位国民党少将。
余成斌:(1911—1978年)55年开国少将,河南省固始县城郊周家集村人。
宋治民:(1912—1988年)64年开国少将,河南省固始县马堽人。
余克勤:(1913—1988年)55年开国少将,河南省固始县方集吴上楼村人。
杨森:(1916—2004年)64年开国少将,河南省固始县武庙集邓岭村人。
毛和发:(1919—1999年)64年开国少将,河南省固始县城郊人。
金振中:(1903—1985年)幼名金霭如,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人。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219团3营营长(编制为团规模,1400余人),参加了喜峰口大战,宛平城及卢沟桥防区指挥官,在卢沟桥事变中率部打响全民族抗日第一枪,并亲率大刀队趁夜夺回铁路桥东端。1985年8月14日,按其遗愿要求,其骨灰被安置于卢沟桥畔。马炳芝:(1940-)河南固始县洪埠乡人,海军中将,1996-200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司令员,为加强海航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传发:(1946-)河南省固始县赵岗乡人,陆军少将,1977年荣立三等功一次。在任团长期间,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率团参加云南老山地区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全团荣立一等功。
陈礼国:(1953-)河南固始县郭陆滩乡人,1970年12月入伍,第二炮兵导弹专家,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12月,当选“2009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魏青刚:(1975-)河南省固始县武庙集乡钱老楼人,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的动作,源于内心的品质,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自然资源
固始有耕地170万亩,林地42万亩,宜渔水面18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双低”优质油菜面积稳定在90万亩。其它主要经济作物有麻类、棉花、花生、大豆、茶叶、毛元竹、板栗、油桐、药材、蚕茧、水果等。固始柳编:始于传统工艺,经过开发研制,品种达到上千个。近百家柳编企业云集三河尖镇。常见的有柳编篮子、柳编家具以及其他各种编织工艺品。产品远销美国、法国等86个国家和地区。柳条基地5.6万亩,2003年固始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柳编之乡”。
固始皮丝:清代贡品,宫廷御膳佳肴,制作历史至少有150余年。咸丰年间,固始皮丝即名扬京城,天津、济南等地。食用时先用油炸松,后用清水浸泡,上笼蒸熟,可做成“松花皮丝”、“肉松皮丝”、“皮丝圆子”等上等名菜,风味鲜美独特,是美容养颜的最佳食品。
毛豆:固始毛豆个大、味美、无污染、一年多熟。种植基地涉及沙河、柳树、南大桥、石佛、黎集等乡镇,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产量2.1万吨以上,产品远销上海、北京、杭州、武汉等大中城市。
水果萝卜:又名“固始水果萝卜”,历史上亦系贡品。主产地在固始县史灌河沿岸沙湾地。固始萝卜个大青皮腹白,外形美观,味甜多汁,生熟食俱佳,被誉为水果型萝卜。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产量10.5万吨。2009年固始县被中国果蔬委评为“中国萝卜之乡”。
大麻:大麻种植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称之为“蒋麻”(指蒋集镇一带麻质量最好)。其中两个品种最佳。线麻为地方优良品种,魁麻为固始特产,具有含纤量高、纤维白、韧性强、色泽鲜艳、散热、爽水等优点,为上等纺织、造纸原料。
茶叶:固始茶叶多属信阳毛尖系列。茶叶基地面积稳定在5万亩,年产量100万公斤左右。主要品牌有“九,华山毛尖”、“仰天雪绿”、“十八盘毛峰”等。其中“九华山毛尖”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固始鸡:因产地得名,有“中国土鸡之王”之美誉。固始鸡蛋大壳厚、善觅食、耐粗饲、抗病力强、屠宰出肉率高、肉嫩汤鲜。“固始鸡”、“固始鸡笨蛋”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和“受WTO原产地标记保护注册”认证。固始鸡产业开发已颇具规模,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固始鸭又称淮南麻鸭。因产地得名。有易饲养,适宜沟塘湖堰放养,具有耐粗饲、抗病强、生长快、产蛋高、肉质鲜嫩、绒毛细软等特点。以家庭饲养为主,年饲养量200万只左右。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良的气候资源,历史上长期交通闭塞,使固始成为优良畜禽品种的发源地之一。固始鸡、固始鸭(淮南麻鸭)、固始白鹅(安徽省又称皖西白鹅)被农业部列入中国106个地方优质家禽品种。
根亲文化
固始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原因,历史上曾作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数次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和深远的影响,上至秦汉下至明清的漫长岁月中,有四次较大规模的入闽移民,影响深远。这些入闽先人的后裔逐渐播迁至粤、台、港、澳及海外各地,形成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固始大地兴起了闽台粤港澳同胞和华人华侨寻根热,如此同时,固始的根亲文化建设也引起了上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信阳市市委书记王铁提出“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固始县引起强烈反响,进而在此理念指导下展开一系列工作。固始根亲文化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这项工作不仅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闽粤台港澳民众以及海外侨胞方面也收获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陈氏、郑氏、施氏、王氏、黄氏、何氏等姓氏宗亲纷至沓来,回到光州固始缅怀先贤,寻根恳亲,认祖归宗。“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在固始县隆重召开,所取得反响的热烈程度超出意料,除了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宗亲会、文教界、企业界、新闻界代表,共计3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上,专家一致认同:固始,不仅是台湾同胞的祖根,也是大多数闽粤人和海外侨胞的祖根地,是名符其实的“中原侨乡”、“唐人故里”。根亲文化重视的是寻根,更重视的是亲缘亲情。固始县不仅重视做好陈元光、王审知、郑成功、施琅等主要历史文化人物故里相关遗存的修葺和重建工作,也重视跟随他们的以及不同时期迁往福建的各个姓氏的宗亲提供一个理想的寻根谒祖的场所,同时,固始自身也将加强建设,让宗亲能以固始作为自己的祖根地而自豪。宗教与民族状况
佛教:佛教于南北朝时已传入固始。清至民国时期,全县共有佛教寺庵130余座,较大的有城关的白衣庵、南部的妙高寺等。历经战乱和文革“破四旧”,现仅有少数得以保留。其中妙高寺始建于隋朝,位于陈淋子镇境内九华山上。相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明朝以后成为临济宗大悟山派之祖庭。明嘉靖《固始县志》载,时任监察御史的朱冠曾赋诗:古寺驰名已有年,追随今喜得参禅。报宾童子钟初动,习静僧人榻已穿。打坐我便松下石,奋飞鹤避竹烟间。出门便落风尘里,何幸山房借一眠。寺院主体建筑于1995年被列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由当地民营企业主投资进行了重建,并被辟为旅游景点。道教:境内道观多属全真道太上元皇上帝正乙法派(元皇派),清初由湖北黄陂木兰山传入。境内主要道观有城隍庙、玄妙观、小南海庙、安山奶奶庙等。建国后多废。
基督新教:1911年,美国牧师白光照、施士达进入固始,传入基督教信义会。1930年,安徽省霍邱县内地会牧师单培思传入中华基督内地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三自”政策,于1984年成立中国基督教固始县三自爱国委员会,管理境内基督教活动。目前全县有基督教徒3万余人。
天主教:1989年9月建立固始县天主教爱国会筹备组,1993年8月成立信阳市天主教爱国会和天主教协会,信阳市两会所在地设在固始县。1999年时有神甫1名,修女3名。到2003年,神甫4人,修女2名,已批宗教活动场所1个,为城关天主教教堂,信徒主要分布在城关第七社区、城郊陈圩村、城郊大寨村、洪埠高皇村、杨集街道、观堂齐寨村。
伊斯兰教:固始县伊斯兰教协会于1986年9月建立。1999年,有阿訇3名,海里凡3人。到2003年,有阿訇4人,清真寺5坊,分别为城关东清真寺、马堽集街道清真寺、石佛店街道清真寺、柳树店卫星镇清真寺和黎集街道清真寺。穆斯林群众主要分布在城关、马堽集、石佛店、黎集、柳树店、蒋集、泉河铺、张广庙、汪棚、郭陆滩等10个乡镇。
民族概况:固始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地,有汉、回、蒙、满、土等民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流动人口增加,少数民族成分和人口也在增加,1987年,共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24000人,到2003年,共有34个民族成分,其中少数民族33个,少数民族人口26974人。回族占大部分,共有25699人,其余蒙、满、土等民族1095人。少数民族在居住上有“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全县各乡镇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有:城关、石佛店、马堽集、泉河铺、张广庙、黎集、柳树店、蒋集、汪棚、郭陆滩等10个乡镇,城关第三社区,石佛店街道、余庆村,马堽集沈营村、徐寨村,泉河铺街道、大营村、河桥村,蒋集街道、会馆村,黎集街道、长兴村、李畈村、马塘村、茶棚村,柳树店卫星镇等十六个村街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0人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街。
民族教育:截止2003年,全县共有回民中学1所,回民小学5所,在校学生总数9800人,其中回族学生2360人,占学生总数24%。民族学校名单:1.柳树店回民中学2.城关回民小学3.柳树店回民小学4.黎集茶棚回民小学5.蒋集会馆回民小学6.马堽集回民小学。
城市
1996年固始城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2008年时城区人口已经超过20万人,跨入中等城市行列。截止2010年底,中心城区框架达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0.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7.3万人。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已见雏形。历史
历史沿革:固始在夏、商为蓼国地,在西周为蓼、蒋、黄、潘等国地,春秋中期,楚灭此地诸国,建期思县,固始彼时为期思县之潘乡,又名寝丘邑。西汉,于潘乡(寝丘邑)置寝县。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妹婿大司农李通为固始候,县名由寝改为固始。关于固始县名,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史记正义日,孙叔敖以寝丘土寝薄取为封邑,李通慕叔受邑,光武嘉之,改名固始。臣按:县名日方此,岂因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可见,固始县名是取“坚固通始”之意沿用至今。至南北朝战乱频仍,南朝齐、梁俱属豫州。北齐、梁、北周前后侨置北建州、新蔡郡、浍州。隋朝废州县,复隶属弋阳郡,期思县并入。唐以后建置稳定,多隶河南光州。其间商城(殷城)、期思屡次并入又屡次析出。清朝固始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汝光州道光州直隶州。民国属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潢川)管辖。1938年9月,南部山地爆发惨烈的富金山保卫战,毙伤日寇近万,固始沦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隶潢川专区,1952年潢川专区并入信阳专区,随之并入。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固始为其辖县。2011年6月1日起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番国故城遗址(东周),陈元光家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清复建)[又名陈氏将军祠,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家祠]。与闽台的关系:据1953年台湾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记载其先祖来自“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的户数,占台湾总户数的80.9%,表明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祖地在固始。由于王潮,王审知是固始县人,宋代以后,不少福建人谈及自己的祖先时,都说是从“光州固始”迁来。明清时期又有不少福建人迁至台湾。从而形成了闽、台人对光州固始的祖根认同,闽台一些宗庙祠堂里镌刻“宗由固始,将军及泽”。据有关闽台“移民资料”中介绍,先祖来自河南固始的族谱有16部之多,分布于福建晋江、莆田、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龙海、仙游、长乐、诏安等地。在台湾省陈、黄、丘、宋、林等18部大姓很大部分族谱上都记载着其先祖为“光州固始”人。全国姓氏中全部或部分以固始县为姓源的有:潘、蓼(廖)、蒋、寝、安、娄、英、甄、期思(期)、黄、沈、孙、复等。
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之鸡父之战:春秋末期,吴军为夺取淮水流域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大败楚联军于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的作战。从吴王寿梦至吴王僚60余年间,吴国虽在联晋制楚的斗争中逐渐强盛,却因溯江攻楚实难及淮水流域为楚国控制,而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地处淮域中心的州来,与其东面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南面的居巢(今合肥西北)互为犄角,成为吴国自陆上西争北进难以逾越的障碍。为吴、楚所必争的州来,虽曾先后两次落入吴手,复为楚国所据。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举兵攻州来。楚平王命司马薳越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救援,令尹子瑕带病督军。吴军得知楚军来救,移师钟离设防,待机行动。楚军进军途中,子瑕病亡,薳越被迫率军回撤。吴王僚因见楚军势众,对是否进击迟疑未决。公子光认为,从楚诸侯虽多,均是受楚胁迫而来的小国,七国同役而不同心,且楚令尹新丧,士气低落,统帅威信不重,号令不行,若分师先破战斗力差的胡、沈、陈军,联军必动摇混乱而败。吴王僚纳其议,挥军前进,追踪楚联军至鸡父。薳越仓促置六国军队于前以掩护在后的楚军。吴军则部署左、中、右三军主力在后严阵以待,以不习战阵的囚徒3000人在前为诱兵。七月二十九日,吴王僚违兵忌晦日作战,以击楚不意,令3000囚徒先攻胡、沈、陈军。吴诱兵一触即溃,或奔或止,胡、沈、陈军紧追不舍,争获吴兵,以致军阵混乱。吴三军主力乘机出击,大败三国军,俘胡、沈之君及陈大夫齧。又纵逸胡、沈军俘虏,使之奔向许、蔡、顿军中传呼“国君被杀”,吴军紧随擂鼓呐喊而进,许、蔡、顿军惊慌溃逃。楚军见六国军溃败,自知不敌而逃奔。鸡父一战,吴军不失战机,料敌用兵,出奇制胜,终于夺取州来,“去江路而阻淮为固,扼楚咽喉为进战退守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