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镇地图
龙门镇相关地区地图:
名胜古迹
龙门镇人杰地灵,风景秀美,素有“将军乡”之称。共和国“一井三将军”的张令彬将军、张平凯将军和裴周玉将军就出生在这里。这里是历朝军事重镇,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后便在此休整,平江苏维埃政府也曾在此驻扎,国民党制造的震惊中外的“龙门惨案”也发生在这里。革命时代,工农运动风起云涌,有著名烈士张勉之、裴湖宾等932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现建有“龙门烈士陵园”和公墓以缅怀先烈。镇内还有车田的川岩、泉水的绞车关、何仙洞、斗谷尖、白毛的“棺材石”、小江的“仙人脚壁”等地均流传着美丽的传说,也是人们避暑旅游的好去处。
社会治安
龙门镇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整治社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得到有效控制。目前龙门镇政通人和,治安稳定,社会和谐。
风景名胜
“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山清水秀,胜迹众多,是历代文人墨客观光之处。相传东汉高士严子陵曾到此感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由此得名。离村西1.5公里石塔山上,矗立着一座白色楼阁式砖塔--同兴塔。由龙门人孙昌募捐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塔高12米,六面七层,这是富阳县境内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塔之一。龙门山气势雄伟,景色壮丽,山顶瀑布,高一百余米,飞流直泻,状如白练,古人有赋“云过疑崖动,溪鸣似雨来”。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游龙门后,作诗云:“天外银河一道斜,四山飞瀑尽鸣蛙,明朝我欲扶桑去,可许矶边泛钓槎。”这是对龙门瀑布的生动写照。山上有上、中、下三个龙潭,上龙潭由飞瀑冲成,盛夏酷暑也似有细雨蒙蒙,清凉透人,潭畔有天然祭台石,石壁上有天然巨大的龙爪印。中龙潭深不见底,传说可通东海龙宫。下龙潭危岩飞瀑,林木葱郁,幽谷藏青,形态各异,美不胜收。山上还有“和尚背老娘”、鼻头石、铜鼓石、钟鼓石、锯板厂、座仓石、老鹰石、龙头石等象形奇石。龙门山北麓一脉,几十个小山包连成一线,曲折起伏,最北一个山包,隆起巨石,形若龙头,山脉恰似一条巨龙,龙腾飞舞,护着孙权的“龙子龙孙”,于是得名洋龙山,称之龙脉。龙门山中原有两个寺院,都住过高僧,山上的寂光普照寺,建于唐代。山下的龙门寺建于晋代,是富阳最早的佛寺之一,和尚最多时达千人。寺中以显著地位,供奉一尊白发白须老者神像,人们称之为“广济龙王”。清代龙门有十景:即杏峰插云、龙山积雪、飞瀑风雨、妙岩晓钟、龙头怪石、万庆观月、鹭鸶纳凉、万安夜雨、西垆夕阳、胡岭霞烘。发源于龙门山的小溪穿村而过,溪畔棵棵老树横斜,座座古桥飞虹,充满着诗情画意。近年来,《流亡大学》、《书剑恩仇录》、《谁是第三者》等电影,曾在龙门村拍摄外景。
经济情况
2004年,龙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396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53万元,同比增长16%,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0万元和1563万元,分别增长12%和10%。财政总收入469万元,完成预算105%。其中本级组织收入234万元,完成预算113%。去年农村人均收入2252元,增加184元。龙门镇经济发展主要产业有橡胶、槟榔、荔枝、甘蔗、胡椒、养猪等。该镇橡胶种植到达面积21346亩,其中已开割9740亩,2004、2005年分别新种3416亩和2000亩;槟榔种植到达面积8250亩,已收获1621亩,其中2004、2005年分别新种400亩、200亩;荔枝种植面积5145亩,已收获2795亩;胡椒面积4295亩;甘蔗种植面积5200亩,良种推广率达100%;该镇猪存栏量2.5万头,年出栏量2.1万头。其中母猪饲养量达5000多头,仔猪年出栏量10万只;全镇三鸟存栏量3万只,年出栏量16万只。龙门镇共有12家投资商来进行农业开发。其中台商一家(海睿公司),租地开发面积1000亩以上6家,500至1000亩的有3家,500亩以下的有3家。主要开发项目为荔枝等热带水果和槟榔等热带作物种植。
历史沿革
明代为铁石乡龙门里湖洋社,有赤水、矮陂、考塘、陈邦、卢潭背、赖坑、官亭、陈坑和城区西郊的谢洋、石埠等村落。清代至民国初为湖洋社全境。民国18年6月至翌年12月和民国21年4月10日至10月,成立湖邦区苏维埃政府,辖湖洋、赤水、龙门、上邦、石泉、石埠、五星、谢洋8乡。民国22年为湖邦区,划湖洋、龙门、赤水、安良4乡,次年为第六区。民国26年3月,属第一区,设龙门、湖洋、复兴、上邦乡联保。民国30年12月,分设龙门镇,辖龙墘、石埠、山梆、三益、麻畲、通德、排梆、龙坑、畲山、石泉、留山、五村保;还有湖洋乡辖埔上、圳下、沙墩、易墘、观进、延溪、龙背、后墘、湖源、内坂保。民国33年后,湖洋乡并入龙门镇,辖13保204甲。1949年11月为湖邦区,辖湖洋、龙门、赤水、上邦、五星5村。1953年设区辖龙门镇及上邦、赤水、龙门、新湖、新洋乡。1956年分设龙门镇,上邦、湖洋乡,属龙池区。次年设湖洋乡,划龙门、湖洋、上邦、下洋村。1958年成立湖邦人民公社,翌年并入小池公社,设湖邦管理区。1961年6月,从小池公社分出改称龙门公社,辖谢洋、石埠、龙墘、赤桥、塔前、山邦、红竹山、赤水、湖一、湖二、郭墘、湖坑、内坂、考塘、龙潭、连坑、赖坑、洋斜、石泉、东洋、留坑、潮陈、五星23生产大队、142生产小队,次年称湖邦公社。1984年改设龙门镇。1987年辖16村、183村民小组。龙、汀、连公路干线和龙永公路经过该辖区。全镇属于半山区地带,四面环山,平均海拔300多米。多年年平均气温摄氏19.3度,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795.4毫米。盛产无烟煤。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油菜、烤烟、花生,土特产有笋干、藕干、茶叶等。1987年,总人口238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96人。耕地16766亩,林业用地8万多亩,产松、杉、竹、杂木等。农业总产值506万元(按1980年价),其中种植业294万元、畜牧业155万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1个,总产值178万元。村委会及以下办工业企业84个,从业738人,产值343.36万元。乡镇企业92个,从业2057人,总收入1402.92万元(按现价)。其中镇办企业15个,从业886人,收入728.88万元。
镇情简介
龙门镇位于吉安市永新县西北部,以源自禾山的龙门溪而得名,东与象形乡、高市乡毗邻,南与里田镇相连,西同台岭乡、龙田乡接壤,北与莲花县的良坊镇、路口镇交界。全镇总面积为87平方公里,域镇为0.88平方公里。全镇辖特坪、铁镜、六团、黄冈、吟秋、樟村、五星、樟陂、龙湖、沙堤、龙星、团结、沙田和灌田等14村。耕地面积11000亩,森林覆盖率75%,全镇总人口18622余人,其中城镇居住人口15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0,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率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加107.5万元、56.47万元、40.7万元。主要农产品:粮食,共计7924吨;工业总产值数822.78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皮鞋、皮箱、皮具、密码箱、皮革等。财政收入200万元,增长率14%,农民人均收入1338元,增长率10%。该乡居民存款达1495余万元,增长率达9.3%。
镇情概述
四川绵阳市龙门镇——川西北第一镇。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地处涪江上游,距绵阳机场15公里,四川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108国道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且有被誉为""西南杨浦大桥""的互通式立交桥坐落场镇,九寨沟环线的绵江一级公路纵贯南北,距宝成铁路复线二级货站绵阳火车站6公里,是绵阳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川物资的重要集散的和中转站。交通、通讯、商贸较为发达,镇内坝丘相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OC,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87毫米,日照充足,无霜期272天,涪江、长滩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且无污染。建镇于1998年6月,镇内种、养殖业比较发达,是绵阳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奶牛养殖基地、涪城区农村能源沼气建设试点镇。该镇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2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2万人,幅员面积2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亩。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与全镇人民一道,发扬“团结务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振新龙门”的龙门精神,坚持走特色发展的路子,使全镇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场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2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10元。乡镇企业发展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翻了一番,集镇面积扩大了3倍,场镇绿树成荫,四季常青,呈现出园林式场镇的格局。镇上先后荣获绵阳市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绵阳市近郊工作先进乡镇等殊誉。村民曾实摆了这样一个龙门阵:几年前,我听说养奶牛能赚到钱,就贷款借钱加上10多年的积蓄近40万元,一下子从内蒙买回了34头奶牛修圈饲养,每天产出千斤鲜奶,收入千把元。我盘算着,这样下来一年就是30多万啦。乡亲们看到有搞头,也跟着养起了40多头。哪晓得人算不如天算。1999年秋天,全镇80多头奶牛突发牛瘟病,奶是不能卖了,上头传下令来,龙门镇的奶牛得全部枪杀深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11月22日那个日子,那天正是我34岁生日,我那34头连同乡亲们的40多头白花奶牛牵到了村外的荒野中,听到那“啪啪啪”的枪声传来呀,我简直就是万箭穿心,一家人抱头痛哭:“血本无归呀,这阎王债变牛作马也还不起哟……”,曾实说着落下泪来,继而又破涕为笑说:就在我一家人痛苦万分的时候,市委书记杨海清来了,区、乡、村连同畜牧部门的干部来了,千言万语安慰我,他们说,他们有责任,防疫体系没跟上。于是市委书记发话,区上领导拍板,贴息农贷加上区镇补助5.5万元,鼓励我再干。我是思前想后,斗胆又买了34头奶牛来喂。书记镇长带头,镇上拨出专款请畜牧师成立了奶牛协会,从奶牛引进、饲养、防疫、治病到牛奶市场联系,干部们不知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心,现在我们龙门镇的奶牛已发展到了上千头。我也发展到了76头,一天一吨奶,收入2000块,两年多,我不仅还清欠债还当真发起财来了。想到绝处逢生中干部的恩德,我不知多少次备上礼物到干部家去谢恩,可没有一次不是原物带回;也不知多少次想设宴请干部表表心意,也没有一次请客是成了功的。镇党委书记姜国林一次次给我说:“曾实呀,你开初的失败责任有我们的份,扶你和乡亲们起来同样是我们干部的责任,谈啥子谢嘛!”开初,我听着,后来就怄气了:“难道我家的饭有毒哇!”话语间,曾实脸上真真透出怨气来。说到龙门镇的干部,小桥村村民王明珍摆的龙门阵也颇有意思。“我们这个社都在这半坡地上,又缺水,过去只能种些红苕、玉米、麦子吃。乡亲们就在房前屋后栽了好多的柑桔、橙子、桃李等果树,开头那几年,还能卖到钱。后来,果子味道不行了,挑到城里打堆堆也卖不脱,人呢,还是穷。我们这里景色好,春夏天花果好看得很,香得没法;秋天呢,果子黄金色的,也好看,就是没得人摘。嘿,镇上干部有眼光。前几年他们来,叫我们搞农家乐,说这里景色好,城里人肯定喜欢。我说城里人大鱼大肉都吃不完,还到乡下来吃粗茶淡饭?干部说就是要粗茶淡饭。干部们还专门蹲点给资金补贴,一家一户地规划喊搞,我们半信半疑地搞起来。嗨!城里人当真就来了,春天看花,秋天里摘果子耍,土鸡土鸭红苕芋子啥都吃,打牌、喝茶一天两顿饭一个人收20元现钱。就这样子,二三年家家户户都修起了新楼房。”王明珍说,为了感谢干部指点,乡亲们商量好了,干部来吃饭不要钱,算是感谢,可这么几年了,硬是一回也没感谢到。那回镇上姜书记一家来,我坚决不收钱,衣兜都扯烂了,他还是把钱给了我。我有点气,就说,姜书记你二天莫来了!他走远了,丢回来一句话:肯定还要来……,摆起龙门镇的龙门阵来,硬是就像和尚敲木鱼,多多多。诸如贫困户建房干部跑城里买旧砖瓦旧木料呀;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又在公路上安路灯,免得农民赶早市卖菜掉水沟呀;开文体运动会搞抓鸡抓鸭扛粮食比赛给村民寻开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