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地图
韩城市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发展
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形成了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等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原煤年产量800万吨,发电量27亿度,焦炭400万吨、水泥50万吨,钢铁600万吨。境内有年产原煤400万吨的韩城矿务局、总装机容量38万千瓦的韩城发电厂等大中型企业,以及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6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单台机组发电量居西北第一、总投资130亿元、还有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韩城二电厂。民有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黄河矿业开发公司、海燕焦化公司等一大批民有企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鲁果汁、黑猫炭黑等项目的顺利投产,加快推进了农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炭黑年生产能力达7.5万吨,居西北第一、全省最大的焦炭企业——黑猫焦化120万吨焦炭项目已开工建设,必将为韩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煤——电”,“煤——焦炭——铁——钢”、“煤——煤焦油——炭黑”等三条产业链,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30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300%。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录。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候、伯之国也”。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当时,晋占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与晋惠公夷战于韩,秦败晋,虏其君,晋献河西地。周顷王二年春(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属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占秦繁庞。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七年(前362年),秦败魏于少梁,俘魏相公孙痤,攻取魏繁庞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秦与魏战元里(在今大荔县境内),斩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入关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三国时期,魏国雄居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州治迁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5)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五代后梁时,仍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北宋,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将娄宿,自韩城履冰入陕,关中遂没于金。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设祯州,领韩城、合阳二县。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二年又复设祯州,县址迁至今县城西北二十里土岭。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县址迁回原址。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关道。清初沿用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关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仍属之。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大荔分区撤销,改属渭南分区。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合阳县及黄龙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1961年8月,恢复原建置属,仍渭南专区,1972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韩城仍为辖之。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县为市,仍属渭南地区。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城市。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法王庙、玉皇后土庙、梁带村遗址、北营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堪称陕西之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韩城梁带村两周古墓群位于韩城市昝村镇,距市区7公里。2005年4月,陕西省文物局开始对其进行挖掘。这座古墓群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为33万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车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从去年5月开始发掘以来,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发掘结束,M27号墓正在清理中。已发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极其奢华,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大批金、玉、铜、漆、石、铁器等罕见文物出土,许多都是国内首次发现。特别是M27中随葬品及其丰富,或年代较早、或保存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确定为一代国君。此次发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带铭铜器,墓地的国别及许多历史、文化和手工业工艺之谜即将被解开,尤其是古老的芮国的文化内涵、世系、地望等重大问题将逐渐被撩开其神秘面纱。三座大墓出土的铜礼器,特别是鼎、簋、方壶、甑的器形和纹饰,据以往铜礼器年代学研究成果,梁带村三座大墓的年代为春秋早期。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规模较大、级别较高、布局完整、保存较好,历史上少有被盗,这样的墓地的发现在我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属罕见。韩城市两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遗址调查方面,两周时期的墓葬发掘基本处于空白,而陕西全省同时期的墓地亦发现甚少,所以本次发现的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梁带村两周遗址已于今年5月被评为“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也将梁带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市梁带村两周遗址文物陈列馆于2009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
行政区划
疆域:韩城市在春秋初期,曾称韩(侯)国,南为晋之少梁,北为秦之籍姑。至战国,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更少梁置夏阳,东为河东郡皮氏,南为内史郃阳,北为上郡定阳,西为内史衙、征。隋改夏阳为韩城县,东为绛郡正平,南为冯翊郃阳,北为延安郡咸宁,西为上郡鄜城。唐时,东为河东道绛州,西为坊州鄜城,南为同州郃阳,北为丹州咸宁。清代,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瑞玑所编《韩城县乡土志》载:“韩,雍州之域也,境多山泽。”“广140里,袤157里,四至为:东部以黄河与山西河津、荣河为界。河津在东北,荣河在东南,河道广漠,东西无定。西界神道岭,地势险峻,与洛川之孟家咀成犄角,直通沙河脑、关山村,为韩城与洛川之界。南接郃阳,西南经西塔至杨村、凌坪村、阿池村、爱铁村、后窑头与郃阳为界。北界木瓜坪、将军台。西北为石头寺、小营与延安府宜川为界,山林榛莽,地广人稀。”,民国初期,韩城县的辖区,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80公里。东隔黄河,距山西荣河县界10公里。西距石堡、洛川县界35公里。西南距洛川县界62.5公里。南距后窑头郃阳县界20公里。北距宜川县界60公里。面积约535.25平方公里。民国27年(1938)因成立黄龙山垦区,将西部大岭周围长31公里、宽7公里的澽水上游山林区220平方公里,划为黄龙山垦区管辖。解放后,于1947年10月成立黄龙县。1948年4月,黄龙分区决定,从大岭至凿石以澽水东北侧分水岭、凿石至梁山东南侧分水岭为界,将澽水上游柏峪、白马滩地区300平方公里,划归黄龙县管辖。韩城市的四周疆界今为:自独泉乡康家岭以东老洼坳,经禹门口、昝村、留芳村、芝川至龙亭镇姚家庄以南入合阳县境,沿黄河与山西乡宁、河津、万荣县为界,全长65公里。南自姚家庄至新庄与合阳王家洼、同家庄乡接壤,全长21公里。西南自龙亭镇新庄至乔子玄乡上塔与合阳杨家庄乡毗邻,全长13公里。西自乔子玄乡上塔至林源乡上乱庵子与黄龙县白马滩、柏峪乡接壤,全长39.8公里。北自上乱庵子至独泉乡康家岭老洼坳与宜川县集义镇、黄龙县柏峪乡为邻,全长47.2公里。其中与合阳县连界35公里,与黄龙县连界50公里,与宜川县连界36公里,与乡宁县连界20公里,与河津市连界18公里,与万荣县连界27公里。全市东西宽42.2公里,南北长50.7公里,面积1621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0.9%,占渭南市面积的11.9%。明按乡里编制。全县编为4乡55里。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并为40里;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又并为36里。每乡辖9里,每里辖10甲,百户为甲,10户为长。其乡里名称为:1、山覭乡,位于县西北隅,辖王封里、土门里、姚庄里、梗村里、寺庄里、干谷里、郭庄里、西庄里、赵村里。2、德津乡,位于县北龙门一带,辖白矾里、江李里、昝村里、薛曲里、谢庄里、张村里、带村里、留庄里、周安里。3、沃壤乡,位于县南澽水、芝水一带,辖范村里、相里堡里、东少梁里、芝川里、周村里、吕庄里、赵庄里、郝庄里、清水里。4、梁下乡,位于县南梁山之东,辖高门里、西周里、西少梁里、陈村里、苏村里、涧南里、城西里、南隅里、北隅里。现行政区划:2010年乡镇机构改革合并变更,韩城市辖2街道办事处(金城、新城)、10镇(龙亭、芝阳、芝川、嵬东、板桥、西庄、昝村、龙门、桑树坪、王峰),33个居委会、276个村民委员会、125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1411户,户籍总人口392821人,其中农业人口193754人,城镇人口19906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