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渭南市地图 >
韩城市地图
韩城市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发展

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形成了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等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原煤年产量800万吨,发电量27亿度,焦炭400万吨、水泥50万吨,钢铁600万吨。境内有年产原煤400万吨的韩城矿务局、总装机容量38万千瓦的韩城发电厂等大中型企业,以及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6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单台机组发电量居西北第一、总投资130亿元、还有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韩城二电厂。民有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黄河矿业开发公司、海燕焦化公司等一大批民有企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鲁果汁、黑猫炭黑等项目的顺利投产,加快推进了农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炭黑年生产能力达7.5万吨,居西北第一、全省最大的焦炭企业——黑猫焦化120万吨焦炭项目已开工建设,必将为韩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煤——电”,“煤——焦炭——铁——钢”、“煤——煤焦油——炭黑”等三条产业链,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30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300%。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录。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候、伯之国也”。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当时,晋占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与晋惠公夷战于韩,秦败晋,虏其君,晋献河西地。周顷王二年春(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属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占秦繁庞。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七年(前362年),秦败魏于少梁,俘魏相公孙痤,攻取魏繁庞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秦与魏战元里(在今大荔县境内),斩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入关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三国时期,魏国雄居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州治迁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5)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五代后梁时,仍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北宋,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将娄宿,自韩城履冰入陕,关中遂没于金。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设祯州,领韩城、合阳二县。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二年又复设祯州,县址迁至今县城西北二十里土岭。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县址迁回原址。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关道。清初沿用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关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仍属之。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大荔分区撤销,改属渭南分区。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合阳县及黄龙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1961年8月,恢复原建置属,仍渭南专区,1972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韩城仍为辖之。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县为市,仍属渭南地区。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城市。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法王庙、玉皇后土庙、梁带村遗址、北营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堪称陕西之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韩城梁带村两周古墓群位于韩城市昝村镇,距市区7公里。2005年4月,陕西省文物局开始对其进行挖掘。这座古墓群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为33万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车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从去年5月开始发掘以来,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发掘结束,M27号墓正在清理中。已发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极其奢华,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大批金、玉、铜、漆、石、铁器等罕见文物出土,许多都是国内首次发现。特别是M27中随葬品及其丰富,或年代较早、或保存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确定为一代国君。此次发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带铭铜器,墓地的国别及许多历史、文化和手工业工艺之谜即将被解开,尤其是古老的芮国的文化内涵、世系、地望等重大问题将逐渐被撩开其神秘面纱。三座大墓出土的铜礼器,特别是鼎、簋、方壶、甑的器形和纹饰,据以往铜礼器年代学研究成果,梁带村三座大墓的年代为春秋早期。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规模较大、级别较高、布局完整、保存较好,历史上少有被盗,这样的墓地的发现在我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属罕见。韩城市两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遗址调查方面,两周时期的墓葬发掘基本处于空白,而陕西全省同时期的墓地亦发现甚少,所以本次发现的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梁带村两周遗址已于今年5月被评为“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也将梁带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市梁带村两周遗址文物陈列馆于2009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

行政区划

疆域:韩城市在春秋初期,曾称韩(侯)国,南为晋之少梁,北为秦之籍姑。至战国,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更少梁置夏阳,东为河东郡皮氏,南为内史郃阳,北为上郡定阳,西为内史衙、征。隋改夏阳为韩城县,东为绛郡正平,南为冯翊郃阳,北为延安郡咸宁,西为上郡鄜城。唐时,东为河东道绛州,西为坊州鄜城,南为同州郃阳,北为丹州咸宁。清代,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瑞玑所编《韩城县乡土志》载:“韩,雍州之域也,境多山泽。”“广140里,袤157里,四至为:东部以黄河与山西河津、荣河为界。河津在东北,荣河在东南,河道广漠,东西无定。西界神道岭,地势险峻,与洛川之孟家咀成犄角,直通沙河脑、关山村,为韩城与洛川之界。南接郃阳,西南经西塔至杨村、凌坪村、阿池村、爱铁村、后窑头与郃阳为界。北界木瓜坪、将军台。西北为石头寺、小营与延安府宜川为界,山林榛莽,地广人稀。”,民国初期,韩城县的辖区,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80公里。东隔黄河,距山西荣河县界10公里。西距石堡、洛川县界35公里。西南距洛川县界62.5公里。南距后窑头郃阳县界20公里。北距宜川县界60公里。面积约535.25平方公里。民国27年(1938)因成立黄龙山垦区,将西部大岭周围长31公里、宽7公里的澽水上游山林区220平方公里,划为黄龙山垦区管辖。解放后,于1947年10月成立黄龙县。1948年4月,黄龙分区决定,从大岭至凿石以澽水东北侧分水岭、凿石至梁山东南侧分水岭为界,将澽水上游柏峪、白马滩地区300平方公里,划归黄龙县管辖。韩城市的四周疆界今为:自独泉乡康家岭以东老洼坳,经禹门口、昝村、留芳村、芝川至龙亭镇姚家庄以南入合阳县境,沿黄河与山西乡宁、河津、万荣县为界,全长65公里。南自姚家庄至新庄与合阳王家洼、同家庄乡接壤,全长21公里。西南自龙亭镇新庄至乔子玄乡上塔与合阳杨家庄乡毗邻,全长13公里。西自乔子玄乡上塔至林源乡上乱庵子与黄龙县白马滩、柏峪乡接壤,全长39.8公里。北自上乱庵子至独泉乡康家岭老洼坳与宜川县集义镇、黄龙县柏峪乡为邻,全长47.2公里。其中与合阳县连界35公里,与黄龙县连界50公里,与宜川县连界36公里,与乡宁县连界20公里,与河津市连界18公里,与万荣县连界27公里。全市东西宽42.2公里,南北长50.7公里,面积1621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0.9%,占渭南市面积的11.9%。明按乡里编制。全县编为4乡55里。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并为40里;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又并为36里。每乡辖9里,每里辖10甲,百户为甲,10户为长。其乡里名称为:1、山覭乡,位于县西北隅,辖王封里、土门里、姚庄里、梗村里、寺庄里、干谷里、郭庄里、西庄里、赵村里。2、德津乡,位于县北龙门一带,辖白矾里、江李里、昝村里、薛曲里、谢庄里、张村里、带村里、留庄里、周安里。3、沃壤乡,位于县南澽水、芝水一带,辖范村里、相里堡里、东少梁里、芝川里、周村里、吕庄里、赵庄里、郝庄里、清水里。4、梁下乡,位于县南梁山之东,辖高门里、西周里、西少梁里、陈村里、苏村里、涧南里、城西里、南隅里、北隅里。
现行政区划:2010年乡镇机构改革合并变更,韩城市辖2街道办事处(金城、新城)、10镇(龙亭、芝阳、芝川、嵬东、板桥、西庄、昝村、龙门、桑树坪、王峰),33个居委会、276个村民委员会、125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1411户,户籍总人口392821人,其中农业人口193754人,城镇人口199067人。

文化盛会

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确定在2010年9月16日至18日在韩城市隆重举行。于2010年9月18日隆重闭幕。这次大赛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华锣鼓艺术交流盛会。届时,包括港澳台在内的50余支锣鼓艺术团队激情亮相黄河之滨,生动演绎中华鼓乐版的“鲤鱼跃龙门”现代神话故事。韩城是“中华史圣”司马迁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全国闻名遐迩的锣鼓之乡。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行鼓、阵鼓、围鼓、闯神楼等古老民间锣鼓艺术,富有浓郁的黄河文化特色,在韩原大地上世代相袭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如今,韩城村村都有锣鼓社火团队,规模以上鼓队已达100余家。以粗犷、豪放、剽悍著称的韩城行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香港回归盛典、北京奥运会、英国爱丁堡国际军乐节、东亚运动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中频频亮相,让中外人士大饱眼福。前不久荣获北方锣鼓展示赛“金鼓王”称号,已成为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得到了全国各地锣鼓表演团队的热烈响应。涉及两岸三地20多个省市区15个民族50余鼓种的锣鼓艺术团队和艺术家踊跃参与,届时,粗犷豪爽的北方广场锣鼓与刚柔并济的南方鼓舞将齐聚黄河之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锣鼓艺术在太史故里同台献艺,激情展示华夏文明独特艺术魅力,据悉,整个赛事由气势恢宏的开闭幕式、精彩赛事、巡游表演、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等系列活动组成。大赛分入围和争霸两个阶段,由各省市区选拔推荐一批入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鼓队参加,真正代表不同民族、地域和流派鼓艺的最高水平,鼓队影像资料报大赛组委会初审,确定入围队伍,凡入围队均邀请来韩参赛献艺,由组委会邀请全国知名鼓乐专家、文艺界知名人士现场点评,确定霸主、名次。主要奖项设置最佳艺术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音乐奖、最佳阵容奖、最佳服饰奖。大赛评委由全国知名鼓乐专家、文艺界权威人士担当;开闭幕式由国家著名文艺导演策划执导,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主持,国内当红演艺明星助阵演出。中央电视台三套文艺频道、七套《乡土》栏目以及全国100余家知名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等强势新闻媒体联手进行宣传报道。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得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打击乐学会、陕西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和全程指导,由韩城市人民政府主办,韩城市文化体育局、陕西鸿锦文化传播公司、西安市振兴韩城经济文化促进会承办。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党家村现属韩城市西庄镇,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约1000以上年的历史。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本省原朝邑县逃荒播迁至此定居。恕轩娶邻村樊氏女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肃河洲“屯田”未归外,长子君显为长门,次子君仁为二门,三子君义为三门。他们都人丁兴旺,绵延至今,已传25世。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由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先栖居县城、贾村等处。其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生子贾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贾璋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兴家立业,他们仍奉伯通为始祖,也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世。从“辈份”说,贾姓第六世相当党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称,直到现在保持不乱。清朝前期,党家村党贾两姓分几处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商。由于能抓住时机,经营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党家村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据传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步,党家村翻旧盖新,进入了一个持续百年的修建四合院高潮时期,一并筑起了祠堂、庙宇、文星阁等配套建筑。咸丰初年,村中集资筑建泌阳堡,同时建起了寨堡中几十座四合院。至此,党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闻名遐迩了。但使党家村饮誉中外,首先应归功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的共同努力。1986年他们联合组团来此进行了两次深入细致的调查。1991年,由该团日方团长青木正夫教授执笔用日文写成的《党家村》一书问世。标志着对党家村的重新发现。而后,国内各级文字,影视传煤,相继作了专题报导,才使党家村有了今天这样的知名度。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金城要古,新城要新”的建设思路,撤县设市近30年来,在保护古朴典雅的金城风貌的同时,投资数十亿元开发建设了10余平方公里的新城区。目前,市区面积达59.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近年来围绕“新韩城、新观念、新形象”的“三新”教育,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市和省级卫生城市为重点的“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容环境进一步整洁,城市绿化、亮化、美化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有108国道、304省道、沿黄公路和阎禹高速公路。西(安)太(原)以及正在建设施工中的黄(龙)韩(城)侯(马)铁路穿境而过,开通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市直通北京的列车,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网络健全,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固定电话用户达9万余户,百户拥有92部,移动用户达到8万余户。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2.6亿元,同比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款达46.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0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1元。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市、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等称号。2003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进入西部百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