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潜江市地图 >
浩口镇地图
浩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建设

行政服务快捷。为适应发展需要,浩口镇设立了“三办一所”(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所)的管理体制和村镇建设、国土资源、工商、国税、地税、交通、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行政事务服务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奉行“宁可自己为难千次,不让客商为难一次”的宗旨,围绕“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招商理念,达到“你发财,我发展”的招商目的,实行“四个”服务:包保服务(实行党政领导联厂包项目服务);代办服务(实行资料一次告知、勘测一次完成、事项一次申报、审批全程协调);登门服务(提供配套设施服务,落实“两个隔离带”及公安挂牌服务制度);预约服务(定期预约业主,解决企业各种困难)。为便利客商投资提供保障。投资潜力巨大。浩口的发展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到2008年“四大产业”的集群发展,已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诚邀八方贤才考察投资、经商办厂、传播技术、开展协作,打造科、工、贸一体化。一个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功能齐全、城乡协调的生态镇,呈现在世人面前。浩口镇委、镇政府将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打造一流的信用环境,以优惠的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竭诚与海内外投资客商携手共进,密切合作,创造美好和谐的明天。

城镇生活

城镇功能齐全。作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运用经营城镇理念,其建设与管理堪称全省一流。国际国内长途电话、光缆通信、数字微波、因特网络及中国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的优质服务,形成了畅通快捷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诚信服务,可实现银企双赢。日产万吨的自来水公司和全国联网的供电所能充裕满足浩口经济发展的水、电需求。电话、有线广播电视已实现村村通,中朝友谊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宫、文化广场、锦锈大酒店、浩口饭店、浩口饭庄、华夏宾馆、中百超市浩口店、富迪超市、家电超市、鞋帽超市、农资超市、佳丽服饰、苏港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等形成休闲、娱乐、健身、餐饮、购物、学习为一体的公益场所,极大的提升了城镇的品位。

主要产业

工业:浩口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所属的6个管理区(总口、西大垸、运粮湖、后湖、熊口、周矶)前身建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在荒湖、荒滩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开垦出来的国有农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商品鱼、商品猪基地。潜江农垦下辖6个管理区,1个原种场,总人口9万人,国土总面积357.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6.5万亩。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观光于一体。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骨干企业有3家棉纺企业(江汉棉纺纺织厂、金松纱业有限公司、宏毅棉纺织厂);3家制衣企业(赛格、康强、江兴制衣公司),6家棉花加工企业(6个管理区区办企业),2家油脂加工厂(华垦粮油、熊口油脂),2家冷冻厂(后湖冷冻加工厂、运粮湖冷冻加工厂),1家医材企业(湖北福好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和2家饲料厂(后湖楚佳饲料厂、总口饲料加工厂)。主要农产品有棉花31万担(种植面积16.3万亩)、油料10.8万担(种植面积8.6万亩)、水产品1.2万吨(精养面积2.9万亩)、牲猪9.3万头(共有5个万头养殖场),农业总产值3.94亿元。
管理:2002年,所属的农场体制进行了改革,在农场设立了管理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相当于县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建立了相当于县一级的财政预算决策制度,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农场体制改革后,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土地资源优势。农场人均占有耕地近3亩(不含水面、林果业面积),具有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二是管理优势。农场“统”的功能较强,可以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科技和人才优势。农场科技兴农水平较高,原来培养的人才基本上都还留在农场。四是交通、区位优势。几个农场都紧邻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潜(江)监(利)公路、运(粮湖)拖(市)公路、襄(樊)岳(阳)公路等交通要道。
资源:1、饲料资源。每年粮食产量稳定在36万吨以上,稻草、麦秆、花生藤、红苕藤、玉米秆、大豆梗等可利用秸秆60万吨,棉粕、菜粕、糠麸等优质副产品3万吨。2、草场资源。全市有汉江、东荆河堤成片草场面积9000亩,人工种植优质牧草面积3000亩。结合区位优势,已建成生猪、江汉土鸡、水禽、草食畜禽四大养殖基地,基地年出栏(笼)生猪30万头,江汉土鸡600万只,水禽140万只,牛1万头,羊2万只;总投资1000万元的优质三元猪、渔猪联养、渔鹅联养四个养殖小区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市有万头猪场9个,年出栏14万;5000只以上家禽养殖场269个,年出笼135万只。农户养殖逐渐向大户集中,养殖专业户发展到6401户。
畜牧业:自1998年以来,通过实施生猪“四化”、瘦肉猪基地建设和“三优”等项目,使生猪良种率不断提高。全市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比重已占到生猪饲养量的40%,基地镇处三元杂交猪的比重占到了70%以上。2、江汉土鸡。江汉土鸡是湖北省重要地方品种,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目前,正在江汉土鸡养殖基地镇——老新镇实施“江汉土鸡提纯夏壮项目”,致力于江汉土鸡整体质量。3、肉牛肉羊。引进了原种波尔羊种公羊,原种西门塔尔种公牛。建成了市乡两级冻精配种网络,冻精配种站点达23个,冻配面达80%。形成了以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各基层畜牧兽医站、畜牧生产销售协会为依托,畜牧业科技示范户、畜牧养殖大户、运销大户为基础的畜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及完备的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已开通潜江畜牧信息网,涵盖全市的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建设中。

林业发展

获得荣誉:1986年被中央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以来,先后获全国首批“平原绿化达标县(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营造林先进地市”等荣誉称号;市境内高石碑镇等14个单位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和“全国造林绿化400佳”,1999年以来市林业局连续三年被省林业局评为全省“红旗林业局”。新时期,浩口镇林业又有新发展,造林绿化规模不断扩大,造林绿化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以农田林网为主体,道路河渠绿化为骨干,城镇村庄绿化为重点,网、带、片、点紧密结合,乔、灌、花、草相配置的平原绿化体系。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45万亩,森林覆盖率16.1%,活立木蓄积量151万立方米,农村村庄绿化覆盖率68%,道路绿化率96.5%,农田林网绿化率92%,水系绿化率93.8%,城镇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4平方米,全市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86%。
林业管理:浩口镇林业在继续承担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同时,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突出林业项目招商引资,加强资源培育与管护,不断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形成了以苗木花卉产业为基础,以杨木精深加工为带动的新型林业产业化格局。全市杨木加工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产品科技含量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值过亿元;苗木花卉基地面积达1.5万亩,年销售额过亿元,林业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己成为带动市域经济增长的新型朝阳产业。浩口镇在造林绿化过程中十分注重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和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水杉扦插繁殖技术及水杉无性系种子园建设科研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黑杨派南方无性系引种与推广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又先后建起了中日合作杨树对比林优系扩繁基地等一大批杨树新品种试验示范林。在造林新技术应用方面,大力推广杨树大苗定向培育,杨树留根育苗、截干造林等实用技术,整体提升了造林绿化水平。

投资潜力

投资潜力巨大。浩口的发展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到目前“四大产业”的集群发展,已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诚邀八方贤才考察投资、经商办厂、传播技术、开展协作,打造科、工、贸一体化。一个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功能齐全、城乡协调的生态镇,呈现在世人面前。浩口镇委、镇政府将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打造一流的信用环境,以优惠的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历史改革

古代变革:潜江浩口镇古为云梦泽一角,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潜江地域夏、商、周三代属荆州域。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南部的岗后和北部的平原上出现了章华台、竟陵等邑居,其地属于诸侯国中的楚国。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秦军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东下竟陵,并分别设郡建县,这里成为秦南郢竟陵县辖地。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后在章华台设置了华容县,潜江分属竟陵、华容。三国时,潜江之地辖于吴国,隶属郡县与汉无异。晋初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潜江为竟陵郡之竟陵,南郡之江陵二县地。公元550年前后,南朝梁省竟陵,废华容。潜江西南境改属南郡江陵县;西魏分江陵而置华陵县,北周改华陵县为紫陵县,潜江西南境为其所辖。东北境为郢州竟陵郡之竟陵县,竟陵郡治于齐时也由长寿(今钟祥)迁至竟陵;梁末省竟陵县入霄城县,竟陵郡治、县治始移霄城(今天门境),潜江东北境遂属霄城县;北周复改霄城县为竟陵县,改竟陵郡为石城郡,潜江东北境属石城郡之竟陵县。隋朝时,潜江东北境属荆州沔阳郡竟陵县,西南境属紫陵县。唐初省紫陵入江陵县,潜江西南境属江陵府江陵县,东北境属复州竟陵县。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伏”(《太平寰宇记》,白伏在今县西北),隶属于荆南节度使管辖。五代改白伏为安远镇,为南平国(荆南国)属地。965年(宋乾德三年),升白伏巡院为县。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县治设在安远镇(在今下蚌湖附近),隶属于荆湖北路江陵府。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后又改为中兴路,均领有潜江,上隶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1293年(至元三十年),因水患县治迁至斗堤,即今治所在。1368年,明朝建立。此前已改中兴路为荆州府,所以明初潜江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1531年(嘉靖十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潜江改属之。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1664年,分湖广为湖北、湖南。潜江属湖北省安陆府。
中华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次年,改府为道,以道为省县之间的行政机构,潜江属鄂北道(后改称襄阳道)。1925年废除道制,遂直辖于省。1932年,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潜江属第七区(1934年曾属第六区,后还属)。1936年,第七区改称第四区,仍领有潜江(直到194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于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盘踞潜江部分地区,设有傀儡政权。潜江县政府被迫辗转于拖船埠、杨李家台、熊口等地;1943年春撤离潜江,设办事处于公安县境,日军投降后还治。本县属,水网湖区,民国时期“十年淹九水”。由于距中心城市较远,有利于集聚和回旋,故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至1932年冬,全境皆苏区,是湘鄂西省(原称“联县政府”)的潜江、荆南(后改称荆门)、天潜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辖地。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曾驻于拖船埠、潜江城等处,荆南县苏维埃政府驻脉旺嘴。1942年春至1945年秋,为抗日根据地,是鄂豫边区襄南、襄河两行政公置的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地。荆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莫家岭,天潜沔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度驻总口陶和岭,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解放后:1947年12月至1949年6月,全县为解放区,是江汉区襄南、鄂中两行政专员公署的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辖地。江荆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熊口,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夏家场。1949年7月撤销边区县,恢复原县名、县域,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撤销。潜江县人民政府设于熊口,隶属于湖北省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8月,潜江县人民政府移驻城关(今园林办事处)。1988年5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

自然资源

浩口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为古云梦泽一部分,长湖泄洪道田关河横穿东西,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及其分洪道东荆河纵贯南北。境内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浩口镇得益于水,也受制于水。既有汉江、东荆河洪水之“外患”,又有内垸因降雨量不均导致的渍涝干旱之“内忧”。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浩口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洪涝旱灾作斗争的历史。据统计,建国52年来,全市168.2公里长的汉江干堤和东荆河堤累计完成土方5800万立方米,石方100万立方米。汉江干堤和东荆河堤利用蓄洪区和和杜家台闸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土方5亿立方米,完成投资2.6亿元,开挖干、支、斗渠2760条,总长4000余公里。从90年代末至今,全市累计改造渍害低产田30万亩;水利结合灭螺34万亩;兴建电力排灌泵站211处,463台,装机72567千瓦,排灌流量达到每秒8559立方米。其中提排泵站171处,379台,装机65215千瓦,提排流量每秒780.7立方米。提灌泵站29处,49台,装机3302千瓦,提灌流量每秒34.6立方米。排灌两用泵站11处,35台,装机4505千瓦,流量每秒51.6立方米。兴建大中小型排水涵闸586座,自排流量每秒1200立方米。大中小型灌溉涵闸657座。1998十年,浩口镇加大水利建设力度、成效十分显著。共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及世行贷款1.1个亿,完成省办工程田关河疏浚固堤、兴隆二闸及其配套工程、谢湾灌区续建配套一、二、三期工程及兴隆东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骨干工程等重点工程。浩口镇境内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汉江、东荆河等长江支流贯穿全境。百里长渠、城南河、田关河、西荆河等21条排灌干渠、借粮湖、返湾湖、冯家湖、白露湖、张家湖、苏湖等6个湖泊遍布全市,其中湖泊面积2.7万亩。2003年,全市放养水面14.08万亩,其中精养水面8.66万亩,主要集中在龙湾、渔洋、浩口、张金、熊口等镇;名特优专养面积5万亩,其中网箱养养鳝达到6.8万口,主要集中在熊口、浩口、龙湾等镇。全市渔业人口3.57万人,渔业户8492户,渔业劳动力2.5万人。200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8.65万吨,渔业产值5.89亿元。渔业劳均纯收入5560元。